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胃脘痛

胃與胞絡近。俗謂之心痛。非心痛也。真心痛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無藥可救者也。蓋陽明中土。乃水穀之道路。多氣多血運化精微。通於脾而灌溉四臟。為後天之本。胃不綦重矣哉。無如人生酒色過度。七情乖違。飢飽不節。胃脘因之而痛。有寒熱氣血。痰蟲食滯內虛之不同。

治法雖各別。然總不外虛實寒熱氣血之間。細為之詳辨也。夫痛而虛者。必喜按。痛而實者。必拒按。寒痛者得溫稍定。熱痛者飲冷稍安。中焦寒則氣虛不運。或生痰飲者有之。或蓄瘀血者有之。或蛔蟲上逆者有之。中焦熱則氣阻不行。或吐酸味者有之。或吐苦汁者有之。或食停蛔動者有之。

如真知其為虛寒痛也。則塞因塞用以補之。真知其為實熱痛也。則通因通用以瀉之。虛寒而挾食挾瘀。生痰生蟲者。以溫補藥中。消之逐之。實熱而挾食挾痰。吐蛔嘔酸者。以清涼藥中。攻之伐之。此治胃脘痛之成法也。倘神明變化。則存乎其人耳。雖然。胃間受病。人所易知。

肝木凌脾。人亦易曉。苦男子肝腎虧。挾虛火而上逆。婦人衝任弱。挾肝陽而上升。多有胃脘作痛之症。醫家不察病原。不識病情。非投辛溫耗氣。即用清涼敗血。愈治愈甚。何其庸也。內經曰。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起於中極。上毛際。

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可見胃脘之痛。有自下而上。由腎而胃。隱隱示人勿泥中焦為病也。何也。衝任二脈。與陽明之脈。兩相照應。衝任虛則鼓動陽明之火。結聚不散。而筋脈失榮。痛之所由生也。治法須填補真元。以生津液。導引元陽。以補真氣。如此治法。非膽大心小者。

安能知此中之奧妙耶。又有肝陰久虧。肝葉枯燥。抵塞胃脘。痛不可耐者。法宜六味飲。乙癸同治。參乳湯氣血雙救。高鼓峰之論醫者。亦曾聞之乎。大抵肝主疏泄。鬱則木不舒而侮所不勝。腎為胃關。虛則精氣耗而累及中土。至於氣分有餘之痛。延胡香附有奇驗。不足之痛。

人參桂附有殊功。血分有餘之痛。桃仁瓦楞可立應。不足之痛。當歸熟地亦取效。而敢云通則不痛者。盡病之情哉。丹溪曰。諸痛不宜補氣。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而曰諸痛皆然。吾不信也。外此有胃脘成癱。疼痛不休。食飲難入者。自必惡寒發熱。脈息芤數為別。症不多見。

亦不易治也。

議論透闢。一線不亂。一筆不漏。

六味飲(見審虛實門)

參乳湯(見燥症門)

拈痛丸,治九種心痛。

五靈脂(炒),蓬朮(煨),木香,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橘皮煎湯送下。

白話文:

標題:[胃痛]

內容:胃靠近子宮連接處,一般人常誤以為是心臟痛,但事實上並非心臟痛。真正的心臟痛會在發病的早晚間致命,這種情況無藥可救。胃是消化系統的重要部位,負責處理食物和營養物質,它透過血液運送營養到脾臟,再由脾臟將營養物質傳送到身體其他部位,因此被稱為後天之本。然而,當我們過度飲酒、縱慾,或是情緒失調、飲食不規律時,就會導致胃痛。胃痛有寒、熱、氣、血、痰、蟲、食滯和內虛的不同類型。

治療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在處理虛實、寒熱、氣血之間的問題。虛弱的胃痛,患者會偏好按壓;實證的胃痛,則會拒絕按壓。若是寒性的胃痛,得到溫暖會感到舒服;熱性的胃痛,喝冷飲會稍微緩解。如果中焦(脾胃)寒冷,可能會出現氣虛、產生痰飲、或是有瘀血的情況;若中焦熱,可能會出現氣阻、嘔吐酸味、嘔吐苦汁或食物停留的情況。

若確定是虛寒性胃痛,可以採用「塞因塞用」的方式,以補藥來治療;若是實熱性胃痛,則採用「通因通用」,使用瀉藥。對於虛寒性胃痛,若同時伴有食物積滯或瘀血,可以使用溫補藥物,再配合消滯或活血的藥物。實熱性胃痛,若同時伴有食物積滯或痰濕,則可以使用清涼藥物,再配合攻下或清熱的藥物。這是治療胃痛的基本原則。

