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下 (6)
卷下 (6)
1. 痿症
痿症是肺熱葉焦。兩足軟弱而不任地。不痠痛。不紅腫。與痹症異也。肺氣熱則通陽明。陽明主宗筋。束骨利機關。陽明為熱所灼。而筋脈弛長。痿病大作。是陽明之熱。肺熱累及之也。下部屬肝腎。根由陰虧而髓空。火逆於肺。肺葉焦枯。金不生水。水益虧而火益熾。筋為熱灼。
未有不痿躄者也。丹溪有東實西虛。瀉南補北之法。壯水之主。以鎮陽光。火歸窟宅。金不受火刑。而陽明亦無肺熱之氣乘之。宗筋柔和。機關可利耳。譬之弓逢暑月而力輕。逢寒月而力重。此症之筋痿。亦猶是也。痿手者少。痿足者多。痿而不咳。尚可延纏歲月。痿而咳嗽。
虛損將成。死期近矣。愚更謂痿病之來。確在筋脈之間。肺熱葉焦。亦是肺葉之脈絡焦枯。不是肺臟焦枯。若是肺臟其葉已焦。火灼之甚。安有足痿在下。而肺金不咳嗽者乎。尚有十年不咳。而其人存者乎。難經曰。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痿果肺臟葉枯。則身中毛髮盡皆敗落矣。
何今日之痿病。獨有不然者邪。
發明肺熱葉焦之旨。真超前越後。得未曾有。
補北健行湯,治痿症足不任地。真水不定。陽明為熱灼而小筋弛長。此方立效。
生地(三錢),熟地(三錢),茯苓(四錢),丹皮(一錢),龜版(三錢),女貞子(二錢),生苡仁(四錢),南沙參(二錢),丹參(一錢),阿膠(二錢),山藥(一錢五分)
水煎服。
白話文:
痿症是由肺部過熱導致肺葉乾燥。病人的雙腳變得軟弱,無法承受身體的重量,但並不會感到痠痛或紅腫,這與痹症有所區別。肺部過熱會影響到陽明胃經,陽明胃經主要控制著身體的筋膜,它們束縛骨骼並使關節活動自如。當陽明胃經受到高溫侵蝕,筋脈會變得鬆弛且拉長,導致嚴重的痿症。這是因為陽明胃經的熱度,是由肺部過熱所引發的。下肢問題通常跟肝和腎有關,根本原因是陰虛導致髓質空虛。肺部熱度上升,肺葉枯萎,肺不能滋養腎,腎的虛弱使火氣更加旺盛,最終筋脈被熱度破壞。
如果筋脈被熱度破壞,那麼病人肯定會出現痿症。丹溪提出的東實西虛、瀉南補北的方法,即強化腎水以抑制肝火,讓火氣回到根源,肺金不再受火氣的侵害,陽明胃經也不再受到肺熱的影響。筋膜得以柔軟,關節得以靈活。就像弓在炎熱的月份力量減弱,在寒冷的月份力量增強。這個病症中的筋萎縮,也是同樣的道理。手部痿縮的情況較少,足部痿縮的情況較多。如果只有痿縮而沒有咳嗽,病情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如果伴有咳嗽,那可能表示虛弱的狀況正在形成,死亡的時刻就快到了。
我認為,痿症確實出現在筋脈之間,肺熱導致肺葉的脈絡乾燥,而不是整個肺臟都乾燥。如果是肺臟完全乾燥,火氣極其旺盛,怎麼可能只有腳部痿縮,肺金卻不咳嗽呢?又怎麼可能有人十年不咳嗽,卻還能存活呢?難經提到,如果身體受損,首先是皮膚和毛髮受影響。如果痿症真的是肺臟枯竭,那麼全身的毛髮應該都會脫落。為什麼現在的痿症病人,卻不是這樣?
