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部位 (1)

回本書目錄

部位 (1)

1. 部位

部位者,頭、面、胸、背、脅、腹、手、足,各有所屬之部、所主之位也。

頭為三陽之首,三陽者太陽也,自印堂,至額顱,上巔頂,從腦下項,皆足太陽經脈之部,故曰頭為三陽之首也。兩顴屬腎,《刺熱論》云:色榮顴骨,其熱內連腎也。兩目為肝之竅,而五臟精華皆注於目,故瞳神屬腎,黑眼屬肝,白眼屬肺,內外眥肉屬心,眼包屬脾,兩鼻為肺竅,而位居中央,又屬乎脾。鼻內口鼻交通之處,則為頏顙,又為蓄門,乃肝、肺相交之部也。

白話文:

頭部是三條陽氣經絡的匯集點,這三條陽氣經絡就是太陽經。太陽經從前額的印堂開始,經過額頭、頭頂,再到後腦勺和頸部,這些部位都是足太陽經脈循行的區域,因此說頭是三條陽氣經絡的匯集點。

兩側顴骨部位屬於腎經。《刺熱論》中說:顴骨顏色紅潤,說明熱邪內連於腎。

兩隻眼睛是肝經的竅穴,而五臟精華都會匯聚到眼睛。因此,瞳孔神采屬腎,黑眼球屬肝,白眼仁屬肺,眼皮內外肌肉屬心,眼眶屬脾。

兩個鼻孔是肺經的竅穴,並且位於頭部中間,也屬脾經。鼻腔內鼻孔和上脣相通的地方,也就是人中部位,是肝經和肺經相交的區域。

口為脾竅,內外唇肉,脾所主也。舌為心苗,齒為骨余,而齒齦則為牙床,又屬乎胃。舌之下,腮之內,為廉泉、玉英,乃水液之上源也。耳為腎竅,又心亦開竅於耳。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循鼻外,入齒中,挾口環唇。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循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白話文:

  • 口腔是脾臟的開竅部位,嘴脣和口腔內部的肉,都由脾臟支配。
  • 舌頭是心臟的苗芽,牙齒是骨頭的餘分,而牙齦屬於牙牀,也受胃的支配。
  • 舌頭下方,腮腺內側,叫做廉泉和玉英穴,是水液的源頭。
  • 耳朵是腎臟的開竅部位,心臟也開竅於耳。
  • 胃足陽明經絡,從鼻子與上頜骨相交的地方開始,沿著鼻子的外側,進入牙齒中,環繞口腔和嘴脣。
  • 膽足少陽經絡,從眼睛外上角開始,往上延伸到頭頂,沿著耳後,進入耳朵中,再從耳前出來。

此頭面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頭面以下,前有咽喉,後有頸項。喉居右,咽居左,喉為氣管而硬,咽為食管而軟。咽喉之中,則為吭嗌,吭嗌之上,則為舌本,舌本居下齶之盡,而上齶之盡,則有小舌,所謂會厭也。太陰脾脈絡舌本,少陰腎脈絡舌本,陽陰胃脈絡舌本。咽喉之外,則有動脈,居乎兩旁,所謂人迎之脈,乃胃足陽明之脈也。

白話文:

從頭往下看,前面是咽喉,後面是頸部。喉嚨在右側,食道在左側,喉嚨是氣管,堅硬;食道是食管,柔軟。咽喉中間,稱為吭嗌,吭嗌上方,就是舌根,舌根位於下顎的盡頭,上顎的盡頭,有小舌,又稱會厭。太陰脾經脈絡於舌根,少陰腎經脈絡於舌根,陽明胃經脈絡於舌根。咽喉外側,有動脈,位於兩側,稱為人迎脈,是足陽明胃經的經脈。

人迎之下,鎖骨空處,則為缺盆,肺所主也。又陽明經脈行身之前,自面部而至胸膈,皆陽明經脈所主也。缺盆之下,兩乳之上,謂之膺中。膺中之中,謂之上膈,即上焦也。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也。上膈而下,謂之膈中,即胸膈也。胸膈之間,謂之膻中;膻中,即心包絡也。

白話文:

在人迎穴下方,鎖骨的凹陷處,稱為缺盆,是肺臟所主控的部位。

陽明經脈行走在身體的前方,從臉部延伸到胸腔,這些部位都由陽明經脈主控。

缺盆下方,兩乳上方,稱為膺中。膺中的中央部位,稱為上膈,也就是上焦。

《黃帝內經》中提到:上焦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將營養成分傳佈到全身,滋潤皮膚和毛髮,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

上膈以下的部位,稱為膈中,也就是胸腔。胸腔內的部位,稱為膻中;膻中就是心包絡。

心包主血、主脈,橫通四布。包絡之下,即有胃絡,兩絡相通,而橫布於經脈之間。胸乃心主之宮城,而包絡包乎心之外;肺為五臟之長,而蓋乎心之上。心窩之下,謂之中焦。胃有三脘:上焦之旁,即上脘也;中焦之旁,即中脘也;下焦之旁,即下脘也。頭面之下,後有頸項。

