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27)
卷上 (27)
1. 痢症
能絕人之谷。削人之脂。損人之脾。傷人之胃。耗人之氣血。正氣為邪毒敗壞如是。而醫尚惓惓於香連。切切於承氣。極之不可救。而莫可如何也。籲。醫過矣。醫過矣。
自制黃金湯
黃土(五錢),扁豆(四錢炒),穀芽(二錢炒),茯苓(一錢),黑豆(三錢),甘草(八分),白芍(一錢五分炒),生薑(三片),金銀花(三錢),五穀蟲(二錢炒研),扁豆花(十枚)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立方精確。可為一百十四方矣。
四君子湯(見中風門)
八味加參湯(見審虛實門)
犀角地黃湯(見吐血門)
巴豆霜丸
巴豆(去皮心研)
飯搗為丸。每次滾湯下四五粒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桂附八味丸(見眩暈門)
白話文:
痢疾這種病,能使人完全無法進食,消減人的脂肪,損傷人的脾臟,傷害人的胃,耗損人的氣血。體內的正氣被邪毒摧殘破壞到這種程度。然而醫生還只是執著於使用黃連和木香,或者急切地使用承氣湯等峻下藥,到最後病症無可救藥,也束手無策。唉!醫生錯了!醫生錯了!
自製黃金湯
黃土(五錢),炒過的白扁豆(四錢),炒過的穀芽(二錢),茯苓(一錢),黑豆(三錢),甘草(八分),炒過的白芍(一錢五分),生薑(三片),金銀花(三錢),炒過並研磨的五穀蟲(二錢),扁豆花(十枚)
用水兩碗,煎至八分。不拘時間服用。
這個處方非常精確,可以列入一百一十四個有效藥方之一。
四君子湯(參見中風篇)
八味加參湯(參見審虛實篇)
犀角地黃湯(參見吐血篇)
巴豆霜丸
巴豆(去除外皮和種子內心,研磨成粉)
用飯搗成丸狀。每次用熱開水吞服四五粒。
六味歸芍湯(參見中風篇)
桂附八味丸(參見眩暈篇)
2. 攣症
愚按拘攣屬肝。肝主身之筋也。古書有風寒濕熱血虛之不同。然總不外亡血。筋無榮養。則盡之矣。蓋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為拘為攣。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熱相襲。而後謂之拘攣耶。且精血不虧。雖有邪干。亦決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
治此者。必先以氣血為主。若有微邪。亦不必治邪。氣血復而血脈行。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之謂也。
攣主血虛。一洗風寒濕熱之妄見。
養血舒筋湯,治血虛不能榮筋而攣症作。
當歸(二錢),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沙參(一錢五分),麥冬(一錢),棗仁(一錢炒研),牛膝(一錢),苡仁(二錢),丹參(二錢),何首烏(二錢)
加桂圓肉五枚。水煎服。
白話文:
[病症: 筋攣]
我認為筋攣問題主要與肝臟相關,因為肝臟主管身體的筋。古書記載,筋攣可能是因風、寒、濕、熱或血虛導致,但總結起來,主要是因為血液流失,使筋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當陰血受損,就會造成血燥,血燥使得筋失去滋潤,從而形成筋攣。這並不需要等到風、寒、濕、熱侵襲才會發生。況且,如果精血充足,即使有邪氣侵擾,也不會出現筋攣的疾病。一旦病情嚴重,筋的乾枯程度便可知曉。
治療此症,首要應從調理氣血開始。若有些許邪氣,也無需特別對付它,只要氣血恢復,血脈得以流通,邪氣自然無法停留,又何須過度擔憂呢。《黃帝內經》曾說,陽氣精純可養神,柔和可養筋。又說,腳部得到血液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抓握,手指得到血液就能活動,就是這個道理。
筋攣主要是血虛所致,我們應該拋棄風、寒、濕、熱等不切實際的看法。
養血舒筋湯,用於治療因血虛無法滋養筋絡而產生的筋攣症狀。
藥方如下:當歸(6公克),白朮(6公克土炒),茯苓(3公克),沙參(4.5公克),麥冬(3公克),棗仁(3公克炒研),牛膝(3公克),薏仁(6公克),丹參(6公克),何首烏(6公克)
另加入龍眼肉五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