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1. 婦人雜症
2. 落三月胎論
今夫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二氣交感。凝結成形。自有造化之妙。原從虛無中來也。內經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考之經旨。婦人有孕。又當責在少陰。須逐月養胎。衝任堅固。以保無虞。何至未足月而半產哉。第其間情欲感觸。胎落者有之。
思慮過度。胎落者有之。跌撲損傷。胎落者有之。破膽驚心。胎落者有之。此亦有所因而動。無足怪者。獨葉孕三月。兢兢自持。至期必動。醫家非涼血則固氣。非升舉則利氣。百藥不效。其胎必墮。皆由易於受而後易於墮也。而墮之之故。果安在哉。蓋胎繫於脾。而根於腎。
一年而屢孕者。相火之有餘也。三月而屢墮者。相火之過旺也。屢墮而不先不後者。脾土主有信也。繆氏謂三月陽明脈養胎。其人脾土素弱。而相火搖搖。風木侮之。無故自落。豈尋常意見所能補救者耶。必也戒怒以舒肝。卻慮以安脾。節欲以養腎。然後用先君子豬肚丸藥。
清相火以實脾土。土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氣自固。不必慮難安易落之胎矣。雖然。藥宜服於未孕之先。莫遲服於已孕之後。所謂未雨綢繆。不治已病。治未病也。若巢氏以三月屬手少陰脈養胎。雖雄雞湯可用。而藥進不驗。書其可盡信乎。余熟思之。土生萬物。補脾尤急。
土載萬物。養胃為先。從衝任為受孕之原。亦必脾腎雙補而更有益。何也。無形之土。能生無形之水。水壯相火亦靜。三月易落之胎。變為足月而產矣。且胎落在單月居多。單為陽數。三月又屬老陽之數。其人腎陰既虧。脾土既弱。相火又盛。肝木易泄。值此三而九之之候。
陽數過亢。陰液受耗。脾中之血。亦復消灼。似難保其根深而蒂固。況庸手更不諳脾為生血之源。腎為立命之根。而徙泥當歸之辛。杜仲之溫。艾葉之熱。以安胎散為神方。而堅守之。遂深信胎無不安也者。豈其然乎。
症無剩義。筆有餘妍。繆氏之說。得此更明。
約齊豬肚丸
元參(二兩酒蒸),苦參(二兩酒蒸),丹參(三兩),山藥(三兩炒),穀芽(二兩炒),扁豆(二兩炒),石斛(二兩),白芍(二兩酒炒),芡實(二兩炒),蓮肉(二兩去心炒),南沙參(四兩),鍋焦米(二兩),茯苓(二兩人乳拌蒸),人參(三兩切片研末另入),甘草(一兩五錢蒸)
用雄豬肚一具。將藥裝入。蒸熟搗爛。焙乾為末。煉蜜為丸。每早白滾湯下五錢。豬肚先用水酒洗淨。裝藥。
雄雞湯
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即黃。卒驚恐。憂愁嗔怒。喜頓僕。動於經脈。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宜服此湯。
雄雞(一隻治如食法),黃芩,白朮,生薑(各一兩),麥冬(五合),芍藥,人參,茯苓,甘草,阿膠(各一兩),大棗(十二枚劈)
上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雞減半。出雞。納藥湯中。煮取一半。納清酒三升。並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一日食盡取效。
白話文:
[對於懷孕三個月流產的討論]
現在談到男女結合,萬物得以孕育而生。這是因陰陽二氣交感,凝聚成形,自有其造化之妙,源於虛無中誕生。根據《內經》所述,女子在十四歲時,天癸到來,任脈通暢,太衝脈旺盛,月經按時來臨,所以能懷孕。研究古籍的意旨,女性懷孕,主要與少陰有關,需每月進行胎兒的保養,確保沖任二脈堅固,以保障母胎平安。怎麼會有不到預產期就早產的情況呢?然而,有些情況下,因為情慾、觸動、過度思考、跌打損傷、驚嚇等因素導致胎兒流產。
