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蘊谷

《雜症會心錄》~ 卷下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1)

1. 脅痛

逍遙散(見眩暈門)

小柴胡湯(見肺痿並虛痿門)

白話文:

脅痛

可以用逍遙散來治療(詳細內容請參考眩暈篇)。

也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詳細內容請參考肺痿和虛痿篇)。

2. 痹症

痛痹一症。肝腎為病。筋脈失於榮養。虛火乘於經絡而紅腫疼痛。若腫痛不紅。得溫稍定者。又屬虛寒也。初起惡寒發熱。類於傷寒。多腫痛於四肢經絡之間。或左右移動。或上下游行。或脈大而數。或細而數。或細而遲。或細而澀。或大而空。醫家認作風寒濕三氣雜至之說。

概以外邪為治。病勢漸增。陰液漸耗。虛虛之禍。有不可勝言者矣。蓋風自內動。濕熱內生者。屬陰虛而有火。表之清之。症變虛損者居多。寒自內發。寒濕內生者。屬陽虛而無火。表之消之。症變中風者居多。即令其人體實。果系外邪侵入。表散不應者。雖進大涼之藥。痛止而腫消。

亦必用扶脾益血之品。以收後效。又有服熱藥太過。胃中蘊熱日深。筋脈不利。不能轉移。手足腫痛如錐。苦楚異狀。以陽明主宗筋。筋熱則四肢緩縱。痛歷關節而為熱痹也。醫家不知清熱降火。泥於風寒濕三氣雜至之說。非表散風寒。則溫經利濕。火上添油。愈服愈熱。其症口渴面赤。

聲高叫喊。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脈數大有力。或洪大有力。所謂歷節白虎風症。痛如虎齧也。治法宜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參之屬。清陽明之積熱。降有餘之實火。然後熱解筋舒。而痛方定。此種極少而慎治。不可不知而誤治也。雖然。內經有入臟者死。留連筋骨間者痛。

久留皮膚間者易已之旨。足見內生之風寒濕三氣。鼓舞於經絡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藥。而臟氣空虛真陰欲竭。外入之風寒濕三氣。鼓舞於經絡之中者。恐用攻表耗元之藥。而臟氣受敵。真陽欲脫。況痹者閉也。乃脈絡澀而少宣通之機。氣血凝而少流動之勢。治法非投壯水益陰。

則宜補氣生陽。非急急於救肝腎。則惓惓於培補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搖也。倘泥於三氣雜至。為必不可留之邪。而日從事於攻伐。是體實者安。而體虛者危矣。可不慎歟。

探本之論。與泥於風寒濕三氣之說者。有上下床之別。

六味湯

八味湯(均見審虛實門)

十全大補湯(見盜汗門)

四君子湯(見中風門)

清熱定痛湯,治脈數有力。歷節白虎痛風症。此方主之。

生地(三錢),元參(一錢五分),麥冬(二錢),知母(一錢),黃連(五錢),石膏(二錢),黃柏(五分),黃耆(一錢,蜜炙),甘草(五分)

加黑棗三枚。炒陳米五錢。水二杯。煎杯半。空心服。

白話文:

[痹症]這一種疾病,主要涉及到肝和腎的問題。因為肝腎功能失調,導致筋脈得不到充分的營養,虛火就會在經絡中肆虐,引起紅腫疼痛。如果出現腫痛但並不紅,且在得到溫暖後會稍微緩解,這就屬於虛寒的症狀。初期可能伴有惡寒發燒,看起來像感冒,但主要是四肢的經絡間出現腫痛,這種疼痛可能會左右移動,或者上下遊走,脈搏可能大而快,也可能細而快,或者細而慢,甚至細而澀,或者大而空。醫學界通常認為這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一般都會把重點放在對抗外來病原,但這樣做會使病情逐漸加重,身體的陰液也會逐漸消耗,這是一種虛上加虛的災難,嚴重性無法言喻。其實,風是由內而生,濕熱也是由內而生,這代表體內陰虛而有火,如果只是一味的清表,大部分患者會變得虛弱。同樣的,寒也是由內而生,寒濕也是由內而生,這表示陽虛而無火,如果只是一味的消表,大部分患者會變成中風。即使患者身體健康,確實是由外來病原入侵,但即便使用大劑量的寒涼藥物,雖然疼痛停止,腫脹消失,仍需使用扶脾益血的藥物,以期後續的康復效果。

也有服用過多熱性藥物,導致胃部熱度日漸增加,筋脈受到影響,無法自由活動,手腳出現針刺般的疼痛,這是一種極為痛苦的狀況。根據陽明主宗筋的理論,筋脈熱度高,四肢就會失去控制,疼痛會延伸到關節,形成熱痹。醫生若不懂得清熱降火,只是固執地認為是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綜合影響,不是一味的散風寒,就是溫經利濕,這就像往火上加油,越吃藥越熱。這種情況下,患者會口渴臉紅,聲音高亢,大便乾結,小便色深,脈搏快速且有力,這就是所謂的歷節白虎風症,疼痛如被猛獸啃咬。治療方法應該是使用黃芩、黃連、黃柏、石膏、生地、知母、元參等藥物,清除陽明經的積熱,降低實火,只有這樣,熱度才能解除,筋脈才能放鬆,疼痛才能停止。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必須謹慎處理,不能輕易誤診。

然而,古籍《內經》中提到,如果風、寒、濕進入臟腑,就會致命;如果停留在筋骨間,就會疼痛;如果長期停留在皮膚,就會容易治癒。由此可見,體內產生的風、寒、濕三氣,在經絡中興風作浪,如果使用攻擊表層,消耗元氣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臟腑虛弱,真陰瀕臨枯竭。外部入侵的風、寒、濕三氣,在經絡中興風作浪,如果使用攻擊表層,消耗元氣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臟腑受到攻擊,真陽瀕臨消失。況且,痹症的特徵就是閉塞,經絡阻塞,缺乏流通,氣血凝滯,缺乏流動。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滋補腎水,增加陰氣,或者補氣生陽。必須緊急救護肝腎,或者全力補充脾胃。這樣,病情才會後退,根本不會搖動。如果固執地認為風、寒、濕三氣是必須清除的邪氣,每天都進行攻擊,那麼身體強壯的人可能會安然無恙,但身體虛弱的人就會陷入危險。這一點,我們必須謹慎。

對於病因的深入研究,與那些固守風、寒、濕三氣理論的醫生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藥方:

  • 六味湯
  • 八味湯 (可在虛實門找到)
  • 十全大補湯 (可在盜汗門找到)
  • 四君子湯 (可在中風門找到)
  • 清熱定痛湯,用於脈搏有力且頻率高的歷節白虎痛風症。

生地(三錢),元參(一錢五分),麥冬(二錢),知母(一錢),黃連(五錢),石膏(二錢),黃柏(五分),黃耆(一錢,蜜炙),甘草(五分)

加入三枚黑棗,五錢炒陳米,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半,空腹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