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婦人雜症 (5)
婦人雜症 (5)
1. 產後發熱
產後發熱。有內傷。有外感。有瘀血。有食滯。症各不同。脈亦迥異。醫家宜詳辨之也。蓋外感發熱。因產後空虛。風寒乘虛而易入。其症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緊而數。用表藥一二劑可愈。若感時令疫熱之邪。寒短熱長。頭痛身痛。口渴譫語。脈浮數。或細數。用扶正逐疫藥治之。
然所發與血虛發熱無異。但此時必疫邪盛行。或為他入傳染。或因未產之先。症雖有別。而救元則一也。若有瘀血不行。阻塞氣道。或腹中作痛。或經絡作腫。亦大發熱。其脈芤數。宜去瘀生新藥治之。若有食滯發熱。必嘔吐噯腐。腹痛泄瀉。脈大而滑。宜消導藥治之。若下血過多。
孤陽無偶。浮越於外。壯熱不退。煩躁不寧。譫語不休。湯飲不絕。脈浮大空數。宜大補氣血藥治之。古人有言。產後類傷寒。三陽症惡寒發熱頭痛。毋認為傷寒。太陽症發熱頭痛。乍寒乍熱。或兼脅痛。毋認為少陽症。潮熱有汗。大便不通。毋認為陽明症。蓋由氣血兩虛。
陰陽不和。而類外感。且產後重發汗。汗發則虛。而禍至矣。產後類傷寒三陰症。腹滿咽乾。大便實。勿專論為太陰症。口燥咽乾。勿專論為少陰症。又汗出譫語。便秘。勿專論為胃中有燥屎宜下。數症多由勞倦傷脾。運化艱難。氣血枯竭。腸腑燥渴。乃虛症類實。所當補者也。
夫產後之熱。氣血兩虛者居多。藥宜甘溫。陰虛生熱者。或有藥宜壯水。丹溪大補氣血之論。不可泥。丹溪大補氣血之論。正可法也。先君子治產後壯熱發狂。持刃殺之。用附子一枚。人參一兩。童便一杯。一劑霍然。甘溫能除大熱也。余治侄女產後陰虛發熱。口渴面赤。六味湯加童便一劑。
成功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也。即如產後感風寒。染時疫而發熱。亦必以養正為主。蓋正旺則邪不攻。而自走矣。至於仲景論產後有實症。必其人體實脈實。邪可攻者攻之。若其人體虛脈虛。而復又攻之。則殺人之禍。在於反掌間矣。醫可不自惕歟。
產後發熱。用藥專以溫補為主。亦非確論。大約產後之熱。宜從陽引陰。反佐從治者居多。以陰血驟虧。孤陽外越。非大溫大補。則虛火不藏。所謂甘溫能除大熱是也。倘其人陽有餘而陰不足之體。一遇產後發熱。泥於甘溫退熱之法。薑桂參附多進。陰益虧而火益熾。熱愈不退。
宜從陰引陽。壯水正治。方可取效。古人謂芍藥酸寒。以為產後忌藥。而仲景謂陰氣散失。正當用之。真知陰可維陽。水可制火者也。總之人生屬陰陽互根。不可偏勝。一味溫熱。知有陽而不知有陰矣。
條分縷晰。著法立方。真是長沙復出。
六味湯(見審虛實門)
人參當歸散,治產後去血過多。血虛則陰虛。陰虛子午不交。非大補真陰。填實下元。不能挽回垂危於欲絕。第陰血暴脫。真氣上越。草根木皮。一時難生有形之血。不若重進參附歸地。及鹿茸河車之屬。急生無形之氣。且同類有情血肉為補。庶無根之焰。漸漸歸原。而相傳之官。清肅下行矣。倘惡露未盡。敗血停凝。上薰肺金。亦令人喘。須進人參生化湯。逐瘀於補元之中。元氣回而瘀血通。間有得生。未可知也。若其人平素原有哮喘之疾。因胎下偶受外風。舊疾亦作。宜金水六君煎主之。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今產後呼出多而吸入少。衛氣無主。大補猶恐不回。而醫家不悟。仍以表散之藥投之。以迎合病家之意。是耶非耶。
白話文:
產後發燒的情況,可能源自內傷、外感、瘀血或消化不良,每種情況的症狀和脈象都各有差異,醫生應詳細分辨。若因外感導致發燒,由於產婦身體虛弱,風寒易侵入,症狀包括畏寒、發燒、頭痛和身體疼痛,脈象浮緊且頻率快,服用解表藥物一到兩次通常就能痊癒。若是感染季節性熱病,畏寒時間短,發燒時間長,伴隨頭痛、身體疼痛、口渴和胡言亂語,脈象浮快或細速,需用扶正祛邪的藥物治療。
