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診脈大法

回本書目錄

診脈大法

1. 診脈大法

人身十二經脈,交通有道,循行有次,氣統於先,血附於內,流行還轉,晝夜不停。而醫家診脈,以左右兩手,分寸、關、尺三部,醫以三指候之,以醫之一呼一吸,候病者之脈。其脈應指而動,一動謂之一至,一呼一吸之間,其脈若四至以上,或五至以下,不數不遲,謂之平脈。

白話文:

人體的十二條經脈,運行的規律有道,運行有序,氣先流動,血緊隨其後,周而復始,晝夜不停。而醫生診脈,用左右兩手,把脈搏分為寸、關、尺三部,醫生用三根手指號脈,以醫生的一呼一吸為指標,診斷病人的脈搏。脈搏應隨著手指的按壓而運動,一次按壓稱為一至,在一呼一吸的時間內,脈搏如果跳動四次以上或五次以下,不快不慢,稱為平脈。

若一呼一吸,其脈三至,或三至有餘,則為遲脈;一呼一吸,其脈六至,或六至有餘,則為數脈。經云:遲為虛寒,數為虛熱。此識病之法,非脈法也。

白話文:

如果吸呼一次,脈搏跳動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叫作「遲脈」;如果吸呼一次,脈搏跳動六次,或六次以上,就叫作「數脈」。經典中說:遲脈表示虛寒證,數脈表示虛熱證。這只是認識疾病的方法,並不是脈象診斷的方法。

然脈之形象,又有浮、沉、滑、澀、弦、緊、大、小之分。浮者,泛泛於上,輕指即得,如水漂木,故曰浮。沉者,沉伏於下,重指始得,如石下沉,故曰沉。滑則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而圓轉。澀則往來艱澀,如刀刮竹而阻滯。弦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緊如轉索,按之勁急也。

白話文:

脈象的表現形式,還有浮、沉、滑、澀、弦、緊、大、小之分。浮脈:脈浮於表淺,輕輕按壓就能觸到,就像水上的浮木,所以叫浮脈。沉脈:脈沉於較深處,用重力才能按到,就像沉入水中的石頭,所以叫沉脈。滑脈:脈動流利順暢,就像珠子在圓盤上轉動一樣。澀脈:脈動不順暢,就像刀子刮竹子一樣受阻。弦脈:脈象像弓弦一樣,按壓時不移動。緊脈:脈象像扭緊的繩索一樣,按壓時感到有力緊繃。

大乃脈體洪大,過於本位也。小乃脈體收斂,不及本位也。此脈之外,又有微、細、芤、革。微者,虛微,似有似無也。細者,細小,如發如絲也。芤者,上有中無,如按蔥管也。革者,外勁而堅,如按鼓皮也。脈之形象不一,須於指下辨明,合證參考,自有定見。然尤當審其脈之圓緩,並脈之胃氣。

白話文:

大脈與小脈

  • 大脈:脈體強勁有力,超出正常範圍。
  • 小脈:脈體細弱,達不到正常範圍。

其他脈象類型

除了大脈和小脈外,還有以下幾種脈象類型:

  • 微脈:虛弱不明顯,似有似無。
  • 細脈:細小如發絲。
  • 芤脈:脈象上部無力,中間有脈,下部無力,像按壓蔥管一樣。
  • 革脈:脈象外層緊實,內部無力,像按壓鼓皮一樣。

脈象的辨別

不同的脈象形態不盡相同,需要仔細用手指辨別。結合其他證據,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特別重要的是注意脈象的圓潤緩和程度,以及胃氣的影響。

圓緩者,脈來應指,至數均調,三部同等也,胃氣者,輕舉應指,重按柔和也。若脈不圓緩,及無胃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

白話文:

脈搏圓緩,按壓時與手指相應,脈搏的頻率和力量均勻,三部脈象相同,這就是胃氣充盛的表現。脈搏不圓緩,或沒有胃氣,輕病會加重,重病會死亡。

又病脈之外,兼有死脈。方書有蝦游、魚翔、屋漏、雀啄、彈石諸說。蝦游者,如蝦之遊,魚翔者,如魚之擺鱗。屋漏者,至不倫次,點滴稀疏。雀啄者,如雀啄物,急疾渙散。彈石者,堅硬牢實,如指彈石。蝦游、魚翔、屋漏,乃散漫不倫之脈也:雀啄、彈石,乃堅強不和之脈也。方書之言,摹擬亦似,此皆脈無胃氣,應指無神也,見則必死。

