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腫腮

腫腮一症。是疫病非傷寒也。是清邪中上焦。非風熱也。何以辨之。一人病。眾人亦病。一村病。村村皆病。氣相感召。傳染於人。與風寒迥別。為疫病之最輕者。其症初起惡寒發熱。脈浮數。耳之前後作腫痛。隱隱有紅色。醫家不認症。往往誤作傷寒施治。牙腫混醫。體實者表散亦愈。

體虛者不任大表。邪乘虛而內陷。傳入厥陰脈絡。睪丸腫痛。耳後全消。明者或投溫里。或投補水。數劑可退。昧者或用疏肝。或作疝治。一服神昏。遍閱方書。又無是症。始終莫解。此中機關而傷人性命者多多矣。若世俗所稱大頭瘟。頭面腮頤。腫如瓜瓠。乃疫病中之最重。

豈非為是症之確據哉。又有時疫壞症。神識昏迷。邪陷厥少。從耳後發出。名曰遺毒。治法與腫腮不同。而醫者非進甘桔。即用膏連。邪復內陷。萬無生理矣。蓋耳之前後。雖屬少陽。而厥少部位亦會於此。經曰。頸項者。肝之俞。又曰。腎開竅於耳。甘桔牛蒡之屬。非元氣虧敗。

遺毒所宜用之藥也。余於腫腮體實者。用甘枯湯加牛蒡丹皮當歸之屬。一二劑可消。體虛者用甘桔湯加何首烏玉竹丹皮當歸之屬。二三劑亦愈。如遺毒為害。必須救陰以回津液。補元以生真氣。俾邪熱之毒。從腫處盡發。庶一線之生氣未斷也。大抵初發辛涼治標。而辛溫不可妄投。

變病養陰扶正。而溫補亦宜善用。司命者神明變化。辨症用藥而不以此症作傷寒治也。則得之矣。

以疫症為患。而誤認傷寒為治。是欲登山而揚帆矣。一經點出。乃開千古迷途。功何偉哉。

甘桔湯(見咳嗽門)

救陰保元湯,治遺毒腫腮。

熟地(二錢),丹皮(一錢),山藥(一錢),麥冬(一錢五分),南沙參(一錢),黃耆(一錢炙),炙甘草(八分),黑豆(三錢)

水煎服。

白話文:

這個病症,我們稱為「腫腮」,其實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並不是普通的感冒。這是由清邪侵襲身體的上半部分,而非一般的風熱所導致。要怎麼辨別呢?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其他人也隨之生病;一個村莊有人生病,鄰近的村莊也會跟著出現病例。這種疾病是透過空氣傳播,感染他人,與風寒完全不同,是傳染病中較輕的一種。

這種病在初期會出現怕冷、發燒的症狀,脈搏跳動快且浮淺,耳朵前後會腫脹疼痛,伴隨著淡淡的紅色。有些醫生未能正確診斷,常常誤以為是感冒進行治療,甚至把牙齒腫痛也混為一談。對於體質壯實的人,使用表散的療法也能痊癒。

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他們無法承受強烈的表散治療,病邪就會趁虛而入,深入到身體內部,進入到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脈絡,導致睪丸腫脹疼痛,耳朵後面的腫脹完全消失。有經驗的醫生可能會使用溫裡或補水的療法,幾次治療後病情就能得到控制。但對於那些經驗不足的醫生,可能使用疏肝或疝氣的療法,服用一次後,病人就可能陷入昏迷。

仔細閱讀過醫學典籍,卻找不到這種病症的描述,始終無法理解。這種情況對人的生命造成極大的威脅。如果按照民間所謂的大頭瘟來看,面部、下頜、腮部腫脹如瓜,這是傳染病中最嚴重的一種。

