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下 (8)
卷下 (8)
1. 失榮
失榮一症。經謂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心志屈辱。神氣不伸。而憂煎日切。奉養日廉。始有此患也。夫營屬陰血。衛屬陽氣。脈中脈外。乃往來之道路。故百骸得以榮養。經絡得以流通。又何至脫營失精。而病從內生哉。無如稟賦素虛。平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鬱火相凝。隧痰停結。乃成是症。其患多生肩之上下。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或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泛如蓮。穢氣薰蒸。病勢至此。氣血衰敗。形容瘦削。未有不斃者矣。蓋肝主謀慮。
白話文:
失榮一症
經書上說,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心志受到屈辱,精神無法舒展,憂愁煩惱日夜煎熬,生活日漸困苦,就會導致這種病症。
人體的營氣屬陰血,衛氣屬陽氣,脈絡貫穿全身,如同道路一般,將營氣和衛氣輸送到全身各處,使四肢百骸得以滋養,經絡得以暢通,因此,為何會出現營氣脫落、精氣虧損,導致疾病從內部產生呢?
這都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平常縱酒過度,不務正業,酒醉後房事過度,想要耗盡精氣,消耗真氣,導致鬱火凝聚,痰濁停滯,最終形成這種病症。
這種病症多發於肩膀上下部位,初期出現輕微腫脹,皮膚顏色沒有變化,時間久了逐漸腫大變硬,堅硬如石,推之不動,按之無感。半年或一年後才會出現疼痛,甚至破潰形成紫斑,滲出膿血,或者如同蓮花般潰爛,散發惡臭。病情發展到此,氣血衰敗,形體消瘦,幾乎沒有人能倖免於難。
這是因為肝臟主宰人的思慮,…
解釋:
- 失榮:是指身體失去滋養,表現為形體消瘦,皮膚失去光澤等。
- 營氣:是指人體營養物質,主要由脾胃消化吸收後產生的精氣。
- 衛氣:是指人體抵抗外邪的正氣,由肺主氣和腎主納氣而來。
- 脫營失精:指營氣不足,精氣虧損。
- 稟賦素虛:指先天體質虛弱。
- 鬱火相凝:指因過度勞累、精神壓力過大,導致體內熱氣積聚,形成鬱火。
- 隧痰停結:指因脾胃虛弱,水濕痰濁停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形成痰濁。
- 半載一年:指半年到一年時間。
- 泛如蓮:指潰爛的形狀像蓮花一樣。
- 穢氣薰蒸:指潰爛處散發出惡臭氣味。
- 肝主謀慮:指肝臟主宰人的思慮、情緒等。
總結: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種中醫病症“失榮”,指出其病因主要為先天體質虛弱、縱酒過度、房事過度、精神壓力過大等,並詳細描述了病症的發展過程和最終結果。
注意事項:
- 這段文字只是對失榮症的簡單描述,並不能完全代替醫生的診斷和治療。
- 如果您出現類似症狀,請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心主血脈。腎主五液。思慮多則傷肝。精神耗則傷心。精液少則傷腎。肝傷則筋不榮而腫。心傷則血不生而枯。腎傷則液不潤而塞。漫腫無頭。發在關節。病雖在經。根實在臟。譬之樹木根搖。而枝葉已先萎矣。奈何醫家誤認流痰癰毒。藥進清涼表散。愈耗陰血。是速其危也。
不知流痰之發。堅而痛。痛而紅。紅而腫。腫而潰。在陰則平塌不紅。不腫不痛。數日立斃。失榮則堅久隱痛。皮色如故。數載乃亡也。其見症之不同。治法之各異。安可不細辨乎。初起宜六味歸芍湯。久久服之。救其根也。病久隱痛。陰虧者宜左歸加生脈湯。補其元也。陽虧者。
白話文:
心臟主管著血液循環,腎臟則掌管著體內的五種液體。過度思慮會傷肝,精神消耗過度會傷心,精液不足則會傷腎。肝臟受損,筋脈就會失養而腫脹;心臟受損,血液就會無法生成而枯竭;腎臟受損,體液就會無法滋潤而阻塞。腫瘤沒有明顯的頭部,發病於關節,雖然病症出現在經脈上,但根本原因卻在臟腑。就像樹木根部搖動,枝葉就會先枯萎一樣,病症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要從臟腑尋找。可惜有些醫生誤把流痰當成癰毒,用清涼散寒的藥物治療,反而加速了陰血的消耗,讓病人病情加重。
流痰的發病過程,從堅硬疼痛,到疼痛發紅,再到紅腫潰爛,各有特徵。如果是陰虛流痰,則平坦無紅腫,也不疼痛,患者可能在短短幾天內就死亡。如果是陽虛流痰,則會堅硬久痛,皮膚顏色如常,但可能在數年內死亡。流痰的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各異,怎能不仔細辨別呢?初期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長期服用可以救治根本;如果病程較久,隱痛難忍,屬於陰虛者,可以使用左歸丸加生脈散來補益元氣;如果是陽虛者,......
