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暑

回本書目錄

1.

經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暑者,熱火之氣也。天有此熱火之氣,人亦有此熱火之氣。無分四時寒暑,凡病三陽,而見熱火之證,皆可言暑。是寒也,暑也,即陰陽之氣也。今人不明人身運氣之理,遇炎天酷暑之病,不曰傷暑,即曰中暑,香薷石膏竹葉、芩、連,概投混施,其殺人不知幾許矣!夏月之時,世人盡知有暑,用寒涼之藥,人皆曰宜也。服之不愈,則更服之,更服不愈,則頻服之,雖至於死,亦無怨言。

白話文:

如果遇到高明的名醫,他們能深入探究病根,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但旁人會認為不妥當。如果服藥後無效,必定不再服用,心裡總是忐忑不安地說:「這是暑熱之病,怎麼可以用溫熱的藥物呢?」於是肆無忌憚地投用清涼的藥物,導致患者身體衰敗死亡。他們卻仍然歸咎於溫熱藥物不妥,這是夏天使用寒涼藥物導致死亡的必然結果。 若遇明者,洞鑑其源,投以溫藥,人皆曰不宜也。服之不效,必不再服,其心皇皇曰:此暑病也,可服熱藥乎?清涼之藥,恣意投之,厥身已斃,仍咎熱藥之非,則夏月寒涼殺人,所必不能免者。

夫不能免而欲求其免,其在芻言之可聽乎!蓋暑者,四時之一氣也,暑何害於人哉!如暑而必傷人也,則長夏之時,盡人當病,何以烈日中奔走勞形者不病,而避暑於高堂大廈者反病耶?須知人病,皆其自取。吾身五運安和,六氣均平,雖日在暑中而不病。若五運有虧,六氣不振,陰虛則陽盛而熱證生,陽虛則陰盛而寒證起,寒病、暑病隨人身陰陽之氣而化生者也。如寒邪傷陽而化病,寒亦為熱;暑邪傷陰而化病,暑亦為寒。

白話文:

如果無法避免炎熱,卻想要不受其害,這難道是說得通的嗎?夏天是四季當中的一種氣候,夏天對人又有什麼傷害呢?如果炎熱必定會傷害人體,那麼在漫長的夏季,所有人都會生病。為什麼在烈日下奔波勞累的人不生病,反而在高堂大廈中避暑的人容易生病呢?要知道人生病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們的五臟六腑正常運作,六種氣血平衡,即使身處炎熱環境中也不會生病。如果五臟六腑虧損,六種氣血衰弱,陰虛則陽氣旺盛而產生熱症,陽虛則陰氣旺盛而產生寒症。寒病、暑病是由於人體陰陽之氣的變化而產生的。比如寒邪傷害陽氣而化為病,此時寒邪也會變成熱邪;暑邪傷害陰氣而化為病,此時暑邪也會變成寒邪。

苟不以人身氣化之寒暑為憑,而以天氣之寒暑為定,真殺人不用刃矣!且夏月之時,人身上熱下寒,一如天氣雖暑,地下則寒,不觀井中水冷之極乎?人身丹田之氣,地下之水,亦若是也。凡治病者必顧其本,惟夏月之病,當溫補者,什之七八,宜涼瀉者,什之二三。凡人腎氣有餘,形體不勞,但感風暑。

白話文:

如果不用人體氣化的寒暑狀況作為基準,而只根據天氣的寒暑來判斷,那簡直是殺人於無形!而且夏天時,人體上熱下寒,就像天氣很熱,但是地下卻很冷,難道沒看到井水冷得極致嗎?人體丹田之氣,就像地下的水,也是如此。凡是治病的醫生都必須考慮病人的體質,尤其是夏天時的疾病,需要溫補治療的佔了十之七八,需要清涼瀉火的治療的只有十之二三。凡是腎氣充足、身體強健的人,只會受到風暑之氣的影響。

化為熱病,則香薷、白虎,一劑而痊,西瓜、涼水,服之而愈。醫見其痊愈也,遇暑邪入臟之證,亦以此藥治之,則一劑而殂者,比比矣。酷暑炎炎,朝病夕死,人謂疫氣流行而死者,皆因暑邪入臟病也。其病五六日而死者,亦因陽氣盡泄於外,穀氣不入,腎氣有虧,真氣內脫而死也。

白話文:

轉化為熱性疾病後,服用香薷、白虎湯一劑即可痊癒;吃西瓜、喝冷水也能好轉。醫生看到有人痊癒後,遇到因暑氣侵襲內臟的病例,也用這種藥方治療,結果很多人服用一劑就死了。酷暑炎炎,早上發病晚上死亡,人們以為死於流行病,其實都是暑氣侵襲內臟所致。發病五六天後死亡的,也是因為陽氣大量耗損,食物營養無法吸收,腎氣虧虛,正氣離體而死。

如是之病,惟參、耆、桂、附可以療之。療之而盡人皆愈也,人或信之;療之而間有一二不及療者,人必疑之而非之矣。余嘗思子產論政云: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今人畏熱藥而喜寒涼,又何怪乎其多死哉!(戒人當暑月中,須知兼雜虛寒之證,不可恣意涼散。然言之未免太過,讀者當識其大旨,勿以辭害意可耳!)

白話文:

對於這樣的疾病,只有人參、黨參、肉桂、附子等藥物才能治療。用這些藥物治療,絕大部分人都可以痊癒,人們或許會相信。但如果治療過程中,偶爾有一兩個人沒有治好,人們一定會產生懷疑和非議。我曾經思考過子產論政時說的話:火勢猛烈,民眾敬畏它,因此很少有人死於火災;水勢微弱,民眾輕視它,因此死於水災的人較多。如今人們畏懼熱性藥物而喜愛寒涼藥物,又怎麼會奇怪他們死得多呢!(告誡人們在炎熱的夏日,要注意兼顧虛寒的症狀,不可隨意服用寒涼藥物。不過,這些話說得有些過於偏激,讀者應該領會它的主要意思,不要鑽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