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上 (11)
卷上 (11)
1. 胎瘧並三日瘧
按瘧疾一症。內經詳言之。先賢備述之矣。至於人生初次發瘧。則為胎虐。古人未有發明。患此者延纏難愈。輕則月餘。重則數月。或變虛咳。或變浮腫。多致喪命。即體實之人。亦成瘧母。為終身之患。是可憫也。蓋瘧乃暑邪。伏在募原之間。呆在少陽之界。不同傷寒溫疫傳裡之險。
常發瘧者。數發之後。邪無所容。即從毛竅熟徑而出。霍然愈矣。若胎瘧之作。膜原忽被其耗擾。復又纏綿不已。氣血由此大虧。兼之隧道少疏通之機。毛竅非熟由之路。正愈虛而邪愈陷矣。予悟此理。初發投小柴胡湯加減數劑。陰虛者改用救陰補元之法。陽虛者改用溫養元陽之法。
俱重加人參。俾營衛正氣大盛。則膜原流戀之邪。斯時急走隧道之間。肌腠雖非熟徑。而自有不能不出肌腠之勢矣。或問曰。胎瘧之故。既得聞命矣。乃三日瘧。尤難愈於胎瘧。抑又何也。余曰。膜原之界限。宜分陰陽淺深之不同。營衛之氣血。亦分陰陽盛衰之各異。在膜原之淺者。
陽盛於陰。陽盛則正強而邪弱。隨衛氣出入。而瘧難久留。在膜原之深者。陰盛於陽。陰盛則邪勝而正弱。居營氣之間。而瘧多伏藏。所以邪中淺者。一日而作。邪中深者。間日而作。邪中極深者。間二日而作也。汪機云。三日一發者。非入於臟也。由氣血盛衰而然。氣血未補。
未至於強健。已補強健。邪無容留矣。可見邪伏募原之深界。而離肌腠之路遠。須宜陽分肋氣之藥。加血藥引入陰分。方可掣起。如是則氣血大盛。邪不攻而自走。經所謂邪正不兩立也。或又問曰。募原之界。營衛之道。安有淺深盛衰之不同。子言得毋謬乎。余曰。經言邪氣內薄於五臟。
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何得無淺深之分經言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何得無盛衰之別。但募原本是少陽表裡之界。營衛既分陰陽。而在表者。又屬陽中之陽。陽性動而行速。故邪出表易。在裡者又屬陰中之陰。
陰性緩而行遲。故邪出表難。一遲一速。相拒交爭。而所發之時日不同矣。經曰。陰氣多而陽氣少。故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又曰。其間二日者。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此之謂也。此症初發用補中益氣。合桂枝湯升其邪。
陷於陰經。久發腎陰虛而瘧不止者。用六味合生脈散。以補其真水。久發腎陽虛而瘧不止者。用人參養營湯。八味湯以補其真火。久發脾胃虛而瘧不止者。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以補其脾土。總之此症本於根原內空。衛外之陽不密。邪有隙而可乘。惟重加參朮煎湯吞八味丸。
久服自有神功。血虧甚者。加當歸。氣弱甚者。加黃耆。若陰虛火盛者。二母湯吞六味丸。或陰虛火盛而胃滯者。二母湯吞獨何丸。治瘧之法。不外乎是。舍此而他求。勢必變症百出矣。理從悟入。每遇病機。他人苦思之而不能得。即偶得之而格格不吐。一經悟思。偏出之亹亹。
其神於醫理者乎。
白話文:
標題:[胎兒瘧疾與三天一次的瘧疾]
內容: 對於瘧疾這病症,《內經》已有詳盡的描述,前賢們也已充分論述。然而,人生第一次發作的瘧疾,也就是胎兒瘧疾,古人們尚未有深入的探討。患這種瘧疾的人病情會持續難愈,輕則一個月以上,重則數月,有的變爲虛咳,有的變爲浮腫,很多最終喪命。即使是體魄健壯的人,也會形成瘧疾母體,成爲終身的困擾,真是令人憐憫。
瘧疾是由暑熱之邪氣潛伏在人體的募原之間引起的,呆滯在少陽的界限,不同於傷寒溫疫那樣有傳裏之險。常發瘧疾的人,在數次發作後,邪氣無處容身,就會從汗毛孔徑直排出,疾病也就突然好了。但是,胎兒瘧疾的發作,募原忽然被邪氣耗擾,又反覆纏綿不斷,氣血因此大量虧損。加之身體內部通道缺乏疏通的機制,汗毛孔不是邪氣熟悉的出路,正氣越虛,邪氣越陷,陷入更深。
我理解這個道理,首次發作時就使用小柴胡湯加減幾劑。如果陰虛,改用滋陰補元的方法;如果陽虛,則改用溫養元陽的方法。都重加人參,使營衛正氣旺盛,那麼募原中戀戀不捨的邪氣,此時就會急着從身體內部通道逃走。即使肌肉皮膚不是邪氣熟悉的路徑,但也有不得不從肌肉皮膚出來的趨勢了。
有人問,胎兒瘧疾的原因,已經聽您說了,那三天一次的瘧疾,爲什麼比胎兒瘧疾更難治療呢?我說,募原的界限,應該分爲陰陽淺深的不同。營衛的氣血,也分陰陽盛衰的差異。在募原較淺的地方,陽氣盛於陰氣,陽氣盛則正氣強而邪氣弱,隨衛氣出入,瘧疾很難長期停留。在募原較深的地方,陰氣盛於陽氣,陰氣盛則邪氣勝而正氣弱,居於營氣之間,瘧疾多隱藏於此。所以,邪氣影響較淺的,一天就發作;邪氣影響較深的,隔天才發作;邪氣影響極深的,隔兩天才發作。
