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4)

1. 胎瘧並三日瘧

按瘧疾一症,內經詳言之,先賢備述之矣。至於人生初次發瘧,則為胎瘧,古人未有發明。患此者延纏難愈;輕則月餘,重則數月;或變虛咳,或變浮腫,多致喪命。即體實之人,亦成瘧母,為終身之患,是可憫也。蓋瘧乃暑邪,伏在募原之間,呆在少陽之界,不同傷寒溫疫傳裡之險。

常發瘧者,數發之後,邪無所容,即從毛竅熟徑而出,霍然愈矣。若胎瘧之作,膜原忽被其耗擾,復又纏綿不已,氣血由此大虧;兼之隧道少疏通之機,毛竅非熟由之路,正愈虛而邪愈陷矣。予悟此理,初發投小柴胡湯加減數劑;陰虛者改用救陰補元之法,陽虛者改用溫養元陽之法。

俱重加人參,俾營衛正氣大盛;則膜原流戀之邪,斯時急走隧道之間,肌腠雖非熟徑,而自有不能不出肌腠之勢矣。或問曰:「胎瘧之故,既得聞命矣;乃三日瘧,尤難愈於胎瘧,抑又何也?」余曰:「膜原之界限,宜分陰陽淺深之不同;營衛之氣血,亦分陰陽盛衰之各異。在膜原之淺者,陽盛於陰;陽盛則正強而邪弱,隨衛氣出入,而瘧難久留。在膜原之深者,陰盛於陽;陰盛則邪勝而正弱,居營氣之間,而瘧多伏藏。所以邪中淺者,一日而作;邪中深者,間日而作;邪中極深者,間二日而作也。」汪機云:「三日一發者,非入於臟也,由氣血盛衰而然。氣血未補,未至於強健;已補強健,邪無容留矣。」可見邪伏募原之深界,而離肌腠之路遠,須宜陽分肋氣之藥,加血藥引入陰分,方可掣起。如是則氣血大盛,邪不攻而自走,經所謂邪正不兩立也。

或又問曰:「募原之界,營衛之道,安有淺深盛衰之不同?子言得毋謬乎?」余曰:「經言: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何得無淺深之分?經言: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何得無盛衰之別?」但募原本是少陽表裡之界,營衛既分陰陽;而在表者,又屬陽中之陽,陽性動而行速,故邪出表易。在裡者又屬陰中之陰,陰性緩而行遲,故邪出表難。一遲一速,相拒交爭,而所發之時日不同矣。經曰:「陰氣多而陽氣少,故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又曰:「其間二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此之謂也。

此症初發,用補中益氣,合桂枝湯升其邪。陷於陰經;久發腎陰虛而瘧不止者,用六味合生脈散,以補其真水。久發腎陽虛而瘧不止者,用人參養營湯、八味湯以補其真火。久發脾胃虛而瘧不止者,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以補其脾土。總之,此症本於根原內空,衛外之陽不密,邪有隙而可乘。惟重加參朮煎湯吞八味丸。久服自有神功;血虧甚者,加當歸;氣弱甚者,加黃耆。若陰虛火盛者,二母湯吞六味丸;或陰虛火盛而胃滯者,二母湯吞獨何丸。治瘧之法,不外乎是;舍此而他求,勢必變症百出矣。理從悟入。每遇病機,他人苦思之而不能得,即偶得之而格格不吐;一經悟思,偏出之亹亹。

白話文:

標題:[胎兒瘧疾與三天一次的瘧疾]

內容: 對於瘧疾這病症,《內經》已有詳盡的描述,前賢們也已充分論述。然而,人生第一次發作的瘧疾,也就是胎兒瘧疾,古人們尚未有深入的探討。患這種瘧疾的人病情會持續難愈,輕則一個月以上,重則數月,有的變爲虛咳,有的變爲浮腫,很多最終喪命。即使是體魄健壯的人,也會形成瘧疾母體,成爲終身的困擾,真是令人憐憫。

