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十一 (4)
卷十一 (4)
1. 胎毒瘰癧
胎毒瘰癧者,乃稟肝膽二經鬱火氣滯所致。蓋肝膽經行人身之側。若因肝火動而受患,故發於肝膽二經部分,當審其因而藥之。或因乳母恚怒,或血虛內熱者,當審其所因而調其母,不可用峻厲之藥,恐傷元氣也。
一小兒落草,頸間有癧五枚,審其母素多怒,時常寒熱,或乳間作痛,或脅肋微腫,悉屬肝膽經症,先用小柴胡湯加當歸、芍藥,寒熱頓透;又用加味逍遙散,母服兩月餘,其兒亦愈。
一小兒因乳母肝經有熱,耳前後患之,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其兒自愈。
一小兒頸間耳下各結核,三歲,久服消毒之劑,患處益甚,元氣益虛,診乳母素鬱怒,致肝脾血虛而有熱,用加味歸脾湯為主,佐以加味逍遙散,母熱漸退;卻與兒日各數匙,兩月餘而愈。
一小兒自落草時,頸間患有四枚,至五歲,耳前後如貫珠,元氣虛甚,寒熱往來,飲乳不徹,此稟肝膽經氣滯之症,用八珍、逍遙二散,與壯年婦人服之,兒飲其乳,半載之後,兒體漸充,其核漸消,又服地黃丸、逍遙散而全愈。
一小兒頸間結核,或發寒熱,左頰青,額間赤,此稟肝心二經之症,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與母服,兒日服半蛤許,兩月餘,核漸消。後因母怒發熱,兒病仍作,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漏蘆,又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與母服兩月餘,母子俱安。
一小兒頸間前後各有一核,色如故,至周歲,母有怒氣,各核變赤,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五分,十餘劑將愈。後因母大怒,寒熱往來,四肢瘈瘲,其子亦然,又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鉤藤鉤,母子並服而安。
一小兒生下,頸間瘰癧三枚,將期敷藥,延及耳前,余謂此稟肝膽二經所致,診其母肝膽脈尚洪數,余謂母子一體,治其母,兒自愈。不信,另用必效散一服,吐瀉並至,一夕而歿。
小柴胡湯
加味歸脾湯(二方見脅癰)
加味逍遙散(方見發熱不止)
六味地黃丸(方見作渴不止)
白話文:
所謂的「胎毒瘰癧」,是因為嬰兒繼承了母親肝膽兩經的鬱積火氣和氣血不暢所導致的。肝膽經脈循行在人體的側邊,如果因為肝火旺盛而生病,就會在肝膽經脈所經過的部位發病,應該仔細辨別病因來對症下藥。有些情況是因為哺乳的母親生氣,或是因為母親氣血虛弱體內有熱,這時應該仔細分析母親的問題來調整她的身體,不能使用過於強烈的藥物,以免傷害母親的元氣。
曾經有一個嬰兒剛出生,脖子上就長了五顆瘰癧。經過診斷,發現他的母親平時就容易生氣,而且常常忽冷忽熱,有時乳房會疼痛,或者胸脅部稍微腫脹,這些都屬於肝膽經的症狀。先用小柴胡湯加上當歸、芍藥來治療,寒熱的症狀很快就消退了;接著使用加味逍遙散,母親服用了兩個多月,她的小孩也痊癒了。
另一個嬰兒因為哺乳的母親肝經有熱,耳朵前後長了瘰癧,使用加味逍遙散治療母親後,他的小孩就自然痊癒了。
還有一個三歲的小孩,脖子和耳朵下都長了腫塊,長期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元氣也更加虛弱。診斷後發現他的母親平時就容易鬱悶生氣,導致肝脾氣血虛弱而有熱。於是使用加味歸脾湯為主藥,搭配加味逍遙散,母親的熱象逐漸消退,同時每天讓小孩服用幾匙母親的乳汁,兩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有個嬰兒剛出生時,脖子上就長了四顆瘰癧。到了五歲時,耳朵前後也長滿了像珠子一樣的腫塊,而且元氣非常虛弱,常常忽冷忽熱,喝奶也不順暢。這屬於肝膽經氣血不暢的症狀。於是使用八珍散和逍遙散,給一位身體強壯的婦女服用,再讓嬰兒喝她的乳汁,半年後,嬰兒的身體逐漸強壯,腫塊也逐漸消失,再服用六味地黃丸和逍遙散就完全痊癒了。
