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自敘
自敘
1. 自敘
醫者意也。不得其意,則雖博極群書,而於醫茫然莫辨。得其意,則守古法而非苟同,變古法而非立異。引伸觸類,起斯人於阽危,躋生民於壽域也。余家世業岐黃,甫齠齡,即留心活人術。自靈素內雜,以迄張朱劉李,亦既博聞強記矣。然往往見夫讀古人書,遵法奉行,卒多不驗。
非古人之欺我也。蓋氣運不齊,方隅各異,稟賦懸殊,嗜好有別。後之人誦其詞而不能通其意,是以投劑寡效耳。余自顧樗櫟,豈能超出古人之範圍。第閱歷之餘,嘗與伯兄廣期,審脈論證,竊慨世之業此者,徒資殘編斷簡,亹亹而談,以欺世盜名。無怪乎坐而言者,不能起而行。
於是酌古准今,凡夫外感內傷,務求至當,明其理,而不必泥其詞。會其神而不必襲其跡。著論若干首,寒必明其所以寒,熱必明其所以熱,虛實必明其所以虛實。且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無不推詳曲盡,豈敢自矜度越前賢哉。誠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古人不能以意告今人。
今人當以意會古人也。蘇子云:「藥雖進於醫手,方多傳於古人,苟無所本於前,安能有所述於後。」然而善師者不陣,得魚者忘筌,得心應手,不違乎法而不拘乎法也。古人有知,應許我為知心,又何必膠柱鼓瑟,而后為善醫哉。夫子云:「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方智之中,
具有圓神之妙。故曰《會心錄》。時
乾隆十九年歲次甲戌春王月上元之吉 休寧汪文綺蘊谷氏識
白話文:
[自敘]
醫生這個職業,需要理解其核心精神。如果無法領悟其精髓,即使讀遍所有醫書,對於醫學仍會感到困惑不解。一旦掌握了其中的精神,我們就能堅守古法但不盲目跟從,改變古法但並非爲了標新立異。能夠觸類旁通,使處於危急狀態的人得以救治,提升民衆的生活質量,使其健康長壽。我家世代行醫,我自幼就對救人一命的技藝抱有熱忱。從《靈樞》、《素問》到張仲景、朱丹溪、劉完素和李東垣的著作,我都廣泛涉獵並牢記於心。然而,我常發現,有些人只是死讀書,遵循古法行事,卻常常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這並不是古人在欺騙我們,而是因爲時運不同,地域各異,人的體質千差萬別,生活習慣也各不相同。後人只讀其詞,卻無法理解其意,這就是爲什麼很多藥劑療效不佳的原因。我自認能力有限,不敢說能超越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我曾與兄長廣期一起審脈論證,感慨那些從事醫療行業的人,僅憑殘破的書籍和片段的知識滔滔不絕,以此欺世盜名,難怪他們只能空談,無法付諸實踐。
於是,我嘗試結合古今,對於外感內傷,力求做到最恰當的治療。我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拘泥於字面意思;領會其精神,而不只是模仿其行爲。我撰寫了一些論述,對於寒冷,我會解釋爲何會感到寒冷;對於發熱,我會闡明爲何會發熱;對於虛實,我會說明爲何會出現虛實。並且,真實中包含虛假,虛假中又隱藏着真實,我會詳細探究,力求全面。我怎敢自誇超越前輩呢?只是,文字無法完全表達意思,語言也無法完全傳達思想。古人無法直接將他們的想法告訴現代人,現代人應該用心去理解古人。
蘇軾曾說,藥物雖由醫生提供,處方大多源自古人。如果沒有前人的基礎,我們又怎能有後來的發展。然而,善於學習的人不會墨守成規,得到魚的人會忘記捕魚的工具。做到心中有數,行動自如,既能遵守規則又不被規則束縛。古人若在天有靈,應當會認同我是他們的知己。又何必要固步自封,才能被稱爲良醫呢?
孔子曾說,蓍草的德性是圓融而神奇的,卦象的德性是方正而智慧的。在這方正與智慧之中,蘊含着圓融與神奇的奧祕。因此,我將這些心得總結爲《會心錄》。
時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甲戌年的春天,正月初一,休寧人汪文綺,字蘊谷,寫下這篇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