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5)

回本書目錄

婦人雜症 (5)

1. 產後變痙

痙分剛柔。虛者十居六七。而產後之變痙。則無不本於氣血大虧者也。當胎下之後。血去過多。陽孤無依。斯時類傷寒三陽症而實大異。類傷寒三陰症而實不同。醫家不察脈辨症。始進表汗之劑。繼投攻下之藥。亡陰亡陽。致氣愈虛而血愈耗。筋脈失於榮養。燥極生風。反張強直。

口噤拳攣。險症疊出。而命難全矣。夫血液枯涸。大傷衝任二脈。而督脈在背。亦少柔和。因產後而重虛其虛。反有類傷寒太陽發痙之大實症耳。治法責在肝腎。陰陽兩救。陰虛者人參六味湯。陽虛者加參生化湯。或十全大補湯。大劑投之。俾真氣流轉。精血相通。筋脈得以滋潤。

白話文:

痙攣的剛柔之分

痙攣分為剛性和柔性兩種。虛弱的人佔了十之六七。而產後產生的痙攣,都源於氣血大虧。由於生產後失血過多,陽氣孤獨無依。此時症狀雖然類似傷寒三陽症,但實則有很大差異。也類似傷寒三陰症,但實際上也不相同。醫生如果不能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一開始就使用發汗的藥物,之後又用攻下的藥物,就會損傷陰陽,導致氣虛血耗,筋脈失去營養,乾燥極了就會生風,反倒變得僵硬強直。

口不能言,拳頭緊握,危急症狀不斷出現,性命難保。因為血液枯竭,嚴重損傷衝任二脈,而督脈位於背部,本來就缺乏柔潤,產後又加重了虛弱,反而會出現類似傷寒太陽發痙的大實症。治療方法應當著重於肝腎,陰陽雙補。陰虛的人可以用人參六味湯,陽虛的人可以加上參生化湯,或用十全大補湯,大劑量服用,使真氣流轉,精血相通,筋脈得到滋潤。

而惡症始退。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產後亡血。而又誤汗。誤下亡陰。而又亡陽矣。可笑庸手復認作傷寒之症。誤治錯中之錯。殺人之禍。可勝言哉。且傷寒汗下過多。亦變發痙。並宜大補氣血為主。則產後之大補氣血。更無疑矣。若不因藥誤。初病即汗出不止而發痙者。

乃陽氣頓虛。腠理不密。津液妄泄。急用人參養營湯。加附子主之。丹溪曰。產後不論脈症。當以大補氣血為主。若產後而變痙症。空虛極矣。舍大補而何所取哉。

痙病多因誤汗誤下。虛虛之禍。誰實致之。然則實病或儕伍可療。虛症須參問醫王。

白話文:

產婦的惡症開始退卻。根據《內經》的說法,陽氣精純則能滋養精神,溫和則能滋養筋骨。產後失血,又誤用汗法,誤用瀉法,導致陰液虧損,又損傷陽氣。可笑的是,庸醫還將此誤認為傷寒症,錯上加錯,治錯了,害死人,真是難以言喻的禍患。而且傷寒病人汗出過多,也會引發痙攣,都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那麼產後的女性更需要大補氣血,這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沒有因為藥物誤用,初病就汗出不止而發作痙攣,這是因為陽氣驟然虛損,腠理不密,津液外泄,應急用人參養營湯,加上附子治療。丹溪說,產後不論脈症,都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若產後發生痙攣,身體空虛到極點,除了大補之外,還有什麼可以取用呢?

痙攣疾病多是因為誤用汗法和瀉法,虛虛之禍,誰才是真正導致它的人呢?實病或許可以藉由醫術治療,但虛症必須參照醫王才能醫治。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加人參生化湯(見產後喘門)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人參養營湯(見中風門)

白話文:

六味湯:在確定病情屬虛或實的情況下使用。 加人參生化湯:用於治療產後出現的呼吸急促症狀。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盜汗症狀。 人參養營湯:用於治療中風病症。

2. 產後瘀血流注經絡

今夫血主於心。資於腎。藏於肝。統於脾。而陽明又為多氣多血之海。下通衝任。為女子月事。應時而下。受胎之地也。葉孕之後。稟賦虛而肝腎虧。一身氣血僅僅養胎。及產後血泄過多。氣因血耗。不能逐瘀下出。反流注經絡。阻塞關節。斯時惡寒發熱。或腫或痛。醫家不明其故。

