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失榮

失榮一症。經謂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心志屈辱。神氣不伸。而憂煎日切。奉養日廉。始有此患也。夫營屬陰血。衛屬陽氣。脈中脈外。乃往來之道路。故百骸得以榮養。經絡得以流通。又何至脫營失精。而病從內生哉。無如稟賦素虛。平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而鬱火相凝。隧痰停結。乃成是症。其患多生肩之上下。初起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或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泛如蓮。穢氣薰蒸。病勢至此。氣血衰敗。形容瘦削。未有不斃者矣。蓋肝主謀慮。

心主血脈。腎主五液。思慮多則傷肝。精神耗則傷心。精液少則傷腎。肝傷則筋不榮而腫。心傷則血不生而枯。腎傷則液不潤而塞。漫腫無頭。發在關節。病雖在經。根實在臟。譬之樹木根搖。而枝葉已先萎矣。奈何醫家誤認流痰癰毒。藥進清涼表散。愈耗陰血。是速其危也。

不知流痰之發。堅而痛。痛而紅。紅而腫。腫而潰。在陰則平塌不紅。不腫不痛。數日立斃。失榮則堅久隱痛。皮色如故。數載乃亡也。其見症之不同。治法之各異。安可不細辨乎。初起宜六味歸芍湯。久久服之。救其根也。病久隱痛。陰虧者宜左歸加生脈湯。補其元也。陽虧者。

宜十全大補湯。培血氣也。雖然。六慾不遂。損傷中氣。枯於外而及於內。耗其氣而傷其形。如婦人之乳岩。男婦之瘰癧。皆精血虧而真元敗。大筋短而小筋攣。其症豈草根木皮所能勝任哉。若經謂陷脈為瘤。與失榮相肖。但此乃經脈為病。臟氣安然。觀其所發。皆非關節之處。

可以驗其輕重矣。

病本難療。而立論以救之。一片婆心。和盤托出。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左歸飲

茯苓(一錢五分),山藥(二錢),甘草(一錢炙),枸杞子(二錢),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山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生脈散

十全大補湯(均見盜汗門)

白話文:

【失榮】這個病症,根據古籍記載,通常是發生在那些先富裕後貧困,先尊貴後卑賤的人身上。他們的心靈受到打擊,精神受到壓抑,每日憂慮煎熬,生活日益拮据,這樣才會出現這種病。營養與血液相關,衛氣與陽氣相關,它們在血管內外循環,確保全身得到滋養,經絡得以暢通。但是,如果身體本質就虛弱,平時過度飲酒,生活行為放縱,醉酒後進行性行為。

這樣會耗盡精氣,使真氣流失,鬱火聚集,導致痰濕停滯,最終形成這種病症。此病通常出現在肩膀上下位置,初期只會輕微腫脹,皮膚顏色沒有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腫塊逐漸增大且堅硬如石,無法推移,按壓也不會動。半年到一年後,才開始出現陰部疼痛,或者出現紫色斑點,滲出血水,或者像蓮花一樣泛開,散發惡臭。當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氣血已經衰竭,病人身體消瘦,極少有人能倖存。因為肝臟主管思考,心臟主管血液,腎臟主管體液。過度思考會傷害肝臟,精神消耗會傷害心臟,體液不足會傷害腎臟。肝臟受傷,筋脈得不到滋養而腫脹;心臟受傷,血液生成不足而乾枯;腎臟受傷,體液無法潤澤而堵塞。病竈腫脹無頭,出現在關節位置。疾病雖然表現在經絡上,但根本原因在臟腑。就像樹木的根部搖晃,枝葉就會先萎縮。

然而,醫生往往誤診為流痰癰毒,開具清涼解表的藥物,進一步消耗陰血,加速了病情的惡化。實際上,流痰發作時,會堅硬、疼痛、紅腫,然後潰爛。如果是陰性,就不會紅、不會腫、不會痛,幾天內就會死亡。失榮則會長期隱痛,皮膚顏色不變,多年後才會死亡。不同症狀的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必須細致辨別。