宜十全大補湯。培血氣也。雖然。六慾不遂。損傷中氣。枯於外而及於內。耗其氣而傷其形。如婦人之乳岩。男婦之瘰癧。皆精血虧而真元敗。大筋短而小筋攣。其症豈草根木皮所能勝任哉。若經謂陷脈為瘤。與失榮相肖。但此乃經脈為病。臟氣安然。觀其所發。皆非關節之處。
可以驗其輕重矣。
病本難療。而立論以救之。一片婆心。和盤托出。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左歸飲
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二錢),甘草(一錢炙),枸杞子(二錢),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
白話文:
建議服用十全大補湯來補血氣。雖然六慾不遂會損傷中氣,導致外虛內損、氣虛形傷,例如婦人的乳房腫塊、男女的瘰癧等,都是精血虧損、元氣衰敗的表現,大筋短縮、小筋攣縮,這些病症絕非草藥所能治癒。經書中說陷脈為瘤,與失榮相似,但這是經脈病變,臟腑功能正常。觀察其發病部位,皆非關節處,由此可以判斷病情的輕重。
病根難治,但我們用理論來治療,一片真心,毫無保留。
可以參考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左歸飲,以及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二錢)、甘草(一錢炙)、枸杞子(二錢)、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生脈散
十全大補湯(均見盜汗門)
白話文:
將兩杯水煮至剩下七分滿,在進餐後服用。 生脈散和十全大補湯(都在盜汗篇中有提到)。
2. 吐蛔
吐蛔一症。內傷者有熱有寒。有虛有實。有風木所化。有濕熱所生。小兒最多。胃脘脅痛者。亦復不少。必兼嘔酸痰水。輕重不一。治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風木所化者平之。濕熱所生者清利之。法固善矣。第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縱實熱為害。先暫治標。而後求本。
即虛熱為災。宜急治本。而決無標可求。否則蟲可殺。而人獨不可殺耶。如時令吐蛔。始得之二三日。壯熱如烙。口渴引飲。喜食涼水梨漿。舌苔黃厚。手足冷不過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其人壯實。年富力強。平素無病。脈洪大而數。或細數有力者。乃邪熱在胃。蟲為熱迫。
白話文:
吐蛔症,內傷原因複雜,有熱有寒、有虛有實,也有風木化生或濕熱所生,小兒最常見。患者常伴隨胃脘脅痛,並會嘔吐酸痰水,程度不一。治療方法是熱則清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風木化生則平之、濕熱所生則清利之。方法雖然很好,但要記住,蟲子必須先在腐敗的食物中滋生,才能寄生。即使是實熱作祟,也要先治標,再求本。
若虛熱作亂,就應該急救治本,標無可求。否則,蟲子可以殺死,但人難道不能殺死嗎?比如時令性的吐蛔症,發病初期二三日,出現高熱如烙,口渴飲水,喜歡吃涼水和梨汁,舌苔黃厚,手足冰冷,大便秘結,小便赤澀,患者體格健壯,年富力強,平素無病,脈搏洪大而數,或細數有力,這是邪熱在胃,蟲被熱迫所致。
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宜清熱逐疫。邪解熱退。而蛔自安。如麥冬丹皮貝母黑豆甘草銀花黃泥黃連地骨皮之屬投之。此治熱深厥亦深。胃熱有餘之吐蛔也。然亦有胃寒之人。二三日吐蛔。在胃而不在厥陰者。即投理中湯治之。勿泥胃熱而概用涼藥也。如七八日後。身微熱。口不渴。
