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序

回本書目錄

1.

醫學之有傳書。自張長沙傷寒論始。嗣經東垣河間丹溪。號為四家歷代纂述。不啻汗牛充棟焉。近惟張景岳。綜百氏。分八陣。厥指祖大易扶陽抑陰。可謂徹天人之秘。洞性命之原矣。其書洋洋洒洒。不下數十萬言。然其中條分縷析。間有引而不發。以待後學之體會者。苟非神而明之。

變而通之。則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鮮有不誤人於反掌者。余見今之業斯術者。根柢既荒。閱歷復淺。徒摭藥性湯頭。便署壺天自負。臨病議方。而不議症。知藥而不知脈。以至疾中膏肓。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嗚呼。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此庸醫殺人。所以甚於挺刃也。

白話文:

醫學之有傳書,自張長沙傷寒論始。嗣經東垣河間丹溪,號為四家歷代纂述,不啻汗牛充棟焉。

醫學傳承的書籍,始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其後經由李東垣、朱丹溪等人繼承發展,被稱為醫學四大家,歷代醫家不斷編撰,書籍數量之多,猶如牛背負著書籍,累積如山一般。

近惟張景岳,綜百氏,分八陣,厥指祖大易扶陽抑陰,可謂徹天人之秘,洞性命之原矣。其書洋洋洒洒,不下數十萬言。然其中條分縷析,間有引而不發,以待後學之體會者。

近代張景岳集百家之長,將醫學理論分為八陣,精髓在於繼承了張仲景的扶陽抑陰思想,可以說是洞悉了天地人之間的奧妙,揭示了生命的根本原理。他的著作篇幅浩瀚,不下數十萬字,但其中條理分明,有些內容只點到為止,留待後人去體會。

苟非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則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鮮有不誤人於反掌者。余見今之業斯術者,根柢既荒,閱歷復淺,徒摭藥性湯頭,便署壺天自負。臨病議方,而不議症,知藥而不知脈,以至疾中膏肓,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如果沒有深入理解醫理,不能靈活運用,那麼面對寒熱虛實、表裡陰陽等病症,很容易就將病人誤導。我看到現在從事醫術的人,基礎知識不扎實,臨床經驗不足,只會死板地背誦藥性和湯頭,就自以為是,自詡為醫術高超。面對病人,只會開藥方,而不分析病症,只知道藥物,卻不懂脈象,以至於病人病情嚴重,即使有善於醫術的人,也無能為力。

嗚呼,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此庸醫殺人,所以甚於挺刃也。

唉,病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庸醫。這種庸醫殺人,比直接用刀殺人還要嚴重。

若吾邑蘊谷汪君者。其十洲尊公。暨廣期伯兄。皆以名醫世其家。先生丕承家學。上溯靈素諸經。靡不淹貫。尤於景岳全書。窺其秘鑰。觀其會通。故每治一病。必憑脈辨症。有症同而藥異者。有症異而藥同者。莫不應手取效。余嘗疑而問之。先生曰。是烏可執一論也。夫見症雖同。

體有寒熱虛實之別。脈有洪細遲數之殊。則用藥不得不異。至見症本異。有陰虛陽虛。其法定當補益者。脈實症實。其法定宜攻下者。則用藥概從乎同。此又萬不可任臆變動者也。用是知先生師前賢之書。而不泥其跡。體前賢之旨。而更通其權。誠有如秦越人之洞見五臟癥結者。

白話文:

汪君是我們邑里人,他家世代都是有名的醫生。汪君繼承家學,精研《靈樞》、《素問》等醫書,通曉醫理。尤其對《景岳全書》更是鑽研其精髓,融會貫通。因此他每治一病,必先把脈辨證,即使病症相同,但體質有寒熱虛實之別,脈象有洪細遲數之殊,用藥就會有所不同。即使病症不同,但有陰虛陽虛需要補益的,或是脈實症實需要攻下的,用藥也可能相同。汪君不拘泥於書本,卻能融會貫通,體會前賢之意,灵活运用,就像秦越人能洞悉五臟疾病一样。

豈時流所能望其項背哉。且先生於貧乏家。症有必須參耆。則解囊而贈之。歲不僅一二見。其用心之仁如此。茲會心錄一書。乃先生數十年考索精研。施投應驗。筆之書以授其及門。余受而觀之。甚樂夫後學之有津梁也。急請付諸剞劂。以廣其傳。俾與景岳前後相輝映。天下之讀是書者。

益知折衷於一。庶不致以學醫費人。貽譏當世云爾。時

乾隆十有九年歲次甲戌小春月上浣之吉春同學教弟程世法拜撰

白話文:

這哪裡是流俗之輩所能企及的呢?況且先生出身貧寒之家,遇到需要參苓等藥材的病人,就會解囊相助,一年不止一兩次。先生仁心如此可嘉。

這本《會心錄》是先生數十年來潛心鑽研、考索精研,並將其運用於臨床實踐,總結經驗而成的著作。先生將此書傳授給門下弟子,我得到此書後仔細研讀,甚感欣慰,後學終於有了可以借鑒的橋梁。

我急切希望將此書付梓印刷,廣為傳播,讓它與《景岳全書》相輝映。天下讀者看了這本書後,

就會更加明白如何將各家醫學理論融會貫通,庶不致於學醫卻誤人子弟,貽笑大方。

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小春月上浣之吉,春同學教弟程世法拜撰

方書之傳尚矣。靈素景先。其文字高古簡質。人苦難讀。然苞孕萬千。要亦醫門鼻祖也。後世如華元化。徐之才。皆稱善醫。然未有刊書。即有書而未傳。惟沈存中張仲景有所著。然非罄心眇慮。未易窺其奧窔。自千金本事三因以下諸書。可類推也。海陽汪君蘊谷。夙精岐黃。

求者填門限。幾與書家智永等。一日詣予請曰。今日醫良夥哉。然家扁人倉。實無所謂醫也。夫舍脈是離中星談天也。舍證是堪與而釋山水也。實無所謂醫也。僕不揣固陋。承先父兄業。閱寒暑昕夕。鑽研精久。恍然竊若有以窺其肯綮者。因著雜症會心錄一編。幸先生為我序之。

予視其書。明晰甚。如辨頭痛之內外。別中風之是非。產前後有異體之虛實不同。詳哉其言之。而尤於證脈三致意焉。昔人謂龐安常傷寒論。能與傷寒說話。君殆亦有然乎。余雖不知醫。竊謂君是書足以蛾述靈素。羽翼華徐。而為千金諸書津梁也。醫門得此。庶無扣槃捫燭之見矣。

白話文:

方書的傳承久遠了。從《靈樞》、《素問》到景先生的醫書,其文字古樸簡潔,難以閱讀。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醫學知識,堪稱醫學的鼻祖。後世如華元化、徐之才,皆以醫術精湛著稱,但都沒有留下著作,即使留下了著作也未流傳下來。只有沈存中、張仲景留下了著作,然而他們並沒有傾盡心力細緻思考,所以不易窺探其深奧精髓。從《千金方》、《本事方》、《三因極一病證方》以下的各類醫書,可以類推。

海陽汪君蘊谷,從小就精通岐黃之術,求醫者絡繹不絕,幾乎與書法家智永相媲美。一天他來拜訪我,說道:“如今的醫生很多,但只是掛個招牌,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醫生。舍棄脈象診斷就像離了中星談天,舍棄證狀診斷就像不懂地理而論山川,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醫生。我承襲祖輩的醫業,經歷了寒暑交替、日夜更替,鑽研醫術多年,似乎有所領悟。因此寫下了《雜症會心錄》一書,希望能請您為我作序。”

我翻閱了他的書,內容清晰明了,比如區分頭痛的內外,辨別中風的真假,說明產前產後的虛實不同,論述精闢。特別是對證狀、脈象三者的關係,他下了很大的功夫。古人說龐安常的《傷寒論》能與傷寒病交談,您這本書似乎也有這樣的效果。雖然我不懂醫術,但我認為您的這本書足以繼承《靈樞》、《素問》的精髓,補充華元化、徐之才的不足,成為《千金方》等醫書的橋樑。醫界有了這本書,就不會再出現閉門造車、摸索前進的情況了。

君雖隱於醫。然好讀書。博涉如舉子業。尤喜為詩。每過予。必袖以示多佳者。蕭然有意於刀圭之外也。其尊公約齊翁。廣期。皆夙以醫鳴蓋世。而宿其業者。故言皆信有徵云。

乾隆二十年乙亥孟冬月史官吳以鎮頓首拜譔

白話文:

您雖然隱居行醫,卻喜好讀書,學識淵博如同舉子一般。尤其喜愛作詩,每次來訪我,必定袖中藏詩,其中不乏佳作。顯然您在醫術之外,還有著其他追求。您的尊翁約齊翁,以及廣期,皆以醫術聞名於世,您承襲家學,因此您所言皆有憑據。

乾隆二十年乙亥孟冬月史官吳以鎮頓首拜譔

蓋聞物理論云。醫者非仁愛不可托。非聰明理達不可任。故曰與其自任。無寧執方。與其執方。無寧窮理。必宣暢旁通。達幽闡微。知天地萬物之故。明性命精微之旨。然後隨氣用巧。意在筌蹄之外。而神存心手之間。固非膠柱鼓瑟。師心襲貌者。所能庶幾也。余叔蘊谷先生。

