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10)
婦人雜症 (10)
1. 辨胸脅痛後臨經變症
病本肝腎之陰虧,衝任之脈弱,血海空虛,虛火內發,瘀血阻塞,致肝火挾衝任二脈而上逆,胸脅脹痛。醫投利氣,胸脅之痛減,非痛減也,利氣而火暫降,在腹而脹痛矣。醫又投利氣,腹中之痛減,非痛減也,利氣而火暫降,在少腹而脹痛矣。醫再投利氣而痛減,非痛減也,血室為利氣藥所耗,血隨氣下,而月事亦動,變症百出矣。夫肝主藏魂,少腹乃肝之部位與衝任及陽明相照應,陰血既行,虛火更熾,復鼓動陽明之火,乘灼胞絡,故忽然厥逆,目定神昏,見鬼譫妄,診其脈不急數,觀其症不發熱,非外入之疫邪,實神魂之離舍,皆由初治不得其法耳。傷寒論曰:婦人中風發熱惡寒,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與此病臨經譫語相同,豈非陰血虧而虛火為害哉。第時疫乃外邪,有虛而有實,臨經乃內發,有虛而無實。彼外入者,促景猶謂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況內發者,更屬大虛,陰血陽氣,萬萬不可耗矣。初病用逍遙散,無後來之變症也。救逆仍用逍遙散,加棗仁丹參麥冬杜仲之屬,舒肝木而益陰血也。若誤認風痰食滯為治,氣血愈耗,不亦犯內經厥逆連臟之旨耶。認定熱入血室為主,故頭頭是道。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病症源自肝腎的陰分虧損,導致衝脈和任脈弱化,血海空虛。虛火在體內爆發,瘀血阻塞,導致肝火挾帶衝脈和任脈向上逆流,造成胸部和脅部脹痛。醫生用疏導氣機的藥物治療,胸部和脅部的疼痛似乎減輕,但事實上並非疼痛真的減輕,而是氣機得到疏導,虛火暫時下降,移至腹部,於是腹部開始脹痛。醫生再次用疏導氣機的藥物治療,腹部的疼痛看似減輕,但事實上還是因為虛火暫時下降,轉移到下腹部,下腹部開始脹痛。醫生再次使用疏導氣機的藥物,疼痛看似再次減輕,但實際上,血室被疏導氣機的藥物耗損。
血液隨氣機下降,月經也因此開始,各種併發症隨之出現。肝臟負責藏魂,下腹部是肝臟的位置,與衝脈、任脈以及陽明脈相呼應。陰血已經流失,虛火更加旺盛,進一步引發陽明脈的火氣,乘勢燒灼胞絡,因此突然出現厥逆、目光呆滯、神智昏迷、見到鬼怪、胡言亂語等症狀。脈搏並不急促,也沒有發燒的症狀,這不是外界傳染的疾病,而是神魂離開身體的結果,都是因為一開始的治療方法不對。
《傷寒論》提到,婦女受到風邪侵襲,出現發熱、怕冷、胸部和脅部下方飽滿,像結胸一樣,並且說胡話,這是熱邪進入血室的症狀,與這個疾病在月經期間出現胡話的症狀相同,難道不是陰血虧損,虛火為害嗎?只是時疫是由外界傳入,病情可能有虛有實;而月經期間的疾病是由內而發,病情只有虛,沒有實。對於外界傳入的疾病,即使病情急迫,也不能傷害胃氣,以及上焦和中焦;何況是由內而發的疾病,更是屬於大虛,陰血和陽氣絕對不能耗損。在疾病初期使用逍遙散,就不會有後續的併發症。如果出現厥逆,仍然使用逍遙散,再加上酸棗仁、丹參、麥冬、杜仲等藥物,可以疏肝養血。如果誤將風痰或食滯當作病因治療,氣血會進一步耗損,這不是違反了《內經》中關於厥逆連臟的教導嗎?
只要認定熱邪進入血室是主要病因,就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