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瘧 (1)
瘧 (1)
1. 瘧
瘧之不同於傷寒也:瘧為輕,傷寒為重;瘧在經絡,傷寒在氣化。氣化者,隨六氣而化病,有陰陽之傳變也。經絡者,瘧邪隨經絡而沉以內薄,由衛氣應乃作也。應者,衛氣外出,瘧從之而發;衛氣內入,瘧從之而休也。時行傳染之瘧,邪瘧也,邪氣相感,但在皮膚絡脈間,即不服藥,三日亦愈。
其先寒後熱,熱時煩渴,汗出即休,此三陽瘧也,即不服藥,六日亦愈。又日發而早,其瘧將愈;日發而晏,其瘧難已。晏者,衛氣虛而循經不入也。瘧有陰陽輕重之不同,瘧為陽,脾寒為陰;瘧為輕,脾寒為重。時俗一概混稱,醫家一概混治,豈知瘧與脾寒之不同哉!瘧不死人,脾寒能死人。
若脾寒病,而概以消散寒涼之藥,昧昧以治,斷未有不斃者也。夫病之發也,寒少熱多,六脈均平,能食,而神氣如常者,瘧也;寒多熱少,六脈微虛,不能食而煩悶嘔逆,神氣消索者,脾寒也。夏月皮毛開發,經絡外溢,風暑之邪,易傷經絡,故多瘧病。傷絡者,瘧之輕者也;傷經者,瘧之可輕可重者也。
治瘧之方,當調其氣血,和其榮衛,疏其絡,通其經,察寒熱之多少,辨臟腑之虛實,而施治之。欲調氣血、和榮衛,如歸、芍、紅花、柴胡、桂枝可用也;疏通經絡,如續斷、木通、秦艽、銀花可用也。寒多者,薑、桂、曲、樸以溫之;熱多者,柴、芩、知、葛以清之;實者,橘、半、枳、樸;虛者,耆、朮、甘、苓。此瘧病通治之法也。
若干太陰脾臟,則為寒瘧;寒瘧,猶脾寒也。少陰心臟,則為心瘧;心瘧,猶癉瘧也。少陰腎臟,則為腎瘧;腎瘧,猶牝瘧也。厥陰肝臟,則為厥瘧;厥瘧,厥不知人也。此數瘧者,當用參、耆、朮、薑、桂、附以治之,惟心瘧屬手少陰,不宜溫熱,當用參、苓、歸、芍、枸杞、棗仁、遠志、龍眼補心養血之法以治之。此五臟三陰瘧,實可生而可死。
凡此所以論瘧病之重輕,及治瘧之常法也。
而瘧之方起、瘧之變病、治之禁忌、藥之流通,更當悉焉。夏月天暑地炎,無寒風之外感,然而沐浴水寒。暮夜涼風,不能無也。人犯之者,不在皮膚,多傷經脈。人身衛氣,夜入於陰,日出於陽,因衛氣之出,而乍然寒熱,即瘧病也。若昧昧以診,見有寒熱,不曰傷寒,即曰傷暑,不曰中暑,即曰內傷外感。
夫其言如是,而所用之藥,無非發散、消食,及乎寒涼而已。嗟嗟!如是之病,不遭如是之藥,雖然成瘧,七日可愈。今也發散虛其表,消食損其中,寒涼滯其經,而又絕其谷,必至瘧不成瘧,傷寒不成傷寒,汗雖出而身不涼,至日晡而熱更甚。須知日晡熱甚,原病瘧也;汗出不涼,表裡皆虛也。
無力之家,不延醫,不服藥,進以糜粥,挨延時日而愈;有力之家,屢屢更醫,察其根由,醫必曰:虛之極矣。先以人參少許,探而試之,試之相宜,則重用之,然後進以糜粥,亦延挨時日而愈。如是之病,夏月頗多,明者視之,深為嘆惜,而醫與病家,總不知也。然延挨而愈者,什之八九,其告殂者,豈無一二?言念及此,寧不悲哉!又有炎暑之時,其人卒然厥逆,色蒼蒼如死狀,人必駭曰:此痧發也。放痧出血,以救一時之困,數日之後,轉而為瘧。
白話文:
瘧疾和傷寒不同之處在於:瘧疾病情較輕,傷寒病情較重;瘧疾主要影響經絡,傷寒則影響氣的變化。氣的變化會隨著外界六種氣候變化而產生疾病,並有陰陽轉化的過程。經絡方面,瘧邪會隨著經絡深入體內,由衛氣的反應而發病。所謂的反應,是指衛氣外出時,瘧邪跟著發作;衛氣內入時,瘧疾就會停止。
流行傳染的瘧疾屬於邪瘧,是因邪氣互相傳染,但只在皮膚和絡脈之間,即使不吃藥,三日也會好。
其症狀是先感到寒冷,然後發熱,發熱時會覺得煩躁口渴,出汗後就會好轉,這種是屬於三陽瘧,即使不吃藥,六日也會好。如果發病時間較早,表示瘧疾快好了;如果發病時間較晚,表示瘧疾很難痊癒。發病時間較晚,是因為衛氣虛弱,無法順利進入經絡的緣故。瘧疾有陰陽輕重的不同,瘧疾屬於陽證,脾虛寒則屬於陰證;瘧疾病情較輕,脾虛寒病情較重。現在的人常常將兩者混為一談,醫生也常常混亂治療,哪裡知道瘧疾和脾虛寒的不同呢!瘧疾不會死人,脾虛寒則會死人。
