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4)

1. 溫疫論

白虎湯,治疫症脈長洪而數。大渴大汗。通身發熱。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一兩),炒陳米(一撮)

加姜煎服。

大承氣湯,以下三承氣湯。惟熱邪傳裡。脈實症實者宜之體素虛寒。及未傳裡者禁用。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三錢)

加姜煎服。弱人減半。邪微者各復減半。

小承氣湯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

加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姜煎服。

按三承氣湯。功用彷彿。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耎堅而潤燥。病久失下。雖無結糞。然黏膩極臭。惡物得芒硝大黃有盪滌之能。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調胃承氣宜之。三承氣功效俱在大黃。余皆治標之品也。不耐湯藥者。或嘔或畏。當為細末蜜丸湯下。

白話文:

白虎湯,用來治療疫病,症狀是脈象呈現又長又大且快速的跳動,非常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發熱。

藥方組成: 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甘草(一兩),炒過的陳米(一小撮)。 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大承氣湯,以下還有三種承氣湯。只有當熱邪傳入體內,脈象堅實,且症狀也確實屬於實證的時候才適合使用。如果體質本來就虛弱寒涼,或者熱邪還沒有傳入體內,就絕對禁止使用。

藥方組成: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芒硝(三錢)。 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體質虛弱的人藥量減半,症狀輕微的人則各藥都再減半。

小承氣湯

藥方組成: 大黃(五錢),厚朴(一錢),枳實(一錢)。 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調胃承氣湯

藥方組成: 大黃(五錢),芒硝(二錢五分),甘草(一錢)。 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

總結來說,這三種承氣湯的功效相似,都是針對熱邪傳入體內的情況。但是,如果上腹部有脹滿感,適合使用小承氣湯。如果腹中有硬結,就加入芒硝來軟化硬結並潤燥。對於久病而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即使沒有明顯的硬糞,但排泄物黏膩且惡臭,這種情況表示腸道積累了污穢之物,大黃和芒硝具有清除污穢的能力。如果沒有上腹脹滿的症狀,只是腸道有宿便和瘀熱,就適合使用調胃承氣湯。這三種承氣湯的主要功效都在於大黃,其他藥物都是輔助治療的。如果病人不耐受湯藥,或者出現嘔吐、害怕喝藥的情況,可以將藥物磨成細末,製作成蜜丸,再用湯藥送服。

2. 黃疸

發黃一症。有內傷陰陽之不同。外感傷寒時疫之各別。傷寒期十八日而始痊。時疫待陽明解而熱退。內傷之陽黃。熱濕鬱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脾虛。內傷之陰黃。寒濕蓄在胃也。而其原本於腎虛。古人雖分有五疸之名。而要不外於脾腎。蓋脾氣旺則能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何熱鬱而生濕之有。腎氣壯則火能生脾土。而中州運行。何寒蓄而生濕之有。縱實體而受濕熱。雖進清利之品在先。亦必培土之味在後。而始收功也。余嘗治陽黃之症。大補脾陰之中。少加茵陳梔子。治陰黃之症。大補腎元之中。重加參朮炙耆。莫不應手取效。不然。徒知濕之可利。

熱之可清。攻伐多進。脾元敗而腎元虧。中滿之症變。雖長沙復起。亦無如之何矣。又有疫病發黃。邪熱在陽明。脈數發熱。口渴引飲。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宜陳皮扁豆穀芽神麯黑豆甘草石斛麥冬赤茯苓何首烏車前子鮮黃土之屬。解疫毒而救脾胃。俾邪從陽明解而出表為順也。

若其人平日脾腎素虛。雖邪熱在陽明。而脈細無力。人倦少神。冷汗自出。大便不實。小便黃赤。急宜參朮歸地脾腎兩救。庶不致內傳厥少。而有虛脫之險也。倘黃未退而瘀血先下。此陰絡已傷。土氣已壞。雖重進參朮。萬無生理者矣。蓋外感之黃熱解。而黃自消。內傷之黃元回。

而黃始退。且外發體實者。投清涼可愈。內發元虧者。非補益不痊。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如陰黃腎中元虧。胃氣不升。中央之地。失健運之常。脾之真色盡現於外。欲求其黃如羅裹雄黃也。不亦難哉。彼黃疸輩。兩目如金。久久不退。一以濕熱由此而現。一以真色。

由此而泄。陽明主宗筋。諸脈皆屬於目。而上走空竅也。外此胃脘久痛。變為黃疸。此乃脾胃大虧。非內挾瘀血。即中藏痰飲。虛熱者救脾陰為急。虛寒者救胃陽為先。庶不致有脹滿之患矣。

闡發疸症。無一遺義。

上渡金嘉會。年三十七。平日嗜酒。己巳十一月。因食羊肉。又值夢泄之後。右脅急痛。數日不大便。始投破滯不應。繼用桂附不效。再進攻下丸藥。大便雖通而痛不止。適余在渠村中。邀去一診。兩脈細數。舌黑如墨。余曰。肝脾腎皆虧。內挾瘀血作痛。非停滯。非陰症。

但先用破氣溫熱之劑。後用大攻大下之藥。是泥通則不痛之說。元氣受傷而誤投矣。治用扶脾養元。益血救腎之品。服下稍定。次日兩目及一身發黃。易醫不知內傷為害。反進分利清熱之藥。大下瘀血鬥許。呃逆而亡。蓋此症乃瘀血暴脫。陰絡受傷之故。其發黃者。血蓄於中。

元氣不運。脾之真色盡現於外也。(自識)