有個小孩脖子上長了腫塊,有時會發冷發熱,左邊臉頰發青,額頭發紅,這是肝心兩經的症狀。於是讓母親服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漏蘆,小孩每天服用一點點,兩個多月後,腫塊就逐漸消失了。後來因為母親生氣發熱,小孩的病又復發了,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上漏蘆,再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漏蘆,讓母親服用兩個多月後,母子都康復了。
有個小孩脖子前後各長了一個腫塊,顏色沒有變化。到了一歲時,母親生氣後,這些腫塊都變成了紅色。於是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五分的漏蘆,十幾劑藥後就快要好了。後來因為母親大怒,出現忽冷忽熱、四肢抽搐的症狀,她的小孩也一樣。又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漏蘆和鉤藤,讓母子同時服用後才康復。
有個嬰兒剛出生,脖子上就長了三顆瘰癧,本來想敷藥治療,後來蔓延到耳朵前面。我認為這是肝膽兩經的問題,診斷後發現他母親的肝膽脈象洪數,我認為母子一體,治療母親,小孩自然就會好。他們不相信,另外使用所謂的必效散,結果造成上吐下瀉,一晚上就過世了。
(註:後面列出了小柴胡湯、加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等藥方的出處)
2. 熱毒瘰癧
熱毒瘰癧,乃手足少陽、足厥陰二經風熱之症,或肝疳食積所致。其症發於項腋,或耳前後,或如貫珠,當分表裡虛實。若焮赤腫者,肝經熱毒也,用人參敗毒散。作痛寒熱者,肝火內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湯。不痛而小便黃,肝血虛也,用六味地黃丸。隱於肉裡而色不變者,肝疳內作也,用九味蘆薈丸。
膿成而不潰,或潰而不斂者,脾氣虛弱也,用益氣養榮湯。凡此腫焮疼痛,寒熱作渴者,屬病氣有餘,形氣不足,治宜清肝火,生肝血。腫硬不潰,潰而不斂者,屬病氣形氣俱虛,治宜補腎水,實脾土。若因乳母恚怒,肝火遺患者,又當隨所因而治之。
一小兒膿水淋漓,其核未消,發熱憎寒,此肝經氣血虛而有熱也,用補陰八珍湯為主,間以清肝益榮湯而愈。後複覈結,小便赤澀,晡熱作渴,用參朮柴苓湯為主,佐以六味地黃丸料加柴胡、山梔,及四味肥兒丸而斂。
一小兒十五歲患此,發熱作渴,日晡頰赤,脈數無力,屬陰虛而有熱,用補陰八珍湯五十劑,加參、耆又二十劑而潰。但膿水清稀,肌肉不生,此脾氣虛弱也,以參、耆、歸、術為主,佐以芍藥、熟地、麥門、五味,氣血乃復,遂進必效散一服,毒下而痊。
一小兒十三歲,久不愈,寒熱兼作,飲食少思,此肝火熾而脾胃虛也,用益脾清肝散;佐以九味蘆薈丸而愈。至十六歲,陰莖忽痿,服溫補之藥,莖竅出臭津,舊痕腫痛,余用清肝火之藥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患此,恪用攻痰,前症益甚,虛症悉至,仍議前法。余曰:小便頻數,肝經陰虛也;兩目連札,肝經風熱也;作嘔懶食,胃氣虛弱也;泄瀉後重,脾氣虛陷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漸愈,又用九味蘆薈丸而消。
