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下 (18)
卷下 (18)
1. 吐屎
吐屎一症。古書所未載。大約其標在胃。其本在腎。幽門失開闔之職也。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清者上升而運行精微。濁者下降而變化糟粕。安得穢濁之物。直透幽門。
逆上反從清道出哉。無如腎水虛。則火走腑道。無形之火而沖逆者。其常也。無形之火。挾有形穢物而沖逆者。其變也。喻氏有地氣加天之說。得毋與此症隱隱有合。而倒行逆施。於理法之所無。而病情之所有者。其為幽門關鎖之地為病。胃氣虧於中。而腎氣虧於下者耶。不然者。
膈噎之吐。未見吐屎也。反胃之吐。未見吐屎也。脫瘀之吐。未見吐屎也。更有嘔酸苦汁。痰飲蛔蟲。未見吐屎也。而茲則陰陽錯亂。清濁混淆。為醫家所不及逆料者。洵為幽門無權。胃液空虛。腎火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敵直奔之勢。從小腸入胃。糟粕隨之。已可知矣。治法非救胃則救腎。
非正治則逆治。經曰。腎者胃之關。又曰腎主開闔。開竅於二陰。又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必待腎陰回而虛火藏。大便通而機關利。清陽升而濁陰降。此理之所必然者。倘認為實熱。不顧斯人元氣。治標而不治本。耑於攻下。如承氣等湯急進。正呂氏所謂矢醫。惟知通矢耳。
而去生遠矣。或者謂諸逆沖。皆屬於火。小腸與心相表裡。亦主有火而滓穢又屬火化。可為此症實熱之確據。第不知體實脈實。初病屬實火者。亦或有之。若體虛脈虛。久病而屬虛火者。比比皆是。內經病機之條。不可泥看也。彼吐屎之症。又安可概以實火治乎。
創論極確。古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清胃平逆散,治吐屎初病火者。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尖),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
水煎服。
救腎安逆湯,治久病體虛脈虛。此方主之。
熟地(三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沙參(一錢),五穀蟲(一錢四分酒炒研末)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吐屎」,在古代的醫書中並沒有記載。大致上,它的主要影響部位在胃,但根源則在腎。這是因為幽門失去了正常的開閉功能。經典醫書曾提到,飲食進入胃部後,會產生精氣,再由脾臟輸送至肺部。食物的氣息進入胃部後,會將精氣散發到肝臟,而後影響筋絡;食物的氣息進入胃部後,渾濁的氣息會歸心,影響血液循環。因此,清新的氣息會向上運行,提供身體所需的精微物質;而渾濁的氣息則向下,進行食物殘渣的轉換。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髒污的物質竟然直接穿透幽門,逆流而上,從清潔的消化道排出。
當腎臟的陰氣不足,火氣就會沿著腑道上衝,這種無形的火氣上衝是常態。但若火氣挾帶了有形的髒污物質上衝,這就是一種異常了。喻氏曾提及地氣加上天氣的理論,或許與此症狀有些許契合之處。但這種倒行逆施的情況,雖然在醫學理論上並不存在,卻是在實際病患身上出現的。這可能表示,幽門作為消化系統的關鍵,因胃氣和腎氣的損耗,導致了這樣的病症。
治療方法,不是要救胃,就是要救腎。不一定是直接對症下藥,有時候逆向治療反而有效。根據經典醫書,腎臟是胃的關卡,且控制著開閉的功能,開竅於二陰。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而濁陰之氣則從下竅而出。必須等到腎陰回復,虛火收斂,大便通暢,機能順利,清陽之氣上升,濁陰之氣下降,這些都是必然的結果。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熱象,不顧及患者的根本元氣,只治療表面的症狀,而忽略根本的病因,專注於攻下,如使用承氣湯等劇烈的藥物,這只會讓病情更遠離康復。
有人認為,所有的逆向衝擊都與火氣有關,小腸與心臟互為表裡,同樣主導著火氣,而髒污物質也是由火氣生成,可以作為此病症確實為實熱的證據。然而,對於體質健壯、脈搏強勁的患者,剛發病時可能是實火。但對於體質虛弱、脈搏微弱的長期病患,屬於虛火的情況更是普遍。《黃帝內經》的病機條款,不能死板地照搬。對於「吐屎」的病症,我們不能一概以實火來治療。
對於這種創新的理論,即使古人復活,也不會否定我的觀點。
「清胃平逆散」,適用於初期因火氣導致的「吐屎」。其成分包括:生地三錢,丹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知母一錢,花粉一錢,杏仁二錢(去皮尖),扁豆二錢(炒),黑豆五錢,蘆根五錢。用水煎煮服用。
「救腎安逆湯」,適用於長期病患,體質虛弱,脈搏虛弱的情況。其成分包括:熟地三錢,丹皮一錢,澤瀉一錢,山藥一錢,茯苓一錢,萸肉一錢,沙參一錢,五穀蟲一錢四分(酒炒,研末)。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