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頭痛

頭痛一症。病家視其微疾而輕忽之。醫家盡認傷寒而妄治之。藥投而病漸增。病增而藥愈亂。束手無策。待斃莫救。此辨之不可不早也。夫經言外感有頭痛。內傷亦有頭痛。豈容混治。而無所區別。第外感頭痛。有痛在陽經。有痛在陰經。如太陽。陽明。少陽。頭痛屬陽經。

厥陰頭痛屬陰經。然其初發。必寒熱。其背必痠痛。其項必強痛。其目珠額前痛。其耳聾兩脅痛。其脈必緊數。其厥陰無身熱嘔而吐沫。若素無頭痛之患。而忽然暴發痛。兼表症。痛亦隱穩。及按之摩之。縛束之。而痛不定者。乃外感之頭痛。治在風池風府。調其陰陽。汗在表而散在巔。

白話文:

頭痛一症,不可輕忽

頭痛這個病症,病人往往因為覺得它微不足道而輕忽之。醫生們也常常誤以為是傷寒,胡亂用藥治療。結果藥物投下去,病症反而加重,病症加重,藥物就越亂用,最終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病人等死,卻無力回天。因此,辨別頭痛的原因,不可不早。

經書上說,外感風寒會引起頭痛,內傷也會引起頭痛。怎麼可以混為一談,毫無區別地亂治呢?

外感頭痛,有痛在陽經的,也有痛在陰經的。例如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頭痛,都屬於陽經頭痛。厥陰經頭痛則屬於陰經頭痛。

外感頭痛發病初期,必有寒熱交加的症狀,同時伴隨背部痠痛、項部強直疼痛、眼球和額頭疼痛、耳聾、兩脅疼痛等。脈象也必然是緊數的。厥陰頭痛則沒有發熱,但會嘔吐唾沫。

如果原本沒有頭痛的毛病,突然暴發頭痛,並且伴隨外感症狀,疼痛感隱隱約約,按壓、摩擦、捆綁都無法緩解,疼痛位置也不固定,這就是外感引起的頭痛。治療應該針對風池、風府穴位,調和陰陽,讓汗液從體表排出,疼痛自然會消散。

清在陽而溫在陰也。內傷頭痛。有痛在陰虛。有痛在陽虛。如火升巔頂作痛者。必煩躁內熱。面赤口渴。大便秘結。其脈必大數而空。或細數而弦。屬陰虛。如寒沖髓海作痛者。必羞明畏寒。手足厥冷。面多青慘。大便溏泄。其脈必細遲而微。或虛大無力屬陽虛。然其初發無寒熱。

無急痛。不可忍。其精神必倦怠。其飲食必不甘。若素有頭痛之患。忽然暴發痛。無表症。陰分痛甚。及按之摩之。縛束之而痛稍緩者。乃內傷之頭痛。治在水火二臟。調其營衛。補真陰而益元陽。病在上而治在下也。夫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頭。為至清至高之處。

白話文:

清氣屬於陽,溫氣屬於陰。內傷頭痛,有的是因為陰虛導致的,有的是因為陽虛導致的。比如頭頂像是火燒一樣疼痛,這一定是因為內熱煩躁、面紅口渴、大便乾燥。脈象一定是又快又空,或者又細又緊,屬於陰虛。如果像是寒氣衝擊腦髓一樣疼痛,一定會怕光、怕冷、手腳冰冷、面色青灰、大便稀薄。脈象一定是細弱緩慢,或者虛大无力,屬於陽虛。然而,這種頭痛一開始並沒有寒熱症狀,也沒有劇烈的疼痛,讓人無法忍受。患者的精神一定會很疲倦,飲食也索然無味。如果原本就有頭痛的毛病,突然間劇烈疼痛,沒有外感症狀,並且陰分疼痛嚴重,按壓、摩擦、束縛都可以稍微緩解疼痛,這就是內傷導致的頭痛。治療應該以調節水、火二臟,調和營氣、衛氣,補益真陰,滋養元陽為主。病症在上,而治療卻應該在下。因為六腑清陽之氣和五臟精華之血,都匯聚到頭部,頭部是人體最清淨、最高的地方。