理脾陰煎,治陽黃之症。

南沙參(二錢),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山藥(一錢五分),白扁豆(二錢炒),陳皮(一錢),甘草(五分),茵陳(二分),梔子(五分),白芍(一錢炒),苡仁(三錢),穀芽(三錢炒)

白話文:

【黃疸】

黃疸這症狀,可分為由內傷和外感兩種不同情況。外感可能因感冒或季節性流行病引起,感冒大概需十八天才能康復,季節性流行病則需待陽明病解,熱度才會退去。內傷的陽黃,是由熱濕鬱積在胃部造成的,但根本原因是脾虛;而內傷的陰黃,是由寒濕積聚在胃部造成的,根本原因則是腎虛。古人雖然將黃疸分為五種類型,但主要都離不開脾腎的問題。脾氣旺盛可以將精華散至肺部,調節水分,將它們下輸至膀胱。

那怎麼可能會有熱鬱和濕氣產生呢?腎氣壯盛則火能生土,使中焦運行正常,又怎麼會有寒氣聚集和濕氣產生呢?即使身體強壯的人受到濕熱影響,即使先使用清利的藥物,後面也必須使用補土的藥物,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我曾經治療過陽黃的病症,在大補脾陰的同時,加入茵陳和梔子;治療陰黃的病症,在大補腎元的同時,大量使用人參、白朮和炙耆,效果顯著。否則,只知道濕氣可以清利,熱度可以清除,進行大量的攻擊和伐擊,脾和腎的根源就會被削弱,導致中滿的症狀出現,就算張仲景再次活過來,也無法解決。

此外,也有因為疫情導致的黃疸,邪熱在陽明經,脈搏加速,發燒,口渴想喝水,大便祕結,小便顏色深紅,這時應該使用陳皮、扁豆、穀芽、神麯、黑豆、甘草、石斛、麥冬、赤茯苓、何首烏、車前子和鮮黃土等,用以解毒和拯救脾胃,讓邪氣從陽明經解出並排出體外,纔是順序。

如果一個人平時脾腎就虛弱,即使邪熱在陽明經,但脈搏細弱無力,人疲倦無精神,冷汗自出,大便不成形,小便黃赤,應該立即使用人參、白朮、歸地等藥物,以同時拯救脾腎,這樣纔不會導致病情傳至厥陰和少陰,避免虛脫的危險。如果黃疸未退,卻先有瘀血排出,這是陰絡已受損,土氣已經衰敗,即使大量使用人參、白朮,也無法存活。外感導致的黃疸,熱度消失,黃疸自然消除;內傷導致的黃疸,只有等到根源恢復,黃疸才會消退。外感導致的黃疸,身體健康的人,使用清涼藥物即可康復;內傷導致的黃疸,如果不補充能量,是無法痊癒的。經典裡說,中央是黃色,通向脾臟。例如陰黃,腎中根源虧損,胃氣不能上升,中央之地,失去了正常的運轉,脾臟的真實顏色完全顯現在外表,想要達到像包裹著雄黃般的黃色,是非常困難的。那些患有黃疸的人,眼睛像金色一樣,久久無法退黃,一是因為濕熱由此表現出來,二是因為真實的顏色由此洩露。陽明經主宗筋,所有脈絡都連接至眼睛,向上走至空竅。除此之外,長期胃痛,變成黃疸,這表示脾胃已經嚴重虧損,不是內部夾雜瘀血,就是藏有痰飲。虛熱的人,應該緊急拯救脾陰;虛寒的人,應該先拯救胃陽,這樣纔不會有脹滿的困擾。

我詳細解釋黃疸症狀,沒有遺漏任何一個細節。

上渡金嘉會,年齡三十七歲,平時喜歡喝酒。己巳年十一月,因為吃羊肉,又剛好夢遺後,右側肋骨劇烈疼痛,幾天無法排便。開始使用破滯藥物,但無效;接著使用肉桂和附子,也沒有改善;再使用攻下藥丸,雖然大便通暢,但疼痛仍然持續。當時我在他村裡,他請我去診斷。兩手脈搏細弱且快速,舌頭黑如墨。我說,肝、脾、腎都虧損,內部夾雜瘀血導致疼痛,不是停滯,也不是陰症。但是,先使用破氣溫熱藥物,後使用大攻大下的藥物,這是遵循「通則不痛」的理論,但實際上,元氣受損,誤用了藥物。治療上,我使用扶脾養元、益血救腎的藥物,服用後稍微穩定。第二天,雙眼和全身出現黃疸。換了醫生,但不知道是內傷導致的問題,反而使用清熱利尿的藥物,結果大量排出瘀血,最後嘔吐不止而死亡。這個症狀是由瘀血突然流失,陰絡受損導致的。出現黃疸的原因,是血液在體內蓄積,元氣無法運轉,脾臟的真實顏色完全顯現在外表。

【理脾陰煎】,用於治療陽黃。

南沙參(二錢)、白朮(二錢土炒)、茯苓(一錢)、山藥(一錢五分)、白扁豆(二錢炒)、陳皮(一錢)、甘草(五分)、茵陳(二分)、梔子(五分)、白芍(一錢炒)、薏仁(三錢)、穀芽(三錢炒)

用水煎煮服用。

【培腎元煎】,用於治療陰黃。

熟地(二錢)、當歸(二錢)、山藥(一錢)、枸杞(一錢)、附子(一錢)、白朮(一錢五分)、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一錢)、炮薑(八分)、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

用水煎煮服用。

【四君子湯】

【茵陳五苓散】,用於清除濕熱,利小便。

茵陳、豬苓、赤苓、白朮(土炒)、澤瀉(各二錢)

用水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