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嘔吐不食」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嘔吐不食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症狀,主要表現為反覆嘔吐,不思飲食。嘔吐不食在中醫古代疾病中常見於外感、內傷、食積等病症。外感嘔吐不食多由風寒、風熱、暑濕等外邪侵襲人體所致,內傷嘔吐不食多由脾胃虛弱、肝膽火旺、痰飲內阻等原因引起,食積嘔吐不食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等所致。
嘔吐不食在中醫古代疾病的治療上,主要以清熱解毒、健脾和胃、化痰散結等方法為主。外感嘔吐不食,可用辛溫解表、清熱化痰等方法治療;內傷嘔吐不食,可用健脾和胃、理氣止嘔等方法治療;食積嘔吐不食,可用消食導滯、和胃止嘔等方法治療。
嘔吐不食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其病因病機複雜,治療方法多樣。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以下是中醫古代疾病嘔吐不食的證候基本介紹:
- 嘔吐不食的症狀:
嘔吐不食的患者常常會出現反覆嘔吐,不思飲食的症狀。嘔吐的內容物多為胃液,也可為食物殘渣或膽汁。嘔吐的程度可輕可重,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等症狀。不思飲食的患者往往會出現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症狀。
- 嘔吐不食的病因病機:
嘔吐不食的病因病機複雜,主要包括外感、內傷、食積等因素。外感嘔吐不食多由風寒、風熱、暑濕等外邪侵襲人體所致。內傷嘔吐不食多由脾胃虛弱、肝膽火旺、痰飲內阻等原因引起。食積嘔吐不食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等所致。
- 嘔吐不食的治療方法:
嘔吐不食的治療方法多樣,主要以清熱解毒、健脾和胃、化痰散結等方法為主。外感嘔吐不食,可用辛溫解表、清熱化痰等方法治療;內傷嘔吐不食,可用健脾和胃、理氣止嘔等方法治療;食積嘔吐不食,可用消食導滯、和胃止嘔等方法治療。
- 嘔吐不食的預防方法:
嘔吐不食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2)不吃過於油膩、生冷的食物。
(3)避免暴飲暴食。
(4)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5)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嘔吐不食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其病因病機複雜,治療方法多樣。在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同時,還要注意預防,避免嘔吐不食的發生。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前方證(求真按:『前方,指小半夏湯』)兼停飲而渴者,又有停飲而嘔吐不食,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為心下痞滿之誤』)或頭眩者,有效。總之,飲食不進者,或瘧疾經日而食不進者,此方倍加生薑,能奏效。」」
甘草乾薑湯
- 1.《皇漢醫學》:「《直指方》曰:「乾薑甘草湯(求真按:『是本方加大棗也』),治脾中冷痛,嘔吐不食。」」
歸脾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懷抱素郁,感冒經行譫語,服發散之劑,不應,用寒涼降火,前症益甚,更加月經不止,肚腹作痛,嘔吐不食,痰涎自出,此脾胃虛寒,用香砂六君,脾胃漸健,諸症漸退,又用歸脾湯而痊愈。」
理中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七歲,嘔吐不食,面白指冷,此胃氣虛寒也,用理中湯;嘔吐頓愈,又用六君子湯而痊。後傷食腹痛,發熱嘔吐流涎,先用保和丸一服,而痛嘔愈;再用四君、山梔而涎止。」
- 2.《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理中湯_,治夏月伏陰暑家病者,氣脈俱虛,飲水過度,或服涼劑,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內寒,感乎傷暑,伏熱之熱,當用此藥。」
葛根湯
- 1.《胎產指南》:「二十四、孕婦熱病,嘔吐不食,胸中煩躁,宜,葛根湯,。」
平胃散
- 1.《嬰童類萃》:「_天下受拜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三焦氣壅,胸膈痞脹,飲食不美,嘔吐不食,不服水土,及山嵐瘴氣。不俱大小老幼並宜服之。」
