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溫疫論

時疫一症。何自而起哉。起於非其時而有其氣。是為天地之厲氣。是為不正之異氣。沿門排戶。傳染於頃刻之間。流散四方。殺人於數日之內。醫家不知疫毒之烈。而概以傷寒之法施治。無怪乎病愈急而藥愈亂。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不死於醫。而死於聖經之遺亡也。夫厲氣之來。

有從鼻而入者。則伏於募原。有從口而入者。則中於胃腑。其間體實而受邪者有之。體虛而受邪者有之。本熱而假寒者有之。本寒而假熱者有之。非可盡投膏黃。純用芩連。而專以丹溪河間為法者也。蓋時疫之初發。與傷寒似同而實異。時疫之傳變。與傷寒似異而實同。當其邪在三陽也。

白話文:

時疫一症,何自而起哉?

時疫這種疾病,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它起源於不該出現的時候卻出現了這種氣候,這便是天地間的惡劣之氣,也是不正常的異氣。它會沿著門戶,在眨眼之間傳播開來,散布到四方,在短短幾天內就能奪人性命。

有些醫生並不知道時疫的毒性之烈,反而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醫治,難怪病症愈發嚴重,藥物也亂七八糟。病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醫生的錯誤治療;不是死於醫生的錯誤治療,而是死於遵循那些早已過時的醫學古籍。

這惡劣之氣,有從鼻子進入的,就會潛伏於胸腔;有從嘴巴進入的,就會進入胃腸。其中,身體強壯而感染了邪氣的人有之,身體虛弱而感染了邪氣的人有之,本性熱而假裝寒冷的人有之,本性寒冷而假裝發熱的人有之。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只用黃連、黃芩等寒涼藥物,也不能單單只用丹溪、河間的治療方法。

因為時疫剛開始發作時,雖然看起來跟傷寒很像,但其實是不同的。時疫的傳播和變化,雖然看起來跟傷寒不同,但其實是相同的。當邪氣在三陽經絡時,…

惡寒壯熱。頭痛身痛。口渴引飲。嘔吐下利。脈大而數。又可吳君立達原一方。乃驅邪離散直達巢穴之藥。白虎承氣。乃辛涼推蕩。清火逐邪之劑。惟壯實之體投之。可謂萬舉而萬全。倘遇內虛之輩。白虎失之過寒。承氣失之過攻。苟非神明變化。別會長沙公之秘旨。未有不誤人於反掌間者矣。

至於邪陷三陰。臟氣受敵。其見症也。神昏目定。撮空捻指。譫妄舌黑。脈沉細而數。種種惡症疊出。吳君用仲景法。投承氣湯。非不盡善。第恐正弱邪強。證實脈虛之輩。當此邪傳三陰。元氣由邪熱而虧。胃氣由邪熱而耗。臟氣由邪熱而傷。不知變計。徒拘攻下一法。虛虛之戒。

白話文:

患者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口渴想喝水、嘔吐腹瀉,脈搏又快又強。可以用吳鞠通《醫方集解》中記載的達原方,此藥可驅除邪氣,直達病灶。白虎湯,屬於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藥方,適用於體質強壯的人,藥效十分顯著。但如果遇到虛弱體質的人,使用白虎湯容易造成過寒,承氣湯則容易過於攻伐。除非有高明的醫生,懂得靈活運用藥物,否則很容易誤治病人。

如果邪氣侵犯三陰,臟腑受損,患者會出現神志昏迷、目光呆滞、胡言亂語、舌頭發黑、脈搏沉細而快等症状。吳鞠通沿用張仲景的方法,使用承氣湯治療,雖然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患者體質虛弱,邪氣過盛,脈象虛弱,此時邪氣已傳入三陰,元氣、胃氣、臟氣都受到邪熱的損傷。如果不懂得靈活變通,只拘泥於攻下之法,就很可能會導致虛虛之戒,也就是說治療過度,反而加重病情。

可不慎歟。獨是今日醫士。不究疫病之原。識病之情。僅以消散之品混治。至七八日間。忽然內陷。斯時既不敢用參附以回陽。又不敢用歸地以生陰。展轉思維。向病家言曰。與其委之莫救。不若復進膏黃芩連之屬。冀厥少回而疫邪解。未可知也。斯言也。強壯而脈實者耶。

