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燥症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內因者。血液之枯也。醫家往往誤治。不辨脈之虛實。症之新久。體之強弱。概以燥病為外邪。而藥投清涼剝削。無怪乎操刃殺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風勁。氣偏陽亢而燥生。大約氣從皮毛而入者。

則肺受之。肺受燥氣。咳嗽咽痛之症見矣。從口而入者。則胃受之。胃受燥氣。結胸便秘之症見矣。明喻嘉言謂秋傷於燥。冬生咳嗽。議論發前人之未發。而清燥一方。創自己意。可為治燥之靈丹。至於結胸便秘。世俗多以傷寒混治。不知燥則生火。津液耗而腸胃干。大小陷胸之法。

利於體實。而不利於體虛者也。可不慎歟。若內傷之燥。本於腎水之虧。精血之弱。真陰之涸。在肺則清肅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則將軍之性不斂。脅痛暴怒。筋急拘攣矣。在脾則生血之原不運。蓄瘀便結。皮膚不澤矣。欲治其燥。先貴乎潤。欲救其脾。先滋乎腎。

誠以腎主水。而藏五臟六腑之精。養百骸而為性命之本。若腎陰足而及於肺。水道可以通調。腎陰足而及於肝。木氣可以向榮。腎陰足而及於脾。四及可以灌溉。燥無自而生也。第水日虧而火日熾。決非清涼之味所可療。必須重用六味歸芍湯。合生脈散為主治。肺燥則加沙參、天冬、梨汁之屬。

肝燥則加丹參、棗仁、乳汁之屬。脾燥則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屬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氣因精虛。參、耆、河車及八味等湯。亦宜急投。蓋陰生則陰長。氣化則血潤。此燥病之反治也。雖然。草木之枯。得雨滋榮。人身之燥。非血不澤。參乳湯救燥病之根。活命飲治燥病之原。

又何必紛紛而他求耶。經不云乎。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又曰燥勝則乾。其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驗。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產後之痙。血之燥也。而敢謂治燥症為易易哉。庸醫必以此症為實。不惟清涼藥進。而反以燥藥治燥病。

不亦犯內經剛與剛陽氣破散。陰乃消亡之旨乎。

燥則當潤。經義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於影響乎。

清燥湯

桑葉(經霜者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胡麻仁(一錢炒研),甘草(一錢),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七分),杏仁(去皮尖炒黃七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之。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生脈散(見知生死門)

參乳湯

人參(一錢),人乳(一杯)

不拘時服

活命飲

人參(二錢),鍋焦(一兩)

水煎和參湯服。

白話文:

標題:[燥症]

燥症是如何產生的呢?它可能源自外界環境,作為六種氣候異常之一,也可能來自內部,因為血液不足。許多醫生治療時常常會誤判,沒有分辨清楚脈象的虛實、病情的新舊以及患者體質的強弱,一概將燥病視為外部侵擾,開立清涼剝削的藥方。這樣的做法,無怪乎被比喻為拿刀殺人。外界環境導致的燥,可能是雨露不均或秋季天氣過於酷烈,也可能是南方土地乾旱或北方風力強勁。當陽氣過盛,燥就會產生,通常這種氣候會從皮毛進入身體。

一旦肺部受到燥氣影響,就會出現咳嗽和咽喉疼痛的症狀;如果燥氣從口進入,則會影響胃部,造成胸脹和便祕。明喻嘉言指出,秋天受燥氣影響,冬天就可能引發咳嗽,這種觀點超越了前人的理解,他創立的清燥一方,堪稱治療燥症的靈丹妙藥。至於胸脹和便祕,常被誤以為是感冒而混同治療。然而,燥氣會生熱,消耗津液,使腸胃乾燥。對於體質較壯實的人來說,使用瀉藥或許有效,但對於體質虛弱者卻未必適用。治療燥症,我們必須謹慎。

若是由內在因素引起的燥,通常源於腎水不足,精血虛弱,真陰枯竭。對肺而言,清肅的機能失調,會引起咳嗽、口渴,皮膚乾燥,毛髮掉落;對肝而言,肝氣無法收斂,會導致脅痛、暴怒,筋肉緊繃,抽搐;對脾而言,造血機能受阻,會造成瘀血、便祕,皮膚失去光澤。要治療燥症,首要之務是滋潤,想要補脾,首先得滋養腎臟。因為腎臟主宰水分,儲存著五臟六腑的精華,滋養全身,是生命的根源。如果腎陰充足,肺部的水分調節功能就能正常運作;腎陰充足,肝氣就能繁茂;腎陰充足,脾臟就能得到滋養。如此一來,燥症自然不會發生。

然而,當水份逐漸流失,火氣日益旺盛,單靠清涼藥物是無法根治的。這時,應重用六味歸芍湯,結合生脈散作為主要治療手段。肺燥可添加沙參、天冬、梨汁;肝燥可添加丹參、棗仁、乳汁;脾燥可添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這些都是治療燥症的正確方法。對於長期患病,因精氣虛弱而導致的燥症,參、耆、河車以及八味湯等,也應盡早服用。因為只有陰氣增強,血液才能滋潤,這是反向治療燥症的方法。

然而,正如樹木乾枯,需雨水滋潤才能復甦,人體的燥症,若非滋養血液,則無法解決。參乳湯能拯救燥症的根本,活命飲能治療燥症的源頭,何必再尋他法呢?經典中提到,所有乾燥、枯萎、粗糙的現象,都屬於燥症。又說,燥氣過盛,身體就會乾燥,血液枯竭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例如,食道病變是因為胃部燥,糖尿病的口渴是因為肺燥,指甲乾燥是因為筋燥,產後痙攣是因為血燥。因此,治療燥症絕非易事。一些庸醫將此症視為實證,不僅使用清涼藥物,甚至用燥藥來治療燥病,這不是違背了《內經》中「剛與剛,陽氣破散,陰乃消亡」的原則嗎?

燥症應滋潤,這是經典教導的道理。掌握關鍵,治療燥症的效果,定能迅速顯現。

以下是幾個常用藥方:

【清燥湯】 桑葉(經霜者三錢),石膏(煅二錢五分),胡麻仁(一錢炒研),甘草(一錢),阿膠(八分),人參(七分),麥冬(七分),杏仁(去皮尖炒黃七分),枇杷葉(去毛蜜炙一片) 將以上九種材料,用水一碗煎煮至剩六分,分二到三次,趁熱服用。

【六味歸芍湯】(見中風門)

【八味湯】(見審虛實門)

【生脈散】(見知生死門)

【參乳湯】 人參(一錢),人乳(一杯) 不限時間服用。

【活命飲】 人參(二錢),鍋焦(一兩) 用水煎煮,加入人參湯一同服用。

【滋燥養榮湯】,治療外燥導致的皮膚乾裂、筋爪枯焦。 當歸(三錢),熟地(二錢),白芍(一錢炒),秦艽(一錢),黃耆(一錢),防風(八分),甘草(五分) 用水煎煮服用。

肝血不足會導致風熱和金燥,因而皮膚乾裂,筋燥爪枯。以當歸、白芍、熟地滋潤血液,以秦艽、防風、人參、甘草消除風燥。

【活血潤燥生津飲】,治療內燥導致的津液枯竭。 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炒),熟地(一錢),天冬(八分),麥冬(八分),栝蔞根(八分),桃仁(八分爛研如泥),紅花(五分) 用水煎煮服用。

燥症是由血液減少而產生的。當歸、白芍、熟地黃等滋陰藥物能養血,栝蔞、天冬、麥冬等甘寒藥物能生津,桃仁、紅花等滋潤藥物能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