賦資聰敏。幼年博綜典籍。喜讀書窮理。繼承先業。不蘄仕進。酬應之暇。獨寄意於詩。觸景興懷。托於詠歌。以寫其自得之趣。蓋其天性然也。其後本業日精。聲名日盛。方之所剖。劑之所投。若行所無事者。而遠近之人。爭奔走恐後焉、居平籃輿遠出。片帆遙指。延請之家。

相望於道。而余叔閒適自如。手揮目送。于山川雲物。草木之美。禽獸之觀。繪聲撫狀。莫不爭現於青囊藥籠。間歸而錄之於集。方隱几樂其所得。而臥者起。憊者愈。神明感嘆於其側已。誦其功於巍乎莫及。噫嘻。余叔之於醫。何若是之大遠乎俗。而調達其性情。洞見其癥結。

白話文:

古人說,醫術需要仁愛才能託付,需要聰明智慧才能勝任。所以,不如多學醫理,更勝於一味執著方劑;不如深入探究醫理,更勝於單純依方抓藥。醫者必須通達廣博,洞悉奧秘,了解天地萬物之理,明辨生命精微之義,然後才能靈活運用醫術,不拘泥於表象,而將心神融入醫術之中。這絕非死板固執、模仿表面功夫的人所能企及。

我的叔父蘊谷先生,天資聰慧,從小博覽群書,喜愛讀書探究道理,繼承了祖傳的醫術。他不追求仕途,閒暇時便沉浸於詩歌創作,觸景生情,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感悟。這是他天性使然。他精研醫術,名聲日隆,治病時如行雲流水,毫不費力,遠近病人紛紛前來求醫。即使乘坐竹轎遠行,或是乘船遠赴,求醫者絡繹不絕,沿途相望。然而叔父依然閒適自如,揮手送別,將山川雲霧、草木花草、飛禽走獸的美景都融入藥方之中,回到家後便將這些體驗記錄下來。他沉浸於自己的醫術之中,病人卻因此而起死回生,疲憊者恢復健康,周圍的人都對他敬佩不已。叔父的醫術高超,遠超尋常,他善於調節病人的性情,精準地診斷病症,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曲盡其原本哉。吾聞夫昔人詩之為教。通志氣。格神人。導斯民於中正和平。登之仁壽。以抒其煙郁隱伏。蓋亦有天事焉。今余叔之於醫。殫精竭慮。於寒暖燥濕。結蓄沉滯。七表八里。三焦六脈之道。剖析通微。一如四聲五音。歌吟嘯呼。寫人情之難言。宣人性之至樂。無有隱顯。

遠邇莫不神而明之。以臻其至。此詩之進而益工。愈可知醫之獨有千古也。又何疑哉。甲戌冬。余請假歸省。今春訪余叔於牡丹藥欄之側。把盞敘話。快讀近日詩歌。為之神怡心醉。既而出雜症會心錄一編相示。牢籠百家。匠心獨運。蓋舉平昔讀書窮理之功。與夫閱歷參稽之驗。

白話文:

古人用詩歌來教導人們,使他們通達志氣,感悟天人合一,引領百姓走向中正和平,步入仁愛長壽的境界,並抒發心中隱藏的鬱悶和積怨。這也體現了詩歌的天命。如今我的叔父精研醫術,竭盡心力,深入研究寒暖燥濕、氣血結滯、七經八脈、三焦六脈等理論,精闢透徹,如同音律中的四聲五音,能歌吟嘯呼,表達人類難以言喻的情感,宣泄人性至深的快樂,無所隱瞞。

遠近的人都深深理解和明悟他的醫術,達到了至高的境界。這就像詩歌不斷精進,愈加高超一樣,足以證明醫學的獨特價值,歷久彌新。我心中再無疑問。甲戌年冬天,我請假回家探親。今年春天,我在牡丹藥欄附近拜訪叔父,與他把酒言歡,暢談近來創作的詩歌,讓我感到心曠神怡,陶醉其中。之後,他還拿出一本他最近寫的《雜症會心錄》給我,裡面融匯了百家醫學精華,獨具匠心,體現了他多年來讀書窮理的積累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畢露於卷帙中。其本仁愛之心。發為不可磨滅之論。辭達理舉。於以信今而傳後也。豈非不朽盛業哉。爰敘厥巔末。以見余叔之學。原原。本本。其來有自。而非庸耳俗目所克窺見萬一云爾。時

乾隆二十年歲在乙亥秋七月立秋日愚侄存寬拜手謹序

白話文:

這些著作如同藏在卷軸中的珍寶,展露無遺。其根本在於仁愛之心,發揮出不可磨滅的論述。文字通達,道理精闢,用以教導今人,並傳承給後世。這豈不是不朽的偉業嗎?因此,我將其精華記錄下來,以彰顯我叔父的學問。他學問淵博,源遠流長,絕非一般人所能窺見其萬分之一。

乾隆二十年,歲在乙亥年,七月立秋之日,愚侄存寬拜手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