- 2.《資生集》:「平胃散,治妊娠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痛。」
參苓白朮散
- 1.《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凡赤白痢嘔吐不食者,此名噤口痢,用木香則失之溫,用山藥則失之閉,只以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米飲調下,胸次一開,自然思食。」
- 2.《醫學研悅》:「嘔吐不食,名曰噤口,此胃有熱也,只宜參苓白朮散,加石菖蒲末,陳米湯下。」
甘草湯
- 1.《痘治理辨》:「_一百二十一、干寒甘草湯_,治瘡疹,服冷藥太過、咳嗽、手足冷、脈遲、自利、嘔吐不食。乾薑(炮),甘草(炙,各四錢),銼為散,水一升二合,煎至四合,去滓溫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前方證(求真按:『前方,指小半夏湯』)兼停飲而渴者,又有停飲而嘔吐不食,心下痞硬(求真按:『心下痞硬,為心下痞滿之誤』)或頭眩者,有效。總之,飲食不進者,或瘧疾經日而食不進者,此方倍加生薑,能奏效。」」
涼膈散
- 1.《胎產秘書》:「凡妊娠病熱,嘔吐不食,胸中煩躁,宜安胎涼膈散。如熱甚,發赤黑斑,小便如血,胎漸落,將危者,急以梔子石膏湯救之,遲則墮矣。如火熱壅極,心煩口渴者,宜清心潤肺湯。」
- 2.《驗方新編》:「凡妊娠病熱,嘔吐不食,胸中煩躁,宜安胎涼膈散。如熱甚發赤黑斑,小便如血,胎漸落將危者,亟以梔子石膏湯救之,遲則墮矣。如火熱壅極、心煩口渴者,宜清心潤肺湯。」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類方》:「_白朮散_,治脾寒虛勞,嘔吐不食,腹痛泄瀉,胸滿喜噫。」
二陳湯
- 1.《嬰童類萃》:「一、脾胃不和,嘔吐不食,心膈不寬,或胸脅膨脹,加二陳湯、藿香、香附、砂仁。」
- 2.《醫學入門》:「間有挾痰與食積,嘔吐不食者,二陳湯、對金飲子。尿澀煩渴,或因瘴氣不伏水土者,五苓散,俱加黃芩、柴胡。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蘇子降氣湯
- 1.《醫學入門》:「在下升之衝上降,凡濕氣在下,隨氣、血、痰藥中,加防風、蒼朮升提;其濕衝心,則恍惚嘔吐不食,脈乍大乍小者死,宜木香流氣飲,或蘇子降氣湯吞養正丹。有火者,四物湯加黃柏以降之,再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
旋覆花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旋覆花湯_,治脾胃虛寒,中脘停痰,汪洋嘈雜,腸鳴多睡,嘔吐不食,脅肋脹痛,脈沉遲弦細。」
- 2.《赤水玄珠》:「_旋覆花湯_,治脾胃虛寒,中脘停痰,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嘔吐不食,脅肋脹痛,脈沉遲弦細。」
半夏茯苓湯
- 1.《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若中脘停痰,用二陳湯加枳殼。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用異功散。若胃氣不足,用人參橘皮湯,兼氣惱加枳殼,胸膈痞悶再加蘇梗,脅痛再加柴胡。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頭暈體倦,用六君子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半夏茯苓湯。」
- 2.《古今名醫匯粹》:「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用異功散。若胃氣不足,用人參橘皮湯;兼氣惱,加枳殼;胸脅脹悶,再加蘇梗;脅痛,再加柴胡。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頭暈體倦,用六君子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半夏茯苓湯。」
- 3.《古今名醫彙粹》:「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若飲食停滯,用六君子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用異功散。若胃氣不足,用人參橘皮湯;兼氣惱,加枳殼;胸脅脹悶,再加蘇梗;脅痛,再加柴胡。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加紫蘇,枳殼。頭暈體倦,用六君子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用半夏茯苓湯。」