痞滿而燥實者耶。膏黃芩連之投。固其宜也。不然三陰之經。與臟氣相近。非察脈辨症。而藥味難投。其亦不知厥逆連臟之旨。而深長思矣。余兄廣期。謂疫病乃熱毒為害。治法以逐疫解毒為第一義。因設立乾一老人湯一方。除疫毒而退熱邪。正如喻氏所謂上焦如霧。升而逐之。

白話文:

這真是令人擔憂啊!單單是今天這些醫生,不探究疫病的根源,不了解疾病的狀況,只用一些消散的藥物混雜治療。等到七、八天後,病症突然加重,陷入危險境地。這時候,既不敢用人參、附子來回陽,也不敢用生地來滋陰。左右為難,只能對病人說:「与其束手無策,不如再服用黃芩、連翹等藥物,希望能稍微緩解病情,讓疫邪消除。不過,這也未必有效。」

這種說法,針對的是體質強壯、脈象實者嗎?還是針對脾胃痞滿、燥熱實證者呢?對於這類病人,服用黃芩、連翹等藥物確實是合适的。但其他情況下,三陰經與臟氣關係密切,如果不仔細觀察脈象,辨別症狀,就難以用藥。他們顯然不懂得厥逆之症牽連臟腑的道理,也沒有深入思考。

我兄長廣期認為,疫病是由熱毒引起的,治療方法應以驅除疫毒、解毒為首要原則。因此,他創立了「乾一老人湯」這一方劑,以祛除疫毒、退散熱邪。這正如喻氏所說:「上焦如霧,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之意同。而可稱為治疫之聖藥也。

乾一老人湯

黑豆(五錢),甘草(三錢),金銀花(五錢),鮮黃土(五錢)

水煎服。

達原散,治疫症初起。

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白芍(一錢炒),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種治療疫症的藥方,分別是乾一老人湯和達原散。乾一老人湯主要作用是疏通中焦,並兼具解毒功效。中焦如同一個積水的池塘,需要疏通引流。下焦如同一個阻塞的溝渠,需要決堤疏通,才能將毒素排出。達原散則針對疫症初起,以檳榔、厚朴、草果仁、知母、白芍、黃芩、甘草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化濕止瀉的功效。

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用引。以助升泄。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熱邪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乾葛一錢。

白虎湯,治疫症脈長洪而數。大渴大汗。通身發熱。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一兩),炒陳米(一撮)

加姜煎服。

大承氣湯,以下三承氣湯。惟熱邪傳裡。脈實症實者宜之體素虛寒。及未傳裡者禁用。

白話文:

水兩杯,煎煮至八分,下午溫熱服用。若疫病邪氣侵襲全身經脈,應根據不同的經脈使用藥物引導,以幫助升發泄降。例如,如果出現脅痛、耳聾、寒熱、嘔吐且口苦,這是熱邪侵犯少陽經,方中應加柴胡一錢。如果出現腰背項痛,這是熱邪侵犯太陽經,方中應加羌活一錢。如果出現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這是熱邪侵犯陽明經,方中應加乾葛一錢。

白虎湯主治疫症,脈象長而洪大且數,口渴汗多,全身發熱。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一兩,炒陳米少許,加薑煎服。

大承氣湯以下三承氣湯,皆可用於熱邪傳入裡面的情況,脈象實,症狀實,體質虛寒或熱邪未傳入裡者禁用。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三錢)

加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

加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姜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彷彿。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耎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黏膩極臭。惡物得芒硝大黃有盪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由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組成,加薑煎服。體弱者藥量減半,病情輕微者再減半。

調胃承氣湯由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組成,加薑煎服。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和三承氣湯功效相似,都是用於治療熱邪入裡。但上焦痞滿者宜用小承氣湯,若有堅結則加芒硝軟堅潤燥。久病不瀉,雖然沒有結糞,但黏膩臭穢,可用芒硝和大黃盪滌。若無痞滿,只有宿結伴隨瘀熱者,則用調胃承氣湯較為合適。三承氣湯的功效都依賴大黃,其他藥材只是輔助。不耐受湯藥者,可以將藥材研成細末,用蜜丸或湯劑服用。

