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序 (3)
序 (3)
1. 序
蓋聞物理論云:「醫者非仁愛不可托,非聰明理達不可任。」故曰:「與其自任,無寧執方;與其執方,無寧窮理。」必宣暢旁通,達幽闡微,知天地萬物之故,明性命精微之旨,然後隨氣用巧,意在筌蹄之外,而神存心手之間,固非膠柱鼓瑟、師心襲貌者所能庶幾也。余叔蘊谷先生,
賦資聰敏,幼年博綜典籍,喜讀書窮理,繼承先業,不蘄仕進。酬應之暇,獨寄意於詩,觸景興懷,托於詠歌,以寫其自得之趣,蓋其天性然也。其後本業日精,聲名日盛,方之所剖,劑之所投,若行所無事者,而遠近之人,爭奔走恐後焉。居平籃輿遠出,片帆遙指,延請之家,
相望於道。而余叔閒適自如,手揮目送,于山川雲物、草木之美、禽獸之觀,繪聲撫狀,莫不爭現於青囊藥籠,間歸而錄之於集。方隱几樂其所得,而臥者起,憊者愈,神明感嘆於其側已,誦其功於巍乎莫及。噫嘻!余叔之於醫,何若是之大遠乎俗,而調達其性情,洞見其癥結,
曲盡其原本哉!吾聞夫昔人詩之為教,通志氣,格神人,導斯民於中正和平,登之仁壽,以抒其煙郁隱伏,蓋亦有天事焉。今余叔之於醫,殫精竭慮,於寒暖燥濕、結蓄沉滯、七表八里、三焦六脈之道,剖析通微,一如四聲五音、歌吟嘯呼,寫人情之難言,宣人性之至樂,無有隱顯,
遠邇莫不神而明之,以臻其至。此詩之進而益工,愈可知醫之獨有千古也,又何疑哉!甲戌冬,余請假歸省。今春訪余叔於牡丹藥欄之側,把盞敘話,快讀近日詩歌,為之神怡心醉。既而出雜症會心錄一編相示,牢籠百家,匠心獨運,蓋舉平昔讀書窮理之功,與夫閱歷參稽之驗,
畢露於卷帙中。其本仁愛之心,發為不可磨滅之論,辭達理舉,於以信今而傳後也,豈非不朽盛業哉!爰敘厥巔末,以見余叔之學,原原、本本,其來有自,而非庸耳俗目所克窺見萬一云爾。時
乾隆二十年歲在乙亥秋七月立秋日愚侄存寬拜手謹序。
白話文:
[序]
我聽說在《物理論》中提到,醫生如果不具備仁愛之心便無法託付生命,如果不夠聰明且理解力強便不能擔任醫生的職責。因此,比起過度自信,不如遵循醫方;而相比遵循醫方,更應窮究醫理。必須要讓知識廣泛流暢,通曉各個方面,深達幽微之處,明白天地萬物的原理,清楚生命的精妙之義。之後再根據病情施展技巧,心思在象外,神韻在心中,絕非死板僵化,墨守成規的人能比擬。這是我叔蘊谷先生的觀點。
蘊谷先生天賦聰慧,從小就廣泛閱讀經典文獻,喜愛研讀書籍,探究道理。他繼承家業,並不想投身仕途。在空閒之餘,他專注於詩歌創作,借景抒情,以詩歌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大概就是他的天性吧。隨後,他對自己的行業越來越精通,名聲越來越大。他開的處方和使用的藥物,都像在做一件輕鬆的事,遠近的人們都紛紛慕名而來,希望得到他的治療。
平時,他坐著轎子遠行,一片帆影遙指遠方,邀請他診病的人家在路上連綿不斷。然而,蘊谷先生卻悠然自得,他用手揮動,用眼觀察,山川雲霧,花草樹木的美麗,禽獸的景象,他都能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這些都一一被他記錄在青囊藥籠裡。他回到家,將這些經歷寫入詩集,一邊欣賞自己的作品,一邊享受著病人的康復帶來的喜悅,這是何等的愜意啊。
我聽說古人認為詩歌可以通達人的意志,影響神靈,引導人民走向中正和平,提升他們的道德境界。現在,蘊谷先生在醫學上的努力,全力以赴地研究寒暖燥濕,積聚沉澱,七表八里,三焦六脈的理論,深入淺出,就像四聲五音,歌吟嘯呼,表達人們難以言喻的情感,展現人類的極致喜悅。無論是隱藏的還是顯露的,遠近的人都能深刻理解,達到最高境界。
這就是為什麼蘊谷先生的詩越寫越好,醫術也越來越精湛,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今年春天,我在牡丹藥欄邊訪問蘊谷先生,我們一起品酒談天,一起閱讀他最近的詩歌,我為之陶醉。後來,他拿出一本《雜症會心錄》給我看,這本書包羅萬象,匠心獨運,將他一生的學習和經驗都融入其中。他以仁愛之心,發表了永垂不朽的理論,言語達意,道理深刻,讓人信服,足以傳世。這難道不是偉大的事業嗎?
我在此寫下這篇序,以展示蘊谷先生的學識淵博,他的學問源遠流長,並非普通人所能窺探一二。這是在乾隆二十年,乙亥年的秋天,立秋之日,我,愚侄存寬,謹以此序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