高世栻

《醫學真傳》~ 吐血

回本書目錄

吐血

1. 吐血

人之一生,氣充於外,血附於內,陰陽和平,榮衛通調,何吐血之有?惟大怒、大勞,或過思、過慮,傷其經絡,逆其氣機,致陰陽血氣失其循行之常度,則血外溢,而有吐血之病矣。血雖同,而血之根由不同,有胞中血海之血,有心包脾絡之血。夫胞中為血海,其血熱肉充膚,淡滲皮毛,若大怒、大勞,氣虛一時,不能攝血,致胞中之血不充於膚腠,反從氣衝而上湧於胃脘。吐此血者,其血必多。

治之之法,當調其榮衛,和其三焦,使三焦之氣和於榮衛,榮衛之氣下合胞中,氣歸血附,即引血歸經之法也。若不按經調治,只期速效,妄稱火盛血淫,驟用清涼瀉火以止血,不但血不能即止,必增咳嗽之病矣。夫吐血自有止期,虛癆咳嗽,必至喪身而後已。其心包之血,內包心,外通脈,下合肝。

合肝者,肝與心包皆為厥陰,同一氣也。若房勞過度,思慮傷神,則吐心包之血。吐此血者,十無一生,惟藥不妄投,大補心腎,重服人參,可十全一二。其有身體不勞,內無所損,卒然哈血數口,或紫或紅,一哈便出,此為脾絡之血。脾之大絡,絡於周身,絡脈不與經脈和諧,則有此血。

下不傷陰,內不傷經,此至輕至淺之血,不藥亦愈。若不分輕重,概以吐血之法治之,致絡脈寒凝,變生他病,醫之過也。又五臟有血,六腑無血。吐心臟之血者,一二口即死;吐肺臟之血者,形如血絲;吐腎臟之血者,形如赤豆,五七日間必死;若吐肝臟之血,有生有死,貴乎病者能自養,醫者善調治爾;脾臟之血若羅絡,即前哈血是也。凡吐血多者,乃胞中血海之血,醫者學不明經,指稱胃家之血。

夫胃為倉廩之官,受盛水穀,並未有血,謂血從胃出則可,若謂胃中有血,則不可也。

白話文:

人的一生中,氣息充滿在體外,血液附著於體內,陰陽平衡,營衛之氣流通調和,哪會有吐血的情況呢?只有在極度憤怒、勞累,或是過度思考、憂慮,傷害了經絡,使氣機逆亂,導致陰陽血氣失去正常的運行軌道,血液就會向外溢出,然後出現吐血的疾病。雖然吐出的血看起來一樣,但造成吐血的原因卻各有不同,有的源自子宮中的血海,有的來自心包和脾臟的經絡。

子宮是血海的所在地,其中的血液熱量充足,可以滋潤肌膚,如果極度憤怒、勞累,一時氣虛,無法控制血液,子宮中的血液就會不再滋潤肌膚,反而逆著氣流向上湧入胃部。這種情況下的吐血,血量通常很多。

治療的方法,應該調整營衛之氣,調和三焦,讓三焦的氣息與營衛之氣和諧,營衛之氣再向下與子宮中的血液結合,氣血歸位,這就是引導血液回到正常軌道的方法。如果不按經絡來治療,只希望迅速見效,誤以為是火旺導致出血,就草率地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清熱止血,不僅不能立刻止血,還可能增加咳嗽的病情。

心包的血液,內部包裹心臟,外部連接脈絡,下方與肝臟相連。心包與肝臟都屬於厥陰,有相同的氣息。如果性行為過度,或者思考過度傷神,就會吐出心包的血液。這種情況下的吐血,十個人中難有一個能活下來,除非藥物使用得當,大力補充心腎,大量服用人參,纔有可能救回一兩個。

如果身體沒有勞累,內部也沒有損傷,突然之間就噴出幾口血,血色可能是紫色或是紅色,一噴就出來,這是脾臟的經絡出血。脾臟的大經絡,貫穿全身,如果經絡與主經脈不協調,就會出現這種出血。

這種出血不會傷害到陰氣,也不會傷害到經絡,是最輕微的出血,就算不吃藥也能痊癒。但如果醫者不分辨出血的輕重,一律按照吐血的標準來治療,導致經絡寒冷凝固,可能引發其他疾病,這就是醫者的過失。

另外,五臟有血液,六腑則沒有。如果是心臟出血,一兩口就會死亡;肺臟出血,形狀像血絲;腎臟出血,形狀像紅豆,五到七天內必然死亡;肝臟出血,則可能生也可能死,關鍵看病人是否懂得自我調理,以及醫生的治療技巧如何;脾臟出血,就是前面提到的噴血。大量吐血,通常是子宮血海的血液,有些醫生不懂經絡理論,誤以為是胃部出血。

胃部是負責存儲食物的器官,接受並消化食物,並沒有血液存在,說血液從胃部排出是可以的,但說胃部本身就有血液,那就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