這難道不是「腫腮」的確切證據嗎?此外,還有時疫壞症,神智昏迷,病邪深入厥陰和少陰,從耳後發出,被稱為遺毒。這種病症的治療方法與「腫腮」不同,但許多醫生不是使用甘桔湯,就是使用膏連湯,導致病邪再次深入,生命無望。

耳朵前後雖然屬於少陽經,但厥陰和少陰的部位也在此處匯聚。古書記載,頸項是肝臟的腧穴,腎臟的開竅也在耳朵。甘桔、牛蒡等藥物,如果不是元氣大損,遺毒的病人不應該使用。對於體質壯實的「腫腮」病人,我會使用甘枯湯加上牛蒡、牡丹皮、當歸等藥物,一兩次治療後就能消腫。對於體質虛弱的病人,我會使用甘桔湯加上何首烏、玉竹、牡丹皮、當歸等藥物,兩三次治療後也能痊癒。對於遺毒造成的危害,必須滋養陰液,扶助正氣,讓邪熱的毒素從腫脹的地方完全排出,這樣才能保留一絲生存的希望。

大體來說,在病發初期,應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表面的病徵,不能胡亂使用辛溫的藥物。當病情轉變,應滋養陰液,扶助正氣,但溫補的藥物也需謹慎使用。醫生必須根據病情的變化,精準判斷病症,合理使用藥物,不能將這種病症當作感冒來治療。

如果將傳染病誤認為普通感冒來治療,就像想爬山卻在船上揚帆一樣。一旦指出這個錯誤,就能開闢出一條千年以來的迷途,這是多麼偉大的功績啊。

甘桔湯的配方可以在咳嗽門找到。

救陰保元湯,用於治療遺毒腫腮。 熟地(二錢)、牡丹皮(一錢)、山藥(一錢)、麥冬(一錢五分)、南沙參(一錢)、黃耆(一錢,炒)、炙甘草(八分)、黑豆(三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2. 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醫以為脾不攝也。而藥投補脾。孰知不盡在脾也。而補脾藥多不效。則束手無策矣。蓋五液屬腎。廉泉通任脈。而亦屬腎。人生血液之味皆咸。惟舌下之液獨甘。乃天一真水所生。身中之至寶。行經絡。養筋骨。潤腸胃。生精血。灌靈根者也。古人有言。遠唾不如近唾。

近唾不如不唾。唾即津液也。涎亦津液也。而津液不綦重哉。凡人夜臥之時。心靜神斂。則腎氣藏而廉泉穴閉。若老年腎陰虧。而氣不攝。舌下兩穴。寤寐皆開。側臥枕間。口角流涎。液不藏矣。故道家靜坐吞津。舌抵上顎。取廉泉穴開。津液易於湧出。而綿綿納下。如是可以驗涎不攝之故。

皆由開而不合也明矣。第此係經絡空虛。受病亦淺。然早衰之象。已見於口角之間。人其可不自惕歟。夫偏中之候多。責在腎水虧。朝夕流涎。流涎者生。設口角乾燥。而涎沫不流。復中之禍立至。精液枯。腎氣絕。非脾敗也。曷不觀小兒初生時。口涎終日不斷。豈脾虛者乎。

亦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腎氣不實。故涎液妄溢。可為老人偏中之確據矣。或者謂脾開竅於口。而為涎。脾中有熱。涎為火迫。上溢口角。亦常有之。然必其人腎水素虛。脾中始生虛熱。若腎氣壯而脾陰足。何口角流涎之與有。經又不云乎。胃緩則廉泉開。廉泉開故涎下。

補足少陰。是流涎雖在胃。而實在腎。更可知也。吾故思之。小兒流涎其常也。偏中流涎是病也。老人流涎。老轉幼也。吾為老人危矣。

一症自有一症真種子。向來醫傢俱指脾虛。一經勘破。不啻撥雲見天。噫。以予觀於夫子賢於軒岐遠矣。(門人戴敏識)

八味地黃湯(見審虛實門)

