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5)
婦人雜症 (5)
1. 產後變痙
痙分剛柔。虛者十居六七。而產後之變痙,則無不本於氣血大虧者也。當胎下之後,血去過多,陽孤無依,斯時類傷寒三陽症而實大異,類傷寒三陰症而實不同。醫家不察脈辨症,始進表汗之劑,繼投攻下之藥,亡陰亡陽,致氣愈虛而血愈耗,筋脈失於榮養,燥極生風,反張強直。
口噤拳攣,險症疊出,而命難全矣。夫血液枯涸,大傷衝任二脈,而督脈在背,亦少柔和。因產後而重虛其虛,反有類傷寒太陽發痙之大實症耳。治法責在肝腎,陰陽兩救。陰虛者人參六味湯,陽虛者加參生化湯,或十全大補湯,大劑投之,俾真氣流轉,精血相通,筋脈得以滋潤,
而惡症始退。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產後亡血,而又誤汗,誤下亡陰,而又亡陽矣。可笑庸手復認作傷寒之症,誤治錯中之錯,殺人之禍,可勝言哉。且傷寒汗下過多,亦變發痙,並宜大補氣血為主,則產後之大補氣血,更無疑矣。若不因藥誤,初病即汗出不止而發痙者,
乃陽氣頓虛,腠理不密,津液妄泄,急用人參養營湯,加附子主之。丹溪曰:產後不論脈症,當以大補氣血為主。若產後而變痙症,空虛極矣,舍大補而何所取哉。
痙病多因誤汗誤下,虛虛之禍,誰實致之。然則實病或儕伍可療,虛症須參問醫王。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加人參生化湯(見產後喘門)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人參養營湯(見中風門)
白話文:
【產後抽搐】
抽搐可以分為剛性和柔性兩種,其中虛弱型的佔了大多數,約六到七成。而產婦在產後發生抽搐,無一例外都是由於氣血嚴重損失所致。胎兒娩出後,母體失血過多,陽氣孤單無依,此時的症狀類似於傷寒中的三陽症,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別;類似於三陰症,但實際情況又有所不同。醫生如果未能仔細地診脈和辨識症狀,一開始可能就會開具發汗的藥物,隨後又會使用攻下的藥物,導致陰和陽都受損,使氣更虛弱,血更耗損,筋脈失去營養,極度乾燥引發風症,身體呈現反張強直的狀態。
口部緊閉,拳頭緊握,危急的症狀層出不窮,生命難以保全。血液枯竭,嚴重傷害了沖脈和任脈,而督脈在背部,也缺乏溫和的力量。因為產後,虛弱的身體再次遭受更大的虛弱,反而呈現出類似傷寒中太陽發作抽搐的嚴重症狀。治療的重點在於肝和腎,需同時補充陰和陽的能量。對於陰虛的患者,可服用人參六味湯;對於陽虛的患者,可服用添加人參的生化湯,或者十全大補湯,大劑量地服用,讓真氣能夠流轉,精血能夠相通,筋脈得以滋潤,惡劣的症狀才能得到緩解。
《黃帝內經》中提到:「陽氣,精純則能養神,溫柔則能養筋。」產婦產後失血,如果再被錯誤地使用發汗的藥物,或者錯誤地下藥導致陰和陽都受損,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一般醫生又將此誤認為是傷寒的症狀,錯上加錯的誤診,造成的禍害,豈是言語所能形容的。而且,即使是傷寒導致出汗過多,也可能轉變成抽搐,同樣應以大補氣血為主。那麼,產後的大補氣血,更是毫無疑問的。如果不是因為用藥錯誤,而是從一開始就大量出汗導致抽搐的,這是由於陽氣突然虛弱,皮膚毛孔不能正常閉合,津液無端流失,應立即服用人參養營湯,加入附子來治療。
丹溪先生說:「產後無論脈象和症狀如何,都應以大補氣血為主。如果產後出現抽搐的症狀,那表示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如果不進行大補,還能做什麼呢?」
抽搐病症常常是由於錯誤的發汗和攻下導致,這種虛弱的後果,到底由誰負責呢?然而,對於實證的病情,或許可以通過一般的治療方式得到療效,但對於虛證,就必須尋求高明的醫生來諮詢。
