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6)

回本書目錄

婦人雜症 (6)

1. 附案

一婦人年二十一。庚午夏六月望日。胸脅脹痛。醫用二陳加延胡川楝香砂黑姜之屬。胸脅之痛。走入臍上痛矣。又進前藥。臍上之痛。走入少腹痛矣。仍進前藥。少腹痛減。是夜經動不多。人事昏沉。譫語見鬼。延余診視。其脈右手細弱。左手弦細。全不知人事。舌常伸出。

大便不解。本家疑為時疫。醫家疑為停食。莫知所從。余曰。此肝腎素虛。血海有瘀未行。致虛火沖逆胞絡。而為厥逆之症。與時疫經期適來適斷同也。法宜補陰血之劑。重加當歸以通血室。加童便以降虛火。兩劑。月事大行。大便亦下。神識清爽。霍然愈矣。蓋其人前月經期五十日而動。

白話文:

一位婦人,年紀二十一歲。在庚午年夏天六月十五日這天,胸脅感到脹痛。醫生使用二陳湯加上延胡索、川楝子、香附子、黑薑等藥物治療。然而,胸脅的疼痛卻轉移到臍上,依然疼痛。醫生又繼續服用先前的藥物,臍上的疼痛又轉移到小腹,依然疼痛。醫生仍然使用先前的藥物,小腹疼痛減輕了。當晚,婦人月經來潮,流量不多,人事昏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還說看見鬼。

我被邀請診治,發現她的右手脈搏細弱,左手脈搏弦細,完全失去意識,舌頭經常伸出,大便不通。她的家人懷疑是時疫,醫生則懷疑是停食,都無所適從。

我說:“這位婦人的肝腎原本就虛弱,血海中積存瘀血,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虛火上衝,逆行於胞絡,而出現昏厥的症狀。這與時疫在經期開始和結束時相同。”治療方法應該採用補益陰血的藥方,並且重加當歸以通血室,再加上童便來降虛火。服用兩劑藥後,婦人月經量大增,大便也通了,神志清醒,病症完全痊癒了。

原來這位婦人上個月月經推遲了五十天才來潮。

乃半產也。不慎調攝。虛中挾瘀。至此月臨經時欲動未動。火逆昏迷。如有邪祟。而庸手不識初藥破氣耗血之誤。反謂為食阻。為風痰豈不悖哉。豈不可畏哉。

逍遙散(見眩暈門)

白話文:

這是半產的情況。如果沒有注意調養身體,導致虛弱體內又有瘀血積聚,到了月經將要來潮的時候,想要動卻又動不了,出現了上火昏迷的症狀,就像被邪祟附體一樣。而一些庸醫不認識病症,就用錯誤的藥物破壞氣血,反而認為是食物積滯或風痰,這不是荒謬嗎?難道不值得警惕嗎?

(出自《逍遙散》,見眩暈門)

2. 陰吹

陰吹一症。古書不多見。惟張長沙金匱要略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發煎導之。夫陰器屬厥陰部位。精竅通衝任之脈。尿竅通小腸之路。氣道不從此出。安得有聲而喧。蓋由肝腎虧於下。肺氣虧於上。致陽明胃氣。不能鼓舞上行。而虧於中。下走陰器。直入精竅而出。

豈同大腸矢氣。經謂濁陰出下竅者可比耶。嘗見虛損之輩。久咳經阻。胃氣不升。往往多有此患。以言乎腎。則氣不攝可知。以言乎肝。則氣不平。可知。以言乎肺。則氣不主可知。是以上咳下吹。氣竅相通。陰器隱隱而有聲。足見精血之虧。元氣之弱。根本搖搖矣。夫陽明為多氣多血之海。

白話文:

「陰吹」這種病症,在古代醫書裡並不多見,只有《金匱要略》這本書提到:如果胃氣向下洩漏,就會出現陰部發出聲音且感到嘈雜不安的情況,這是因為食物積聚在胃中的緣故。可以使用煎煮的方法來治療。陰莖屬於厥陰的位置,精液通道與沖任二脈相連接,尿道則和小腸的道路相通。如果氣不是通過這些地方排出,怎麼會有聲音呢?這是因為肝、腎在下面不足,肺氣在上面不足,導致了陽明胃氣無法鼓勵向上運行,而在中間缺乏力量,往下走到陰莖,進入到精液通道然後排出來。這跟大腸放屁不同,古人說過,混濁的東西應該從下方的孔穴排出,但這裡的情況卻不是這樣。曾經看到一些身體虛弱的人,長期咳嗽,胃氣無法上升,常常會患上這個病。如果是關於腎的話,那麼就可以看出氣沒有被控制住;如果是關於肝的話,就能看出氣沒有得到平衡;如果是關於肺的話,就能看出氣沒有主宰性。因此,上半身咳嗽,下半身就排放氣體,兩個器官之間相互影響,陰莖處於隱藏狀態並且發出聲音,可以看出精血的缺失以及基本能量的衰弱,基礎已經開始動搖了。陽明是一個充滿大量氣息和血液的地方。

與衝任血海之脈。同氣而相應。下為經而上為乳。變化取汁。血氣之實也。喧聞戶外。胃氣之虛也。魏氏云。穀氣之實。其實胃中正氣之衰。斯言極中長沙之秘旨。如必謂穀氣實。而引導濁氣。從大腸出。縱胃氣下泄。必由濁道而不致干亂清道。是錯認溺竅為病也。第胃氣下泄。

