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三焦
三焦
1. 三焦
三焦者,上、中、下少陽之氣所主也。五臟合五腑,三焦一腑無臟與合,故曰是孤之腑也。不但無臟與合,而三焦之腑,且將兩臟;將,猶偕也,是以腑而並臟也。不但將兩臟,而六腑之氣,俱合三焦,故又曰是六腑之所與合者。是三焦之氣,合臟合腑,徹上徹下,徹外徹內,人身莫大之腑也。
證之經論,其理自明。《靈樞·本俞》論云: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以明五臟合五腑。其三焦一腑,下屬腎,上連肺,將乎兩臟。經云: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
謂少陽主三焦,下焦將腎臟,上焦將肺臟也。雖將兩臟,職不離腑,故又云: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由此推之,則三焦為中瀆腑,屬膀胱而出水道,無臟與合,是孤之腑也。孤者,獨也,謂獨任其上、中,下之化機也。
既曰將乎兩臟,又曰六腑與合,是三焦一腑,則較之諸腑而獨尊,豈如一腑合一臟而已耶!仲師云:肌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榮衛不相將,則三焦無所仰,形冷惡寒者,三焦傷也。又云:三焦各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仲師之言,即《靈樞經》所云上焦出胃上口,中焦並胃中,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者是也。經又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合觀經論,則上脘、中脘、下脘,即上焦、中焦、下焦也;三焦所出之部,即三焦所歸之部也。三焦雖無有形之腑,實有所出所歸之部,抑且徹上徹下,徹外徹內,較諸腑而尤尊也。
昔人不體經論,有謂三焦無臟空有名者,有謂三焦屬命門,有臟有名者,各執臆說,聚論不休。觀諸經論,其義自明,有形無形,可以悟矣。
白話文:
三焦,指的是人體上、中、下三部分由少陽之氣主宰的區域。五臟和五腑相配合,但三焦作為一個腑,並沒有對應的臟與之配對,因此被稱為孤腑。不僅如此,三焦這個腑還同時與兩個臟相連;「將」字在這裡的意思類似於「偕同」,這就使得三焦在腑的層面上還與臟有著密切的聯繫。不僅如此,六腑的氣也都匯集於三焦,所以它又被稱為六腑共同作用的部位。三焦的氣,貫穿了臟與腑,從上到下,從外到內,是人體最大的腑。
根據經典理論,這個道理便自然明朗。《靈樞·本俞》中提到:肺與大腸相合,大腸是負責傳遞食物的腑;心與小腸相合,小腸是負責接收和盛裝食物的腑;肝與膽相合,膽是負責存儲精華的腑;脾與胃相合,胃是負責消化五穀的腑;腎與膀胱相合,膀胱是負責調節津液的腑。這些都說明瞭五臟和五腑的相配關係。而三焦這個腑,下方與腎相連,上方與肺相接,同時與兩個臟相連。經典上說:少陽屬於腎,腎又向上連接肺,所以三焦能同時與兩個臟相連。
換句話說,少陽主導三焦,其中下焦與腎臟相連,上焦與肺臟相連。儘管三焦與兩個臟相連,但它依然屬於腑的功能,因此又有說法認為:三焦是中瀆之腑,負責水道的運行,與膀胱相連,是一個孤腑,也是六腑共同作用的部位。由此可推知,三焦作為中瀆腑,與膀胱相連並負責水道的排泄,沒有臟與之相配,所以被稱為孤腑。「孤」在這裡的意思是「單獨」,指的是三焦獨自負責上、中、下三部分的生理功能。
既然三焦能與兩個臟相連,又能與六腑相合,這表明三焦作為一個腑,相比其他腑更為重要,不僅僅是與一個臟相配那麼簡單!張仲景曾說:肌腠(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組織)是三焦與元氣交會的地方,如果營衛二氣不能協調,那麼三焦就會受到影響,身體感到寒冷和畏寒,就是三焦受損的表現。他又說:三焦各自回到其應有的位置,如果上焦不能回歸,就會出現打嗝和吞嚥困難;中焦不能回歸,就不能消化食物;下焦不能回歸,就會出現尿失禁。
張仲景的話,實際上與《靈樞經》中提到的上焦從胃的上端開始,中焦位於胃的中部,下焦分離回腸、注入膀胱並且滲透進入其中的描述相吻合。經典上又說:上焦的功能像霧一樣,中焦的功能像浸泡,下焦的功能像水道。綜合經典理論,上脘、中脘、下脘,分別對應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作用部位,也就是三焦的歸宿部位。雖然三焦並無具體的腑形態,但它確實有著明確的作用部位,而且貫穿了上至下,內至外,比其他的腑更為重要。
古人未能深入理解經典理論,有人認為三焦沒有臟器只有一個名稱,有人認為三焦屬於命門,既有臟器也有名稱,各種觀點爭論不休。然而,只要細讀經典理論,其意義自然顯而易見,對於有形或無形的問題,我們也能夠有所領悟。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三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