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5)
卷上 (5)
1. 燥症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醫家往往誤治。不辨脈之虛實。症之新久。體之強弱。概以燥病為外邪。而藥投清涼剝削。無怪乎操刃殺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風勁。氣偏陽亢而燥生。大約氣從皮毛而入者。
則肺受之。肺受燥氣。咳嗽咽痛之症見矣。從口而入者。則胃受之。胃受燥氣。結胸便秘之症見矣。明喻嘉言謂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議論發前人之未發。而清燥一方。創自己意。可為治燥之靈丹。至於結胸便秘。世俗多以傷寒混治。不知燥則生火。津液耗而腸胃干。大小陷胸之法。
白話文:
燥症從哪裡來呢?有外在原因,是六淫之一;也有內在原因,是血液枯竭。醫生經常誤治,不分脈象虛實,病症新舊,體質強弱,就認定燥病是外邪入侵,用清涼藥物來治療,難怪會像拿刀殺人一樣!外在原因引起的燥症,不是雨露失時,就是秋日炎熱;不是南方土地貧瘠,就是北方風勢強勁,氣候偏向陽氣亢盛,所以產生燥症。大致上,氣從皮膚毛髮進入,則肺臟受到影響,肺受燥氣,就會出現咳嗽咽痛的症狀;氣從口部進入,則胃臟受到影響,胃受燥氣,就會出現胸悶便秘的症狀。明喻嘉言說秋天受燥氣影響,冬天就會咳嗽,這論點開創前人未曾提及的觀點,而清燥方藥則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創造出來,可以稱作治療燥症的靈丹妙藥。至於胸悶便秘,世俗大多以傷寒混淆治療,卻不知道燥氣會生火,津液消耗,腸胃乾燥,需要用大小陷胸法治療。
利於體實。而不利於體虛者也。可不慎歟。若內傷之燥。本於腎水之虧。精血之弱。真陰之涸。在肺則清肅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則將軍之性不斂。脅痛暴怒。筋急拘攣矣。在脾則生血之原不運。蓄瘀便結。皮膚不澤矣。欲治其燥。先貴乎潤。欲救其脾。先滋乎腎。
誠以腎主水。而藏五臟六腑之精。養百骸而為性命之本。若腎陰足而及於肺。水道可以通調。腎陰足而及於肝。木氣可以向榮。腎陰足而及於脾。四及可以灌溉。燥無自而生也。第水日虧而火日熾。決非清涼之味所可療。必須重用六味歸芍湯。合生脈散為主治。肺燥則加沙參、天冬、梨汁之屬。
白話文:
滋補身體強壯的人有益,但對體虛的人則有害,不可不慎。如果內傷導致乾燥,源於腎水虧損、精血虛弱、真陰枯竭。在肺則清肅之氣無法運行,出現咳嗽、逆氣、口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在肝則將軍之氣無法收斂,出現脅肋疼痛、暴怒、筋脈急縮攣痛。在脾則生血的根本無法運轉,導致瘀血積聚、大便乾燥、皮膚失去光澤。想要治療乾燥,首先要注重滋潤;想要拯救脾胃,首先要滋養腎臟。
因為腎主水,藏納五臟六腑的精氣,滋養百骸,是生命之根本。如果腎陰充足,則可以滋潤肺臟,使水道暢通;腎陰充足,則可以滋養肝臟,使木氣生長旺盛;腎陰充足,則可以滋養脾胃,使四肢得到灌溉。這樣就不會出現乾燥。但如果腎水日漸虧損,而火氣日益旺盛,光靠清涼之味是無法治療的。必須大量使用六味地黃湯,並配合生脈散為主治。如果肺燥,則要加沙參、天冬、梨汁等。
肝燥則加丹參、棗仁、乳汁之屬。脾燥則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屬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氣因精虛。參、耆、河車及八味等湯。亦宜急投。蓋陰生則陰長。氣化則血潤。此燥病之反治也。雖然。草木之枯。得雨滋榮。人身之燥。非血不澤。參乳湯救燥病之根。活命飲治燥病之原。
又何必紛紛而他求耶。經不云乎。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其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驗。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產後之痙。血之燥也。而敢謂治燥症為易易哉。庸醫必以此症為實。不惟清涼藥進。而反以燥藥治燥病。
白話文:
肝臟乾燥,就應該加入丹參、棗仁、乳汁等藥物。脾臟乾燥,就應該加入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等藥物。這些都是治療燥病的正統方法。如果病患久病,氣虛精虧,就應該服用人參、黃耆、河車以及八味等藥物來滋補。因為陰氣滋生,陰血才能充盈,氣化才能使血液潤澤,這是治療燥病的逆轉之法。雖然如此,但就像枯萎的草木需要雨水滋潤一樣,人體的乾燥也需要血液來滋養。參乳湯可以治療燥病的根本,活命飲可以治療燥病的根源,又何必到處尋求其他方法呢?經書上說:「所有澀、枯、涸、幹、勁、皴、揭,都屬於燥。」又說:「燥氣過盛就會導致乾燥。」這就是血液乾燥的明確證據。就像膈病的枯燥,是胃燥;消渴症的口渴,是肺燥;指甲焦脆,是筋燥;產後的痙攣,是血燥。所以說,治療燥症並不容易啊!庸醫往往把燥症當成實症,不僅不使用清涼藥物,反而用燥性藥物來治療燥症,實在是錯誤的做法。
不亦犯內經剛與剛陽氣破散。陰乃消亡之旨乎。
燥則當潤。經義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於影響乎。
清燥湯
桑葉(經霜者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胡麻仁(一錢炒研),甘草(一錢),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七分),杏仁(去皮尖炒黃七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
白話文:
這不是違反了內經“剛與剛陽氣破散,陰乃消亡”的道理嗎?乾燥就應該滋潤,經書上也是這樣說的。如果能抓住要點,治療燥症的效果,豈有不迅速見效的道理?
清燥湯:
桑葉(經霜的,三錢),石膏(煅燒過的,二錢五分),胡麻仁(一錢,炒研),甘草(一錢),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七分),杏仁(去皮尖,炒黃,七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之。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生脈散(見知生死門)
參乳湯
人參(一錢),人乳(一杯)
不拘時服
活命飲
人參(二錢),鍋焦(一兩)
水煎和參湯服。
滋燥養榮湯,治外燥皮膚皴揭。筋爪枯焦。
當歸(三錢),熟地(二錢),白芍(一錢炒),秦艽(一錢),黃耆(一錢),防風(八分),甘草(五分)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用一碗水煎煮,煎至水量剩下六分,反覆煎煮兩三次,滾熱服用。
六味歸芍湯,詳見中風門。
八味湯,詳見審虛實門。
生脈散,詳見知生死門。
參乳湯,由人參一錢、人乳一杯組成,不拘時服用。
活命飲,由人參二錢、鍋焦一兩組成,水煎後與參湯一同服用。
滋燥養榮湯,用於治療外燥引起的皮膚乾燥皴裂、筋爪枯焦,由當歸三錢、熟地二錢、白芍一錢炒、秦艽一錢、黃耆一錢、防風八分、甘草五分組成。
水煎服。
肝血虛則風熱而金燥。故令皮膚皴揭而筋燥爪枯也。以當歸芍地滋潤榮血。而以艽防參草消風燥。
活血潤燥生津飲,治內燥津液枯少。
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炒),熟地(一錢),天冬(八分),麥冬(八分),栝蔞根(八分),桃仁(八分爛研如泥),紅花(五分)
水煎服
燥者。血液少而生也。歸芍地黃。沉陰可以養血。栝蔞二冬。甘寒可以生津。桃仁紅花。滋濡可以潤燥。
白話文:
水煎服用。
肝臟血虛就會導致風熱,進而使身體乾燥。因此,皮膚會出現皺紋,筋脈乾枯,指甲也變得乾枯。使用當歸、芍藥、生地滋潤補充血液,並以防風、人參、草藥來消除風燥。
「活血潤燥生津飲」用來治療內燥津液不足。
藥方: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炒過)、熟地(一錢)、天冬(八分)、麥冬(八分)、栝蔞根(八分)、桃仁(八分,爛研成泥)、紅花(五分)。
水煎服用。
乾燥的症狀,是因為血液不足而產生的。當歸、芍藥、地黃具有沉降陰氣的特性,可以滋養血液。栝蔞、天冬、麥冬味甘性寒,可以滋生津液。桃仁、紅花具有滋潤的功效,可以潤燥。
2. 濕症
