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2)

1. 痢症

愚按痢疾一症。非六淫之邪所感。瓜果生冷所傷。而後始有此患也。余嘗觀古法相傳。謂炎暑大行。相火司令。酷熱蓄積為痢。近日醫家。皆宗其說。不知暑乃六淫之一。中暑而發熱者有之。受暑而發瘧者有之。與痢症毫無關涉。醫用其法者。往往取效少而傷人多。夫痢症即時疫中濁邪中下。

名曰渾者是也。邪毒入胃脘之上焦。則浮越於肌表。而惡寒發熱。邪毒中胃脘之下焦。而走入大小腸。則剝脂膏之膿血。而後重裡急。邪毒出肌表。由三陽而傳入三陰。入里殺人。邪毒在腸臟。致惡飲食而敗脾胃。絕谷殺人。若下痢而兼寒熱者。殺人尤速。此疫邪入胃之不同。

而見症之各別也。蓋天地不正之雜氣。種種不一。而痢症疾速。亦雜氣所鍾。病遍於四方。延門闔戶。一人病此。人人亦病。此始也感受於天。繼也傳染於人。其為氣所感召。已明驗矣。且經不云乎。夏傷於暑。秋為痎瘧。未見傳染也。因於暑。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未見傳染也。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未見傳染也。而痢疾之傳染。益信暑熱之無與。況雜氣所著無方。或發於城市。或發於村落。他處安然。無有雜氣之所發無定。或村落中偶有一二所發。或一年中竟無一人所感。而暑熱則每歲時之所必有。瓜果每夏秋之所必熟。何值此痢疾不發之年。雖暑熱酷烈。

瓜果多食。卒未見滯下而廣行如此。則不辨而自明矣。而余謂疫邪作痢之說。亦不為無據矣。此症初治。宜用黃金湯解疫毒而救胃氣。繼用四君子湯扶脾土而補元氣。久則用八味加參湯。補真元而生土氣。經曰。腎為胃關。主二便而開竅於二陰者也。即體實受邪。於黃金湯中加黃連一味。

無不捷應。若兜澀太早。休息久痢。邪在腸間。體實餘邪不下者。宜犀角地黃湯。或巴豆霜丸。體虛餘邪不下者。宜六味歸芍湯。或桂附八味丸。此治痢大略之法也。若症見膿血切膚。少腹必急痛也。赤白刮下脂膏有淺深也。裡急後重。或塞或熱而下迫。或氣虛而下陷也。口渴引飲。

或液少而亡陰。或胃熱而火熾也。是以治痢之訣。要在虛實寒熱得其法。則萬無一失矣。第疫氣之來。有一無二。而人生稟賦不齊。虛實寒熱各殊。虛體受邪。則為虛痢。實體受邪。則為實痢。寒體受邪。則為寒利。熱體受邪。則為熱利。司命者其可不詳察歟。嗚呼。余曾見痢疾蜂起。

醫者洋洋得意。謂家人婦子曰。滯下發矣。正吾技之擅長。可操必勝之術也。及其舉方。非檳樸之破氣。即承氣之攻下。未幾嘔惡惡食之變在先。冷汗呃逆之變在後。醫家至此而技窮。病家至此猶不悟。推其故也。緣誤認暑熱瓜果之利害。不明疫邪入腸之傷人。豈知疫痢之惡。

能絕人之谷。削人之脂。損人之脾。傷人之胃。耗人之氣血。正氣為邪毒敗壞如是。而醫尚惓惓於香連。切切於承氣。極之不可救。而莫可如何也。籲。醫過矣。醫過矣。

自制黃金湯

黃土(五錢),扁豆(四錢炒),穀芽(二錢炒),茯苓(一錢),黑豆(三錢),甘草(八分),白芍(一錢五分炒),生薑(三片),金銀花(三錢),五穀蟲(二錢炒研),扁豆花(十枚)

水二鍾。煎八分。不拘時服。

立方精確。可為一百十四方矣。

四君子湯(見中風門)

八味加參湯(見審虛實門)

犀角地黃湯(見吐血門)

巴豆霜丸

巴豆(去皮心研)

飯搗為丸。每次滾湯下四五粒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桂附八味丸(見眩暈門)