故為天象。謂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者也。凡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以為常度。則無頭痛之患。苟外因風寒霧露之觸。內因痰火濕熱之薰。及偏正頭風之症。雖痛不見殺人於數日之間。而殺人於數日之間者。則為內傷之真頭痛也。蓋腦為神藏。謂之泥丸宮。

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氣。實於下則髓海滿於上。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無如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腎氣不充。而髓海空虛。腎陰不足。而陰火沖逆。腎陽不壯而寒氣通腦。醫者不達其故。復投羌防辛芷之屬溫之散之。夫既虧在陰矣。我又從而溫之。

白話文:

因此稱為天象,稱之為元首至尊,不可冒犯。凡是手部的三陽經脈,從手走頭;足部的三陽經脈,從頭走足,這是正常的運行規律,就不會有頭痛的毛病。如果外在受到風寒霧露的侵襲,內在受到痰火濕熱的熏蒸,以及偏正頭風的病症,雖然疼痛不見得會在幾天內致命,但會在幾天內致命的情況,就是內傷導致的真正頭痛。因為腦是神明藏身的地方,稱為泥丸宮,精髓藏於其中。人生的精氣,如果充足於下,則髓海就會充滿於上,精神內守,病從何來?然而,卻以酒當漿,以妄念為常態,醉酒後行房事,以慾望耗盡精氣,使精氣散失殆盡,導致腎氣不足,髓海空虛,腎陰不足,陰火上逆,腎陽不壯,寒氣入侵腦部。醫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又用羌防、辛芷等溫散藥物治療。既然已經是陰虛虧損,還用溫熱的藥物治療,豈不是火上澆油?

不益虧其真陰乎。既虧在陽矣。我又從而散之。不愈虧其真陽乎。無怪乎變症蜂起。痛極而厥。吾見神為之昏。目為之定。牙為之噤。舌為之黑。面為之戴陽。手足為之抽掣。語言為之譫妄。斯時真知其虧在陰也。則用六味歸芍湯。加人參童便之屬。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真知其虧在陽也。

則用八味養血湯。加人參鹿茸之屬。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此症尤惟婦人血海空虛者。多有此患。安可不法內經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之旨。而以補元為汲汲耶。奈何庸碌之輩。不明肝腎為髓海之原。精氣為神藏之根。一見頭痛。概以傷寒目之。濕熱疑之。食滯謂之。人事清則日病在傷寒三陽經。

白話文:

如果持續耗損體內的真陰,就會導致陽氣虛弱。如果再進一步散發陽氣,就會更加虧損真陽。因此,病症會接連出現,疼痛到極點就會昏厥。我曾見過患者昏迷不醒,眼睛直視,牙關緊閉,舌頭變黑,臉色發紅,手腳抽搐,說話語無倫次。這時,可以確定是陰虛導致的,就要使用六味地黃湯,再加入人參、童便等藥物,補益腎水,以鎮壓陽氣。如果確定是陽虛導致的,就要使用八味養血湯,再加入人參、鹿茸等藥物,補益心火,以消除陰寒。這種病症,尤其多見於女性血虛者,她們應該遵從《內經》“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的道理,以補益元氣為首要。可惜,一些庸醫不明白肝腎是髓海之源,精氣是神藏之根,一看到頭痛就診斷為傷寒,或濕熱,或食滯,卻不知日久病變會累及三陽經。

人事昏則日病在傷寒厥陰經。及至病勢危篤。險症疊見。醫者尚引傷寒書需待用藥。不知病者竟以頭痛劇而頃刻亡。醫術不精。誤人性命。有令人不寒而慄者矣。夫痛在經者。輕而易治。痛在臟者。重而難療。若頭風而害目者。肝陰虧則內風動搖。邪害空竅。痛在經也。頭痛而昏憒者。