然而,除了胃本身可能出現的問題,肝臟影響脾臟、男性肝腎虧虛伴隨虛火上升、女性衝任脈弱伴隨肝陽上升,這些情況也可能導致胃痛。若醫師未能瞭解病因,誤用辛溫藥物損耗氣血,或是清涼藥物破壞血液,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根據《黃帝內經》,衝脈起始於氣街,沿著足少陰腎經旁邊,經過肚臍往上,到達胸部散開。任脈起始於會陰部,沿著腹部中線往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喉嚨。由此可見,胃痛可能從下往上,從腎臟影響到胃,這說明瞭中焦的病並不是唯一的原因。衝脈和任脈與陽明脈相互對應,若衝脈和任脈虛弱,會刺激陽明脈的火氣,導致筋脈失去滋養,進而產生胃痛。治療方法應該是要滋補真元,生成津液,引導元陽,補充真氣。這種治療方式,需要醫生有足夠的膽識和細心,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另外,肝臟長期虧損,肝葉乾燥,堵塞胃脘,造成劇烈的胃痛。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六味飲來治療。對於氣血雙虛的胃痛,可以使用參乳湯。對於肝氣鬱結導致的胃痛,可以使用延胡香附。對於血瘀導致的胃痛,可以使用桃仁瓦楞。對於氣虛導致的胃痛,可以使用人參桂附。

丹溪先生說,所有疼痛都不適合補氣,但這只適用於邪氣實、氣滯的情況。若說所有疼痛都這樣,我不相信。此外,有時胃痛會持續不止,飲食難以下嚥,這時通常會伴隨發燒、脈搏加速,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也不容易治療。

最後,對於胃痛的治療,需要透徹的理解和明確的判斷,不能有任何混亂或遺漏。

六味飲和參乳湯的詳細內容,請參考相關章節。

拈痛丸,用於治療九種心痛。 成分包括:炒五靈脂、煨蓬朮、木香、當歸(各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用橘皮煎湯送服。

2. 腫脹辨

或問於余曰。腫與脹有辨乎。余曰。腫自腫。而脹自脹。不可不辨也。蓋氣血流行。臟腑調和。脈絡疏通。在外安得作腫。在內安得作脹。而為有病之軀耶。緣其人腎氣虛而失開闔之權。肺氣虛而失清肅之令。脾氣虛而失健運之常。表氣虛而外邪易入。於是在肌肉則腫生。在臟腑則脹生。

現於外而自知其腫。人亦知其腫也。發於內而自知其脹。人不知其脹也。其腫脹之多端。虛實之各異。風寒濕熱。水蟲血食之各種。不詳悉言之。何以示後學而知所適從哉。夫風寒外入之腫。則為實症。如頭面之腫。發頤之腫。牙齦之腫之屬是也。濕熱外入之腫。多實而亦有虛症。

如瘡瘍之腫。單腹之腫。痛痹之腫之屬是也。若氣水蟲血之腫。則有虛實兩症。如目下之腫。周身之腫。手足之腫。腹皮光亮之腫。腎囊腎莖之腫。腹有青筋紅筋之腫之屬是也。治法自有各門方藥。而以症合脈。為盡善也。然脹病則與腫病。迥乎不同矣。腎火衰微。中土虛寒。

脾元不運而脹矣。水不生肝。木鬱不達。兩脅不和而脹矣。陰火灼肺。金氣膹郁。喘咳壅塞而脹矣。不特此也。又有濕熱在脾胃而脹矣。水飲在中脘而脹矣。瘀血在中焦。及蟲積在腸胃而脹矣。氣滯食阻。在陽明而脹矣。大小便不通。在少腹而脹矣。外風無脹病也。而脹病亦不一也。

大抵腫有形。而脹無形。脹者腫之漸。內傷者居多。腫者脹之劇。外感者無與。內傷有脹。而亦有腫。外感有腫。而卻無脹。以虛脹而作實治。不腫不已。以實腫而作虛醫。雖脹無害。醫家務必以外腫內脹。確認親切。則腫自腫。而脹自脹。不有了然胸中者乎。安可不與子細辨之乎。

如剝蕉葉。如抽繭絲。名士名醫。兼而有之。

普濟消毒飲(見頭痛)治風寒外入諸腫。察各症虛實加減用。

壯火溫脾湯,治腎火衰微。中土虛寒。脾元不運而脹。

白朮(三錢土炒),炙甘草(一錢),山藥(二錢),陳皮(八分),芡實(二錢),製附子(八分),茯苓(一錢)

