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症會心錄》~ 卷下 (3)
卷下 (3)
1. 溫疫論
時疫一症。何自而起哉。起於非其時而有其氣。是為天地之厲氣。是為不正之異氣。沿門排戶。傳染於頃刻之間。流散四方。殺人於數日之內。醫家不知疫毒之烈。而概以傷寒之法施治。無怪乎病愈急而藥愈亂。不死於病而死於醫。不死於醫。而死於聖經之遺亡也。夫厲氣之來。
有從鼻而入者。則伏於募原。有從口而入者。則中於胃腑。其間體實而受邪者有之。體虛而受邪者有之。本熱而假寒者有之。本寒而假熱者有之。非可盡投膏黃。純用芩連。而專以丹溪河間為法者也。蓋時疫之初發。與傷寒似同而實異。時疫之傳變。與傷寒似異而實同。當其邪在三陽也。
惡寒壯熱。頭痛身痛。口渴引飲。嘔吐下利。脈大而數。又可吳君立達原一方。乃驅邪離散直達巢穴之藥。白虎承氣。乃辛涼推蕩。清火逐邪之劑。惟壯實之體投之。可謂萬舉而萬全。倘遇內虛之輩。白虎失之過寒。承氣失之過攻。苟非神明變化。別會長沙公之秘旨。未有不誤人於反掌間者矣。
至於邪陷三陰。臟氣受敵。其見症也。神昏目定。撮空捻指。譫妄舌黑。脈沉細而數。種種惡症疊出。吳君用仲景法。投承氣湯。非不盡善。第恐正弱邪強。證實脈虛之輩。當此邪傳三陰。元氣由邪熱而虧。胃氣由邪熱而耗。臟氣由邪熱而傷。不知變計。徒拘攻下一法。虛虛之戒。
可不慎歟。獨是今日醫士。不究疫病之原。識病之情。僅以消散之品混治。至七八日間。忽然內陷。斯時既不敢用參附以回陽。又不敢用歸地以生陰。展轉思維。向病家言曰。與其委之莫救。不若復進膏黃芩連之屬。冀厥少回而疫邪解。未可知也。斯言也。強壯而脈實者耶。
痞滿而燥實者耶。膏黃芩連之投。固其宜也。不然三陰之經。與臟氣相近。非察脈辨症。而藥味難投。其亦不知厥逆連臟之旨。而深長思矣。余兄廣期。謂疫病乃熱毒為害。治法以逐疫解毒為第一義。因設立乾一老人湯一方。除疫毒而退熱邪。正如喻氏所謂上焦如霧。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之意同。而可稱為治疫之聖藥也。
乾一老人湯
黑豆(五錢),甘草(三錢),金銀花(五錢),鮮黃土(五錢)
水煎服。
達原散,治疫症初起。
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白芍(一錢炒),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午後溫服。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用引。以助升泄。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熱邪溢於少陽經也。本方加柴胡一錢。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本方加羌活一錢。如目痛。眉稜骨痛。眼眶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本方加乾葛一錢。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瘟疫疾病的起源和治療方法。瘟疫起源自不正之氣,一種強烈且傳播迅速的邪氣,可在短時間內感染眾多人羣,並導致患者在數日內死亡。由於醫學界對瘟疫的毒力認識不足,往往會用錯誤的治療方式,如以處理風寒的方式來應對,結果導致病情加劇,藥物使用更加混亂,患者不是死於疾病本身,而是死於不當的醫療,甚至死於古醫學知識的遺失。
瘟疫的入侵途徑可能透過鼻子進入募原,也可能透過口腔進入胃腑。不同體質的人受到的影響也不同,有體質實健者,也有體質虛弱者。有本來體熱卻表現出寒象的,也有本來體寒卻表現出熱象的。不能一概而論的使用藥物,應視個體狀況調整。
瘟疫初期與風寒相似,但實際上有很大的差異。當瘟疫邪氣在人體三陽部位時,會出現惡寒、高燒、頭痛、全身疼痛、口渴、嘔吐、腹瀉等症狀,脈搏會變得粗大且快速。這個時候,可以使用吳氏立達原的藥方,或者白虎湯、承氣湯,但需視患者體質選擇。
當瘟疫邪氣侵入三陰,臟器受到侵害,會出現各種嚴重症狀,如神智不清、手指無意識的動作、胡言亂語、舌頭變黑、脈搏細弱且快速。吳氏的處方是使用承氣湯,但對於體質虛弱者,這樣的藥方可能過於強烈,會進一步削弱體力。在這種情況下,應避免盲目使用攻下法,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對於那些不深入研究瘟疫源頭,不瞭解疾病特性的醫生,他們往往只使用一般的散寒藥物,當疾病在七到八天內突然加重時,他們不敢使用參附湯來回陽,也不敢使用歸地湯來滋養陰氣。他們會建議再次使用黃芩、黃連等藥物,希望能夠緩解病情,但這對強壯且脈象實的患者來說才適用。
作者的哥哥認為瘟疫是由熱毒引起的,治療的首要原則是清除瘟疫和解毒。因此,他創立了一種名為「乾一老人湯」的藥方,可以消除瘟疫的毒性並降低熱度,符合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下焦如瀆,決而逐之的治療原則,被視為治療瘟疫的聖藥。
文中還列出了其他幾種藥方,如達原散、白虎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這些藥方都需根據患者具體的症狀和體質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