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脅痛

今夫古書論脅痛一症。不徙責在肝膽。而他經亦累及之。有寒熱虛實之不同痰積瘀血之各異。支離繁碎。使後學漫無適從。而投劑不驗。無怪乎變症多端。傷人性命者多多矣。嘗考經旨謂肝脈挾胃絡膽。上貫膈。布脅肋。膽脈貫膈絡肝。循脅裡。其直者循胸過季脅。是兩脅之痛。

皆屬肝膽為病。內傷者。不外氣血兩端。外感者。責在少陽一經而已。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暴怒。非怫意交加。則憂鬱莫解。非酒色耗擾。則風寒外襲。痛之所由生也。使其人而虛寒也者。則內臟虧而痛矣。使其人而虛熱也者。則隧道塞而痛矣。使其人而實熱也者。或邪氣入而痛。

白話文:

古時候的醫書討論肋骨疼痛這個症狀,不只歸咎於肝膽,其他經脈也會牽連到。寒熱虛實、痰積瘀血等情況都不一樣,導致描述零散繁雜,讓後輩學醫的人無所適從,開出的藥方也往往無效。怪不得病情變化多端,導致許多人受傷甚至喪命。我曾經研究過經典書籍,裡面提到肝經沿著胃經和膽經,向上穿過橫膈膜,分布於胸脅肋骨,膽經穿過橫膈膜連接著肝經,沿着肋骨內側走行,直行的部分則沿着胸部經過季肋部位。因此,兩側肋骨疼痛,都是肝膽出了問題。內傷的話,不外乎氣血兩方面,外感的話,就是少陽經受了影響。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性情急躁,不是因為心情鬱悶,就是因為酒色過度,要不就是風寒入侵,才會導致疼痛。如果患者體虛寒,內臟就會虧虛而疼痛。如果患者虛熱,經絡就會阻塞而疼痛。如果患者實熱,可能是外邪入侵導致疼痛。

或鬱火發而痛矣。痛在氣分者。治在氣。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熱者清之。實者泄之。血藥不宜用也。使其人而血虛也者。則肝少血養而痛矣。使其人而血熱也者。則木火內灼而痛矣。使其人而血分實熱也者。或邪在半表半裡而痛。或滿悶懼按多怒而痛矣。痛在血分者。治在血。

血虛者以血藥補之。血熱者以陰藥滋之。血實者以苦藥通之。氣藥不宜用也。更有瘀血內蓄。痰飲內聚。及肥氣痞氣。皆屬有形之積。非益血則邪不退。即令氣寒而得此。亦宜補陽在先。補陰在後。陰陽兩補。痰瘀除而積聚消。脅痛豈有不愈者哉。雖然。操心者常有此症。房勞者每有此患。

白話文:

如果鬱結的熱氣發作而導致疼痛,疼痛位於氣分者,則治療應針對氣分。寒者溫之,虛者補之,熱者清之,實者泄之。血藥不宜使用。如果患者血虛,則肝臟缺乏血液滋養而導致疼痛。如果患者血熱,則肝火內灼而疼痛。如果患者血分實熱,則邪氣可能停留於半表半裡而導致疼痛,或者患者感到胸悶、害怕按壓、容易生氣而疼痛。疼痛位於血分者,則治療應針對血分。

血虛者以補血藥物治療,血熱者以滋陰藥物治療,血實者以苦味藥物通泄。氣藥不宜使用。另外,還有瘀血內積、痰飲內聚,以及肥氣、痞氣等,這些都是有形的積聚,必須滋補血液才能驅除邪氣。即使患者因氣寒而患此病,也應該先補陽,再補陰,陰陽雙補,痰瘀消除,積聚消散,肋痛自然會痊癒。然而,操心勞神的人容易患此病,房事過度的人也容易患此病。

人多委之莫救。而藥投罔效者何也。醫家不明肝腎同源。精髓內空。相火易上之理也。故其用方。一味辛香行氣。冀其奏功。不知辛能通竅。香能耗血。肝病不已。復傳於肺。而咳嗽喘促。甚至血動。斯時有莫可如何者矣。是以初起確認為肝腎之病。宜乙癸合治。用六味加人乳河車之屬。

以人補人。以血補血。俾水生而木榮。母實而子安。正治之法也。倘氣因精虛。宜用八味加人參河車之屬。陰中求陽。坎中生火。從治之法也。或者謂內傷脅痛。逍遙散乃不易之方。外感脅痛。小柴胡為必用之藥。有此二者。可以盡病之情乎。而猶未也。誠以法之運用無窮。