有人在懷孕三個月時,即使小心翼翼,到了這個時期還是會發生流產。醫生不是用涼血藥就是固氣藥,不是提升氣血就是利氣,各種藥物都試過了但效果不佳,胎兒終究會流產。這主要是因為胚胎容易受孕,之後也容易流產。而流產的原因在哪裡呢?胚胎主要依附於脾臟,根本在於腎臟。
一年內多次懷孕,是因為相火過剩。三個月內多次流產,是因為相火過旺。每次流產時間固定,顯示脾土有信。繆氏認為三個月時,陽明脈在養胎,如果脾土素來較弱,而相火搖搖欲墜,被風木所侮,無故自落。這不是一般醫學觀點所能解決的。必須要控制怒氣以舒緩肝臟,減少煩惱以安穩脾臟,節制慾望以滋養腎臟,再使用先賢的豬肚丸藥物,清除相火,壯實脾土。脾臟強壯,其他臟器的氣血也會跟著強壯,精氣自然生成,氣血自行固本,就不必擔心胎兒易流產的問題了。不過,藥物最好在未懷孕前服用,不要等到懷孕後才服用。這就是所謂的「未雨綢繆」,不治療已病,而是治療未病。巢氏認為三個月屬於手少陰脈養胎,雖有雄雞湯可用,但藥物效果不彰,我們能完全相信書上的說法嗎?經過深思熟慮,土能生育萬物,補脾尤為重要。
土能承載萬物,養胃為先。從沖任脈為受孕的根本,必須同時補充脾腎,才能更有效。為什麼呢?無形的土能生出無形的水,水壯,相火也會平靜。三個月易流產的胎兒,可以變成足月生產。而且胎兒流產多在單數月份,單數是陽數,三個月又是老陽數。如果一個人腎陰已損,脾土已弱,相火又旺,肝木易洩,此時正值三而九的時節,陽數過盛,陰液耗竭,脾中的血液也會消耗殆盡,很難保持胎兒根深蒂固。更何況,一些普通醫生不懂脾為生血之源,腎為生命之根,只是一味使用當歸、杜仲、艾葉等藥物,認為這是安胎散的神方,堅守此方,深信胎兒不會不安。真的如此嗎?
疾病沒有剩餘的意義,筆墨還有更多的描繪。繆氏的說法,由此更為明確。
約齊豬肚丸
玄參(二兩酒蒸),苦參(二兩酒蒸),丹參(三兩),山藥(三兩炒),穀芽(二兩炒),扁豆(二兩炒),石斛(二兩),白芍(二兩酒炒),芡實(二兩炒),蓮肉(二兩去心炒),南沙參(四兩),鍋焦米(二兩),茯苓(二兩人乳拌蒸),人參(三兩切片研末另入),甘草(一兩五錢蒸)
取一隻公豬的肚子,將藥物放入其中,蒸熟後搗碎,烘乾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每天早晨用開水吞服五錢。先用水和酒清洗豬肚,再裝入藥物。
雄雞湯
懷孕三個月為定型期,如果身體感到寒冷,大便顏色偏青,有熱感,小便困難,尿色不是紅色就是黃色,突然受到驚嚇、恐懼,憂愁、憤怒,喜怒無常,突然摔倒,影響經脈,腹部脹滿,繞臍苦痛,或者腰背疼痛,突然有下瀉的現象,應服用此湯。
公雞(一隻,按照飲食方法處理),黃芩、白朮、生薑(各一兩),麥冬(五合),芍藥、人參、茯苓、甘草、阿膠(各一兩),大棗(十二枚劈開)
以上藥材切碎,加水十三升,煮雞至水分減半,取出雞肉,將藥材放入湯中,煮取一半,再加入三升清酒,連同阿膠一起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內吃完以見效。
3. 子癇
竊怪子癇為病。古人謂之風痙。印定後人眼目。牢不可破。害人不淺。即令柔痙所發。原屬大虛。並非外風中入。張景岳於此症議論暢快。辨之甚悉。醫人熟讀。胸中變化。用之以治子癇也。又何不可哉。夫婦人有孕之後。衝任血養胎元。致肝少血而木火動。搖搖靡定。風象生焉。
其症目吊口噤。角弓反張。流涎昏迷。時作時止。知內傷之癇象同。而非厥也。俗醫以為外入之風。真屬聾聵。試問風入皮毛。則當惡寒發熱。何表症未見。而厥少之症疊出。是無孕安然。有胎反病。風果如是耶。症亦無恙耶。真令人不解也。余審其病情。無非肝腎陰虛。陰虛則血燥。
血燥則筋失所滋。強直反張。有似於風。而實非風。即風亦屬內動之風。而實非六淫之風也。故胎在母腹。陰血愈耗。虛火愈熾。經脈空而為火所灼。致精不能養神。柔不能養筋。而如厥如癲。神魂失守。復又誤投外風之藥。變症多端。豈非病者之厄哉。且癇與厥症相似。而實非厥。