白話文:

心包主要儲存血液,並掌管脈絡,在體內橫向分佈。心包下方有胃的經絡,兩條經絡相連,並橫跨在其他經脈之間。胸部是心臟所在的心宮,而心包包裹在心臟外面;肺是五臟之首,蓋在心臟上面。心窩下方稱為中焦。胃有三脘:位於上焦一側的是上脘;位於中焦一側的是中脘;位於下焦一側的是下脘。頭部和臉部的下方,後方有頸項。

項之中央,名為風府;項之兩旁,名為風池。項下高聳大椎,乃脊骨之第一椎。自脊骨而下,至七節之兩旁,名為鬲俞。經云: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以明鬲俞之穴,乃心氣之遊行出入。而太陽經脈,行身之背。此胸背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白話文:

脖子的正中央,叫做風府;脖子的兩側,叫做風池。脖子後方凸出的第一節脊椎骨,叫做大椎。從脊椎向下,到第七節脊椎骨的兩側,叫做膈俞。古書上說:第七節脊椎骨的兩側,藏有心臟。這表示膈俞穴是心氣出入的通道。而太陽經脈,則循行在身體的背部。這些胸背部的部位,都有各自對應的穴位。

胸膈之下,腹也。胸膈下側,脅也。前胸後背,而脅則居胸背之間,行身之側。脅之上為腋,脅之下為季脅。太陽行身之背,而主開;陽明行身之前,而主闔;少陽行身之側,而主樞。舍開則不能闔,舍闔則不能開。舍樞則不能為開闔,是樞者乃開闔之關鍵也。大腹名為坤土;坤土,太陰之脾土也。

白話文:

胸腔和膈膜以下的部分是腹部。胸腔和膈膜下方的部位是脇肋胸前和背後,而脇肋位於胸腔和背部之間,沿著身體的側面延伸。腋窩位於脇肋上方,肋骨下方的部位稱為季脅太陽經在身體背部運行,主司開啟陽明經在身體前面運行,主司閉合少陽經在身體兩側運行,主司樞紐。不開啟就無法閉合,不閉合就無法開啟。不樞紐就不會開啟和閉合,所以樞紐是開啟和閉合的關鍵。腹部被稱為坤土;坤土是太陰經脾土

大腹之上,下脘之間,為中土;中土,陽明之胃土也。大腸名迴腸,盤旋於腹之左右。小腸居大腸之前,臍乃小腸之總結。而貼臍左右,乃衝脈所出。經云: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是也。臍之下,則為小腹。小腹兩旁,名為少腹。小腹者,少陰水臟、膀胱水腑之所屬也。少腹者,厥陰肝臟,胞中血海之所居也。

白話文:

「中土」位於腹部中央,胃的正下方。它是陽明經的胃土。

「大腸」,也稱迴腸,在腹部左右盤旋。

「小腸」位於大腸前面,「臍」是小腸的匯集點。

緊鄰臍左右的地方,是「衝脈」的出口。經典記載:「衝脈於臍左右,動脈者是也。」

「臍」下方是「小腹」。「小腹」兩側稱為「少腹」。

「小腹」屬於少陰經的水臟(腎臟)和膀胱水腑。

「少腹」也屬於厥陰經的肝臟和儲血的「胞中」。

血海居膀胱之外,名曰胞中,膀胱居血海之內,故曰:膀胱者,胞之室也。從小腹而入前陰,乃少陰、太陰、陽明三經之屬。經云:腎開竅於前後二陰,是前陰者,屬少陰也。經云: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又陽明主潤宗筋。是前陰又屬太陰、陽明也。陰囊卵核,乃厥陰肝經之所屬,故經云:厥陰病,則舌卷囊縮。

白話文:

血海位於膀胱之外,其名稱為胞中。而膀胱又位於血海之中,因此說:「膀胱是胞中的住所。」經絡由小腹進入前陰,屬於少陰、太陰、陽明三條經絡。經書提到:「腎臟的竅穴通達於前後二陰。」其中前陰屬於少陰經。經書又提到:「前陰是宗筋交會的地方,太陰經和陽明經在此相合。」此外,陽明經主管滋潤宗筋。所以前陰也屬於太陰經和陽明經。陰囊和睪丸屬於厥陰肝經的範疇,因此經書上說:「厥陰經出問題,就會出現舌頭蜷縮、陰囊收縮的症狀。」

舌卷,手厥陰;囊縮,足厥陰也。又云:厥陰氣絕,則卵上縮而終。此脅腹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兩手、兩足曰四肢。兩手之上,則有肘、腋;兩足之上,則有膕、髀。兩肘、兩腋、兩膕、兩髀,名曰八谿。從臂至手,乃手太陰肺金所出,而兼手少陰、厥陰。此手之三陰,從胸走手也。從足至股,乃足太陰脾經所出,而兼足少陰、厥陰。此足之三陰,從足走胸也。夫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交相通貫,行於周身。

白話文:

所謂四肢,是指雙手、雙腳。雙手上方有肘部、腋窩;雙腳上方有大腿後側、大腿上部。雙肘、雙腋、雙大腿後側、雙大腿上部,合稱八谿。從上臂到手掌的經絡,屬於手太陰肺金經所出,同時兼有手少陰、厥陰經。這三條手上的陰經,從胸部運行到手部。從足部到大腿的經絡,屬於足太陰脾經所出,同時兼有足少陰、厥陰經。這三條足上的陰經,從足部運行到胸部。手足的三陰三陽共十二條經絡,相互連通,運行於全身。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是手三陰、三陽,而循行於手臂矣。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胸:是足三陰、三陽,而循行於足股矣。此手足之部位,各有所屬也。

白話文:

手上的三條陰經,從胸部運行到手臂;手上的三條陽經,從手臂運行到頭部:這些就是手上的三陰經、三陽經,它們在手臂上運行。足上的三條陽經,從頭部運行到足部;足上的三條陰經,從足部運行到胸部:這些就是足上的三陰經、三陽經,它們在腿和腳上運行。這是手足部位的劃分,各自分屬不同的經絡系統。

《靈樞》十二經脈,行於周身,雖詳言之,而醫未之悉也。今舉其概而約言之,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橫出腋下,循臂內,出手大指次指,而交於手陽明之大腸。大腸之脈,起於手大指之次指,循臂外,入缺盆,上面,挾鼻孔,而交於足陽明胃脈。胃脈起於鼻頞中,至額顱,循喉嚨,下膈,挾臍,入膝臏,下足跗,出足大指,而交於足太陰之脾脈。脾脈起於足大指,上膝股之前,入腹,上膈,連舌本,注心中,而交於手少陰之心脈。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的十二經脈遍佈全身,雖然記載得很詳細,但醫者還不能完全瞭解。現在簡單地概括一下:

手太陰肺脈:從腹部中焦開始,橫著穿過腋窩,沿著手臂內側走,到手的拇指和食指,然後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

大腸經:從手上的食指開始,沿著手臂外側走,進入肩窩,往上走,經過鼻子兩側,然後與足陽明胃經相交。

胃經:從鼻子根部的凹陷處開始,到額頭和頭頂,沿著喉嚨往下走,穿過橫膈膜,經過肚臍,進入膝蓋骨,到腳背,出大腳趾,然後與足太陰脾經相交。

脾經:從腳的大腳趾開始,往上走,到大腿和腹部前面,進入腹腔,穿過橫膈膜,連接到舌頭根部,進入心臟,然後與手少陰心經相交。

心脈起於心中,上肺,挾咽,出腋,下循臑內,抵掌骨,出小指之內,而交於手太陽之小腸。小腸之脈,起於手小指,出手踝,循臑外,交肩上,入耳中,至目內眥,而交於足太陽之膀胱。膀胱之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項脊,循背膂,下腿後,至足小指外側,而交於足少陰之腎脈。

白話文:

心臟的經脈從心臟開始,向上到肺部,經過咽部,從腋下出來,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到達手掌骨,從小指內側出來,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

小腸經的經脈從手小指開始,從手肘出來,沿著手臂外側,交會肩上,進入耳中,到達眼睛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

膀胱經的經脈從眼睛內眼角開始,從頭部向下經過脖子和脊椎,沿著後背,到達小腿後,至足小指外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腎脈起於足小指,循足心,上膕股,貫脊,上貫肝膈,入肺,挾舌本,注胸中,而交於手厥陰之心包。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循胸,出脅,入肘,循臂,過掌中,循小指之次指,而交於手少陽之三焦。三焦脈起於手小指之次指,循手臂,出臂外,貫肘,上肩,入耳中,出耳前後,至目銳眥,而交於足少陽之膽脈。

白話文:

腎經的經脈從腳小指開始,沿著腳底,穿過大腿後側,穿過脊椎,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圍繞舌頭根部,流入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心包經的經脈從胸中開始,沿著胸部,穿過肋骨,進入肘部,沿著手臂,經過手掌,沿著小指旁的無名指,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三焦經的經脈從手小指旁的無名指開始,沿著手臂,穿過手臂外側,穿過肘部,向上穿過肩膀,進入耳中,從耳前耳後穿出,到達眼睛銳利的眼角,與足少陽膽經相交。

膽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至肩,合缺盆,下胸中,過季脅,出膝,循足跗,出足大指,而交於足厥陰之肝脈。肝脈起於足大指叢毛之際,從膕股而上,過陰器,抵小腹,上入胸中,而交於手太陰之肺脈。是為十二經脈之一周,乃頭面胸背手足,各有所屬,而為周身之部位也。

白話文:

膽經從眼睛外部尖銳的角落開始,沿著耳朵後方到肩膀,會合於肩窩處,進入胸部,經過肋骨與橫膈膜,出膝蓋,沿著腳背,到達腳拇指,與足厥陰肝經相交。肝經從腳拇指指甲旁開始,沿著大腿後面向上,經過生殖器,進入小腹,再向上進入胸部,與手太陰肺經相交。這是十二經脈的其中一條,頭面、胸背、手足,各自分屬不同的經絡,構成身體的各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