如果把脾虛寒的疾病,一概用消除寒氣的寒涼藥物來治療,不明確病因就隨意用藥,絕對沒有不喪命的。當疾病發作時,寒冷較少而發熱較多,六脈平和,能進食,精神狀態和往常一樣,這種是屬於瘧疾;如果寒冷較多而發熱較少,六脈虛弱,不能進食且感到煩悶嘔吐,精神萎靡,這種是屬於脾虛寒。夏天皮膚毛孔張開,經絡外露,容易被風暑之邪侵襲,因此容易罹患瘧疾。傷害到絡脈的,屬於較輕的瘧疾;傷害到經脈的,屬於可輕可重的瘧疾。
治療瘧疾的方法,應該要調和氣血,調和榮衛,疏通絡脈,暢通經脈,觀察寒熱的多少,辨別臟腑的虛實,然後再對症下藥。要調和氣血、調和榮衛,可以使用當歸、芍藥、紅花、柴胡、桂枝等藥材;要疏通經絡,可以使用續斷、木通、秦艽、銀花等藥材。寒冷較多的人,可以用生薑、桂枝、神麴、厚朴等藥材溫熱身體;發熱較多的人,可以用柴胡、黃芩、知母、葛根等藥材清熱;體質屬於實證的,可以用橘皮、半夏、枳實、厚朴等藥材;體質屬於虛證的,可以用黃耆、白朮、甘草、茯苓等藥材。這些是治療瘧疾的通用方法。
如果病邪侵犯太陰脾臟,就形成寒瘧,寒瘧類似於脾虛寒。如果病邪侵犯少陰心臟,就形成心瘧,心瘧類似於癉瘧。如果病邪侵犯少陰腎臟,就形成腎瘧,腎瘧類似於牝瘧。如果病邪侵犯厥陰肝臟,就形成厥瘧,厥瘧會讓人昏迷不醒。這些不同臟腑的瘧疾,應該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生薑、桂枝、附子等藥材來治療,只有心瘧屬於手少陰經,不適合用溫熱的藥,應該使用人參、茯苓、當歸、芍藥、枸杞、酸棗仁、遠志、龍眼肉等補心養血的方法來治療。這五臟的三陰瘧疾,病情嚴重時可能會致死。
以上所說的是討論瘧疾病情的輕重,以及治療瘧疾的常用方法。
而對於瘧疾發作的初期、瘧疾的病情變化、治療的禁忌、藥物的運用,更應該詳細了解。夏天天氣炎熱,沒有外來的寒風,然而洗澡時可能會接觸到寒冷的水,夜晚也可能有涼風。人們如果接觸到這些,邪氣不會只停留在皮膚表面,多會傷害到經脈。人體的衛氣,夜晚進入陰分,白天則出於陽分,因為衛氣的運行,會突然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這就是瘧疾。如果不明確診斷,看到寒熱的症狀,不是說這是傷寒,就是說這是傷暑,不是說這是中暑,就是說這是內傷外感。
這些說法雖然很多,但是所用的藥物,不外乎是發散、消食,以及寒涼的藥物。唉!這樣的病,如果碰上這樣的藥,即使得了瘧疾,七天也會好。現在卻使用發散的藥來虛耗體表,使用消食的藥來損傷脾胃,使用寒涼的藥來阻滯經絡,而且又停止飲食,這樣一定會導致瘧疾不像瘧疾,傷寒不像傷寒,雖然出了汗但身體還是不涼爽,到了午後發熱反而更加嚴重。要知道午後發熱更嚴重,是因為原來的病是瘧疾;出汗後身體還是不涼爽,是因為體表和體內都虛弱了。
貧窮的人家,不請醫生,也不吃藥,只給病人喝稀粥,慢慢拖延時間病就自己好了;有錢的人家,卻頻繁地更換醫生,當醫生了解病情後,一定會說:已經虛弱到極點了。先用少量的人參來試探病情,如果適合,再大量使用,然後讓病人喝稀粥,也是拖延一段時間病就好了。這樣的病,夏天特別多,明白的人看到這種情況,都會深感惋惜,但是醫生和病患家屬,卻都不了解。然而拖延時間而痊癒的,十個人中佔了八九個,至於死亡的,難道沒有一兩個嗎?想到這些,怎能不感到悲哀呢!還有在炎熱的夏天,有些人突然昏倒,臉色蒼白像死了一樣,人們一定會驚呼:這是痧發作了。於是就放血,希望能暫時解除困境,幾天之後,卻又轉為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