不思涼水梨漿。舌苔雖黃厚而潤。手足冷過肘膝。出冷汗。小便清。大便利。其人體弱。或平素有病。或屬老人。或屬幼稚。脈虛大。按之不應指。或細遲。按之全無神者。乃邪傳厥陰。胃中寒冷。蛔亦不能自安。宜溫胃補肝腎。餘邪始退。蛔蟲亦安。理中湯加人參桂附丁香烏梅之屬。
白話文:
如果病人不能忍受,並且症狀逆流而上,就應該清熱驅邪。邪氣消退、發熱退去,蛔蟲就會安穩下來。可以使用麥冬、丹皮、貝母、黑豆、甘草、銀花、黃泥、黃連、地骨皮等藥物。這是針對熱邪深入、厥陰也深,胃熱餘盛導致的吐蛔。
然而,也有一些胃寒的人,在二三天內吐蛔,蛔蟲停留在胃裡,沒有到達厥陰經脈。這種情況就應該服用理中湯來治療。不要因為胃熱就一概而論地使用涼性藥物。
如果七八天后,病人身體微微發熱,口不渴,不想喝涼水和梨汁,舌苔雖然黃厚但濕潤,手腳冰冷超過肘膝,出冷汗,小便清澈,大便通暢,病人體弱,或者平時就有疾病,或者屬於老人或小孩,脈搏虛弱而大,按壓時沒有應指感,或者脈搏細小遲緩,按壓時完全沒有力氣,那麼就是邪氣傳入厥陰經脈,胃裡寒冷,蛔蟲也不能安穩下來。應該溫暖胃部,補益肝腎,餘邪才會退去,蛔蟲也會安穩下來。理中湯中加人參、桂枝、附子、丁香、烏梅等藥物。
或八味湯加人參菟枸耆朮之屬投之。此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蛔也。夫內傷吐蛔。責在脾而先責在腎。時令吐蛔。治在邪而先治在正。不知此而遂謂之善醫乎。若庸手謂余不明時令一症。而彼竟以時令吐蛔殺人。故憤憤不平。因述內傷時令吐蛔不同治。備言時令吐蛔。有胃病厥陰病兩種。
立有一定之治法也。願諸子熟讀是篇。依法救人。庶不錯誤。倘他日遇時令吐蛔。而仍誤投醫藥。不遵余法。豈非以人命為兒戲耶。
景岳云。凡絕處得生。皆在根本真處得之。讀此足與相發明。
理中湯(見濕症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白話文:
如果遇到虛寒體質、元氣大虛導致的吐蛔,可以考慮在八味湯中加入人參、菟絲子、枸杞、黃芪等補益藥物。
內傷吐蛔,雖然責怪脾胃,但根本在於腎虛;時令吐蛔,雖然要針對外邪,但更要注重自身正氣。不懂得這些道理就自稱良醫,實在可笑。有些庸醫不懂得時令吐蛔的特殊性,只按一般方法治療,反而害死病人,實在令人憤慨。
因此我寫下這篇文,說明內傷吐蛔和時令吐蛔的治療方法不同。時令吐蛔可以分為胃病和厥陰病兩種,都有其特定的治療方法。希望各位讀者能認真研讀此篇,依法救治病人,避免錯誤。倘若日後遇到時令吐蛔,仍然誤投藥物,不遵循我的方法,豈不是拿人命當兒戲?
景岳先生說:凡是絕處逢生,都是靠著根本真氣才得救的。讀完這篇文章,就能更明白這個道理。
3. 吐屎
吐屎一症。古書所未載。大約其標在胃。其本在腎。幽門失開闔之職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清者上升而運行精微。濁者下降而變化糟粕。安得穢濁之物。直透幽門。
逆上反從清道出哉。無如腎水虛。則火走腑道。無形之火而沖逆者。其常也。無形之火。挾有形穢物而沖逆者。其變也。喻氏有地氣加天之說。得毋與此症隱隱有合。而倒行逆施。於理法之所無。而病情之所有者。其為幽門關鎖之地為病。胃氣虧於中。而腎氣虧於下者耶。不然者。
白話文:
吐屎一症:
此症古書未曾記載。推測其症狀發源於胃,根本原因在於腎臟。幽門失去開闔的功能,導致病症。
經典記載:飲水進入胃部,精氣流動,上輸脾臟。脾氣散發精氣,上歸肺臟。食物氣進入胃部,精氣散發到肝臟,滋養筋脈。食物氣進入胃部,濁氣歸於心臟,精氣滋養血管。
這是因為清氣上升運行精微物質,濁氣下降轉化為糟粕。怎麼可能穢濁之物直接穿透幽門,逆流而上從清道排出呢?