白話文:

除了正常的脈象外,還有一些不正常的脈象,稱為「死脈」。古書上記載了一些死脈的種類,如「蝦遊」、「魚翔」、「屋漏」、「雀啄」、「彈石」等。

「蝦遊」的脈象就像蝦子在水中遊動,緩慢而遊離。「魚翔」的脈象就像魚在水中擺動魚鱗,輕盈而散漫。「屋漏」的脈象就像屋頂漏水,稀疏而不連貫。「雀啄」的脈象就像小鳥啄食,急促而渙散。「彈石」的脈象就像彈擊石頭,堅硬而有力。

「蝦遊」、「魚翔」、「屋漏」這三種脈象都屬於散亂無序的脈象;「雀啄」、「彈石」這兩種脈象則屬於堅硬不順的脈象。古書上描繪這些脈象的形容很形象,但這些脈象都共同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脈象中沒有正常的胃氣,手指按壓脈搏時感覺不到神氣,這種情況出現就預示著死亡。

又兩手三部之脈,地脈也,可以指診;面容之色,天脈也,用以目察。六氣調和,五行不偏,自有正色,若面無正色,神氣不揚,夭色外呈,其壽不久。

白話文:

此外,兩手上的三部脈象屬於地脈,可以透過把脈來診斷;而臉上的氣色屬於天脈,需要用眼睛觀察。六氣和諧,五行不過盛,人自然會有健康的面色。如果臉上沒有正常的氣色,精神萎靡不振,顯露出枯槁的顏色,說明壽命不會太久。

諸脈之外,又有動脈。動脈有二:一則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一則頭額喉旁,胸腹脛足,躍躍而動,此經脈循行環轉於空隙之處,微露其端,所謂流中溢外也。

白話文:

除了主要經絡之外,還有一些稱為「動脈」的血管。動脈分為兩種類型:

  1. 三部之脈:跳動頻繁,如同豆子般圓滑而急速。
  2. 頭額、喉嚨、胸腹、小腿和腳踝:躍動明顯。這些經脈沿著空隙運行,部分露出在表面,就像流動的液體溢出一樣。

又高陽生《脈訣》云: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包、三焦。此一臟一腑相為配合,合《靈樞》之脈法也。而《素問》脈法,又以兩手寸脈候上,關脈候中,尺脈候下。

白話文:

高陽生在《脈訣》中說:左邊對應心臟、小腸、肝臟、膽囊、腎臟、膀胱;右邊對應肺臟、大腸、脾臟、胃部、包膜、三焦。這是因為各個臟腑互相配合,符合《靈樞》中記載的脈法。而《素問》中記載的脈法,則是用兩手的寸脈來診察上焦,關脈來診察中焦,尺脈來診察下焦。

約而言之,右寸候肺,左寸候心,而膻中、上焦,附於兩寸;右關候脾,左關候肝,而鬲中、中焦、胃、大小腸,附於兩關;尺中候腎與膀胱,無分左右,而季脅、血海、下焦,附於兩尺。此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素問》之脈法為然也。

白話文:

簡單來說,右寸脈反映肺的狀況,左寸脈反映心臟的狀況,而膻中、上焦的狀況附屬於兩寸脈。右關脈反映脾臟的狀況,左關脈反映肝臟的狀況,而膈中、中焦、胃、大小腸的狀況附屬於兩關脈。左右尺脈都反映腎臟和膀胱的狀況,而季脅、血海、下焦的狀況附屬於兩尺脈。這樣的脈象反映上半身、中半身、下半身的氣血狀況,正是《素問》中描述的脈法。

又仲師《傷寒論·平脈篇》,更有診法,以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之由輕而重,自舉而按,以候五臟之氣。故曰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此又以浮、中、沉診五臟之氣。《傷寒論》之脈法為然也。

白話文:

此外,張仲景的《傷寒論·平脈篇》中還有一種診脈方法,就是用三顆豆、六顆豆、九顆豆、十二顆豆的重量,從輕到重,由提按方式來測量五臟的氣力。所以說,像三顆豆重的,就是肺氣;像六顆豆重的,就是心氣;像九顆豆重的,就是脾氣;像十二顆豆重的,就是肝氣;壓到骨頭上的,就是腎氣。這也是用浮、中、沉來診斷五臟氣力的脈診方法。這就是《傷寒論》的脈法。