白話文:

很多人病了,醫治卻無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醫生不明白肝腎同源、精髓內虛、相火易上的道理。所以開藥時,只用辛香行氣的藥,想以此治病。卻不知道辛能通竅,香能耗血,肝病不治,還會傳染到肺,導致咳嗽喘促,甚至吐血,到那時就無計可施了。因此,病初起時,應確認是肝腎的病,要用乙癸合治的方法,用六味地黃丸加人乳、河車等藥。以人補人,以血補血,讓水生木榮,母實子安,這就是正治之法。如果氣虛是因為精虛,就應該用八味地黃丸加人參、河車等藥,陰中求陽,坎中生火,這就是從治之法。有些人認為內傷引起的脅痛,逍遙散是萬靈丹;外感引起的脅痛,柴胡是必用之藥。但僅僅憑藉這兩種方法,能治盡所有病症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醫術的運用無窮無盡,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嘗試。

方之變化無定。通因通用者。治肝邪之有餘。塞因塞用者。治肝臟之不足。而其間必以拒按喜按。探虛實之消息。喜溫喜冷。驗寒熱之假真。更以以脈之大小遲數。有力無力為辨。是在醫者神而明之。勿泥古法而不化也。且脅痛而及他臟者。亦有之矣。咳唾腥臭者。肺痛也。

痛連胃脘。嘔吐酸味者。木凌脾也。痛而寒熱譫語。如見鬼狀者。婦人熱入血室也。舍氣血而何所補救哉。蓋甘可緩中。則木氣調達。自然右降而左升。和能平怒。則疏泄令行。漸次氣充而血潤。脅痛云乎哉。

以韓蘇之筆。寫軒岐之旨。那得不壓倒群英。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白話文:

治療方法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模式。針對病因來選用治療方法,例如治療肝氣過盛,就要用疏通的方法;治療肝臟虛弱,就要用補益的方法。在治療過程中,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的按壓反應、喜溫喜冷等表現,來判斷虛實寒熱。還要根據脈象的強弱、快慢等變化來判斷病情。醫生要靈活運用醫術,不能死板地遵循古法。

此外,肋痛有時也會影響其他臟腑。例如,咳嗽吐出腥臭的痰,就是肺部疼痛;疼痛連及胃脘,嘔吐酸味,就是肝氣侵犯脾臟;疼痛伴隨寒熱、神志不清,甚至出現幻覺,就可能是婦女熱邪侵入血室。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補益氣血才能恢復健康。

甘味藥物可以緩解脾胃,使肝氣疏通,自然就能下降到下焦,上升到上焦。和味藥物可以平息肝火,使氣機疏泄通暢,慢慢地氣血充盈,肋痛自然就會消失。

用韓愈、蘇軾的文筆來闡述扁鵲、張仲景的醫學精髓,自然會壓倒群英。

八味湯(同上)

逍遙散(見眩暈門)

小柴胡湯(見肺痿並虛痿門)

白話文:

八味湯:請參考公式 逍遙散:請看關於眩暈的部分 小柴胡湯:請看關於肺痿和虛痿的部分

2. 痹症

痛痹一症。肝腎為病。筋脈失於榮養。虛火乘於經絡而紅腫疼痛。若腫痛不紅。得溫稍定者。又屬虛寒也。初起惡寒發熱。類於傷寒。多腫痛於四肢經絡之間。或左右移動。或上下游行。或脈大而數。或細而數。或細而遲。或細而澀。或大而空。醫家認作風寒濕三氣雜至之說。

概以外邪為治。病勢漸增。陰液漸耗。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矣。蓋風自內動。濕熱內生者。屬陰虛而有火。表之清之。症變虛損者居多。寒自內發。寒濕內生者。屬陽虛而無火。表之消之。症變中風者居多。即令其人體實。果系外邪侵入。表散不應者。雖進大涼之藥。痛止而腫消。

白話文:

痛痹症的中醫解釋

痛痹是一種病症,根源在於肝腎功能失調。由於肝腎虛弱,筋脈得不到滋養,導致虛火侵入經絡,引起紅腫疼痛。

若腫痛不發紅,稍加溫暖就減輕,則屬於虛寒。

初期可能伴隨惡寒發熱,類似傷寒症狀。常見於四肢經絡之間,疼痛部位可能左右移動,上下遊走。脈象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脈大而數、細而數、細而遲、細而澀、大而空。醫家認為這是風寒濕三氣交雜入侵所致。

