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8)
卷上 (8)
1. 偏中
偏風一症。名曰類中。類中者。有類於風。而實非風也。譬如樹木一邊葉枯。則不能灌溉而欣欣向榮。人身之四末。亦猶是也。經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者。內居營衛。營衛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可見內經謂邪為虛邪。而非外襲之風也明矣。蓋肝腎精虧。
經脈失榮。血不運行。氣不貫通。氣血兩虛。不仁不用。是以脈中脈外。皆少生動之機。或左或右。無非氣血之敗。善醫者補腎生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矣。填實下元。腎氣回而經脈通。上達舌本。語不蹇澀矣。益氣生精。筋脈得血滋養。而營衛之氣不失常度。口無歪斜矣。
培補脾土。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藏。口涎收攝矣。夫肝邪之為害。實由肝血之虧虛。血虛則燥。氣生而木從金化。風必隨之。血虛則火性烈。而津為熱灼。痰自生焉。治此者。當養血以除燥。則真陰復而假風自滅。補水以制火。則腎氣充而虛痰自化。補陽以生陰。則元陽回而水泛自消。
風痰之藥。不可用斷斷如也。設也誤認內生之風。為外入之風。而竟以外風之藥進之。則枯者益枯。誤認內生之痰。非津化為痰。而竟以攻痰之藥進之。則虧者愈虧。誠如是也。則一邊之廢。已離恃其無虞。而耗氣敗血。勢必龍火無制。從命門丹田之間。直衝髓海。斯時五絕見而人事昏。
大汗出而元神散。群醫皆曰。此復中也。不可救也。藥之誤也。真可畏也。噫晚矣。
透發內經營衛衰。則真氣去之旨。足以昭示來茲。
補腎生肝飲,治肝腎精虧。經脈失榮。血不運行。氣不貫通。氣血兩虛。不仁不用。
當歸(二錢),熟地(三錢),白芍(二錢炒),女貞子(二錢),山藥(一錢五分炒),人參(一錢),枸杞子(一錢五分),丹參(一錢),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論的是一種被稱為"類中"的疾病,也就是中風的一種類型。"類中"的特徵與中風相似,但實際上並非由外在風邪引起。作者將人體比喻為樹木,若樹木一邊的葉子枯萎,就無法正常生長繁榮;同樣的,人體四肢的狀況也是如此。如果身體的一側受到邪氣的侵襲,邪氣深入後會影響營衛之氣,導致真氣流失,邪氣殘留,進而發展成半身不遂的情況。這裡提到的邪氣被稱為"虛邪",並非由外來風邪引起。
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於肝腎精氣不足,導致經脈失去營養,血液運行不暢,氣血流通受阻,最終導致氣血雙虛,肢體失去知覺和功能。因此,治療上應著重於補腎、滋肝,當手腳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就能恢復抓握和行走的能力。通過滋補下焦,促進腎氣迴流,疏通經絡,使舌根得到充足氣血,說話不再含糊不清。補充氣血,使筋脈獲得滋養,營衛之氣得以正常運作,面部不會出現歪斜。
另外,肝臟的異常往往是由肝血虧虛所致。肝血不足會導致身體乾燥,氣血失調,進而轉化為風邪。肝血虧虛還會引發火氣旺盛,津液被熱力消耗,產生痰濕。治療時,應滋養肝血以消除乾燥,恢復陰液,風邪自然消失。補充水分以抑制火氣,使腎氣充盈,虛痰自行化解。補充陽氣以滋養陰液,使元陽回復,水濕得以控制。
對於風邪和痰濕的治療,不能簡單地使用特定藥物。如果錯誤地將體內自生的風邪視為外來風邪,並使用外風藥物治療,將進一步加重病情。同樣地,如果誤將體內自生的痰濕視為津液轉化而成的痰,並使用攻痰藥物治療,也會造成更大的損失。若出現這種情況,病情將迅速惡化,氣血進一步損耗,龍火失去控制,從命門丹田直衝腦部,導致五臟衰竭,意識模糊,大量出汗,元神散失。此時,醫生們可能會認為這是複雜的中風,無法救治。然而,這是因為藥物使用錯誤所導致的嚴重後果,令人深感恐懼。
最後,文章強調了滋養內營和維持營衛之氣的重要性,以防止真氣流失。並介紹了一個方劑「補腎生肝飲」,用於治療肝腎精氣不足、經脈營養不良、血液運行不暢、氣血流通受阻等問題。該方劑包括當歸、熟地、白芍、女貞子、山藥、人參、枸杞子、丹參、炙甘草等成分,煎煮後溫服。
2. 眩暈
眩暈一症。有虛運火運痰運之不同。治失其要。鮮不誤人。醫家能審脈辨症。細心體會。斯病無遁情。而藥投有驗矣。曷言乎虛運也。如縱欲無節而傷陰。脫血過多而傷陰。癰膿大潰而傷陰。崩淋產後而傷陰。金石破傷失血。痛極而傷陰。老年精衰勞倦。日積而傷陰。大醉之後。
濕熱相乘而傷陰。其症面赤耳熱。口乾不渴。煩躁不寐。寒熱往來。大便秘而小便赤。其脈或弦細而數。或弦大而數。或細澀而數。無非精血受虧。陰虛為病。蓋蒂固則真水閉藏。根搖則上虛眩僕。此陰虛之運也。如勞倦費神而傷陽。嘔吐過甚而傷陽。泄瀉無度而傷陽。大汗如雨而傷陽。