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治木鬱不達。兩脅不和而脹。

柴胡(七分),薄荷(五分),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炒),陳皮(七分),甘草(五分),茯苓(八分),白朮(二錢土炒),丹皮(一錢),山梔(五分)

共為末。每服五錢。

熱鬱湯,治陰人火灼。肺金氣膹郁喘咳。壅塞而脹。

熟地(三錢),麥冬(二錢),南沙參(二錢),阿膠(一錢),五味子(十粒),胡桃(二枚打碎)

水二鍾。煎八分服。

燥濕消中飲,治濕熱在脾胃而脹熱。因濕燥濕。而熱自除。

白朮(一錢五分土炒),陳皮(一錢),茯苓(一錢),半夏(一錢),苡仁(二錢炒),白扁豆(一錢五分炒)

白話文:

腫脹辨

有人問我:腫和脹有什麼區別?我說:腫就是腫,脹就是脹,絕對不能混淆。一般來說,氣血運行順暢,臟腑協調,經絡通達,身體外不會長腫,內部也不會脹。出現腫脹,都是因為生病了。原因是腎氣虛弱,喪失了開闔的功能;肺氣虛弱,喪失了清肅的功能;脾氣虛弱,喪失了運化食物的功能;衛氣虛弱,容易受外邪入侵。於是,在肌肉就產生腫,在臟腑就產生脹。

外在的腫,自己能感覺到,別人也能看到;內在的脹,自己能感覺到,但別人看不出來。腫脹的種類很多,虛實也不同,有風寒濕熱、水腫、蟲積、血瘀等等,種類繁多,無法一一詳述,如何讓後學能明白呢?

風寒外侵引起的腫,是實證,例如頭面腫、腮腺腫、牙齦腫等等。濕熱外侵引起的腫,大多是實證,但也有一些虛證,例如瘡瘍腫、單腹腫、痛痹腫等等。至於因氣、水、蟲、血引起的腫,則有虛實兩種情況,例如眼瞼下腫、全身腫、手足腫、腹部皮膚光亮伴腫、陰囊或陰莖腫、腹部有青筋紅筋伴腫等等。治療方法各有不同的藥方,但必須根據症狀和脈象來選擇,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然而,脹病和腫病完全不同。腎火衰弱,脾胃虛寒,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導致脹;肝血不足,肝氣鬱滯,兩脅不通暢也會導致脹;陰虛火旺灼傷肺,肺氣鬱結,就會出現喘咳氣短和脹;此外,還有脾胃濕熱導致脹,胃脘積水導致脹,中焦瘀血或腸胃蟲積導致脹,陽明經氣滯食積導致脹,大小便不通導致少腹脹等等。外感風寒不會引起脹病,但脹病的成因也並非單一。

總而言之,腫是有形的,脹是無形的;脹是腫的早期階段,多為內傷;腫是脹的嚴重階段,多為外感。內傷可以引起脹,也可以引起腫;外感可以引起腫,卻很少引起脹。如果把虛脹當成實證治療,腫就不會消退;把實腫當成虛證治療,即使脹沒有危害,也會延誤治療。醫生一定要區分清楚外在的腫和內在的脹,才能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做到腫就是腫,脹就是脹,心中有數,怎麼能不仔細辨別呢?

如同剝香蕉葉,如同抽取蠶絲,名醫也要有這樣的水平。

普濟消毒飲(見頭痛)治療風寒外侵引起的各種腫脹,需根據症狀的虛實加減用藥。

壯火溫脾湯,治療腎火衰弱,中焦虛寒,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的脹。 處方:白朮(三錢,土炒)、炙甘草(一錢)、山藥(二錢)、陳皮(八分)、芡實(二錢)、製附子(八分)、茯苓(一錢) 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治療肝氣鬱滯,兩脅不通暢導致的脹。 處方:柴胡(七分)、薄荷(五分)、當歸(一錢)、白芍(一錢,炒)、陳皮(七分)、甘草(五分)、茯苓(八分)、白朮(二錢,土炒)、丹皮(一錢)、山梔(五分) 研末,每次服五錢。

熱鬱湯,治療陰虛火旺灼傷肺,肺金氣鬱結,喘咳氣短導致的脹。 處方:熟地(三錢)、麥冬(二錢)、南沙參(二錢)、阿膠(一錢)、五味子(十粒)、胡桃(二枚,打碎) 水二鍾,煎至八分服。

燥濕消中飲,治療脾胃濕熱導致的脹熱,因濕燥濕,而熱自除。 處方:白朮(一錢五分,土炒)、陳皮(一錢)、茯苓(一錢)、半夏(一錢)、苡仁(二錢,炒)、白扁豆(一錢五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