2. 黃疸

發黃一症。有內傷陰陽之不同。外感傷寒時疫之各別。傷寒期十八日而始痊。時疫待陽明解而熱退。內傷之陽黃。熱濕鬱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脾虛。內傷之陰黃。寒濕蓄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腎虛。古人雖分有五疸之名。而要不外於脾腎。蓋脾氣旺則能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何熱鬱而生濕之有。腎氣壯則火能生脾土。而中州運行。何寒蓄而生濕之有。縱實體而受濕熱。雖進清利之品在先。亦必培土之味在後。而始收功也。余嘗治陽黃之症。大補脾陰之中。少加茵陳梔子。治陰黃之症。大補腎元之中。重加參朮炙耆。莫不應手取效。不然。徒知濕之可利。

白話文:

發黃一症之辨析:

發黃一症,其病因由內傷與外感之不同,外感又有傷寒與時疫之別。

  • 傷寒:病程較長,十八日始痊癒。
  • 時疫:病程較短,待陽明經解表熱退則病除。

內傷則又分為陽黃與陰黃:

  • 陽黃:熱濕鬱結於胃,其根本在於脾虛。
  • 陰黃:寒濕蓄積於胃,其根本在於腎虛。

古人雖有五疸之說,但究其根本皆與脾腎有關。

  • 脾氣旺盛,則能將精氣散布至肺,通調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
  • 腎氣充足,則腎火可以滋養脾土,使中焦運化正常。

為何陽黃為熱鬱而生濕,而陰黃為寒蓄而生濕?

  • 陽黃由於脾虛,無法運化水濕,熱邪鬱結,故而生濕。
  • 陰黃由於腎虛,陽氣不足,無法溫煦脾土,寒邪積聚,故而生濕。

縱使患者體質偏實,但若受濕熱之邪侵襲,雖先以清利之藥物治療,也必須之後用補土之藥物,才能徹底痊癒。

個人經驗

  • 治療陽黃,以大補脾陰為主,佐以茵陳、梔子。
  • 治療陰黃,以大補腎元為主,佐以參、朮、炙耆。

兩種情況皆可收到良好效果。

若只知利濕,而不知補脾腎,則難以根治。

熱之可清。攻伐多進。脾元敗而腎元虧。中滿之症變。雖長沙復起。亦無如之何矣。又有疫病發黃。邪熱在陽明。脈數發熱。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宜陳皮扁豆穀芽神麯黑豆甘草石斛麥冬赤茯苓何首烏車前子鮮黃土之屬。解疫毒而救脾胃。俾邪從陽明解而出表為順也。

若其人平日脾腎素虛。雖邪熱在陽明。而脈細無力。人倦少神。冷汗自出。大便不實。小便黃赤。急宜參朮歸地脾腎兩救。庶不致內傳厥少。而有虛脫之險也。倘黃未退而瘀血先下。此陰絡已傷。土氣已壞。雖重進參朮。萬無生理者矣。蓋外感之黃熱解。而黃自消。內傷之黃元回。

白話文:

熱症可以消退,但過度攻伐導致脾元受損,腎元虧虛,導致中滿症狀變化。即使能暫時恢復,也無濟於事。另外,還有疫病導致發黃,邪熱侵犯陽明經,脈搏急數,發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可以用陳皮、扁豆、穀芽、神麴、黑豆、甘草、石斛、麥冬、赤茯苓、何首烏、車前子、黃土等藥物,解疫毒,救脾胃,讓邪氣從陽明經解表而出,順應自然法則。

如果患者平時脾腎虛弱,即使邪熱侵犯陽明經,也會表現為脈搏細弱無力,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冷汗自出,大便不成形,小便黃赤,應當及時用人參、白朮、黃芪等藥物補益脾腎,以防邪氣內傳厥陰,導致虛脫。如果黃疸未退,卻出現瘀血,說明陰絡已受損,土氣已敗,即使大量服用人參、白朮,也無濟於事。外感引起的黃熱,可以通過解表藥物治療而自愈;內傷引起的黃疸,則需要調理脾胃以恢復元氣。

而黃始退。且外發體實者。投清涼可愈。內發元虧者。非補益不痊。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如陰黃腎中元虧。胃氣不升。中央之地。失健運之常。脾之真色盡現於外。欲求其黃如羅裹雄黃也。不亦難哉。彼黃疸輩。兩目如金。久久不退。一以濕熱由此而現。一以真色。

由此而泄。陽明主宗筋。諸脈皆屬於目。而上走空竅也。外此胃脘久痛。變為黃疸。此乃脾胃大虧。非內挾瘀血。即中藏痰飲。虛熱者救脾陰為急。虛寒者救胃陽為先。庶不致有脹滿之患矣。