腦藏傷則神志失守。心火不寧。痛在臟也。頭痛而痰厥者。陽虛則氣寒而飲聚。陰虛則火熾而液凝。經脈不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也。頭痛而積熱在陽明。實火實痰為瘧。脈洪數大而有力者。則又利於清涼攻下也。頭痛而紅腫壯熱。口渴脈浮數而有力者。此大頭天行時熱之邪。

白話文:

人一旦昏迷,就說明疾病已經侵犯了傷寒厥陰經。等到病情危急,各種險症接踵而來,醫生仍然只依賴傷寒書,等待用藥。殊不知病人可能因為劇烈頭痛而瞬間死亡。醫術不精,誤人性命,實在令人不寒而慄。

頭痛位於經脈,症狀較輕,容易治癒;頭痛位於臟腑,症狀較重,難以治療。比如頭風導致眼睛受損,是肝陰不足導致內風躁動,邪氣侵犯空竅,屬於經脈疼痛。頭痛昏迷,則可能是腦藏受損,神志失守,心火不安,屬於臟腑疼痛。頭痛伴隨痰厥,可能是陽虛導致氣寒而津液凝聚,或陰虛導致火盛而津液凝固,經脈不通,陰陽之氣無法相通。

頭痛伴隨積熱在陽明經,實火實痰導致瘧疾,脈象洪數有力,則需要清熱涼血、攻下實邪。頭痛伴隨紅腫發熱,口渴,脈象浮數有力,這是大頭瘟疫時熱邪入侵。

宜從疫法治也。頭痛而手足寒。且青至節。脈懸懸欲絕者。此危脫之症。旦發夕死。夕發旦亡。不及藥治。藥亦不能治也。予因閱歷頭痛之害。病家之愚。醫藥之誤。傷人之速。故作是篇。敢謂後學之準繩。亦令其觸目警心。不敢以人命為兒戲耳。

頭痛一症。諸說紛紛。皆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得此暢論。至言而群言可廢。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養血湯(見眩暈門)

貞元飲

熟地(五錢),當歸(三錢),炙甘草(一錢)

白話文:

遇到這種疫病,應該按照防疫的原則來治療。患者頭痛,手腳冰冷,而且病症迅速蔓延到關節部位,脈象微弱,幾乎要斷掉,這是危急的脫症,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去,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來不及用藥治療,即使用藥也無濟於事。我因為親眼見證過頭痛病的危害,病人的愚昧,醫藥的錯誤,以及傷人性命的迅速,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希望它能成為後學的準則,讓他們看到這篇文章就警醒,不敢拿人命當兒戲。

頭痛這種病症,各種說法紛紛擾擾,都只是片面之見,沒有深入研究,也講得不詳細。有了這篇文章的詳細論述,其他所有言論都可以廢棄了。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養血湯(見眩暈門)

貞元飲

熟地(五錢),當歸(三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服。

定痛明目飲,治頭痛目生翳膜。紅腫如破。

生地(五錢),龜版(三錢),當歸(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炒),石斛(一錢),丹皮(一錢),菊花(一錢),夏枯草(一錢),羚羊角(水磨衝入)

加桑葉五片煎。好童便一杯衝入。

救元補髓湯,治頭痛昏憒。心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方救之。

白話文:

取水兩杯煎煮服用,可治頭痛、眼睛生翳膜,紅腫如破。用生地五錢、龜板三錢、當歸三錢、白芍一錢五分炒、石斛一錢、丹皮一錢、菊花一錢、夏枯草一錢、羚羊角用水磨成粉加入藥液中,再加桑葉五片煎煮,最後用一杯好的童子尿沖服。此方名為定痛明目飲。另有一方名為救元補髓湯,用來治療頭痛昏迷,心神不明,導致十二臟器受損,此方可救治。

熟地(五錢),人參(三錢),當歸(三錢),紫河車(一錢),茯苓(一錢),麥冬(一錢五分),棗仁(一錢五分炒研),熟附(五分),鹿茸(一錢),五味子(七粒)

