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雜症會心錄》,是清代醫家汪蘊谷集其數十年學術研究與臨床實踐之大成所著的重要醫學典籍。此書完成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匯聚了作者深入研習古代醫籍的心得,特別是對於明代醫家張介賓學說的繼承與發揚,並揉合其豐富的臨證經驗,系統性地闡述了多種內科、婦科及其他雜病的診治方法。它不僅是一部理論精闢的醫論專著,更是一部具有高度臨床實用價值的指南,深刻體現了中醫「醫者意也」的精髓。

汪蘊谷,字子玉,號東巖,生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籍貫江蘇吳縣。汪氏出身於醫學世家,其尊公與伯兄皆為當時名醫,為他奠定了深厚的醫學基礎。他自幼聰慧好學,廣泛涉獵各類典籍,尤對醫學情有獨鍾。在學術傳承上,汪蘊谷曾師從著名的醫學大家張介賓,深得其真傳,這對他後來的醫學思想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汪氏一生勤於臨床,累積了豐富的診療經驗,並將其心得整理成書,除了《雜症會心錄》外,尚有《醫學辨證》、《醫學心法》等著述傳世。值得一提的是,汪蘊谷不僅是醫家,亦是一位好讀書、喜詩文的文人,這種兼具醫學專業與人文修養的特質,或許也造就了他醫學思想中那種追求「會心」境界的深度。

《雜症會心錄》全書共分兩卷,收錄了包括醫學總論三篇在內的五十餘篇有關內科、婦科及雜症的論述。汪蘊谷在書中明確宗法張介賓的醫學思想,特別是以「扶陽養心」為主要的治療指導原則。他認為,人體的生理病理與陽氣、心神(廣義的心,亦指精神活動與整體生命力)密切相關,許多雜病的發生發展都與此二者的失調有關,因此在治療上強調溫養陽氣、安定心神的重要性。

然而,汪蘊谷並非機械地套用前人理論。他在「自敘」中開宗明義地提出「醫者意也」的觀點,強調醫學的本質在於掌握其核心的「意」與「神」,而非僅僅拘泥於字面上的詞句或藥方的形式。他認為,儘管古人醫書是重要的基礎,但由於時代氣運不同、地域環境各異、個人稟賦懸殊、生活習慣有別,照搬古法往往難以取效。因此,他主張學習古人要「體其旨」而「更通其權」,「會其神」而「不必襲其跡」。這便是其書名「會心錄」的深層含義——在繼承基礎上,融入個人對醫學原理和臨床變化的深刻體悟。

在具體的診治方法上,汪蘊谷極其重視「辨證」。他貫徹「辨證求因,因而施治」的原則,認為診斷疾病必須憑藉脈象與症狀,深入分析病因病機,找到疾病的根本所在,然後才能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案。他洞察到臨床的複雜性,指出存在「症同而藥異者,有症異而藥同者」。這是因為即使症狀相似,患者的體質(寒熱虛實)和脈象可能不同,治療就需要有針對性;反之,雖然症狀表現不同,但若其潛在的病理機制相同(如皆屬某種程度的虛證或實證),則治療方法反而可能相似。這種細緻入微、靈活變通的辨證思路,是汪氏醫學的顯著特色,也是他成功應對疑難雜症的關鍵。書中對寒熱虛實、真假虛實的深入辨析,以及對各種病因病機的推詳曲盡,都體現了他對臨床複雜性的深刻理解。

《雜症會心錄》在內容結構上,如介紹所述,卷上主要論述內科雜症的診治,卷下則側重於婦科雜症。汪氏在闡述這些病症時,不僅有精闢的醫論,還輔以具體的醫方和醫案。這些醫案是作者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真實記錄,它們不僅印證了其「辨證求因,因而施治」的理論,更為後學者提供了寶貴的臨證範例,展示了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如何從脈證中理清病機,進而擬定方藥。這種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寫作方式,使得本書具有極強的臨床指導意義。

總結而言,《雜症會心錄》是一部集清代醫家汪蘊谷學術思想、臨床經驗與個人體悟於一體的珍貴醫學著作。它在繼承張介賓扶陽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醫者意也」、「辨證求因,因而施治」的核心理念,強調臨證的靈活變通和對病因病機的深入探究。書中豐富的醫論、醫方和醫案,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與啟發。汪蘊谷的辨證思想和治療原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使得《雜症會心錄》成為一部值得現代中醫學習者深入研讀的經典著作。此書被收錄於《珍本醫書集成》,並存有乾隆自餘堂刻本,證明了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 enduring value。透過此書,我們得以一窺清代名醫如何融會古今,結合個人「會心」之妙,探索疾病本源,造福桑梓。


序 (1)

序 (2)

序 (3)

自敘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上 (27)

卷上 (28)

卷上 (29)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婦人雜症 (1)

婦人雜症 (2)

婦人雜症 (3)

婦人雜症 (4)

婦人雜症 (5)

婦人雜症 (6)

婦人雜症 (7)

婦人雜症 (8)

婦人雜症 (9)

婦人雜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