闡發疸症。無一遺義。

上渡金嘉會。年三十七。平日嗜酒。己巳十一月。因食羊肉。又值夢泄之後。右脅急痛。數日不大便。始投破滯不應。繼用桂附不效。再進攻下丸藥。大便雖通而痛不止。適余在渠村中。邀去一診。兩脈細數。舌黑如墨。余曰。肝脾腎皆虧。內挾瘀血作痛。非停滯。非陰症。

白話文:

當黃疸症狀開始消退時,如果黃疸是由外感體實引起的,服用清涼藥物就能治癒。但如果是內因元氣虧損導致的,則需要補益才能痊癒。醫書上說,中央屬黃色,與脾經相通。如果患上陰黃,是因為腎中元氣虧損,胃氣不能上升,導致脾臟的正常運化功能失調,脾臟的本色就顯露出來,就像用黃色絲綢包裹雄黃一樣,很難消除。那些患有黃疸的人,眼睛就像金子一樣,黃疸症狀久久不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濕熱導致的,另一種是脾臟的本色外泄。

陽明經主宰宗筋,全身的經脈都連通眼睛,並向上通達空竅。如果胃脘部長期疼痛,轉變為黃疸,這是脾胃嚴重虧虛的表現,不是內部積聚瘀血,就是胃中積存痰飲。如果屬於虛熱體質,就應該以救脾陰為急務;如果屬於虛寒體質,就應該以救胃陽為先,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脹滿的症狀。

以上對黃疸症狀的闡述,沒有遺漏任何細節。

上渡金嘉會,年三十七歲。平時嗜好喝酒。己巳年十一月,因為吃了羊肉,又恰逢夢遺之後,右脅肋疼痛,好幾天沒有大便。一開始服用破滯藥物沒有效果,接著又服用桂枝附子藥方,仍然沒有效。之後又服用攻下丸藥,雖然大便通了,但是疼痛卻沒有緩解。當時我在渠村,他邀請我去看診。他的脈象細數,舌苔黑如墨。我說,他的肝脾腎都虧損,內部積聚了瘀血導致疼痛,不是停滯,也不是陰症。

但先用破氣溫熱之劑。後用大攻大下之藥。是泥通則不痛之說。元氣受傷而誤投矣。治用扶脾養元。益血救腎之品。服下稍定。次日兩目及一身發黃。易醫不知內傷為害。反進分利清熱之藥。大下瘀血鬥許。呃逆而亡。蓋此症乃瘀血暴脫。陰絡受傷之故。其發黃者。血蓄於中。

元氣不運。脾之真色盡現於外也。(自識)

理脾陰煎,治陽黃之症。

南沙參(二錢),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山藥(一錢五分),白扁豆(二錢炒),陳皮(一錢),甘草(五分),茵陳(二分),梔子(五分),白芍(一錢炒),苡仁(三錢),穀芽(三錢炒)

白話文:

一開始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通氣化瘀,之後再用猛烈的藥物瀉下,這是認為只要通暢就不會疼痛的說法,卻忽略了元氣受損的根本問題。正確做法應該是扶助脾胃,滋養元氣,補血滋陰。服藥後稍有好轉,第二天眼睛和全身發黃,醫生卻不知是內傷所致,反而繼續使用利尿清熱的藥物,導致瘀血大量排出,病人出現呃逆而亡。其實,這個病症是瘀血暴脫,陰絡受損所致,發黃是因為血積聚在體內,元氣不能運轉,脾的本色才顯露在外。

水煎服。

培腎元煎,治陰黃之症。

熟地(二錢),當歸(二錢),山藥(一錢),枸杞(一錢),附子(一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芩(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炮姜(八分),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

水煎服。

四君子湯

茵陳五苓散,清濕熱利小便。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培腎元煎,用來治療陰黃病。

熟地黃(兩錢)、當歸(兩錢)、山藥(一錢)、枸杞(一錢)、附子(一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炮姜(八分)、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

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四君子湯。

茵陳五苓散,用來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茵陳,豬苓,赤苓,白朮(土炒),澤瀉(各二錢)

水煎服。

白話文:

將茵陳、豬苓、赤苓、白朮(用土炒過)和澤瀉各兩錢放在一起用水煮沸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