原因在於腎水虛弱,導致腎火走入腑道。無形之火沖逆向上,這是常態。無形之火挾帶著有形的穢物沖逆向上,則是變態。
喻氏有“地氣加天”的說法,是否與此症隱隱相合?這是倒行逆施,違反理法,卻又是病情存在的表現。
此症可能源於幽門關鎖功能失調,胃氣虧損,腎氣不足所致。
膈噎之吐。未見吐屎也。反胃之吐。未見吐屎也。脫瘀之吐。未見吐屎也。更有嘔酸苦汁。痰飲蛔蟲。未見吐屎也。而茲則陰陽錯亂。清濁混淆。為醫家所不及逆料者。洵為幽門無權。胃液空虛。腎火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敵直奔之勢。從小腸入胃。糟粕隨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則救腎。
非正治則逆治。經曰。腎者胃之關。又曰腎主開闔。開竅於二陰。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大便通而機關利。清陽升而濁陰降。此理之所必然者。倘認為實熱。不顧斯人元氣。治標而不治本。耑於攻下。如承氣等湯急進。正呂氏所謂矢醫。惟知通矢耳。
白話文:
患者出現了嘔吐,但並沒有看到排泄糞便。無論是膈噎、反胃或脫瘀造成的嘔吐,都未見排泄糞便。此外,患者還出現了嘔酸苦汁、痰飲、蛔蟲等症狀,同樣沒有排泄糞便。這說明患者的陰陽失衡,清濁混淆,是醫家難以預料的病症。這是因為患者的幽門失控,胃液空虛,腎火旺盛,迫使胃液逆流。由於胃液不足以抵擋逆流的勢頭,便從小腸進入胃部,將糟粕帶入胃中。因此,治療方法應當針對胃部或腎臟。
治療方法應當以正治為原則,必要時才採取逆治。經書中記載:「腎者胃之關」,「腎主開闔」,「開竅於二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只有當腎陰回升,虛火消退,大便通暢,機關運作正常,清陽上升,濁陰下降,才能恢復健康。如果誤以為患者是實熱,不顧患者的元氣,只治標不治本,使用承氣等攻下之藥,就會像呂氏所說的「矢醫」,只知道通便,卻不知道根本的治療之道。
而去生遠矣。或者謂諸逆沖。皆屬於火。小腸與心相表裡。亦主有火而滓穢又屬火化。可為此症實熱之確據。第不知體實脈實。初病屬實火者。亦或有之。若體虛脈虛。久病而屬虛火者。比比皆是。內經病機之條。不可泥看也。彼吐屎之症。又安可概以實火治乎。
創論極確。古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清胃平逆散,治吐屎初病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尖),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
白話文:
這種情況,導致遠離生機的,可能是逆氣上衝,都屬於火性。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也主火,而其殘渣穢物也屬火化,可以確證這是實熱的症狀。但是要分清楚體質和脈象,初病屬於實火者,也可能存在;若體虛脈虛,久病而屬於虛火者,比比皆是。《內經》關於病機的記載,不能死板地套用。那些吐屎的症狀,又怎麼能一概而論地用實火來治療呢?
這個論點極其精確,如果古人復活了,也難以反駁我的說法。
清胃平逆散,治療吐屎初病屬於火者,這個方子主治它。
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去皮尖二錢,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
水煎服。
救腎安逆湯,治久病體虛脈虛。此方主之。
熟地(三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沙參(一錢),五穀蟲(一錢四分酒炒研末)
水煎服。
白話文:
救腎安逆湯,治久病體虛脈虛
**方法:**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藥方:
- 熟地:三錢
- 丹皮:一錢
- 澤瀉:一錢
- 山藥:一錢
- 茯苓:一錢
- 萸肉:一錢
- 沙參:一錢
- 五穀蟲:一錢四分,用酒炒後研成粉末
**功效:**此方專治久病體虛、脈搏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