六味湯(參考虛實辨別章節)
加人參生化湯(參考產後喘息章節)
十全大補湯(參考盜汗章節)
人參養營湯(參考中風章節)
2. 產後瘀血流注經絡
今夫血,主於心,資於腎,藏於肝,統於脾,而陽明又為多氣多血之海,下通衝任,為女子月事,應時而下,受胎之地也。葉孕之後,稟賦虛而肝腎虧,一身氣血僅僅養胎,及產後血泄過多,氣因血耗,不能逐瘀下出,反流注經絡,阻塞關節,斯時惡寒發熱,或腫或痛,醫家不明其故,概以風寒停滯目之,藥非表散,即是消導,豈知血因散而益虧,氣因消而益弱,變症多端,而病勢危矣。余每遇此症,急進十全大補湯,大培氣血,俾脈中脈外,營衛之氣,得以通暢流行,而在經在絡,蓄積之瘀,不待攻逐而從外自走,成膿而潰者有之,故道而出者有之,十可保全三四。
若一味逐瘀,不救根本,如木香流氣飲,回生丹之類妄投,未有能生者也。即體氣稍實,而產有此症,法宜攻補兼施,或先補而後攻,或先攻而後補,是在臨症之權衡也。蓋血隨氣而至,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阻,欲求其故,可不急急於救元而加之意哉。且惡露而流注於腰臀腿足之處,漫腫結塊,宜內服參歸生化湯,以散血滯,外用蔥熨患處,以消積瘀無緩也。憎寒惡寒,陽氣虛也;日晡內熱,陰血虛也;飲食嘔吐,胃氣虛也;食少體倦,脾氣虛也;四肢逆冷,小便頻數,腎氣虛也。陽虛則補陽,十全大補湯,加鹿茸河車;陰虛則補陰,四物湯加人參白朮;胃虛則益胃,六君子湯加炮姜;脾虛則補脾,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腎虛則補腎,八味地黃湯加菟絲子益智仁。此萬全之法也。內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今瘀血不從,而逆於腠理者,其為營氣不從,乃此症之確據乎。
此症人所難曉,每以產後血虛混之,即知之而亦無此透徹。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參歸生化湯(見產後喘門)
四物湯(見產後腹痛門)
六君子湯(見中風門)
補中益氣湯(見暑症門)
八味地黃湯(見審虛實門)
白話文:
[產後瘀血流注經絡]
現在來說,血液主要由心臟管理,得到腎臟的滋養,儲存在肝臟,並由脾臟統籌。而陽明經是氣血充沛的地方,向下連接衝脈和任脈,是女性月經來臨和懷孕的地方。懷孕後,因為身體本質虛弱,肝腎功能不足,全身的氣血只夠供應胎兒。產後,由於失血過多,氣血消耗,無法順利排出瘀血,反而流到經絡中,堵塞了關節。這時會出現畏寒、發燒,或腫脹或疼痛的情況,醫生如果不明原因,
通常會認為是風寒滯留所致。治療方式不是發汗解表,就是消食導滯。但他們不知道,血因為發散而更虧損,氣因為消食而更衰弱,導致各種症狀,病情變得危急。我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立即使用十全大補湯,大力培養氣血,使脈內脈外的營養和防禦氣得以暢通流動。而在經絡中的瘀血,不需要特別攻擊,就會自行排出。有的形成膿瘡而潰破,有的自然排出。這樣可以保住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生命。
如果一味地排瘀,而不顧根本,例如使用木香流氣飲、回生丹等藥物,沒有能活下來的。即使體質較好,產後出現這種情況,也應該攻補兼施,或者先補後攻,或者先攻後補,這取決於病情的判斷。因為氣血相隨,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阻。要找出病因,必須盡快補充元氣,注重根本。