則終朝昏憒。癇則或有醒時。厥則晝夜無聲。癇則忽然叫喊。厥回身寒熱。癇醒口流涎。其見症之不同如此。而臨症安可不細察耶。是以治癇之法。有在陰在陽之別。陰虛者養陰。陽虛者養陽。庶陰液足而真氣回。木火藏而虛風定。子安母亦無不安矣。然考之古方。有羚羊角散。
以為治子癇之聖藥。不知亦錯認此風為外入之風。而藥多不合。惟羚角一味。入肝舒筋。棗仁當歸。補肝益血。與症相投。奈內有防獨。則耗真元。又有薏苡。則下生胎。古方其可輕用乎。嗚呼。學古不化。則生人者反殺人。方書盡信。則去疾者反增疾。真紙上談兵。托諸空言。
不能見諸行事者也。
見得明。說得透。灶下之嫗。亦當領會。
羚羊角散治妊娠中風。頭項強直。筋脈攣急。言語蹇澀。痰涎壅盛。或時發搐。不省人事。謂之子癇。
羚羊角,獨活,棗仁(炒),五加皮(各八分),苡仁,防風,當歸,川芎,茯神,杏仁(各四分),木香,甘草(各二分)
加姜三片。水煎服。
寧神養榮湯,治妊娠氣血兩虛。因而卒倒。或時心神潰亂。恍忽昏運。此方主之。
歸身(二錢),人參(一錢五分),麥冬(一錢五分),茯神(一錢),遠志(甘草湯炒一錢),熟地(二錢),白芍(一錢炒),白朮(一錢土炒)
加桂元肉五枚。水一鍾。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子癇]的疾病,古人稱之為風痙,這個觀點深植人心,難以改變,對人的影響很大。即便柔痙的發作,本質上屬於極度虛弱,並非外來的風邪入侵。張景嶽對於此症的議論非常透徹,辨析詳盡,醫生若能熟讀,就能靈活運用於治療子癇,這又有何不可呢?
女性懷孕後,衝任二脈的血液養護胎兒,導致肝臟血量減少,肝火旺盛,搖搖欲墜,風象由此產生。
此病徵狀為眼睛向上翻,嘴巴緊閉,背部肌肉僵硬,流口水,意識模糊,時好時壞,這些內傷癇的特徵相同,但不是厥症。一般醫者認為這是外來風邪所致,這完全是誤解。如果風邪從皮膚進入,理應出現怕冷和發燒的症狀,但為什麼表面症狀未見,反而出現厥症的各種症狀?為什麼沒懷孕時身體安然無恙,懷孕後反而生病?風邪真的會這樣嗎?或者只是病症表現如此?這實在讓人費解。
我審視病情,無非就是肝腎陰虛,陰虛則血液乾燥,血液乾燥則筋骨失去滋養,變得僵硬反張,看似風邪,實際卻非。即使有風,也是內在的風,而非六淫之風。胎兒在母體內,陰血越消耗,虛火越旺盛,經脈空虛被火灼傷,導致精氣無法養神,柔韌無法養筋,像厥症像癲狂,神魂失守。再誤用治療外來風邪的藥物,會導致各種併發症,這難道不是患者的厄運嗎?
癇症和厥症的症狀相似,但實際上並非厥症。癇症患者終日昏沉,但偶爾會清醒;厥症患者則日夜都無聲息;癇症患者會突然叫喊,厥症患者則不會;厥症患者甦醒後會有寒熱感,癇症患者甦醒後會流口水。這些症狀的不同,診斷時怎能不仔細觀察呢?
因此,治療癇症的方法,要區分陰虛和陽虛。陰虛就滋養陰液,陽虛就滋養陽氣。只有陰液充足,真氣才能回歸,木火才能隱藏,虛風才能平息,孩子和母親都能平安無恙。
然而,查看古方,有羚羊角散,認為這是治療子癇的聖藥。但這種風邪的觀點也是錯誤的,認為風邪是外來的,藥物多數不符合實際情況。只有羚羊角一味藥,可以進入肝臟舒緩筋骨,酸棗仁和當歸可以補肝益血,符合症狀。但內含防獨,會耗損真元,還有薏苡,會導致早產。古方豈可輕易使用?
唉,學古而不變化,救人的人反而會害人;過份相信方書,祛除疾病的反而會增加疾病。這就像紙上談兵,只是空談,無法付諸實踐。
看得清楚,講得明白,即便是廚房裡的老嫗,也能理解。
羚羊角散治療妊娠中風,頭頸部僵硬,筋脈抽搐,語言不清,痰涎壅塞,偶爾會抽搐,失去意識,稱之為子癇。
羚羊角、獨活、炒棗仁、五加皮(各8分),薏仁、防風、當歸、川芎、茯神、杏仁(各4分),木香、甘草(各2分)
加入三片薑,用水煎煮服用。
寧神養榮湯,治療妊娠期氣血雙虛,突然倒下,或心神混亂,恍惚昏沉,此方可用。
當歸(2錢)、人參(1錢5分)、麥冬(1錢5分)、茯神(1錢)、遠志(甘草湯炒1錢)、熟地(2錢)、炒白芍(1錢)、土炒白朮(1錢)
加入五枚龍眼肉,用水一鍾,煎至八分,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