補北健行湯,適用於治療腳部無法承重的痿症。真水失調,陽明胃經因熱度而筋脈鬆弛拉長,服用此方能見效。
配方:生地3錢,熟地3錢,茯苓4錢,丹皮1錢,龜板3錢,女貞子2錢,生苡仁4錢,南沙參2錢,丹參1錢,阿膠2錢,山藥1錢5分
用水煎煮服用。
2. 瘡閉
瘡閉一症。古書不多見病者得之。十有九死。是為極危極重之候。宜醫家之所當辨者。何古人反未之言耶。及考之各方書。惟王肯堂先生有云。患生瘡用干藥太早。致遍身腫。宜消風敗毒散。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若大便如常。或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出。宜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
若腹腫只在下。宜除濕湯和生料五苓散。加木瓜如澤瀉之數。如此治法。亦皆治標而不求其本也。夫瘡之生也。由於風濕熱毒中於皮毛。不時而癢。愈癢愈發。愈發愈多。瘡雖有大小之不同。必待毒氣盡發。方可漸愈。安得有所謂瘡閉之候哉。然任其自然而生者。則任其自然而愈。
毒氣外達。瘡無由而閉。奈何今人不知此症之惡。一見瘡發。急用水銀硫黃之屬薰之擦之。望其即日而痊。不知毒氣正發於皮毛之間。而反用藥以禁其所出。則毒不達於皮毛。而內攻肺臟。以肺主皮毛。故毒得以入肺也。然肺臟中毒。則通身肌肉浮腫。咳嗽喘促。胸滿壅塞。
不能平臥。痰鳴鼻動。小便短少。是外瘡雖沒。而內毒更烈。當此之時。雖欲求其出而不可得也。不死何待耶。其通身肌肉浮腫者。以肺氣中毒。則不能下行清肅之令。而水妄溢也。其咳嗽喘促者。以肺臟中毒。不得宣通阻礙氣道也。其小便不通者。以肺有毒而不能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也。其胸滿不能平臥者。以毒入於肺。則肺葉生脹也。其痰鳴鼻動者。以瘡毒內攻。肺氣將絕也。以上惡候。極為危險。治之稍失。鮮不誤人。臨症者。急宜速救肺臟。而兼以解毒。加入鮮發之物。以托毒外出。俾瘡盡發於肌表。而不使內攻於肺。庶幾可保無虞。倘不知此理。
而徒用羌防之屬。汗之散也。是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矣。然則羌防之不可用者何也。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其人體弱也。若實體而投羌防。又何害焉。
瘡閉方法。又超人一乘矣。神化若此。能無後賢哉。
保金宣毒飲,瘡症誤治。毒氣入肺。諸證悉急。用此方治之。其驗如神。
南沙參(三錢),麥冬(三錢),百合(五錢),貝母(三錢),筍尖(五錢),糯米(五錢),鯽魚(一尾)
水煎服。
解毒內托飲,體虛瘡發。治以內托。預防陷肺。宜用此方。
何首烏(三錢生用),甘草(一錢),當歸(一錢五分),赤芍(一錢),貝母(一錢),丹皮(一錢),黑豆(三錢),忍冬藤(二錢)
水二杯。煎服。
消風敗毒散
人參,獨活,柴胡,枯梗,枳殼(麵炒),羌活,茯苓,川芎,前胡,甘草,荊芥,防風(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升麻和氣飲,治瘡腫癤疥癢痛。
甘草,陳皮(各兩半),芍藥(七錢五分),大黃(五錢煨),乾葛,蒼朮(炒),枯梗,升麻(各一兩),當歸,茯苓,白芷(各二兩),乾薑,枳殼(各五錢)
三因方有厚朴(五錢),上咀片。每服一兩。水煎。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經也。五積散世俗用之。故收入。蓋欲燥脾胃勝濕和氣。為治瘡之要劑。然臨症而不通變。恐不合宜也。
五皮飲
橘紅,桑白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
上各一錢。水煎服。
五苓散,治下部濕熱瘡毒。小便赤少。
澤瀉(二兩五錢),豬苓(一兩五錢去皮),肉桂(七錢五分),白朮,赤茯苓(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湯下。
除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痛。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炒),厚朴(薑製),蒼朮(米泔水制各二兩),藿香葉,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一兩),甘草(七錢炙),白朮(生用一兩)
