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6)

1. 痢症

愚按痢疾一症,非六淫之邪所感、瓜果生冷所傷,而後始有此患也。余嘗觀古法相傳,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蓄積為痢。近日醫家,皆宗其說。不知暑乃六淫之一;中暑而發熱者有之,受暑而發瘧者有之;與痢症毫無關涉。醫用其法者,往往取效少而傷人多。夫痢症,即時疫中濁邪中下,名曰渾者是也。邪毒入胃脘之上焦,則浮越於肌表,而惡寒發熱。邪毒中胃脘之下焦,而走入大小腸,則剝脂膏之膿血,而後重裡急。邪毒出肌表,由三陽而傳入三陰,入里殺人。邪毒在腸臟,致惡飲食而敗脾胃,絕谷殺人。若下痢而兼寒熱者,殺人尤速。此疫邪入胃之不同,而見症之各別也。蓋天地不正之雜氣,種種不一;而痢症疾速,亦雜氣所鍾。病遍於四方,延門闔戶,一人病此,人人亦病;此始也感受於天,繼也傳染於人;其為氣所感召,已明驗矣。且經不云乎: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未見傳染也。因於暑,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未見傳染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未見傳染也。而痢疾之傳染,益信暑熱之無與。況雜氣所著無方,或發於城市,或發於村落,他處安然,無有;雜氣之所發無定。或村落中偶有一二所發,或一年中竟無一人所感。而暑熱則每歲時之所必有,瓜果每夏秋之所必熟。何值此痢疾不發之年,雖暑熱酷烈,瓜果多食,卒未見滯下而廣行如此?則不辨而自明矣。而余謂疫邪作痢之說,亦不為無據矣。此症初治,宜用黃金湯解疫毒而救胃氣;繼用四君子湯扶脾土而補元氣;久則用八味加參湯,補真元而生土氣。經曰:「腎為胃關,主二便而開竅於二陰者也。」即體實受邪,於黃金湯中加黃連一味,無不捷應。若兜澀太早,休息久痢,邪在腸間,體實餘邪不下者,宜犀角地黃湯,或巴豆霜丸。體虛餘邪不下者,宜六味歸芍湯,或桂附八味丸。此治痢大略之法也。若症見膿血切膚,少腹必急痛也。赤白刮下脂膏,有淺深也。裡急後重,或塞或熱而下迫,或氣虛而下陷也。口渴引飲,或液少而亡陰,或胃熱而火熾也。是以治痢之訣,要在虛實寒熱得其法,則萬無一失矣。第疫氣之來,有一無二;而人生稟賦不齊,虛實寒熱各殊。虛體受邪,則為虛痢。實體受邪,則為實痢。寒體受邪,則為寒利。熱體受邪,則為熱利。司命者,其可不詳察歟?嗚呼!余曾見痢疾蜂起,醫者洋洋得意,謂家人婦子曰:「滯下發矣,正吾技之擅長,可操必勝之術也。」及其舉方,非檳樸之破氣,即承氣之攻下。未幾,嘔惡惡食之變在先;冷汗呃逆之變在後。醫家至此而技窮,病家至此猶不悟。推其故也,緣誤認暑熱瓜果之利害,不明疫邪入腸之傷人,豈知疫痢之惡!

白話文:

我對於痢疾這一病症的理解是,它並非是由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濕、暑、燥、火)所引起,也不是單純由食用瓜果生冷食物所導致,而是之後才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我曾經研究古法傳遞下來的知識,認為在酷熱的夏天,火氣旺盛,酷熱積聚可以引發痢疾。但近期的醫學界普遍接受這種說法,卻忽略了夏季的酷熱只是六種外感病邪之一,有的人中暑後會發燒,有的則會發瘧疾,這些都與痢疾無關。醫生如果按照這種方法治療,往往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對患者造成更多傷害。

痢疾其實是疫病中的一種,由渾濁的邪氣侵入下焦所致。當邪氣進入上焦的胃脘,人體就會出現發熱和惡寒的反應。邪氣進入下焦的大小腸,就會剝奪身體的脂膏,導致痢疾的典型症狀:頻繁排便和腹部緊張。當邪氣從皮膚表面傳播到內臟,由三陽經傳至三陰經,深入體內,病情會迅速惡化。邪氣停留在腸道,影響飲食,損害脾胃,最終導致患者無法攝取食物,生命垂危。如果患者出現痢疾伴隨寒熱交錯的情況,病情發展會更迅速。這是因為疫病邪氣進入胃部的方式不同,所以症狀表現也各有特點。