- 4.《資生集》:「薛立齋曰:前證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若飲食停滯,六君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異功散;若胃氣不足,人參桔皮湯;兼氣腦加枳殼;胸脅痞悶加蘇梗;脅痛加柴胡;若飲食少思,六君加紫蘇、枳殼;頭暈體倦,六君子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半夏茯苓湯;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予嘗用之驗。」
- 5.《資生集》:「(《千金》)半夏茯苓湯,治妊娠脾胃虛弱嘔吐不食。」
左金丸
- 1.《內科摘要》:「儀部李北川,常患腹痛,每治以補中益氣加山梔即愈。一日因怒,肚腹作痛,胸脅作脹,嘔吐不食,肝脈弦緊,此脾氣虛弱,肝火所乘,仍用前湯吞左金丸,一服而愈。此面色黃中見青兼赤。」
消風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或癢或痛,膿水瀝淋,服表散之劑,更惡寒發熱,嘔吐不食,手足並冷,此病氣實而元氣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桔梗、藿香而嘔吐止,又用異功散而寒熱除,用人參消風散而瘡愈。」
補中益氣湯
- 1.《女科撮要》:「一婦人脾胃素弱,兼有肝火,產後陰門腫痛,寒熱作渴,嘔吐不食,敷大黃等藥,服驅利之劑,腫及於臀,虛症蜂起,此真氣虛而作,先用六君子以固脾胃,乃以補中益氣湯升舉,不數劑而消。」
肥兒丸
- 1.《兒科要略》:「(十三)四味肥兒丸,治小兒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瘡,齦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及一切疳證。」
- 2.《証治準繩‧幼科》:「_四味肥兒丸_,治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齦腐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又治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證。」
- 3.《保嬰撮要》:「_四味肥兒丸_,治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齦腐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又治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症。」
- 4.《審視瑤函》:「_四味肥兒丸_(治嘔吐不食。腹脹成疳。或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齦腐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又治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症。)」
- 5.《赤水玄珠》:「_四味肥兒丸_,嘔吐不食,腹脹成疳,作瀉不止,或食積脾疳,目生雲翳,口舌生瘡,牙齦腐爛,發熱瘦怯,遍身生瘡,小便澄白,腹大青筋,一切疳候。」
養胃湯
- 1.《醫方集宜》:「治小兒傷胃嘔吐不食」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答曰:勝紅丸治日久腹痛,嘔吐者用之。枳朮丸治氣多脾胃不和者用之。化氣丸治初受氣者用之。養胃湯治胸膈及腹痛、嘔吐不食兼瀉者用之。此病須以四方合而斟酌用之。」
參附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加減參附湯_,治寒痢陽氣脫陷,嘔吐不食,手足俱冷。」
五積散
- 1.《赤水玄珠》:「_五積散_,治風寒所傷,遍身疼痛,腳氣疼痛,或寒熱拘急,嘔吐不食等症。」
六和湯
- 1.《醫方選要》:「若其人元氣素虛,因於暑熱,四肢困倦,不思飲食,此熱傷脾胃也,以清暑益氣、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若脾胃不和,嘔吐不食,宜以六和湯、縮脾飲之類調之;若卒中,昏冒倒僕,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搐搦,此為暑風,不可作風治之,當以黃連香薷飲加羌活服之,自然愈矣。方見於後。」
半夏湯
- 1.《雞鳴錄》:「_秦氏養胎法_,妊娠二月,氣血不足,胎氣始盛,逆動胃氣,惡阻嘔吐不食,半夏湯主之。半夏(制),橘紅(鹽水炒),茯苓(各一錢),酒芩,麩炒枳殼,紫蘇(各八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一薄片),煎服。」
保和丸
- 1.《嬰童類萃》:「_保和丸_,治一切食積,泄瀉酸臭,嘔吐不食,心膈膨脹。」
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或癢或痛,膿水瀝淋,服表散之劑,更惡寒發熱,嘔吐不食,手足並冷,此病氣實而元氣虛也,先用異功散加桔梗、藿香而嘔吐止,又用異功散而寒熱除,用人參消風散而瘡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