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便血
便血
1. 便血
便血,俗名腸紅,血從大便出也。或在糞前,或在糞後,但糞從腸內出,血從腸外出。腸外出者,從肛門之宗眼出也。此胞中血海之血,不從衝脈而上行外達,反滲漏於下,用力大便,血隨出矣。此病初起,人多不覺;及至覺時,而身體如常,亦翫忽不治,即或治之,無非涼血清火,暫止復發,數年之後,身體疲倦,恣投藥餌,總不除根,遂成終身之痼疾矣。痼疾雖成,不致殞命。
其治法總宜溫補,不宜涼瀉;溫暖則血循經脈,補益則氣能統血。初便血時,治得其宜,亦可全愈;若因循時日,久則不能愈矣。
白話文:
便血,俗稱為腸紅,就是血隨著大便一起排出的情況。它可能在排便前出現,也可能在排便後出現,但是大便從腸道內部排出,而血則是從腸道外部,具體來說,是從肛門的宗眼(肛門)處流出。這血源自子宮或膀胱的血海,正常應該沿著衝脈向上流動,最後向外排出,但現在卻反向滲漏到下方,當你用勁排便時,血也就跟著流出來了。這種病症初期,很多人並不會察覺;等到發現時,身體狀況看似正常,因此往往忽略治療,即使有進行治療,通常也只是涼血清熱,短時間內可以止住,但過陣子又會復發,幾年下來,身體開始感到疲倦,隨意服用各種藥物,但始終無法根治,最終成為終身的痼疾。即便已經形成痼疾,但也不至於致命。
對於這種病症的治療方式,應採取溫補的方式,而非涼瀉;溫暖的環境可以使血液循環回歸正常的經脈,而補益則能讓氣血更加充沛,從而控制住血的流動。如果在剛開始便血時就得到適當的治療,病情還是有可能完全恢復的;但如果拖延時間太久,那麼病情就難以痊癒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