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瘧 (2)
瘧 (2)
1. 瘧
詎知厥逆若死,非痧也,乃邪盛於經,經脈一時不能交接,即瘧之兆端始發也。徒刺其血,後必病瘧,瘧亦不輕,然此瘧乃發於經脈之陽者。更有一時暴厥,厥不知人,刺之無血,牙關緊急。
醫見之,不曰急痧,即曰中風入臟,刺指無血,則用鋒針刺曲池、委中,以出其血,牙關不開,則以銅箸撬齒,灌礬水而探吐,時余始蘇,精神委頓,六脈微虛,一日稍平,次日復厥,厥而無熱,微微有汗。此瘧從陰出,不得陽熱之化,乃厥瘧也。余於夏日,曾治一二,其後亦愈。
若既蘇之後,投劑不宜,亦不能生。此瘧之方起為然也。若瘧之變病,總由攻消太過,三焦內虛,或脹滿,或浮腫,或泄瀉,或咳嗽。病雖有變,更當溫其中土,助其三焦;若脹滿者消之,浮腫者散之,泄瀉者通之,咳嗽者清之,一時暫松,不能全愈,耽延時日,斷未有不斃者也。治瘧禁忌:一發散,二消食,三寒涼,前已言之矣。
至藥之流通,今人治瘧,不用常山,以常山為截瘧藥,截之早,其後必變臌脹。不觀仲師治瘧,每用蜀漆。蜀漆,常山苗也。苗不可得而用其根,亦何害焉?況常山乃從陰出陽之藥,若三陰瘧、脾寒病,不使從陰出陽,何能即愈?既愈矣,又何臌脹之有?又瘧病虛寒,久用參、朮、薑、桂,總不能愈者;參、朮、薑、桂之內,須加常山,更須加穿山甲,使經絡疏通,瘧邪外出,未有不愈者也。
又陽熱之瘧,鱉甲可以攻散;心、腎之熱瘧,菖蒲、黑豆可以交通;邪入郛郭,檳榔、草果可以泄之;邪入膀胱,車前、滑石可以利之。若瘧後發咳,乃初因瘧病,地氣不交於肺,今瘧止病去,則地氣上升,脾、肺始交,故咳。苟不助脾氣之上升,而反用泄肺之藥以下泄,其咳斷不能除,轉為瘧怯,至五年而必死。
嗟嗟!醫之為道,至精至微,粗工凶凶,方技自逞,收一時之小效,至後死而弗計,哀哉!
白話文:
誰知道突然昏厥得像死了一樣,這不是痧,而是邪氣太盛,堵塞經絡,導致經脈一時無法正常運行,這就是瘧疾剛開始發作的徵兆。如果只是放血治療,之後必定會得瘧疾,而且病情不會輕微,然而這種瘧疾是從經脈的陽氣部分發作的。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昏厥,昏迷不省人事,針刺沒有血流出,牙關緊閉。
醫生看到這種情況,不是說急痧,就是說中風入臟,針刺手指沒有血流出,就用鋒利的針刺曲池穴、委中穴來放血,牙關打不開,就用銅筷子撬開牙齒,灌入礬水來催吐,病人這時才稍微甦醒,精神萎靡不振,六脈虛弱。一天後稍微好轉,隔天又昏厥,昏厥時沒有發熱,只是微微出汗。這種瘧疾是從陰氣部分發作的,得不到陽熱的轉化,所以是厥瘧。我在夏天的時候,曾經治療過一兩個這種病例,後來也都痊癒了。
如果甦醒後,用藥不當,也無法存活。這是指瘧疾剛開始發作的情況。如果瘧疾發生變化,通常是因為過度攻伐、消導,導致三焦內虛,可能出現腹脹、水腫、泄瀉、咳嗽等症狀。雖然病情發生變化,更應該溫補中焦脾胃,幫助三焦正常運行;如果腹脹就消導,水腫就發散,泄瀉就疏通,咳嗽就清肺。雖然一時可以緩解症狀,但不能完全治癒,拖延時間,沒有不死的。治療瘧疾的禁忌:一是發散,二是消食,三是寒涼,之前已經說過了。
至於藥物的運用,現在的人治療瘧疾,不用常山,認為常山是截斷瘧疾發作的藥,太早截斷,之後必定會變成臌脹。你們沒看到張仲景治療瘧疾,常常使用蜀漆嗎?蜀漆就是常山的苗。苗不好取得,用它的根,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何況常山是從陰引導陽氣的藥,如果三陰瘧、脾寒病,不使用從陰引導陽氣的藥物,怎麼能很快治好?既然治好了,又怎麼會出現臌脹呢?如果瘧疾是虛寒引起的,長期使用人參、白朮、生薑、桂枝等藥物都不能治好;在人參、白朮、生薑、桂枝這些藥裡面,必須加入常山,更必須加入穿山甲,使經絡疏通,讓瘧邪排出體外,沒有不能治好的。
此外,陽熱引起的瘧疾,可以用鱉甲來攻散;心腎有熱的瘧疾,可以用菖蒲、黑豆來疏通;邪氣進入肌膚淺表,可以用檳榔、草果來疏泄;邪氣進入膀胱,可以用車前子、滑石來利尿。如果瘧疾痊癒後出現咳嗽,是因為當初患瘧疾時,地氣無法與肺氣相交,現在瘧疾好了,病情也解除了,地氣就開始上升,脾、肺二臟開始正常運作,所以會咳嗽。如果不用藥幫助脾氣上升,反而用泄肺的藥來下泄,咳嗽就無法根除,反而會變成瘧疾虛弱,導致五年內一定會死亡。
唉!醫道真是精深微妙,醫術粗劣的醫生卻很危險,他們只顧炫耀自己的醫術,追求一時的小小療效,以至於之後病人死亡卻不理會,真是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