剛開始,應服用「六味歸芍湯」,長期服用以固本培元。如果病情長久,隱痛,陰氣不足,應服用「左歸加生脈湯」,補充元氣。如果是陽氣不足,應服用「十全大補湯」,培養血氣。然而,慾望得不到滿足,會損傷中氣,使外表枯槁,內在也受到影響。消耗氣力,傷害形體,就像女性的乳腺癌,男女的淋巴結核,都是因為精血虧損,真氣衰敗,大筋縮短,小筋收縮。這些病症,豈是普通的草藥所能治好的?如果經絡受損形成腫瘤,與失榮相似,但這只是經絡疾病,臟腑功能正常。觀察其發病部位,通常不在關節,由此可以看出病情的輕重。

這種病很難治療,但我寫下這些理論,希望能對患者有所幫助。這份真誠的心意,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六味歸芍湯」(詳見中風部分)

「左歸飲」配方如下:

茯苓(1錢5分)、山藥(2錢)、甘草(1錢,炒)、枸杞子(2錢)、熟地(2-3錢,或增加至1-2兩)、山萸肉(1-2錢,怕酸的人可以少用)

將上述藥材加入兩杯水,煮至剩下7分,飯後服用。

「生脈散」

「十全大補湯」(詳見盜汗部分)

2. 吐蛔

吐蛔一症,內傷者有熱有寒,有虛有實,有風木所化,有濕熱所生,小兒最多。胃脘脅痛者,亦復不少。必兼嘔酸痰水,輕重不一。治法:熱者清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風木所化者平之,濕熱所生者清利之。法固善矣,第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縱實熱為害,先暫治標,而後求本。

即虛熱為災,宜急治本,而決無標可求。否則蟲可殺,而人獨不可殺耶?如時令吐蛔,始得之二三日,壯熱如烙,口渴引飲,喜食涼水梨漿,舌苔黃厚,手足冷不過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其人壯實,年富力強,平素無病,脈洪大而數,或細數有力者,乃邪熱在胃,蟲為熱迫,

不能自容,上逆而出。宜清熱逐疫,邪解熱退,而蛔自安。如麥冬、丹皮、貝母、黑豆、甘草、銀花、黃泥、黃連、地骨皮之屬投之。此治熱深厥亦深,胃熱有餘之吐蛔也。然亦有胃寒之人,二三日吐蛔,在胃而不在厥陰者,即投理中湯治之,勿泥胃熱而概用涼藥也。如七八日後,身微熱,口不渴,

不思涼水梨漿,舌苔雖黃厚而潤,手足冷過肘膝,出冷汗,小便清,大便利,其人體弱,或平素有病,或屬老人,或屬幼稚,脈虛大,按之不應指,或細遲,按之全無神者,乃邪傳厥陰,胃中寒冷,蛔亦不能自安。宜溫胃補肝腎,餘邪始退,蛔蟲亦安。理中湯加人參、桂附、丁香、烏梅之屬。

或八味湯加人參、菟絲子、枸杞子、熟地黃、白朮之屬投之。此治厥陰虛寒,大虛之吐蛔也。夫內傷吐蛔,責在脾而先責在腎。時令吐蛔,治在邪而先治在正。不知此而遂謂之善醫乎?若庸手謂余不明時令一症,而彼竟以時令吐蛔殺人,故憤憤不平,因述內傷時令吐蛔不同治,備言時令吐蛔,有胃病厥陰病兩種,

立有一定之治法也。願諸子熟讀是篇,依法救人,庶不錯誤。倘他日遇時令吐蛔,而仍誤投醫藥,不遵余法,豈非以人命為兒戲耶?