加桂圓肉五枚。水二鍾。煎服。

醒迷湯,治頭痛厥逆。痰聚胞絡。目定口噤。手足冷過肘膝。陽氣虛寒者宜之。

人參(三錢),白朮(二錢土炒),當歸(三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炒),半夏(一錢),杜仲(二錢炒),陳皮(八分),棗仁(一錢炒研),炙甘草(八分),川附子(五分)

白話文:

熟地五錢,人參、當歸各三錢,紫河車、茯苓、麥冬各一錢,棗仁一錢五分炒研,熟附五分,鹿茸一錢,五味子七粒,加桂圓肉五枚。水兩碗煎服。此為醒迷湯,用於治療頭痛昏迷,痰結於胸腔,眼睛呆滯,嘴巴緊閉,手腳冰冷,陽氣虛寒者。

另有一方,人參三錢,白朮二錢土炒,當歸三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炒,半夏一錢,杜仲二錢炒,陳皮八分,棗仁一錢炒研,炙甘草八分,川附子五分。

加大棗三枚。煨姜三片。水二鍾。煎服。

普濟消毒飲,治大頭天行。紅腫壯熱。口渴脈有力等症。此方主之。

黃芩(五分酒炒),黃連(一錢酒炒),人參(一錢),橘紅(五分),元參(五分),生甘草(一錢),桔梗(一錢),鼠黏子(八分炒),柴胡(五分),薄荷葉(六分),連翹(八分),板藍根(五分),馬勃(五分),升麻(七分),白殭蠶(七分炒)

白話文:

加入大棗三枚,煨姜三片,水兩杯,煎煮後服用。

普濟消毒飲,治療大頭天行、紅腫發熱、口渴脈搏有力等症狀,這個方子主治這些症狀。

黃芩(用酒炒五分),黃連(用酒炒一錢),人參(一錢),橘紅(五分),元參(五分),生甘草(一錢),桔梗(一錢),鼠黏子(炒八分),柴胡(五分),薄荷葉(六分),連翹(八分),板藍根(五分),馬勃(五分),升麻(七分),白殭蠶(炒七分)。

上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或加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水二鍾。煎一鍾。食遠稍溫服。如大便鞕加酒蒸大黃一二錢以利之。或熱腫甚者。以砭針刺出其血。心悟云。體虛加人參五分。又云此症須用貝母。人中黃。荷葉為妙。發頤症倍柴胡丹皮。喉嚨腫痛。倍桔梗甘草。

既濟豁痰湯,治頭痛厥逆。痰聚胞絡。目定口噤。手足冷不過肘膝。陰虛有火者宜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一半用湯水調和,隨時服用,另一半用蜂蜜做成丸藥含服,服完藥後即可痊癒。也可以加入防風、川芎、當歸、薄荷、細辛,用水兩杯煎成一杯,飯後稍溫服。如果大便不通暢,可以加酒蒸大黃一到兩錢來通便。如果腫脹非常厲害,可以用砭針刺出血。體虛者可以加人參五分。此症用貝母、人中黃、荷葉效果最佳。對於發頤症,可以加倍柴胡、丹皮;對於喉嚨腫痛,可以加倍桔梗、甘草。

「既濟豁痰湯」治療頭痛、厥逆、痰積胞絡、神志不清、口不能言、手足冰冷、達不到肘膝,以及陰虛有火者。

生地(三錢),白芍(一錢炒),茯神(三錢),鉤藤(三錢),丹皮(一錢五分),當歸(二錢),柏子仁(二錢),棗仁(二錢炒研),龜版(四錢)

竹瀝十匙。水二鍾。煎服。

白話文:

生地三錢,白芍一錢炒,茯神三錢,鉤藤三錢,丹皮一錢五分,當歸二錢,柏子仁二錢,棗仁二錢炒研,龜版四錢,加竹瀝十匙,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