經論脈法,平素俱熟於胸中,則論病診視,無往不宜矣。然有三部無脈,移於外絡,名為反關脈者,此又不可不知也。總之,脈者,五臟六腑之大原,有脈則生,無脈則死;三部脈平,病雖劇亦生,三部不平,病雖輕亦危。

白話文:

有關診脈的方法,平時就要熟記於心,這樣在診病時,就能得心應手,不會出錯。但有一種情況,就是三部脈(寸脈、關脈、尺脈)沒有脈象,脈象跑到其他地方,稱為反關脈,這也是不能不知道的。總之,脈象是五臟六腑的根本,有脈象就能活,沒有脈象就會死;三部脈平穩,即使病情嚴重也能康復,三部脈不平穩,即使病情輕微也會有危險。

又脈分左右,左主血,右主氣。男為陽,陽者氣也,故男子之脈,宜於右旺;女為陰,陰者血也,故女子之脈,宜於左旺。男子右脈和平,雖困無害,女子左脈和平,雖困亦無害。蓋五臟所居之位,男居於左者,女則居於右,男居於右者,女則居於左。《素問》云:男子左為逆,右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所從不同,則兩手左右所屬臟腑,亦當不同矣。

白話文:

脈象又分左右,左邊主血,右邊主氣。男性屬於陽性,陽性主氣,所以男子的脈象應當右邊旺盛;女性屬於陰性,陰性主血,所以女性的脈象應當左邊旺盛。男性的右脈平和,即使疲倦也不會有問題;女性的左脈平和,即使疲倦也沒有問題。這是因為五臟所處的位置,男性在左側的,女性則在右側,男性在右側的,女性則在左側。《素問》中說:男子的左脈為逆,右脈為從;女子的右脈為逆,左脈為從。因為從屬的左右不同,所以兩隻手左右所屬的臟腑也應該不同。

至診脈論病,如雲某脈系某病,某病得某脈,不但蛇足,且診視之下,亦難為據。不若但論脈之有神無神、和緩與不和緩之為得也。

白話文:

對於診脈來說,如果說某種脈象代表某種疾病,或者某種疾病會出現某種脈象,這不僅是多餘的,而且在診治過程中也難以作為依據。不如只根據脈象的強弱、緩急來判斷病情,纔是更正確的診脈方法。

至如小兒之脈,亦如此法。但小兒啼哭不馴,不能細診,只以一二指按之,脈來四五至,亦為和平;若按之而似有似無,或急疾無神,兼之病劇,亦不能生。其視虎口而別以色,云小兒脈有六七至者,皆妄談也。診小兒之脈,須知小兒呼吸急疾,約以急疾應之可耳!

白話文:

同樣的,小孩子的脈搏也用這個方法檢查。但是小孩子的哭聲吵鬧,不能細細診察。只能用一兩根手指按壓,脈搏每分鐘跳動四五下,也是平和的。如果按壓時感覺脈搏若有若無,或者跳動急促無力,同時還有嚴重的疾病,那麼小孩子的生命也難以保全。有些人通過觀察小孩的虎口部位的顏色來區分脈搏,說小孩子的脈搏每分鐘跳動六七下,這些都是胡說八道。診斷小孩子的脈搏,必須知道小孩子的呼吸比較急促,脈搏跳動也比較快,大致上根據急促來判斷就可以。

由此推之,無論大小男女,凡病內虛者脈弱為宜,洪大則忌;初病外感者,陽脈為宜,陰脈則忌。其他《脈訣》之言,多屬不經,不可為信。欲求診脈之法者,考於《靈樞》,詳於《素問》,更合本論辨脈平脈,而會通之,則得其要矣。

白話文:

根據這個原則,無論男女老少,如果身體虛弱,脈搏應該弱小,脈搏強而有力則不適合;剛開始發病的時候,脈搏陽氣充盛適合,脈搏陰氣不足就不適合。其他《脈訣》上的論述,大多不切實際,不可相信。想要學習診脈的方法,要從《靈樞》中考證,仔細研究《素問》,再結合《本論》上的辨脈和平脈,融會貫通,就能掌握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