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9)

1. 吐血

血也者。總統於心。藏受於肝。生化於脾。宣布於肺。施泄於腎。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柔和。為肌肉之豐盛。滋養五臟。而神魂得以安充。實皮膚而顏色得以潤調。和營衛而津液得以運行。二陰得以通暢。凡形質所在。無非以血為用。是一身百骸。表裡之屬。

惟賴此血。以為生人立命之根者也。夫血屬陰精。本純靜而不動。必隨氣之轉動。而血亦運行而不息。如日月之麗天。而無所阻礙。如江河之行地。而無所壅塞。所謂氣如橐龠。血如波瀾。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和而水火藏。安有陽絡受傷。血從外溢之理哉。奈何膏粱之人。

暴怒而傷肝陰。憂思而傷心脾。酒熱而傷腸胃。陰血無不受虧。惟色欲過度。損傷腎氣者為最劇。當此之時。真陽失守於陰分而無根。虛火浮泛於上。致營行遲而衛行疾。營血為衛氣所迫。而上逆肺竅。臟傷而血妄動。咳血咯血唾血之候見矣。即胃火熾盛。而血大吐。乃陽明之本病。

固不待言。至若怒氣上逆而嘔血者。肝木之邪乘胃也。欲火上炎而嘔血者。火發原泉。陰邪之乘胃也。由此觀之。凡五志之火。皆能及胃而奔迫上衝。直出咽竅。腑傷而血妄溢。或暴吐而色鮮。或暴脫而色黯矣。蓋血出喉竅。逆行氣道。病雖在上。而根在下。病雖在肺。而源在腎。

故趙氏謂咳嗽咯唾之血。皆少陰之火上奔。以子母相顧。金水相生。呼吸相應者。而盡屬腎病也。若血出咽竅。雖屬多氣多血之海。較臟血上溢。而殺人之烈者為稍輕。然氣血由此而虧。營氣由此而耗。穀氣由此而減。其能免虛虛之禍乎。是以醫家當審病情輕重。凡偶有所傷。

而根本未搖者。輕而易治。內有所損。而症劇脈數者。重而難療。如肝腎陰虛。或為咯血。或為咳血。或為唾血。而脈靜芤大。或細弱微弦。惟用甘醇補陰。培養絡脈。使營氣漸回。而陰火歸根。如血久咳逆。陰虧已甚。而脈急浮大。或弦細緊數。雖投壯水益陰。培補肺腎。

奈真元已敗。而臟損無救。如咯血過多。驟傷真陰。龍火不歸宅窟。斯時脈則微細無神。症則自汗喘促。聲則語言低微。此危急虛脫之險症。大進參地鹿茸附子童便之屬。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救真陽於將斷絕之時。所謂引火歸原。逆者從治。或冀回生於萬一也。如陽明積熱。

吐血成塊。有火證火脈可據。治宜清火而血自安。犀角地黃湯主之。如怒動肝火。載血上逆。從胃而吐者。治宜平肝而血自安。加味逍遙散主之。如勞傷心脾。血走空竅。從胃而吐出者。治宜救本而血自安。歸脾湯主之。如飲灑過多。脾胃受傷。而血從胃出者。葛花解酲湯主之。

如欲念妄動。腎火沖逆於胃。而血從胃出者。治宜壯水而血自安。六味地黃湯主之。如陽虛陰走。胃中脫瘀。陰分受虧者。宜補精以化氣。正元飲主之。陽分受虧者。宜補氣以生精。八味生脈湯主之。又嘗見暴吐失血。來如湧泉。垂危於頃刻者。速以補氣為主。蓋有形之血。

白話文:

吐血

血液是人體的根本,它由心臟統攝,肝臟貯藏,脾臟生化,肺臟宣佈,腎臟調節,是七竅的靈秀,四肢的動力,筋骨的柔軟,肌肉的豐盈之源。血液滋養五臟,使神魂安寧充盈;滋潤皮膚,使膚色紅潤光澤;調和營衛之氣,使津液運行通暢,陰部也得以暢通。凡是身體各個部位,都離不開血液的滋養,全身百骸,表裡器官,都依靠血液才能生存。

血液屬陰精,本性平和靜止,但必須隨著氣血的運轉而流動不止。就像日月運行於天空,暢通無阻;江河奔流於大地,沒有壅塞。氣如同風箱,血如同波浪,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脈外運行。陰陽調和,水火內藏,怎麼會有陽絡受損,血液外溢的道理呢?但是那些飲食過度的人,暴怒傷肝陰,憂思傷心脾,飲酒過熱傷及腸胃,陰血都受到損傷。其中,縱慾過度損傷腎氣最為嚴重。此時,真陽之氣失守於陰分,失去根基,虛火上浮,導致營氣運行遲緩,衛氣運行加快,營血被衛氣迫使上逆,衝擊肺竅,臟腑受損,血液妄動,就會出現咳嗽吐血、咯血、唾血等症狀。如果胃火熾盛,大量吐血,則是陽明經的本病,這是不言而喻的。

至於因怒氣上逆而嘔血的,是肝木之邪犯胃;因慾火上炎而嘔血的,是原氣受損,陰邪犯胃。由此可見,凡是七情之火,都能影響胃部,衝擊向上,直達咽喉,腑臟受損,血液妄溢,有的吐血鮮紅,有的吐血暗淡。因為血液從喉嚨流出,逆行氣道,雖然病在肺部,但根源在腎臟;雖然病在上焦,但根源在下焦。

所以趙氏認為,咳嗽咯血唾血,都是少陰之火上衝,因臟腑相連,金水相生,呼吸相應,都屬於腎病。若血液從咽喉流出,雖然屬氣血充足,較臟腑血液上溢殺傷力輕,但氣血因此虧損,營氣因此耗傷,穀氣因此減少,還能避免虛弱的禍患嗎?因此醫生應當審慎病情輕重,偶爾受傷,而根本未損者,容易治療;內部受損,症狀嚴重,脈搏數者,則難以治療。比如肝腎陰虛,可能咯血、咳嗽吐血或唾血,脈象靜而虛大,或細弱微弦,就應該使用甘醇藥物補益陰氣,調養絡脈,使營氣漸漸恢復,陰火歸於根本。如果久咳吐血,陰虛已甚,脈象急促浮大,或弦細緊數,即使使用壯水益陰、培補肺腎的藥物,但真元已損,臟腑損傷難以挽回。如果咯血過多,驟傷真陰,真陽之火不能歸位,此時脈象微細無力,症狀自汗喘促,聲音低微,這是危急虛脫的險症,應該大劑使用人參、鹿茸、附子、童便等藥物,回補元氣,拯救真陽。所謂「引火歸原,逆者從治」,希望能有一線生機。

如果陽明經積熱,吐血成塊,有火證和火脈可據,治療應當清熱瀉火,血液自然安靜,犀角地黃湯主之。如果因怒氣傷肝,導致血液上逆,從胃部吐出,治療應當平肝熄風,血液自然安靜,加味逍遙散主之。如果勞傷心脾,血液衝擊空竅,從胃部吐出,治療應當益氣養血,血液自然安靜,歸脾湯主之。如果飲酒過多,脾胃受損,血液從胃部吐出,葛花解酲湯主之。如果慾念妄動,腎火上逆於胃,血液從胃部吐出,治療應當滋陰降火,血液自然安靜,六味地黃湯主之。如果陽虛陰損,胃中瘀血,陰分受損,應當補精以化氣,正元飲主之;如果陽分受損,應當補氣以生精,八味生脈湯主之。又曾見暴吐失血,如湧泉一般,危在旦夕者,應當迅速以補氣為主,因為有形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