惡露流到腰部、臀部、腿部,造成腫脹結塊,應該內服參歸生化湯來散去血滯,外用蔥熱敷患處,消除積血,刻不容緩。怕冷畏寒,是陽氣虛弱;傍晚內熱,是陰血不足;飲食嘔吐,是胃氣虛弱;食少體倦,是脾氣虛弱;四肢冰冷,小便頻繁,是腎氣虛弱。陽虛補陽,用十全大補湯加鹿茸和河車;陰虛補陰,用四物湯加人參和白朮;胃虛補胃,用六君子湯加炮薑;脾虛補脾,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和半夏;腎虛補腎,用八味地黃湯加菟絲子和益智仁。這是萬全的方法。
內經說,營氣不順,逆於肉裡。現在瘀血不順,反而逆於皮膚表層,這就是營氣不順的證據。
這種病一般人難以理解,常常和產後血虛混淆。即使知道,也未必能理解得這麼透徹。
3. 辨胸脅痛後臨經變症
病本肝腎之陰虧,衝任之脈弱,血海空虛,虛火內發,瘀血阻塞,致肝火挾衝任二脈而上逆,胸脅脹痛。醫投利氣,胸脅之痛減,非痛減也,利氣而火暫降,在腹而脹痛矣。醫又投利氣,腹中之痛減,非痛減也,利氣而火暫降,在少腹而脹痛矣。醫再投利氣而痛減,非痛減也,血室為利氣藥所耗,血隨氣下,而月事亦動,變症百出矣。夫肝主藏魂,少腹乃肝之部位與衝任及陽明相照應,陰血既行,虛火更熾,復鼓動陽明之火,乘灼胞絡,故忽然厥逆,目定神昏,見鬼譫妄,診其脈不急數,觀其症不發熱,非外入之疫邪,實神魂之離舍,皆由初治不得其法耳。傷寒論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與此病臨經譫語相同,豈非陰血虧而虛火為害哉。第時疫乃外邪,有虛而有實,臨經乃內發,有虛而無實。彼外入者,促景猶謂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況內發者,更屬大虛,陰血陽氣,萬萬不可耗矣。初病用逍遙散,無後來之變症也。救逆仍用逍遙散,加棗仁丹參麥冬杜仲之屬,舒肝木而益陰血也。若誤認風痰食滯為治,氣血愈耗,不亦犯內經厥逆連臟之旨耶。認定熱入血室為主,故頭頭是道。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病症源自肝腎的陰分虧損,導致衝脈和任脈弱化,血海空虛。虛火在體內爆發,瘀血阻塞,導致肝火挾帶衝脈和任脈向上逆流,造成胸部和脅部脹痛。醫生用疏導氣機的藥物治療,胸部和脅部的疼痛似乎減輕,但事實上並非疼痛真的減輕,而是氣機得到疏導,虛火暫時下降,移至腹部,於是腹部開始脹痛。醫生再次用疏導氣機的藥物治療,腹部的疼痛看似減輕,但事實上還是因為虛火暫時下降,轉移到下腹部,下腹部開始脹痛。醫生再次使用疏導氣機的藥物,疼痛看似再次減輕,但實際上,血室被疏導氣機的藥物耗損。
血液隨氣機下降,月經也因此開始,各種併發症隨之出現。肝臟負責藏魂,下腹部是肝臟的位置,與衝脈、任脈以及陽明脈相呼應。陰血已經流失,虛火更加旺盛,進一步引發陽明脈的火氣,乘勢燒灼胞絡,因此突然出現厥逆、目光呆滯、神智昏迷、見到鬼怪、胡言亂語等症狀。脈搏並不急促,也沒有發燒的症狀,這不是外界傳染的疾病,而是神魂離開身體的結果,都是因為一開始的治療方法不對。
《傷寒論》提到,婦女受到風邪侵襲,出現發熱、怕冷、胸部和脅部下方飽滿,像結胸一樣,並且說胡話,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症狀,與這個疾病在月經期間出現胡話的症狀相同,難道不是陰血虧損,虛火為害嗎?只是時疫是由外界傳入,病情可能有虛有實;而月經期間的疾病是由內而發,病情只有虛,沒有實。對於外界傳入的疾病,即使病情急迫,也不能傷害胃氣,以及上焦和中焦;何況是由內而發的疾病,更是屬於大虛,陰血和陽氣絕對不能耗損。在疾病初期使用逍遙散,就不會有後續的併發症。如果出現厥逆,仍然使用逍遙散,再加上酸棗仁、丹參、麥冬、杜仲等藥物,可以疏肝養血。如果誤將風痰或食滯當作病因治療,氣血會進一步耗損,這不是違反了《內經》中關於厥逆連臟的教導嗎?
只要認定熱邪進入血室是主要病因,就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