悲哀痛楚。大呼大叫而傷陽。其症面色青慘。神倦氣乏。畏寒厥冷。身面浮氣。大便泄而小便清。其脈或沉細而微。或弦細而遲。或浮大而空。無非元陽被耗。氣虛為病。蓋稟厚則真火歸臟。臟虧則氣逆上奔。此陽虛之運也。治陰虛者。用六味歸芍湯。加人參之類。壯水之主。
以生精血。治陽虧者。用八味養血湯。加人參之類。益火之源。以生元氣。所謂滋苗者。必灌其根也。曷言乎火運也。如房勞則火起於腎。暴怒則火起於肝。思慮則火起於脾。兩耳磬鳴。兩目昏黑。上重下輕。眩僕卒倒。脈象細弱。無非動亂勞擾。虛火為用。蓋火藏則清明內持。
動擾則掉搖散亂。此虛火之運也。若實火眩暈者。其人必強健。其症必暴發。其渴必引飲。其脈必洪數。其嘔酸苦水之味。運稍定。其飲食寒冷之物運稍緩。其大便燥結。解後運稍止。無非風火相搏。實熱為害。蓋有餘則上盛而火炎。壅塞則火熾而旋轉。此實火之運也。治虛火者。
宜六味湯。逍遙散之屬。滋陰以制火。舒肝以養脾。治實火者。宜三黃湯竹葉石膏湯之屬。清降以抑火。辛涼以瀉熱。所謂虛火可補。實火可瀉也。曷言乎痰運也。如水沸水泛。則痰起於腎。風火生涎。則痰起於肝。濕飲不行。則痰起於脾。頭重眼花。腦轉眩冒。倦怠嗜臥。
食飲不甘。脈象緩滑。無非疲勞過度。虛痰為虛。蓋清升則濁陰下走。氣滯則津液不行。此虛痰之運也。若實痰眩暈者。其症實而脈實。其積熱在陽明。其阻塞在經絡。其鬱遏在腸間。無非風火結聚。積痰生災。蓋液凝則濁陰泛上。飲停則火逆上升。此實痰之運也。治虛痰者。
宜六味八味歸脾之屬。補脾腎之原。治痰之本。治實痰者。宜二陳湯加芩連滾痰丸之屬。逐腸胃之熱。治痰之標。所謂實實虛虛。補不足而損有餘也。大抵虛運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即傷寒眩暈。雖有表散之法。亦多因汗吐下後。虛其上焦元氣所致。且今人氣稟薄弱。
酒色不謹。肝腎虧而內傷劇。致眩暈大作。望其容。則精神昏倦也。聞其聲。則語言低微也。察其症。則自汗喘促也。切其脈。則懸懸如絲也。當此之時。須執一定之見。毋惑多歧之臆說。惟投參耆朮附重劑。多進庶可轉危為安。倘病家畏驟補而生疑。醫家見驟補而妄駁。旁人因驟補而物議。
白話文:
眩暈
眩暈是一種症狀,其成因可分為虛、火、痰三種。治療若失其要領,很容易誤治。醫生必須仔細診察脈象,辨別症狀,才能準確診斷,對症下藥。
虛證:因縱慾過度、失血過多、癰疽潰爛、產後出血、外傷失血、疼痛劇烈、年老體衰、勞累過度、醉酒後濕熱交加等原因損傷陰氣所致。症狀表現為面紅耳赤、口乾不渴、煩躁失眠、寒熱往來、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脈象可能弦細數、弦大數或細澀數。根本原因是精血虧損,陰虛導致真水不能閉藏,導致頭暈目眩,甚至跌倒。治療方法是用六味地黃丸加人參等藥物,補益腎陰,以生精血。
陽虛:因勞累過度、嘔吐過多、腹瀉過度、大汗淋漓、悲痛過度等原因損傷陽氣所致。症狀表現為面色青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身體浮腫、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象可能沉細微、弦細遲或浮大空。根本原因是元陽耗損,氣虛導致真火不能歸臟,氣逆上衝。治療方法是用八味益氣湯加人參等藥物,益氣補陽,以生元氣。滋補藥物必須從根本入手。
火證:因房事過度傷腎、暴怒傷肝、思慮過度傷脾等引起虛火上升所致。症狀表現為耳鳴、視物模糊、頭重腳輕、暈眩跌倒,脈象細弱。根本原因是內火擾動,導致陰陽失衡。治療方法是用六味地黃丸、逍遙散等滋陰降火、疏肝健脾的藥物。實火則表現為患者強壯,症狀突然發作,口渴欲飲,脈象洪數,嘔吐酸苦之物,喜食涼物,大便乾燥。治療方法是用三黃瀉心湯、竹葉石膏湯等清熱瀉火的藥物。
痰證:因腎水虧虛、肝火生痰、脾濕內停等導致痰濁阻滯所致。症狀表現為頭重眼花、頭暈目眩、倦怠嗜睡、飲食無味,脈象緩滑。根本原因是氣機阻滯,津液運行不暢。治療方法是用六味地黃丸、八味益氣湯、歸脾湯等補益脾腎的藥物。實痰則症狀明顯,脈象有力,熱邪在陽明經,痰濁阻滯經絡,鬱結腸胃。治療方法是用二陳湯加黃連、黃芩、滾痰丸等藥物清熱化痰。
總體而言,眩暈以虛證居多,其次是兼夾痰火證。即使是傷寒引起的眩暈,也多半是因為汗吐下後耗傷元氣所致。現代人體質普遍較弱,又多嗜酒色,導致肝腎虧虛,內傷嚴重,容易引起眩暈。患者表現為精神萎靡、語聲低微、自汗喘促、脈象細弱。治療時,應堅持正確的治療方法,不要輕信其他謬論,應以補益肝腎為主,用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等藥物重劑治療,方能轉危為安。切勿因擔心補藥過猛而猶豫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