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中風

竊怪中風一症。古法相傳,皆謂六淫之邪,外風之襲。藥投表散清涼,如三化續命愈風等湯。議論紛紜,訓示諄諄。後人守定此法,以為先賢必不我欺。豈料指鹿為馬,遵法奉行,藥下咽而即斃!嗚呼!何醫學之不明,而人心之愚昧如是耶?即一二有識之士,以類風辨之,以真風目之。

然,類風者,猶不離乎風而有似於風;真風者,則實指為風,不能捨六淫之外,而又有所謂風也。今中風之症,其果六淫之風乎哉?又謂中風須分閉、脫兩種。閉則有六經之症;脫則有五絕之險。夫脫為五絕之險是矣;而閉兼六經之症,亦不外仲景傷寒之所謂:中風脈浮緩,自汗出而發熱也。

今中風之症,其果仲景之所謂中風乎哉?蓋外風為陽邪,其中人也,必先皮毛而入,決不比陰寒之邪,不從陽經而直中三陰之速。設中屬外風之說,則當入傷寒一門,何必於傷寒之外,而又立中風之條?風邪最輕,從無直中傷人之患,何中風疾發有頃刻垂絕之危?仲景傷寒於中風症脈,言之極詳,何未聞將中病同發明於傷寒中風之內?以此辨之,則向之所謂風為真風,謂症兼六經者,其何說之辭?況經謂:虛邪偏客身半,未嘗雲實;營衛衰則真氣去,明是云虛。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從根本而驗生死,又何嘗言及外風與六經之形症耶?即言及外風者,亦不過外感之表邪,自有頭痛、身痛、寒熱之兼症耳。

明張景岳直闢前人之誤,斷以非風之名,可謂發千古之未發。奈病家卒不知信,醫家卒不知從,旁人卒不知解,有令人讀是書而不禁三嘆者矣!

夫風自內生,屬東方之木氣;氣動便是火,火動便是風。是氣也,火也,風也,分而言之,有三者之名;合而言之,則有一無二之別。且風亦不過氣之逆、火之熾耳,並非氣之外而別有火,火之外而別有風也。第此火發於腎,虛多而實少;此風根於氣,陰虧而陽弱。是以中症之發,大約精血內虧、元氣內敗者,為此症之大旨。如虧在陰,則虛火無制;虧在陽,則真氣無根。

當此之際,必有一股虛氣從腎中間,上挾脊,穿崑崙,過泥丸,直到命門;而三陰三陽之氣,突然而散;臟腑之氣,亦隨之而去。此所謂五絕之脫候也。若症之輕者,乃一半精氣未敗,尚可挽回於萬一。蘇後必半身不遂,經所謂偏枯之症者此也。其口眼歪斜者,筋無精血榮養也。其舌喑不能言者,脾腎元虧,不能上達舌本也。其口流涎沫者,脾虧不能攝津液,腎虧不能藏津液也。其口噤不開者,陽明之筋虛火灼而勁急,真氣寒而拘攣也。

治法:五絕症見,宜用參附湯、參朮湯、大補元煎之類,以救垂絕之危險;偏中症見,宜用地黃飲子、八味生脈湯、六君子湯之類。

白話文:

中風

古人認為中風是由於外邪入侵導致,治療方法多以表散清熱之藥為主,例如三化續命湯、愈風湯等。然而,許多人墨守成規,結果反而導致病人服藥後死亡。這是因為古法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盲目跟從反而有害。

有些有識之士,將中風分為「類風」和「真風」。「類風」指類似風邪的症狀,「真風」則指真正由風邪引起的疾病。但中風真的是由風邪引起嗎?古籍中又將中風分為閉證和脫證,閉證有六經症狀,脫證則危及生命。脫證的確危險,而閉證的症狀,其實與張仲景《傷寒論》中描述的中風症狀(脈浮緩、自汗出而發熱)相符。

那麼,中風真的是《傷寒論》中所描述的那種中風嗎?風邪屬陽邪,一般先從皮毛入侵,不會像陰寒之邪那樣迅速侵犯三陰經。如果中風是由外風引起,那麼它就應該屬於傷寒範疇,何必另外設立「中風」這一條?風邪是很輕微的,從未聽說過它能迅速致人於死地,但中風發病卻極其迅速,危及生命。

《傷寒論》對中風的脈症描述很詳細,為何沒有將中風的病因病機闡述清楚?根據經書所述,虛邪只會侵犯身體的一半,從未說過是實邪。營衛衰弱,真氣就會耗損,說明是虛證,病輕可以說話,病重則不能說話,這才是判斷生死根本的方法,跟外風與六經的症狀並無直接關係。

即使提到外風,也只是外感表邪,伴隨頭痛、身痛、寒熱等症狀而已。張景岳直接指出前人的錯誤,認為中風並非由風邪引起,這可謂是千古未有之論斷。可惜的是,病人不相信,醫生不採納,旁人也不理解。許多人讀到此處,不禁要感嘆三聲。

其實,風是從體內產生的,屬於東方之木氣。氣的運動就是火,火的運動就是風。氣、火、風雖然是三個不同的名稱,但實質上是一體的。風不過是氣的逆亂和火的熾盛而已,並非氣之外另有火,火之外另有風。這種火發自於腎臟,虛多實少;這種風根源於氣,陰虛陽弱。所以中風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精血內虛、元氣衰敗。

如果陰虛,則虛火不受約束;如果陽虛,則真氣無根。此時,一股虛氣會從腎臟中間向上蔓延,經過脊椎、崑崙穴、泥丸宮,到達命門,導致三陰三陽之氣突然散亂,臟腑之氣也隨之耗散,這就是五絕的脫證。如果病情較輕,則還有部分精氣未損,尚可挽救。痊癒後,往往會半身不遂,也就是經書中所說的偏枯症。

口眼歪斜,是因為筋脈缺乏精血濡養;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是因為脾腎元氣虧虛,不能向上輸送精氣到舌根;口流涎沫,是因為脾氣虛弱不能收攝津液,腎氣虛弱不能貯藏津液;口不能張開,是因為陽明經的筋脈因虛火灼傷而緊張,真氣虛寒而收縮。

治療五絕脫證,應該使用參附湯、參朮湯、大補元煎等大補之劑,以挽救危及生命的危險;治療偏中之證,應該使用地黃飲子、八味生脈湯、六君子湯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