天地間的不正之氣種類繁多,痢疾的傳播速度也是其中一種。疾病在各地廣泛傳播,一家有人患病,其他人也可能受到感染。起初,人們是受到自然環境中的病氣影響,隨後病氣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進一步傳播。這已經明確證明瞭疾病與氣候和人際接觸有關。經典中記載,夏季受到酷熱影響的人,在秋季可能會發瘧疾,但並沒有提到這種疾病會通過人際接觸傳播。酷熱天氣會讓人感到煩躁,呼吸急促,或者變得特別健談,但同樣沒有證據顯示這種狀態會傳染給他人。脈搏虛弱、身體發熱,這些都是中暑的症狀,但並不會通過接觸傳染。然而,痢疾的傳染性,卻進一步證明瞭酷熱並不是導致痢疾的唯一原因。因為不正之氣的傳播並無定規,可能在城市或鄉村爆發,其他地方則安然無恙。有的地方可能整年都沒有病例出現,而酷熱和瓜果成熟卻是每年夏季和秋季的常態。為什麼在沒有痢疾流行的年份,即使酷熱酷烈,瓜果多食,也沒有看到像現在這樣廣泛的痢疾疫情?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因此,我認為疫病邪氣引發痢疾的理論並非毫無根據。在痢疾初期,應該使用黃金湯來解除疫病邪氣,保護胃氣。接著,使用四君子湯來滋養脾土,補充元氣。長期療程中,則使用八味加參湯,以補充真元,增強脾胃功能。《黃帝內經》提到,腎是胃的關卡,負責控制大小便,與二陰開竅相關。即使身體健康,受到邪氣侵襲,也可以在黃金湯中加入黃連,效果立竿見影。如果過早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對於那些邪氣仍然停留在腸道的患者,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或巴豆霜丸。對於體質虛弱,邪氣仍無法排出的患者,則適合使用六味歸芍湯或桂附八味丸。這些是治療痢疾的基本原則。

痢疾的症狀如膿血混雜,腹部緊張疼痛,排泄物中紅白相間,表示病情輕重不同。患者可能感到腹部緊張,排便困難,或有阻塞感,或是因為氣虛導致下陷。口渴想喝水,可能是體內液體不足,導致陰虛,或是胃熱過盛,火氣旺盛。因此,治療痢疾的關鍵在於辨別虛實寒熱,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當疫氣來臨時,對每個人的影響並非完全相同。人體的稟賦各異,虛實寒熱狀況各不相同。體質虛弱者受到邪氣侵襲,會出現虛弱型痢疾;體質健壯者則可能表現為實熱型痢疾。體質偏寒者受到邪氣影響,會出現寒性痢疾;而體質偏熱者則可能遭遇熱性痢疾。作為醫生,必須仔細辨別病情,才能做出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我曾經目睹痢疾在社區中迅速蔓延,醫生們滿懷自信,對家人和孩子說:「痢疾爆發了,正好是展示我的專長的時候,我有必勝的把握!」然而,當他們開出藥方,卻不是使用破氣藥材如檳榔和厚朴,就是採用猛烈的攻下藥如承氣湯。不久,患者就出現了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不良反應,接著是冷汗淋漓,打嗝不止。醫生此時已經束手無策,患者卻仍然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錯誤地將酷熱和瓜果視為痢疾的罪魁禍首,而未能理解疫病邪氣對腸道的侵害。他們不知道疫痢的惡劣影響,它能使人無法進食,消耗身體的脂肪,損害脾胃,破壞胃氣,消耗氣血,使正氣遭受嚴重摧殘。然而,醫生們卻依然固執地依賴香連丸和承氣湯,直到病情無法挽回,束手無策。唉,醫生啊,你們真的錯了!醫生啊,你們真的錯了!

以下是一些治療痢疾的藥方:

【黃金湯】

  • 黃土 5錢
  • 扁豆 4錢(炒)
  • 穀芽 2錢(炒)
  • 茯苓 1錢
  • 黑豆 3錢
  • 甘草 8分
  • 白芍 1錢5分(炒)
  • 生薑 3片
  • 金銀花 3錢
  • 五穀蟲 2錢(炒研)
  • 扁豆花 10朵

用水煎煮,服用無限制。

【四君子湯】(參考中風門) 【八味加參湯】(參考審虛實門) 【犀角地黃湯】(參考吐血門) 【巴豆霜丸】

  • 巴豆(去皮心研) 將巴豆研磨,與飯混合製成丸狀,每次服用4-5粒,用熱水吞服。 【六味歸芍湯】(參考中風門) 【桂附八味丸】(參考眩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