濕之為病。有外因內因之不同。有濕熱寒濕之各別。苟不辨表裡察虛實而求本施治。未有不誤人於反掌間者矣。如外因之濕也。有感天地之氣者。則雨露水土之屬。有中陰濕之氣者。則臥地濕衣之屬。多傷人皮肉筋脈者也。內因之濕也。有由於飲食者。則酒酪炙煿之屬。有由於停積者。
則生冷瓜果之屬。多傷人臟腑腸胃者也。其見症也。在肌表則為發熱。為惡寒。為自汗。在經絡則為痹為重。為筋骨疼痛。為腰痛不能轉側。為四肢痿弱痠痛。在肌肉則為麻木。為胕腫。為黃疸。為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為脹滿。為小水秘澀。為黃赤。為大便泄瀉。
白話文:
濕之為病
濕氣是致病的因素,可以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來理解。濕氣又可分為濕熱和寒濕,各有其特點。若不辨別疾病的表裡、虛實,不探究病因就盲目施治,很容易犯下大錯,就像翻手之間就將人誤治。
外因
外因造成的濕氣,有感於天地之氣的,比如雨露、水土等;也有中陰濕之氣的,比如臥地、濕衣等。這些外因多會損傷人的皮膚、肌肉、筋脈。
內因
內因造成的濕氣,有由於飲食的,比如酒、酪、炙煿等;也有由於停積的,比如生冷瓜果等。這些內因多會損傷人的臟腑、腸胃。
症狀
濕氣的症狀表現,在肌表則為發熱、惡寒、自汗;在經絡則為痹症、重症、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轉側、四肢痿弱痠痛;在肌肉則為麻木、胕腫、黃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臟腑則為嘔惡、脹滿、小便秘澀、尿色黃赤、大便泄瀉。
為後重㿗疝等症。然在外者為輕。在內者為重。及其甚也。則未有表濕而不連臟者。里濕而不連經者。此濕病之變。不為不多也。況濕從內生。多由氣血之虛。水不化氣。陰不從陽而然。即濕從外入。亦由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故。若泥於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之旨。而概以濕為實症。
豈不誤施而犯虛虛之戒耶。夫濕從土化而分旺四季。故土近東南則火土合氣。而濕以化熱。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引飲自汗者。方是熱症治法。宜清宜利。四苓散大小分清飲。茵陳飲之類主之。土近西北。則水土合德。而濕以化寒。如脈細遲。小便清白。大便泄利。
白話文:
後重、疝氣等症,外在的濕邪較輕,內在的濕邪較重。濕邪嚴重時,一定會影響到臟腑,也會影響經絡。這是濕病的變化,並非濕邪多寡的問題。更何況濕邪從內生,多半是因為氣血虛弱,水氣無法轉化為氣,陰氣無法順從陽氣而運作。即使濕邪從外入侵,也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邪氣才能入侵。如果只著重於治療濕邪,而不利於排尿,就違背了治療的原則。把濕邪一概認為是實證,豈不是誤治,犯了虛虛之戒嗎?
濕邪從土氣化生,並隨著四季變化而盛衰。土氣靠近東南,則與火氣相合,濕邪轉化為熱邪,表現為脈滑數、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引飲自汗等症,屬於熱症,宜清熱利濕。可以用四苓散、小分清飲、茵陳飲等藥物治療。土氣靠近西北,則與水氣相合,濕邪轉化為寒邪,表現為脈細遲、小便清白、大便泄利等症。
身痛無汗者。方是寒症治法。宜溫宜燥。五苓散理中湯。金匱腎氣湯之類主之。大抵濕中有火。則濕熱薰蒸而停郁為熱。濕中無火。則濕氣不化而流聚為寒。且內濕之症。屬陰虛者。因濕生熱而陰愈虛。陰虛則精血內耗。而濕熱反羈留而不動。屬陽虛者。因濕化寒而陽愈虛。
腸虛則真火內敗。而寒濕更積蓄而不消。是以醫家察脈。而確知其為陰虛生濕也。須用壯水補陰之品。則真水運行而邪濕必無所容。察脈而確知其為陽虛生濕也。須用益火補陽之藥。則陽氣流通。陰濕不攻而自走。可見內傷外感之症。皆由元氣虛弱。致濕邪內而發之。外而襲之。
白話文:
身體疼痛,沒有汗水,這是寒症的表現。應該採取溫暖乾燥的治療方法。可以用五苓散、理中湯、金匱腎氣湯等藥方來治療。總的來說,濕氣中如果帶有火氣,濕熱就會蒸騰,停滯不散,形成熱症。如果濕氣中沒有火氣,濕氣就會無法轉化,積聚在一起,形成寒症。而且內濕的症狀,如果是陰虛引起的,是因為濕氣生熱,導致陰氣更加虛弱。陰虛就會導致精血消耗,濕熱反而被困在體內,無法排出。如果是陽虛引起的,是因為濕氣化寒,導致陽氣更加虛弱。