景岳云:凡絕處得生,皆在根本真處得之。讀此足與相發明。

理中湯(見濕症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白話文:

【蟲吐】這一種症狀,體內的病因可能有熱、有寒、有虛、有實,有的是由風邪影響肝臟所導致,有的是由濕熱所產生。這種情況在兒童身上尤其常見,而那些胃部和脅部感到疼痛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通常會伴有嘔吐酸水、痰或清水的症狀,嚴重程度各不相同。治療的方法是:對熱性病症進行清熱治療,對寒性病症進行溫熱治療,對虛弱病症進行滋補治療,由風邪影響肝臟所導致的病症要進行調節治療,由濕熱所產生的病症要進行清熱利濕治療。這些方法固然很好,但就像所有東西一樣,只有當它開始腐爛,蟲子才會生成。即使實熱是導致疾病的根源,我們也應該先暫時控制表面症狀,然後再尋找病根。

就算虛熱是導致災難的原因,我們也應該立即從根本上治療,而不是去尋找表面症狀。否則,我們可以殺死蟲子,但我們不能殺死人啊。例如,在季節更替時出現蟲吐的情況,剛開始的兩三天,患者會有高燒,口渴想喝水,特別喜歡喝涼水和梨汁,舌苔黃且厚,手腳冰冷但不過肘部,大便乾結,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如果患者身體壯實,正值青壯年,平時很少生病,脈搏洪大且頻率快,或者細而有力,那麼這就是因為邪熱在胃中,蟲子受到熱氣的逼迫,無法忍受,於是向上反出。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清熱驅邪的療法,邪氣消散,熱度降低,蟲子自然就會安靜下來。比如可以用麥冬、丹皮、貝母、黑豆、甘草、銀花、黃泥、黃連、地骨皮等藥材來治療。這是治療熱度極高的胃熱導致的蟲吐。

然而,也有胃寒的人在兩三天內出現蟲吐的情況,這種情況發生在胃中,而不是在厥陰經絡。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不要以為胃部有熱氣就一概使用寒涼藥物。如果七八天後,患者身體微熱,口不渴,不想喝涼水和梨汁,舌苔雖然黃且厚,但是濕潤的,手腳冰冷超過肘部和膝蓋,出冷汗,小便清澈,大便通暢,患者身體虛弱,或者平時就有疾病,或者是老年人,或者是小孩,脈搏虛弱且大,按下去沒有反應,或者細而慢,按下去完全沒有精神,那麼這就是因為邪氣已經傳到厥陰經絡,胃中寒冷,蟲子也不能安靜。這種情況下,應該溫暖胃部,滋補肝腎,這樣才能讓邪氣消散,蟲子也能安靜下來。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人參、肉桂、附子、丁香、烏梅等藥材,或者使用八味湯加上人參、菟絲子、枸杞、黃耆、白朮等藥材。這是治療厥陰虛寒,極度虛弱導致的蟲吐。

對於內傷導致的蟲吐,主要問題出在脾臟,但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腎臟。對於季節性蟲吐,治療的重點在於邪氣,但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正氣。如果不知道這些,就能稱之為好醫生嗎?有些庸醫認為我不明白季節性蟲吐這一病症,他們竟然用季節性蟲吐的治療方法害人性命。因此,我寫下了這篇關於內傷和季節性蟲吐的不同治療方法的文章,詳細闡述了季節性蟲吐有胃病和厥陰病兩種情況,並確定了相應的治療方法。我希望各位讀者能熟讀這篇文章,按照法律救人性命,以免犯錯。如果你將來遇到季節性蟲吐,仍然誤用藥物,不遵守我的方法,那豈不是把人命當作兒戲嗎?

張景嶽說過:「無論何時,只要有一線生機,都應該從根本上找到解決之道。」讀了這篇文章,你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理中湯(見濕症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3. 吐屎

吐屎一症。古書所未載。大約其標在胃。其本在腎。幽門失開闔之職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清者上升而運行精微。濁者下降而變化糟粕。安得穢濁之物。直透幽門。

逆上反從清道出哉。無如腎水虛。則火走腑道。無形之火而沖逆者。其常也。無形之火。挾有形穢物而沖逆者。其變也。喻氏有地氣加天之說。得毋與此症隱隱有合。而倒行逆施。於理法之所無。而病情之所有者。其為幽門關鎖之地為病。胃氣虧於中。而腎氣虧於下者耶。不然者。