白話文:

我對於痢疾這一病症的理解是,它並非是由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濕、暑、燥、火)所引起,也不是單純由食用瓜果生冷食物所導致,而是之後才開始出現這種情況。我曾經研究古法傳遞下來的知識,認為在酷熱的夏天,火氣旺盛,酷熱積聚可以引發痢疾。但近期的醫學界普遍接受這種說法,卻忽略了夏季的酷熱只是六種外感病邪之一,有的人中暑後會發燒,有的則會發瘧疾,這些都與痢疾無關。醫生如果按照這種方法治療,往往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對患者造成更多傷害。

痢疾其實是疫病中的一種,由渾濁的邪氣侵入下焦所致。當邪氣進入上焦的胃脘,人體就會出現發熱和惡寒的反應。邪氣進入下焦的大小腸,就會剝奪身體的脂膏,導致痢疾的典型症狀:頻繁排便和腹部緊張。當邪氣從皮膚表面傳播到內臟,由三陽經傳至三陰經,深入體內,病情會迅速惡化。邪氣停留在腸道,影響飲食,損害脾胃,最終導致患者無法攝取食物,生命垂危。如果患者出現痢疾伴隨寒熱交錯的情況,病情發展會更迅速。這是因為疫病邪氣進入胃部的方式不同,所以症狀表現也各有特點。

天地間的不正之氣種類繁多,痢疾的傳播速度也是其中一種。疾病在各地廣泛傳播,一家有人患病,其他人也可能受到感染。起初,人們是受到自然環境中的病氣影響,隨後病氣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進一步傳播。這已經明確證明瞭疾病與氣候和人際接觸有關。經典中記載,夏季受到酷熱影響的人,在秋季可能會發瘧疾,但並沒有提到這種疾病會通過人際接觸傳播。酷熱天氣會讓人感到煩躁,呼吸急促,或者變得特別健談,但同樣沒有證據顯示這種狀態會傳染給他人。脈搏虛弱、身體發熱,這些都是中暑的症狀,但並不會通過接觸傳染。然而,痢疾的傳染性,卻進一步證明瞭酷熱並不是導致痢疾的唯一原因。因為不正之氣的傳播並無定規,可能在城市或鄉村爆發,其他地方則安然無恙。有的地方可能整年都沒有病例出現,而酷熱和瓜果成熟卻是每年夏季和秋季的常態。為什麼在沒有痢疾流行的年份,即使酷熱酷烈,瓜果多食,也沒有看到像現在這樣廣泛的痢疾疫情?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因此,我認為疫病邪氣引發痢疾的理論並非毫無根據。在痢疾初期,應該使用黃金湯來解除疫病邪氣,保護胃氣。接著,使用四君子湯來滋養脾土,補充元氣。長期療程中,則使用八味加參湯,以補充真元,增強脾胃功能。《黃帝內經》提到,腎是胃的關卡,負責控制大小便,與二陰開竅相關。即使身體健康,受到邪氣侵襲,也可以在黃金湯中加入黃連,效果立竿見影。如果過早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對於那些邪氣仍然停留在腸道的患者,應該使用犀角地黃湯或巴豆霜丸。對於體質虛弱,邪氣仍無法排出的患者,則適合使用六味歸芍湯或桂附八味丸。這些是治療痢疾的基本原則。