前陰之膀胱何異。下泄後陰之大腸而終無補於病情。豈仲景當日之深意哉。且腎主開闔。為生氣之原。陰器屬肝。主疏泄之令。今胃氣下走。豈尋常之藥。可以奏功。必須培補肝腎。以固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氣。若陽分多虧。補中歸脾之屬可投。陰分多虧。六味左歸之屬可用。

白話文:

衝任、血海經脈與胃氣相通,下行經脈上達乳房,變化而生成乳汁,這是血氣充盈的表現。若聽到腹部外側有聲音,則是胃氣虛弱的徵兆。魏氏說,穀氣充實,其實是胃中正氣衰敗的表現。這句話精準地闡述了長沙醫派的核心思想。如果硬要說穀氣充實,而將濁氣引導從大腸排出,縱使胃氣下泄,也必然經由濁道,無法達到淨化經絡的目的,這是錯把溺竅當成病源。然而胃氣下泄,與前陰的膀胱有什麼區別?下泄至後陰的大腸,最終也無濟於事,難道這是仲景當年深奧的用意嗎?而且腎主開闔,是生氣的根源;陰器屬肝,主疏泄之令。現在胃氣下走,豈是尋常藥物可以奏效的?必須要培補肝腎,固護肺金,生精益血,以助真氣。若陽氣不足,可服用補中益氣、歸脾湯等藥物;若陰氣不足,則可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藥物治療。

陰陽兩虧。八味右歸之屬可服。耗氣敗血之藥非其治也。倘不咳而竅有聲。較咳而竅有聲者為稍輕。逍遙六味。皆合法也。雖然。膀胱有下竅而無上口。胃氣何由下泄。其從精竅而來。不待辨而自明。男子從無。婦人常有。無非竅空而妄泄。況穀道後通。而前陰之吹者有之。

穀道後秘。而前陰不吹者有之。穀氣實。胃氣安得下泄。仲景發煎導引之法。其說似屬難明矣。即令胃氣從溺竅下泄。小便當隨氣而共出。何吹時惟有聲而無溺。則溺竅而來之說。更屬無據。要之胃氣者。乃水穀之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與腎中生氣而互根。

得毋因其人水穀之真氣衰弱。而以脂膏益血之品。從陰引陽。填補衝任。不使氣陷於子宮。直走精門。未可知也。

白話文:

身體阴阳两虚,可以服用八味右归丸之类的药物。但耗气败血的药物并不适合。如果沒有咳嗽,但鼻子或耳朵有声音,比有咳嗽且鼻子或耳朵有声音的情况要轻微一些。逍遥散和六味地黄丸都符合治疗方法。虽然膀胱有下窍而没有上口,但胃气是如何向下泄的?它是从精窍而来,不用多说自然明白。男人没有,女人常有,无非是窍空而妄泄。何况肛门后通,而前阴吹气的情况也存在。

肛门后秘,而前阴不吹气的情况也存在。谷气充实,胃气怎么能向下泄呢?仲景提出的煎药导引方法,说法似乎难以理解。即使胃气从溺窍向下泄,小便应该随着气一起排出,为什么吹气时只有声音而没有小便?那么溺窍而来的说法,更是没有根据。总之,胃气是指水谷的精气,向上输送到脾脏,脾脏之气散布精气,向上归于肺,与肾中生出的气互相根源。

难道是因为这个人水谷的真气衰弱,而用滋补血的药物,从阴引阳,填补冲任,不使气陷于子宫,直走精门,无法确定吗?

陰吹一症。人但知氣從下泄。而昧於出自何竅。拘泥長沙之文。未有暢發其因者。先生為之條分縷析。可振聾聵。非三折肱良手。安能搜此精義。

補中湯(見暑症門)

歸脾湯(見中風門)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左歸湯(見失榮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逍遙散(見眩暈門)

右歸飲

白話文:

陰吹一症是指女性陰道內出現氣體排出的症狀。人們只知道氣從下面洩露出來,卻不知道是從哪個部位出來的。長沙是漢代的一個地方名,在這裏指的是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內容。但是,《傷寒雜病論》並沒有詳細解釋這種症狀的原因。因此,有人爲這個病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分類,並且能夠讓人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個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他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並找到瞭解決的方法。 補中湯、歸脾湯、六味湯等都是治療疾病的方劑名稱,分別在不同的疾病門類中有記載。左歸湯是在“失榮”這一疾病門類中提到的一種治療方法;八味湯則出現在審虛實門類中;逍遙散是一種可以緩解頭暈目眩等症狀的藥物;右歸飲則是另一種用於治療某種疾病的藥方。

熟地(二三錢加至一二兩),山藥(二錢炒),杜仲(二錢薑汁炒),枸杞子(二錢),肉桂(一二錢),川附子(一二三錢),山萸肉(一錢),甘草(一二錢炙)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熟地(2-3錢,最多加到1-2兩),山藥(2錢,炒過),杜仲(2錢,用薑汁炒過),枸杞子(2錢),肉桂(1-2錢),川附子(1-2-3錢),山萸肉(1錢),甘草(1-2錢,炙過)。

用兩碗水煎煮,煎至剩下八分。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