治療上,通常以驅除外邪為主。若病情持續惡化,陰液消耗,虛損的後果不堪設想。

風從內部引起,濕熱內生,屬於陰虛有火,需要清熱解表,但往往容易導致虛損。

寒從內部引起,寒濕內生,屬於陽虛無火,需要溫陽散寒,但容易演變成中風。

即使患者體質強健,外邪侵入,表散無效,即使服用寒涼藥物,痛止腫消,也難以根治。

亦必用扶脾益血之品。以收後效。又有服熱藥太過。胃中蘊熱日深。筋脈不利。不能轉移。手足腫痛如錐。苦楚異狀。以陽明主宗筋。筋熱則四肢緩縱。痛歷關節而為熱痹也。醫家不知清熱降火。泥於風寒濕三氣雜至之說。非表散風寒。則溫經利濕。火上添油。愈服愈熱。其症口渴面赤。

聲高叫喊。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數大有力。或洪大有力。所謂歷節白虎風症。痛如虎齧也。治法宜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參之屬。清陽明之積熱。降有餘之實火。然後熱解筋舒。而痛方定。此種極少而慎治。不可不知而誤治也。雖然。內經有入臟者死。留連筋骨間者痛。

白話文:

治療時,一定要用補脾益血的藥物來鞏固療效。如果服用熱藥過度,胃中積聚熱氣日久,筋脈不通暢,無法轉移,手腳腫痛如同針扎,痛苦異常。因為陽明經主掌筋脈,筋脈發熱,就會導致四肢鬆軟無力,疼痛蔓延關節,形成熱痹。有些醫生不懂得清熱降火,執迷於風寒濕三氣交雜的說法,不是疏散表面的風寒,就是溫經利濕,等於火上澆油,藥物越吃越熱。病人出現口渴面紅,聲音嘶啞,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象數快有力,甚至洪大有力,這就是所謂的歷節白虎風症,疼痛如同老虎啃咬。治療方法應該用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參等藥物,清熱陽明經的積熱,降伏過盛的實火。然後熱退筋舒,疼痛才能減輕。這種病症雖然少見,但要謹慎治療,不可不知而誤治。雖然《內經》說“入臟者死,留連筋骨間者痛”,但實際上熱痹也可能危及生命,不可輕忽。

久留皮膚間者易已之旨。足見內生之風寒濕三氣。鼓舞於經絡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藥。而臟氣空虛真陰欲竭。外入之風寒濕三氣。鼓舞於經絡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藥。而臟氣受敵。真陽欲脫。況痹者閉也。乃脈絡澀而少宣通之機。氣血凝而少流動之勢。治法非投壯水益陰。

則宜補氣生陽。非急急於救肝腎。則惓惓於培補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搖也。倘泥於三氣雜至。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從事於攻伐。是體實者安。而體虛者危矣。可不慎歟。

探本之論。與泥於風寒濕三氣之說者。有上下床之別。

六味湯

白話文:

久留在皮膚上的寒濕之氣容易消散,可見體內生成的風寒濕三氣鼓動於經絡之中。如果用攻表耗損元氣的藥物,恐會導致臟氣虛空,真陰將竭。外來的風寒濕三氣鼓動於經絡之中,如果用攻表耗損元氣的藥物,恐會使臟氣受到敵人攻擊,真陽將脫。況且痹症是閉塞不通的狀態,脈絡阻塞,氣血凝滯,難以流通,治療方法不是用壯水益陰的藥物。

因此,應該補氣生陽,不必急於救治肝腎,而是要用心培補脾土。如此一來,疾病就會退去,根本也不會動搖。如果執著於三氣雜至,認為必須清除外邪,日夜不停地攻伐,對於體質強壯的人來說或許安然無恙,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卻十分危險,難道不值得謹慎嗎?

探求病根的論點,與執著於風寒濕三氣的說法,有著天壤之別。

八味湯(均見審虛實門)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四君子湯(見中風門)

清熱定痛湯,治脈數有力。歷節白虎痛風症。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元參(一錢五分),麥冬(二錢),知母(一錢),黃連(五錢),石膏(二錢),黃柏(五分),黃耆(一錢,蜜炙),甘草(五分)

加黑棗三枚。炒陳米五錢。水二杯。煎杯半。空心服。

白話文:

治療脈搏數而有力,關節疼痛,白虎風症的清熱定痛湯,以生地三錢、元參一錢五分、麥冬二錢、知母一錢、黃連五錢、石膏二錢、黃柏五分、蜜炙黃耆一錢、甘草五分為藥材,再加黑棗三枚、炒陳米五錢,水二杯煎至一杯半,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