痢疾的症狀如膿血混雜,腹部緊張疼痛,排泄物中紅白相間,表示病情輕重不同。患者可能感到腹部緊張,排便困難,或有阻塞感,或是因為氣虛導致下陷。口渴想喝水,可能是體內液體不足,導致陰虛,或是胃熱過盛,火氣旺盛。因此,治療痢疾的關鍵在於辨別虛實寒熱,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然而,當疫氣來臨時,對每個人的影響並非完全相同。人體的稟賦各異,虛實寒熱狀況各不相同。體質虛弱者受到邪氣侵襲,會出現虛弱型痢疾;體質健壯者則可能表現為實熱型痢疾。體質偏寒者受到邪氣影響,會出現寒性痢疾;而體質偏熱者則可能遭遇熱性痢疾。作為醫生,必須仔細辨別病情,才能做出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我曾經目睹痢疾在社區中迅速蔓延,醫生們滿懷自信,對家人和孩子說:「痢疾爆發了,正好是展示我的專長的時候,我有必勝的把握!」然而,當他們開出藥方,卻不是使用破氣藥材如檳榔和厚朴,就是採用猛烈的攻下藥如承氣湯。不久,患者就出現了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不良反應,接著是冷汗淋漓,打嗝不止。醫生此時已經束手無策,患者卻仍然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錯誤地將酷熱和瓜果視為痢疾的罪魁禍首,而未能理解疫病邪氣對腸道的侵害。他們不知道疫痢的惡劣影響,它能使人無法進食,消耗身體的脂肪,損害脾胃,破壞胃氣,消耗氣血,使正氣遭受嚴重摧殘。然而,醫生們卻依然固執地依賴香連丸和承氣湯,直到病情無法挽回,束手無策。唉,醫生啊,你們真的錯了!醫生啊,你們真的錯了!

以下是一些治療痢疾的藥方:

【黃金湯】

  • 黃土 5錢
  • 扁豆 4錢(炒)
  • 穀芽 2錢(炒)
  • 茯苓 1錢
  • 黑豆 3錢
  • 甘草 8分
  • 白芍 1錢5分(炒)
  • 生薑 3片
  • 金銀花 3錢
  • 五穀蟲 2錢(炒研)
  • 扁豆花 10朵

用水煎煮,服用無限制。

【四君子湯】(參考中風門) 【八味加參湯】(參考審虛實門) 【犀角地黃湯】(參考吐血門) 【巴豆霜丸】

  • 巴豆(去皮心研) 將巴豆研磨,與飯混合製成丸狀,每次服用4-5粒,用熱水吞服。 【六味歸芍湯】(參考中風門) 【桂附八味丸】(參考眩暈門)

2. 攣症

愚按拘攣屬肝。肝主身之筋也。古書有風寒濕熱血虛之不同。然總不外亡血。筋無榮養。則盡之矣。蓋陰血受傷則血燥。血燥則筋失所滋。為拘為攣。勢所必至。又何待風寒濕熱相襲。而後謂之拘攣耶。且精血不虧。雖有邪干。亦決無筋脈拘急之病。而病至堅強。其枯可知。

治此者。必先以氣血為主。若有微邪。亦不必治邪。氣血復而血脈行。邪自不能留。何足慮哉。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之謂也。

攣主血虛。一洗風寒濕熱之妄見。

養血舒筋湯,治血虛不能榮筋而攣症作。

當歸(二錢),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沙參(一錢五分),麥冬(一錢),棗仁(一錢炒研),牛膝(一錢),苡仁(二錢),丹參(二錢),何首烏(二錢)

加桂圓肉五枚。水煎服。

白話文:

[病症: 筋攣]

我認為筋攣問題主要與肝臟相關,因為肝臟主管身體的筋。古書記載,筋攣可能是因風、寒、濕、熱或血虛導致,但總結起來,主要是因為血液流失,使筋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當陰血受損,就會造成血燥,血燥使得筋失去滋潤,從而形成筋攣。這並不需要等到風、寒、濕、熱侵襲才會發生。況且,如果精血充足,即使有邪氣侵擾,也不會出現筋攣的疾病。一旦病情嚴重,筋的乾枯程度便可知曉。

治療此症,首要應從調理氣血開始。若有些許邪氣,也無需特別對付它,只要氣血恢復,血脈得以流通,邪氣自然無法停留,又何須過度擔憂呢。《黃帝內經》曾說,陽氣精純可養神,柔和可養筋。又說,腳部得到血液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抓握,手指得到血液就能活動,就是這個道理。

筋攣主要是血虛所致,我們應該拋棄風、寒、濕、熱等不切實際的看法。

養血舒筋湯,用於治療因血虛無法滋養筋絡而產生的筋攣症狀。

藥方如下:當歸(6公克),白朮(6公克土炒),茯苓(3公克),沙參(4.5公克),麥冬(3公克),棗仁(3公克炒研),牛膝(3公克),薏仁(6公克),丹參(6公克),何首烏(6公克)

另加入龍眼肉五顆,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