汪機說,三天一次的瘧疾,並非進入臟腑,而是由氣血的盛衰導致的。氣血未補足,還未達到強壯狀態,一旦補足強壯,邪氣就沒有容身之處了。可見邪氣潛伏在募原深處,遠離皮膚肌肉的路徑,必須用陽性的藥物輔助氣血,再加上引血藥導入陰分,才能將邪氣拔起。這樣氣血大盛,邪氣不攻自破,自然離去,這就是所謂的邪正不兩立。
有人又問,募原的界限,營衛的道路,怎麼會有淺深盛衰的不同呢?你的話是不是有誤呢?我說,《內經》說邪氣內侵五臟,橫連募原,其道路遠,其氣深,其行遲,怎麼會沒有淺深之分呢?《內經》還說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替,陽併入陰,則陰實而陽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怎麼會沒有盛衰之別呢?
但是,募原原本就是少陽表裏的界限,營衛既然分陰陽,而在表的,又屬於陽中之陽,陽性動而行速,所以邪氣從表部容易出去。在裏的,又屬於陰中之陰,陰性緩而行遲,所以邪氣從表部難出去。一快一慢,相互抵抗,所以發作的時間不同。《內經》說,陰氣多而陽氣少,所以發作時間長;陽氣多而陰氣少,則發作時間短。又說,間隔兩天的,是因爲邪氣與衛氣在六腑中有時錯失,不能相互得到,所以休息幾天才發作。
對於這個病症,首次發作時使用補中益氣,配合桂枝湯來提升邪氣,使其從陰經中解脫出來。如果腎陰虛而瘧疾不止,使用六味地黃丸合生脈散,以補充真正的水分。如果腎陽虛而瘧疾不止,使用人參養營湯和八味地黃丸,以補充真正的火氣。如果脾胃虛而瘧疾不止,使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以補充脾土。總之,這個病症源於根原內部空虛,外部的陽氣不密,邪氣有可乘之機。只有重加人參、白朮煎湯吞服八味地黃丸,長期服用,自然有神奇的功效。如果血虧嚴重,可以加當歸;如果氣弱嚴重,可以加黃芪。如果陰虛火旺,可以用二母湯吞服六味地黃丸;或者如果陰虛火旺且胃滯,可以用二母湯吞服獨活丸。
治療瘧疾的方法,不外乎這些。如果捨棄這些方法去尋求其他療法,勢必會出現各種併發症。理解道理,每次遇到疾病的機制,別人苦思而不能得到,即使偶爾得到,也難以表達。而經過理解和思考,就能清晰地表達出來,這是對醫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吧。
2. 胎瘧
小柴胡湯
人參(二兩),柴胡(八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生薑(二兩切片),大棗(去核十二枚),甘草(三兩炙)
上藥用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進三服。
白話文:
【胎瘧】
藥方:小柴胡湯
藥材包含:人參(60公克)、柴胡(320公克)、半夏(240公克)、黃芩(90公克)、生薑(60公克,切成片狀)、大棗(12顆,去核)、甘草(90公克,炒過)
將以上藥材加入12公升的水中煎煮,待水剩餘2公升時,將藥渣濾掉。再將剩下的藥汁繼續煎煮至剩3公升。每次服用時將藥汁溫熱後飲用1公升,一天分三次服用完。
3. 三日瘧
補中益氣湯(見暑症門)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去核)
上用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服。
六味湯
八味湯(俱見眩暈門)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人參養營湯(俱見中風門)
生脈散(見燥症門)
二母湯
知母,貝母(各等分)
水煎服。
獨何丸
何首烏(黑豆拌蒸)
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早滾湯下四錢。
白話文:
[三日瘧]
補中益氣湯(在暑症章節可以找到)
桂枝湯
使用桂枝(去皮後約90克)、芍藥(90克)、甘草(60克並炒過)、生薑(90克)、大棗(12顆去核)。
將這些藥材加入7公升水中,煮至剩下3公升,每次服用1公升,一天三次。
六味湯
八味湯(都可以在眩暈章節找到)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
人參養營湯(都可以在中風章節找到)
生脈散(在燥症章節可以找到)
二母湯
等量的知母和貝母
用水煎煮後服用。
獨何丸
何首烏(與黑豆一同蒸煮)
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早上用滾水吞服4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