概以風寒停滯目之。藥非表散。即是消導。豈知血因散而益虧。氣因消而益弱。變症多端。而病勢危矣。余每遇此症。急進十全大補湯。大培氣血。俾脈中脈外。營衛之氣。得以通暢流行。而在經在絡。蓄積之瘀。不待攻逐而從外自走。成膿而潰者有之。故道而出者有之。十可保全三四。

白話文:

現在,我們都知道血液主要受心臟主宰,依靠腎臟滋養,儲藏於肝臟,而脾臟則統管著血液。陽明經脈又如同血氣的海洋,向下連通衝脈和任脈,是婦女月經流出的通道,應當隨著時間而自然排出。受孕之後,婦體因懷胎而變得虛弱,肝腎功能也受到損傷。全身的氣血都用於滋養胎兒。等到生產之後,血液大量流失,氣血因失血而不足,無法驅散瘀血向下排出,反而逆流回經絡,阻塞關節。此時病人就會出現惡寒發熱,或腫或痛的症狀。有些醫生不明白病因,就認為是風寒停滯在體內造成的,於是就用散風寒的藥物,或是消導的藥物來治療。他們不知道,散風寒會使血液更加虧虛,消導則會使氣血更加虛弱,導致病情變化多端,病情也更加危急。我每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立即使用十全大補湯,大力補益氣血,使脈中脈外、營衛之氣都能暢通運行。這樣一來,在經絡中積聚的瘀血,不需要刻意攻逐,就能從體外自然排出,有的化膿潰爛,有的則自然排泄。十個病人中,我至少能救活三四個。

若一味逐瘀。不救根本。如木香流氣飲。回生丹之類妄投。未有能生者也。即體氣稍實。而產有此症。法宜攻補兼施。或先補而後攻。或先攻而後補。是在臨症之權衡也。蓋血隨氣而至。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阻。欲求其故。可不急急於救元而加之意哉。且惡露而流注於腰臀腿足之處。

漫腫結塊。宜內服參歸生化湯。以散血滯。外用蔥熨患處。以消積瘀無緩也。憎寒惡寒。陽氣虛也。日晡內熱。陰血虛也。飲食嘔吐。胃氣虛也。食少體倦。脾氣虛也。四肢逆冷。小便頻數。腎氣虛也。陽虛則補陽。十全大補湯。加鹿茸河車。陰虛則補陰。四物湯加人參白朮。

白話文:

如果只一味地驅散瘀血,而不治療根本原因,像木香流氣飲、回生丹之類的藥方亂投亂用,是不可能治癒的。即使身體氣血稍微偏實,而出現這種症狀,也應該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可以先補後攻,也可以先攻後補,具體要根據實際情況權衡。因為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氣血運行通暢,血液就能流動,氣虛則血瘀。要想知道病因,難道不應該著急補益元氣嗎?而且惡露如果流注到腰臀腿足等部位,導致腫脹結塊,應該內服參歸生化湯散血化瘀,外用蔥熨患處消腫化瘀,這樣才能快速見效。畏寒怕冷,是陽氣虛弱;下午發熱,是陰血不足;飲食嘔吐,是胃氣虛弱;食慾不振、身體疲倦,是脾氣虛弱;四肢冰冷、小便頻數,是腎氣虛弱。陽虛就補陽,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加鹿茸、河車;陰虛就補陰,可以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

胃虛則益胃。六君子湯加炮姜。脾虛則補脾。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腎虛則補腎。八味地黃湯加菟絲子益智仁。此萬全之法也。內經曰。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今瘀血不從。而逆於腠理者。其為營氣不從。乃此症之確據乎。

此症人所難曉。每以產後血虛混之。即知之而亦無此透徹。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白話文:

如果胃虛弱,就應該補益胃氣,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炮薑。若脾氣虛弱,則要補脾,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茯苓和半夏。腎虛的話,就需要補腎,可以在八味地黃湯中加入菟絲子和益智仁。這是一個非常全面的治療方法。