然而,這種發燒和血虛導致的發燒相似,但通常會在疫情流行期間,或是受到他人傳染,或在懷孕前就已有症狀,雖然症狀不同,但救治原則相同。若存在瘀血,阻塞氣道,可能腹部疼痛或經絡部位腫脹,也會高燒,脈象芤且頻率快,應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若是消化不良導致的發燒,會有嘔吐、打嗝、腹痛和腹瀉,脈象大且滑,需用消食導滯的藥物。如果產後出血過多,孤獨的陽氣無法與陰氣平衡,持續高燒,焦躁不安,持續胡言亂語,脈象浮大且空,需用大補氣血的藥物。
古人說產後發燒類似傷寒,三陽症狀包括畏寒、發燒和頭痛,但不要誤認為是傷寒。太陽症狀發燒、頭痛,時冷時熱,或伴有脅痛,不要誤認為是少陽症。潮熱且出汗,大便不通,不要誤認為是陽明症。這是因為氣血雙虛,陰陽失調,看似外感。產後不宜過度出汗,過度出汗會導致虛弱,帶來災難。產後類似傷寒的三陰症狀,腹部飽滿、咽喉乾燥、大便堅實,不要單純認為是太陰症。口乾咽燥,不要單純認為是少陰症。再者,出汗且胡言亂語、便祕,不要單純認為是胃中有燥屎需瀉下。這些症狀多由勞累損傷脾胃,消化困難,氣血耗盡,腸道乾燥,看似實症實際是虛症,應予以補充。
產後發燒,多由氣血雙虛引起,藥物應以甘溫為主。若是陰虛導致的發燒,藥物應滋補陰液。丹溪大補氣血的理論不可僵化應用,但也值得學習。例如,父親曾治療產後高燒且發狂的病人,使用了一枚附子、一兩人參和一杯童子尿,一劑就見效,甘溫能有效治療高燒。我治療侄女產後陰虛發燒,口渴臉紅,使用了六味湯加上童子尿,成功滋補陰液,抑制過盛的陽氣。即使產後感染風寒或熱病導致發燒,也應以養正為主,因為正氣旺盛,邪氣自然會退去。
至於仲景討論產後實症,如果病人體質實且脈象實,邪氣可以攻擊,但若體質虛且脈象虛,再攻擊則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產後發燒,藥物專門以溫補為主,這並非絕對正確。大體而言,產後發燒,大多需要從陽引陰,反佐從治,因為陰血突然流失,孤獨的陽氣外溢,非大量溫補,虛火不會隱藏。然而,如果病人陽氣過剩且陰氣不足,產後發燒若過度使用甘溫退燒法,大量使用薑、桂、人參和附子,陰氣進一步損失,火氣更熾烈,發燒更難退。這種情況下,應從陰引陽,滋補陰液,才能見效。
古人認為芍藥酸寒,產後應避免,但仲景認為陰氣流失,應使用芍藥,真正理解陰能維護陽,水能剋制火。總之,人生屬於陰陽互根,不可偏離,一味溫熱,只知有陽而不知有陰。我們應詳細分析,制定方針,這纔是真正的長沙再現。
對於產後出血過多,血虛則陰虛,陰虛子午不能交合,除非大量滋補真陰,填補下元,否則無法挽救瀕臨死亡的狀況。但陰血突然流失,真氣上升,草藥和樹皮一時難以生成有形的血液,不如大量使用人參、附子、歸地以及鹿茸和河車等,迅速生成無形的氣。並且,同類有情的血肉作為補品,或許能使無根之火逐漸歸位,使相傳的器官清肅下行。如果惡露未盡,敗血停滯,上燻肺金,也會導致喘息,需使用人參生化湯,在補元之中逐瘀,元氣恢復而瘀血暢通,間或有人得以存活,未可知也。如果平時就有哮喘病史,因分娩後偶爾受到外風,舊疾也會發作,宜用金水六君煎治療。難經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現在產後呼出多而吸入少,衛氣無主,大量補充還怕無法恢復,但醫生卻不明白,仍然使用解表散熱的藥物迎合病人意願,這對嗎?
所有喘息症狀,虛多實少,尤其是產後,突然出現喘息,是虛還是實?庸醫怎麼不分辨呢? 以下是藥方:
- 人參生化湯:人參(3錢)、當歸(5錢)、川芎(2錢)、炮薑(1錢)、甘草(5分,炒)、桃仁(10粒,去皮尖)。兩碗水,加少量酒,煎煮一碗溫服。
- 金水六君煎:熟地(3-5錢)、當歸(2錢)、茯苓(2錢)、半夏(3錢)、陳皮(1錢5分)、甘草(1錢,炒)。兩碗水,加入5-7片薑,煎煮至8分,飯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