腸胃虛弱,就會導致真火內敗,寒濕更加積蓄,無法消除。所以醫生會通過觀察脈象,來確定是陰虛生濕還是陽虛生濕。如果是陰虛生濕,就需要用滋陰補水的藥物,這樣真水就能夠正常運行,邪濕就無處容身。如果是陽虛生濕,就需要用溫補陽氣的藥物,這樣陽氣流通,陰濕就會自行消散。由此可見,內傷和外感疾病,都是因為元氣虛弱,導致濕邪入侵體內而引發的。濕邪可以從體內發作,也可以從體外侵襲。
經曰。壯者。氣行則已。怯者著而為病。彼妄行攻擊。喜投推蕩者。安可不兢兢自慎哉。蓋脾元健運。則散精於肺。而膚腠堅固。外濕無由而入也。腎氣充實。則陰陽調和。而升降有度。內濕何自而生乎。不然者。徒知表汗燥濕。利二便之法。而不惜人元氣。將見腫脹泄瀉之症變。
而議論更多臆說矣。
開鬼門。潔淨府。人以為確守經義。而不顧元氣。宜其人甚多而濕病之根難拔。先生卓見。自不雷同。
四苓散
澤瀉(一兩七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炒各七錢五分)
白話文:
經書上說:「身體強健的人,氣血流通順暢,病邪自然消散。體弱的人,病邪停滯在體內就會生病。那些喜歡胡亂進攻,熱衷於推拿拍打的,難道不應該時刻謹慎嗎?因為脾胃元氣強健,就能把精氣散發到肺部,使皮膚毛孔堅固,外來的濕氣就無法侵入。腎氣充盈,就能使陰陽調和,升降有度,體內濕氣又從何而來呢?不然的話,只知道用汗法驅除體表濕氣,使用瀉下通便的方法,卻不愛惜人體的元氣,最終就會出現水腫、腹瀉等病症變化。」
而關於這些,人們卻有很多不切實際的說法。
他們認為,開鬼門,潔淨府,是遵循經義的做法,卻不顧忌元氣損耗。這樣的人很多,所以濕病的根源難以根除。先生您獨具慧眼,不隨波逐流。
四苓散
澤瀉(一兩七錢五分),豬苓,茯苓,白朮(炒各七錢五分)
古法為末。今法以水煎服。
五苓散
即前方減澤瀉五錢。加肉桂五錢。
古法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今法以水煎服。
大分清飲
梔子(炒焦),豬苓(各四錢),茯苓,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一錢),車前子(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小分清飲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苡仁(二錢),豬苓(二錢),枳殼(一錢),厚朴(一錢)
白話文:
古代的做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現代則是用水煎煮服用。
五苓散:
原本的方劑中減少澤瀉五錢,增加肉桂五錢。
古代的做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白湯調服。現代則是用水煎煮服用。
大分清飲:
梔子(炒焦)、豬苓(各四錢)、茯苓、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一錢)、車前子(一錢)。
用一杯半水煎煮,煮至七八分,飯後溫服。
小分清飲:
茯苓(三錢)、澤瀉(二錢)、苡仁(二錢)、豬苓(二錢)、枳殼(一錢)、厚朴(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食遠服。
茵陳飲
茵陳,梔子(焦),澤瀉,青皮(各三錢),甘草(一錢),甘菊花(二錢)
用水三四鍾。煎二鍾。不時陸續飲之。
理中湯
人參,白朮(炒),炮姜,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金匱腎氣湯
熟地(三錢),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牛膝(一錢),山萸肉(一錢),車前子(一錢),丹皮(八分),澤瀉(五分),附子(五分),肉桂(五分)
水煎溫服。
白話文:
茵陳飲用茵陳、焦梔子、澤瀉、青皮各三錢,甘草一錢,甘菊花二錢,用水三到四鍾煎煮成兩鍾,隨時陸續飲用。
理中湯用人參、炒白朮、炮姜、炙甘草各一錢五分,水煎服用。
金匱腎氣湯用熟地三錢,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一錢,牛膝一錢,山萸肉一錢,車前子一錢,丹皮八分,澤瀉五分,附子五分,肉桂五分,水煎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