脾雖開竅於口。而津液則出於腎。足少陰之氣。上交陽明。戊癸相合。而後能化水穀之精微。氣不上交。則水邪反從任脈而上於廉泉。故涎下。惟補足少陰以助下焦之生氣上升。則任脈下盛而上之廉泉通。則涎下於內。不下於外矣。主此立議。可謂斯道中理析毫芒。

白話文:

[口角流口水]

口角不自主流出口水,一般醫學上認為是脾胃功能失調導致,因此治療上多會採用補脾胃的藥物。然而,事實上並非所有情況都只與脾胃有關,使用補脾胃的藥物往往效果有限,這時候,醫生們便顯得無計可施。

事實上,人體中的體液主要歸屬於腎臟,廉泉穴是連接任脈的重要穴位,同樣也與腎臟相關。我們身體裡的血液都是鹹的,唯有舌下分泌的液體是甜的,這是純粹的腎水所產生,是身體的寶貴資源,可以滋養全身經絡、筋骨、腸胃,促進精血生成,滋潤生命的根本。古人說,遠處吐痰不如近處吐痰,近處吐痰又不如完全不吐痰。因為口水和津液都是人體寶貴的體液,它的價值無庸置疑。

當人們夜晚安靜休息時,心神平靜,腎氣就會藏於體內,廉泉穴也會關閉。但對於年長者來說,腎陰可能已經耗損,腎氣無法控制,舌下的兩個穴位無論清醒或睡著都處於開放狀態,因此,當他們側躺於枕頭上,口水就容易從嘴角流出,體液也就無法被儲存。因此,修煉道家靜坐法的人會吞下口水,舌頭頂住上顎,讓廉泉穴開啟,口水會輕易湧出,然後慢慢吞下,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何口水會不受控制地流出。

這是由於穴位長期開放,未能合閉所導致的。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經絡虛弱,雖然病況不算嚴重,但卻是早衰的徵兆,已從嘴角的現象中看出,人們應該要自我警覺。

偏癱的情況多半是因為腎水不足,早晚流口水是生命的象徵,但如果口角乾燥,沒有口水流出,反而可能預示著更嚴重的疾病即將來臨。這是因為精液枯竭,腎氣斷絕,並非脾臟衰敗所致。看看新生兒,他們整天都在流口水,難道他們的脾臟也是虛弱的嗎?事實上,新生兒的陽氣過剩,陰氣不足,腎氣尚未充盈,所以口水會隨意溢出,這可以作為老人偏癱的明確證據。

有人認為脾臟開竅於口,產生口水,如果脾臟有熱,口水就會因熱力而被迫上溢至口角。然而,這種情況只有在腎水本來就虛弱的情況下才會發生,脾臟才會產生虛熱。如果腎氣強壯,脾陰充足,就不會出現口角流口水的情況。醫書上也有提到,胃部鬆弛,廉泉穴就會開啟,廉泉穴開啟,口水就會流下。補充足少陰腎經,可以理解為,即使口水的問題出在胃部,但實際上根源在腎臟。由此可知,小孩流口水是正常的,偏癱患者流口水是疾病,老人流口水,則是衰老的表現。對於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每一種病症都有其獨特的特徵,過去的醫生都將口水問題歸咎於脾虛,但經過深入探討,才發現真相就像撥開雲霧見青天。以我的觀察,夫子在醫學上的造詣遠遠超過黃帝內經。

「八味地黃湯」(詳見審虛實門)

脾臟雖然開竅於口,但津液卻來自腎臟。足少陰腎經的氣血向上交匯到陽明經,戊癸相合,才能將食物精華轉化為能量。如果氣血無法向上交匯,那麼水分就會沿著任脈上行到廉泉穴,導致口水流出。唯有補充足少陰腎經,協助下焦的生氣上升,才能使任脈下方充沛,上方的廉泉穴通暢,這樣口水就能在體內循環,而非外溢。這個理論,可說是對醫學原理的深刻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