《內經》中說,營氣不能正常運行,就會逆行於肉理。現在瘀血不能正常運行,逆行於腠理,這就像營氣不能正常運行一樣,是這個症狀的明確證據。

這個症狀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經常把它和產後血虛混淆。即使理解了,也未必能像這樣透徹地分析。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可以參考使用。

參歸生化湯(見產後喘門)

四物湯(見產後腹痛門)

六君子湯(見中風門)

補中益氣湯(見暑症門)

八味地黃湯(見審虛實門)

白話文:

參歸生化湯適用於產後喘門,四物湯適用於產後腹痛門,六君子湯適用於中風門,補中益氣湯適用於暑症門,八味地黃湯適用於審虛實門。

3. 辨胸脅痛後臨經變症

病本肝腎之陰虧。衝任之脈弱。血海空虛。虛火內發。瘀血阻塞。致肝火挾衝任二脈而上逆。胸脅脹痛。醫投利氣胸脅之痛減。非痛減也。利氣而火暫降。在腹而脹痛矣。醫又投利氣腹中之痛減。非痛減也。利氣而火暫降。在少腹而脹痛矣。醫再投利氣而痛減。非痛減也。血室為利氣藥所耗。

血隨氣下。而月事亦動。變症百出矣。夫肝主藏魂。少腹乃肝之部位與衝任及陽明相照應。陰血既行。虛火更熾。復鼓動陽明之火。乘灼胞絡。故忽然厥逆。目定神昏。見鬼譫妄。診其脈不急數。觀其症不發熱。非外入之疫邪。實神魂之離舍。皆由初治不得其法耳。傷寒論曰。

白話文:

這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肝腎陰虛,衝任二脈虛弱,血海空虛,虛火內生,瘀血阻滯,導致肝火挾帶著衝任二脈逆流而上,造成胸脅脹痛。醫生使用利氣藥物,胸脅的疼痛減輕了,但這不是真正的疼痛減輕,只是利氣藥物暫時抑制了肝火,火氣降到腹部,於是腹部又開始脹痛。醫生又使用利氣藥物,腹部的疼痛減輕了,但這也不是真正的疼痛減輕,只是利氣藥物暫時抑制了肝火,火氣降到少腹,於是少腹又開始脹痛。醫生再次使用利氣藥物,疼痛又減輕了,但這也不是真正的疼痛減輕,而是因為利氣藥物耗損了血室,導致血液隨著氣往下走,月事也跟著來了,各種變症也就此出現。

肝臟主藏魂魄,少腹是肝臟的部位,與衝任二脈以及陽明經脈相互照應。陰血已經運行,虛火更加旺盛,又進一步鼓動了陽明經的火氣,燒灼胞絡,所以病人突然昏厥,眼珠固定,神智昏迷,產生幻覺,胡言亂語。診脈不急數,觀察病情也不發熱,不是外來的疫邪侵襲,而是神魂離舍,都是因為一開始治療不得其法所導致。傷寒論說:「……」。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與此病臨經譫語相同。豈非陰血虧而虛火為害哉。第時疫乃外邪。有虛而有實。臨經乃內發。有虛而無實。彼外入者。促景猶謂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況內發者。更屬大虛。陰血陽氣。萬萬不可耗矣。初病用逍遙散。

無後來之變症也。救逆仍用逍遙散。加棗仁丹參麥冬杜仲之屬。舒肝木而益陰血也。若誤認風痰食滯為治。氣血愈耗。不亦犯內經厥逆連臟之旨耶。

認定熱入血室為主。故頭頭是道。

白話文:

婦女中風發燒,怕冷,胸部肋骨下方脹滿,像是胸悶一樣,還說胡話。這屬於熱氣入侵血脈,跟臨經譫語的病因相同,都是因為陰血不足,虛火作祟。但時疫是外邪入侵,虛實並存;臨經是內發,只有虛而無實。外來的邪氣,就算速度很快,也說沒有犯到胃氣,更遑論上焦和中焦。內發的病症,更是虛弱,陰血陽氣更不能耗損。初期可以用逍遙散治療。

如果沒有後續病變,還是可以用逍遙散,再加入棗仁、丹參、麥冬、杜仲等等,舒緩肝氣,滋補陰血。若誤認為是風痰、食滯而治療,就會更耗氣血,豈不是違反內經中“厥逆連臟”的道理嗎?

我們確定這是熱氣入侵血脈,所以治療方向就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