膈噎之吐。未見吐屎也。反胃之吐。未見吐屎也。脫瘀之吐。未見吐屎也。更有嘔酸苦汁。痰飲蛔蟲。未見吐屎也。而茲則陰陽錯亂。清濁混淆。為醫家所不及逆料者。洵為幽門無權。胃液空虛。腎火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敵直奔之勢。從小腸入胃。糟粕隨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則救腎。

非正治則逆治。經曰。腎者胃之關。又曰腎主開闔。開竅於二陰。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大便通而機關利。清陽升而濁陰降。此理之所必然者。倘認為實熱。不顧斯人元氣。治標而不治本。耑於攻下。如承氣等湯急進。正呂氏所謂矢醫。惟知通矢耳。

而去生遠矣。或者謂諸逆沖。皆屬於火。小腸與心相表裡。亦主有火而滓穢又屬火化。可為此症實熱之確據。第不知體實脈實。初病屬實火者。亦或有之。若體虛脈虛。久病而屬虛火者。比比皆是。內經病機之條。不可泥看也。彼吐屎之症。又安可概以實火治乎。

創論極確。古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清胃平逆散,治吐屎初病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尖),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

水煎服。

救腎安逆湯,治久病體虛脈虛。此方主之。

熟地(三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沙參(一錢),五穀蟲(一錢四分酒炒研末)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吐屎」,在古代的醫書中並沒有記載。大致上,它的主要影響部位在胃,但根源則在腎。這是因為幽門失去了正常的開閉功能。經典醫書曾提到,飲食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氣,再由脾臟輸送至肺部。食物的氣息進入胃部後,會將精氣散發到肝臟,而後影響筋絡;食物的氣息進入胃部後,渾濁的氣息會歸心,影響血液循環。因此,清新的氣息會向上運行,提供身體所需的精微物質;而渾濁的氣息則向下,進行食物殘渣的轉換。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髒污的物質竟然直接穿透幽門,逆流而上,從清潔的消化道排出。

當腎臟的陰氣不足,火氣就會沿著腑道上衝,這種無形的火氣上衝是常態。但若火氣挾帶了有形的髒污物質上衝,這就是一種異常了。喻氏曾提及地氣加上天氣的理論,或許與此症狀有些許契合之處。但這種倒行逆施的情況,雖然在醫學理論上並不存在,卻是在實際病患身上出現的。這可能表示,幽門作為消化系統的關鍵,因胃氣和腎氣的損耗,導致了這樣的病症。

治療方法,不是要救胃,就是要救腎。不一定是直接對症下藥,有時候逆向治療反而有效。根據經典醫書,腎臟是胃的關卡,且控制著開閉的功能,開竅於二陰。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而濁陰之氣則從下竅而出。必須等到腎陰回復,虛火收斂,大便通暢,機能順利,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這些都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熱象,不顧及患者的根本元氣,只治療表面的症狀,而忽略根本的病因,專注於攻下,如使用承氣湯等劇烈的藥物,這只會讓病情更遠離康復。

有人認為,所有的逆向衝擊都與火氣有關,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同樣主導著火氣,而髒污物質也是由火氣生成,可以作為此病症確實為實熱的證據。然而,對於體質健壯、脈搏強勁的患者,剛發病時可能是實火。但對於體質虛弱、脈搏微弱的長期病患,屬於虛火的情況更是普遍。《黃帝內經》的病機條款,不能死板地照搬。對於「吐屎」的病症,我們不能一概以實火來治療。

對於這種創新的理論,即使古人復活,也不會否定我的觀點。

「清胃平逆散」,適用於初期因火氣導致的「吐屎」。其成分包括: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尖),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救腎安逆湯」,適用於長期病患,體質虛弱,脈搏虛弱的情況。其成分包括:熟地三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沙參一錢,五穀蟲一錢四分(酒炒,研末)。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