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心腹痛

回本書目錄

心腹痛

1. 心腹痛

心腹痛者,上心、下腹,相引而痛。痛之名雖同,而所痛之部不同,如堪輿移步換形,其中不可不條分縷晰者也。心為君主而藏神,不可以痛,今云心痛,乃心包之絡,不能旁通於脈,則痛也。

白話文:

患有腹部疼痛的人,上腹部和下腹部互相牽制而疼痛。疼痛名稱雖然相同,但疼痛部位不同,就像風水師移動腳步改變樣貌一樣。其中有不可不仔細區分之處。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臟,藏有神智,不能疼痛。現在所說的「心痛」,其實是心包的經絡,不能向外傳達到脈絡,所以會疼痛。

心脈之上,則為胸膈,兩乳之間,則為膺胸。胸膈痛,乃上焦失職,不能如霧露之溉,則胸痹而痛,薤白、蔞仁、茜草、貝母、豆蔻之藥,可開胸痹以止痛。膺胸痛者,乃肝血內虛,氣不充於期門,致沖、任之血,不能從膺胸而散,則痛,當歸白芍紅花、銀花、續斷木通之藥,可和氣血而止痛。

白話文:

在心脈上方,是胸膈部位,兩乳之間,稱為膺胸。胸膈疼痛,是上焦失衡,無法像霧露滋潤一樣,導致胸部閉塞而疼痛,薤白、蔞仁、茜草、貝母、豆蔻等藥物,可以疏通胸痹以止痛。膺胸疼痛,是因為肝血虛弱,氣血不能充盈於期門穴,導致衝脈、任脈之血,無法從膺胸部位疏散,就會引起疼痛,當歸、白芍、紅花、銀花、續斷、木通等藥物,可以調和氣血而止痛。

有中脘作痛,手不可近者。夫手不可近,乃內外不和,外則寒氣凝於皮毛,內則垢濁停於中脘。當審其體之虛實以施治,莫若以燈草火,當痛處爆十餘點,則寒結去而內外通,便不痛矣。有中脘之下,當陽明胃土之間,時痛時止者,乃中土虛而胃氣不和,若行氣消泄之劑,服之過多,便宜溫補。但以手重按之,則痛稍平,此中土內虛,虛而且寒之明驗也。

白話文:

有中脘疼痛,手按壓時無法靠近的。手無法靠近,是因為內外不調和,外部有寒氣凝結在皮膚表面,內部有穢物瘀滯在中脘。應根據患者體質虛實來施治,最好的方法是用燈草點燃火,在疼痛部位灼燒十幾次,這樣寒結就能消除,內外通暢,疼痛就能緩解。

有中脘下方,屬陽明胃土之間,有時疼痛有時停止的,是中土虛弱而胃氣不和所致。如果服用過多行氣消導的藥物,就應該趕緊溫補。用手重按疼痛部位,疼痛會稍有減輕,這是中土虛弱,而且虛寒的明顯徵兆。

其乳下兩旁胸骨盡處痛者,乃上下陰陽不和,少陽樞轉不利也。傷寒病中,每多此痛,當助其樞轉,和其氣血,上下通調,則愈矣。

白話文:

肋骨兩側下方胸骨處疼痛者,是因為上焦和下焦的陰陽不調和,導致少陽經絡的樞轉不利。傷寒病中,經常會出現這種疼痛,需要幫助其樞轉,使氣血調和,上下通暢,才能痊癒。

其大腹痛者,乃太陰脾土之部,痛在內而緩,坤土虛寒也;痛兼內外而急,脾絡不通也。蓋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從經隧而外出於絡脈。今脾絡滯而不行,則內外皆痛。《太陽篇》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先補益於內,而後樞轉於外也。

白話文:

如果肚子很痛,那是因為太陰脾土出了問題,疼痛位置在內部且緩慢,這是因為脾土虛寒。如果疼痛同時在內部和外部並且劇烈,那是因為脾的經絡不通暢。脾臟的主要經絡叫做大包,從臟腑的孔道中出來連接其他的經絡。現在脾的經絡堵塞不通,所以內外都會疼痛。《太陽篇》中說:太陽病陽脈澀滯,陰脈緊繃,應該會出現腹中劇痛,先給小建中湯服用,如果沒好再給小柴胡湯。這種治療方法先在內部補充元氣,然後疏通轉運到外部。

其有臍旁左右痛者,乃衝脈病也。衝脈當臍左右,若為寒氣所凝,其衝脈之血不能上行外達,則當臍左右而痛。當用血分之藥,使胞中之血通肌達表,若用氣藥,無裨也。又有臍下痛者,乃少陰水臟、太陽水腑,不得陽熱之氣以施化,致陰寒凝結而痛。少陰水臟虛寒,當用桂、附以溫之;太陽膀胱水腑虛寒,亦當用桂、附以溫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肚臍旁邊左右疼痛的情況,那就是衝脈出了問題。衝脈位於肚臍兩側,如果受到寒氣凝聚,衝脈中的血液就無法順利往上流動到達體外,就會導致肚臍兩側疼痛。這種情況應該服用補血的藥物,讓小腹中的血液通達肌肉和皮膚表面。如果只使用疏通氣滯的藥物,是沒有幫助的。

另外,如果出現肚臍下方疼痛,這是因為少陰水臟(腎臟)和太陽水腑(膀胱)得不到陽氣的溫煦,導致陰寒凝結而引起疼痛。少陰水臟虛寒,應該用桂枝和附子來溫暖它;太陽水腑虛寒,也應該用桂枝和附子來溫暖。

蓋太陽、少陰相為表裡,互為中見者也。

又小腹兩旁謂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陰肝臟之部,又為胞中之血海。蓋膀胱之水,主於少陰;而胞中之血,主於厥陰也。痛者,厥陰肝氣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臟不虛者,當疏通以使之上;肝臟虛者,當補益以助其上。蓋厥陰不從標本,從中見少陽之氣,使厥陰上合乎少陽,則不痛矣。

白話文:

小腹兩側稱為少腹。少腹疼痛,是厥陰肝臟所在的部位,也是子宮中的血海。因為膀胱中的水液,主掌少陰;而子宮中的血液,主掌厥陰。疼痛的原因是,厥陰肝氣與子宮中的血液不合,導致肝氣上逆。如果肝臟不虛,應疏通氣血,使氣血上行;如果肝臟虛弱,應補益肝氣,幫助氣血上行。因為厥陰不分標本,從中可以看到少陽之氣,讓厥陰上合少陽,就不會疼痛了。

其兩旁季脅痛者,肝氣虛也。兩脅之上痛者,少陽之氣不和也。所痛之部,有氣血、陰陽之不同,若概以行氣、消導為治,漫云通則不痛。夫通則不通,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為通,則妄矣!

白話文:

兩側季肋疼痛的是肝氣虛弱造成的。兩脅上部疼痛的是少陽之氣不調和所致。疼痛的部位不同,氣血、陰陽也不盡相同。如果籠統地用行氣、消食的方法治療,隨便說「氣血通暢就不會痛」,這是錯誤的說法。通則不通,這是道理,但通暢的方法卻各有不同。

用調氣的方法調和氣血,用調血的方法調和氣機,這也是通暢的方法;對於下焦阻塞的,用升法使它上行;對於中焦壅塞的,用旁達法疏通,這也是通暢的方法;對於虛弱的,用補益的方法使它通暢;對於寒性的,用溫熱的方法使它通暢,這些都是通暢的方法。如果一定要用瀉下的方法來通暢,那就大錯特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