瘧疾是由暑熱之邪氣潛伏在人體的募原之間引起的,呆滯在少陽的界限,不同於傷寒溫疫那樣有傳裏之險。常發瘧疾的人,在數次發作後,邪氣無處容身,就會從汗毛孔徑直排出,疾病也就突然好了。但是,胎兒瘧疾的發作,募原忽然被邪氣耗擾,又反覆纏綿不斷,氣血因此大量虧損。加之身體內部通道缺乏疏通的機制,汗毛孔不是邪氣熟悉的出路,正氣越虛,邪氣越陷,陷入更深。

我理解這個道理,首次發作時就使用小柴胡湯加減幾劑。如果陰虛,改用滋陰補元的方法;如果陽虛,則改用溫養元陽的方法。都重加人參,使營衛正氣旺盛,那麼募原中戀戀不捨的邪氣,此時就會急着從身體內部通道逃走。即使肌肉皮膚不是邪氣熟悉的路徑,但也有不得不從肌肉皮膚出來的趨勢了。

有人問,胎兒瘧疾的原因,已經聽您說了,那三天一次的瘧疾,爲什麼比胎兒瘧疾更難治療呢?我說,募原的界限,應該分爲陰陽淺深的不同。營衛的氣血,也分陰陽盛衰的差異。在募原較淺的地方,陽氣盛於陰氣,陽氣盛則正氣強而邪氣弱,隨衛氣出入,瘧疾很難長期停留。在募原較深的地方,陰氣盛於陽氣,陰氣盛則邪氣勝而正氣弱,居於營氣之間,瘧疾多隱藏於此。所以,邪氣影響較淺的,一天就發作;邪氣影響較深的,隔天才發作;邪氣影響極深的,隔兩天才發作。

汪機說,三天一次的瘧疾,並非進入臟腑,而是由氣血的盛衰導致的。氣血未補足,還未達到強壯狀態,一旦補足強壯,邪氣就沒有容身之處了。可見邪氣潛伏在募原深處,遠離皮膚肌肉的路徑,必須用陽性的藥物輔助氣血,再加上引血藥導入陰分,才能將邪氣拔起。這樣氣血大盛,邪氣不攻自破,自然離去,這就是所謂的邪正不兩立。

有人又問,募原的界限,營衛的道路,怎麼會有淺深盛衰的不同呢?你的話是不是有誤呢?我說,《內經》說邪氣內侵五臟,橫連募原,其道路遠,其氣深,其行遲,怎麼會沒有淺深之分呢?《內經》還說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替,陽併入陰,則陰實而陽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怎麼會沒有盛衰之別呢?

但是,募原原本就是少陽表裏的界限,營衛既然分陰陽,而在表的,又屬於陽中之陽,陽性動而行速,所以邪氣從表部容易出去。在裏的,又屬於陰中之陰,陰性緩而行遲,所以邪氣從表部難出去。一快一慢,相互抵抗,所以發作的時間不同。《內經》說,陰氣多而陽氣少,所以發作時間長;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發作時間短。又說,間隔兩天的,是因爲邪氣與衛氣在六腑中有時錯失,不能相互得到,所以休息幾天才發作。

對於這個病症,首次發作時使用補中益氣,配合桂枝湯來提升邪氣,使其從陰經中解脫出來。如果腎陰虛而瘧疾不止,使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以補充真正的水分。如果腎陽虛而瘧疾不止,使用人參養營湯和八味地黃丸,以補充真正的火氣。如果脾胃虛而瘧疾不止,使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以補充脾土。總之,這個病症源於根原內部空虛,外部的陽氣不密,邪氣有可乘之機。只有重加人參、白朮煎湯吞服八味地黃丸,長期服用,自然有神奇的功效。如果血虧嚴重,可以加當歸;如果氣弱嚴重,可以加黃芪。如果陰虛火旺,可以用二母湯吞服六味地黃丸;或者如果陰虛火旺且胃滯,可以用二母湯吞服獨活丸。

治療瘧疾的方法,不外乎這些。如果捨棄這些方法去尋求其他療法,勢必會出現各種併發症。理解道理,每次遇到疾病的機制,別人苦思而不能得到,即使偶爾得到,也難以表達。而經過理解和思考,就能清晰地表達出來,這是對醫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