上咀片。每服四錢。水一杯。姜七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
白話文:
標題:[瘡閉]
內容:瘡閉這症狀,在古籍中並不常見,患者一旦染上,十之八九難逃一死,這是極其危險且嚴重的病症,醫生應該要能夠識別。但爲何古人卻鮮少提及呢?查閱了各方書籍,只有王肯堂先生提到,生瘡時過早使用乾燥藥物,導致全身腫脹,應使用消風敗毒散。如果大便不通,可用升麻和氣飲。如果大便正常,甚至腹瀉,則應引導體內氣體從小便排出,可使用五皮飲和生料五苓散。
如果腹部腫脹僅限於下半部,應使用除溼湯和生料五苓散,並添加等量木瓜。這種治療方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瘡的產生,是因爲風溼熱毒侵襲皮膚,引起瘙癢,越癢越發,越發越多。瘡雖有大小之別,但必須等到毒素完全散發,才能逐漸痊癒,怎麼會有所謂的“瘡閉”呢?然而,如果任由瘡自然生長,就讓它自然痊癒。
毒素從外部排出,瘡就不會封閉。但現代人不瞭解這症狀的嚴重性,一見瘡出現,就急忙使用水銀、硫磺等藥物燻蒸擦拭,希望立即痊癒。卻不知此時毒素正在皮膚表面發作,反而用藥阻止毒素的排出,導致毒素無法從皮膚排出,反而內攻肺臟,因爲肺臟主管皮膚,所以毒素得以進入肺部。然而肺臟中毒,就會導致全身肌肉浮腫,咳嗽、呼吸困難、胸悶、氣道阻塞。
無法平躺,痰鳴鼻動,小便量少,外表瘡雖消失,但體內毒素更強烈。這時,即使想讓毒素排出也無從下手。不死亡,還能怎樣?全身肌肉浮腫,是因爲肺氣中毒,無法下達清肅指令,導致水分亂溢。咳嗽、呼吸困難,是因爲肺臟中毒,無法宣通,阻礙氣道。小便不通,是因爲肺部有毒,無法調水利尿,輸往膀胱。胸悶無法平躺,是因爲毒素侵入肺部,導致肺葉膨脹。痰鳴鼻動,是因爲瘡毒內攻,肺氣將盡。以上這些症狀,極其危險,治療稍有不當,很容易誤診。醫生應緊急救治肺臟,同時解毒,加入新鮮食材,促使毒素從皮膚表面排出,防止毒素內攻肺部,這樣或許可以確保安全。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只是盲目使用羌防等藥物,試圖出汗排毒,就像人已經落井,卻又雪上加霜。然而,爲什麼不能使用羌防呢?因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身體虛弱。如果體質實則使用羌防,又有什麼害處?
瘡閉的治療方法,超越了常人的理解。如此神奇,怎能不讓人驚歎。
【保金宣毒飲】,瘡症誤治,毒素入肺,所有症狀緊急,使用此方治療,效果如神。
- 南沙參 3錢
- 麥冬 3錢
- 百合 5錢
- 貝母 3錢
- 筍尖 5錢
- 糯米 5錢
- 鯽魚 1尾 煎水服用。
【解毒內託飲】,體質虛弱瘡發,使用內託療法,預防毒素侵入肺部,應使用此方。
- 何首烏 3錢 生用
- 甘草 1錢
- 當歸 1錢5分
- 赤芍 1錢
- 貝母 1錢
- 丹皮 1錢
- 黑豆 3錢
- 忍冬藤 2錢 兩杯水煎服。
【消風敗毒散】
- 人參
- 獨活
- 柴胡
- 枯梗
- 枳殼(面炒)
- 羌活
- 茯苓
- 川芎
- 前胡
- 甘草
- 荊芥
- 防風 (各1錢) 兩杯水,三片姜,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升麻和氣飲】,治療瘡腫癤疥癢痛。
- 甘草
- 陳皮 (各兩半)
- 芍藥 (7錢5分)
- 大黃 (5錢煨)
- 幹葛
- 蒼朮 (炒)
- 枯梗
- 升麻 (各一兩)
- 當歸
- 茯苓
- 白芷 (各二兩)
- 乾薑
- 枳殼 (各五錢) 三因方有厚朴 (五錢),上咀片。每次服一兩,煎水服用。
此爲手足太陰陽明經的治療方劑,民間常用五積散,故收錄於此。主要是爲了乾燥脾胃,勝溼和氣,爲治瘡的重要藥物。但在臨牀使用時,如果不靈活變通,可能就不合適了。
【五皮飲】
- 橘紅
- 桑白皮
- 生薑皮
- 大腹皮
- 茯苓皮 各一錢,煎水服用。
【五苓散】,治療下部溼熱瘡毒,小便赤少。
- 澤瀉 (二兩五錢)
- 豬苓 (一兩五錢去皮)
- 肉桂 (七錢五分)
- 白朮
- 赤茯苓 (各一兩五錢) 研磨成粉,每次服三錢,熱湯送下。
【除溼湯】,治療寒溼傷害,身體沉重,腰腳痠痛,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 半夏曲 (炒)
- 厚朴 (薑製)
- 蒼朮 (米泔水制各二兩)
- 藿香葉
- 陳皮 (去白)
- 白茯苓 (去皮各一兩)
- 甘草 (七錢炙)
- 白朮 (生用一兩) 上咀片,每次服四錢,一杯水,七片姜,兩枚棗,煎至七分,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