一小兒項間及四肢結核,久潰不斂,形體骨立,大便不調,小便頻數,此肝脾疳症,用九味蘆薈丸、補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十四歲患此,膿水清稀,肌體骨立,晡熱盜汗,口乾咳痰,此腎水不能生肝木也,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三月餘,元氣漸復,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畢姻後,唾痰體倦,發熱作渴,此脾肺虛,不能生腎水,水泛而為痰,用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而痊。
一小兒患此,服克治之藥,致寒熱腹膨,此肝脾疳症,先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升麻,佐以九味蘆薈丸,漸退,又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而消。
一小兒患此,服化痰散堅之藥,面色赤白,少陽三焦部分見青筋,又目札出淚,此肝膽風熱所致,脾土虛而肝木所侮也,先用補中益氣湯、柴胡清肝散加蕪荑,核漸消,佐以五味異功散加蕪荑而愈。
一小兒九歲患此,面色常青,腫硬不潰,肉色不變,乃伐肝化痰。余曰:常調補肝脾。不信。果虛症蜂起。復請治,仍欲伐肝。余曰:面帶青色,肝虛而本色見也;面色變白,肺虛而本色見也;痰涎上湧,脾虛而不能攝也;兩目連札,肝血虛而生風也。經云:胃為五臟之本。
當先救胃氣。遂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元氣稍復。乃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五味異功散,佐以九味蘆薈丸,面色始黃,而核漸消;又以四味肥兒丸,間服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五歲患此,小便白色,此肝脾疳症,用九味蘆薈丸、四味肥兒丸而消。因食橙橘,二便俱白,拗間結核,亦用前丸而愈。後目連札,頸間耳後結核,用柴胡清肝散、蘆薈丸而愈。
張閣老侄孫患此,久服化痰削堅之劑,夜熱吐痰,時季夏,脈大,按之而澀。余曰:夏月肝症,而見肺脈,至金旺之時,其病必進矣。至八月疾甚,果不治。
一女子十四歲,耳下患此,服化痰泄氣藥,前症益甚,諸症竝臻。余曰:此肝膽經虛火之症也,前藥乃泛擾諸經,無臟不傷者。不悟,仍服之,更四肢發搐,目閉口噤。余曰:此肺經虛,肝木動,而脾土復傷也,當補脾土,滋肺金,養腎水。亦不信,後果歿。
一小兒四歲,患此,泛服軟堅伐肝之劑,益甚。余曰:此稟肝經之虛羸,兼乳母鬱怒所致,當調補乳母肝脾,滋子之腎水。不悟,仍用前藥,以致不起。
四味肥兒丸,治食積脾疳,面耳口舌生瘡,目障雲翳,牙齒腐爛等症。(方見貼骨癰)
柴芍參苓飲,治肝火血熱,遍身搔癢,或起赤暈,或筋攣結核。
柴胡,芍藥,人參,白朮,茯苓,陳皮,當歸(各五分),牡丹皮,山梔(炒),甘草(炒。各三分)
上薑棗水煎服。
神功散,治瘡瘍初起,腫焮者用之可消,加血竭更好。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
黃柏(炒),草烏(生用)
上各另為末等分,用漱口水調敷,常漱口水潤之。
清肝益榮湯,治肝膽經風熱血燥,筋攣結核,或作瘊子。
柴胡,山梔(炒,各五分),龍膽草(酒拌炒黑,五分),當歸,川芎,芍藥(各一錢),熟地黃(自制)白朮(炒),木瓜(不犯鐵器),茯苓,薏苡仁(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山梔牡丹皮。治肝膽經風熱,耳前後腫痛,或結核焮痛,或寒熱晡熱,口苦耳聾等症。(前方去山梔、丹皮,即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黃芩(炒,二錢),人參,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山梔,牡丹皮(各一錢)
上姜水煎,徐徐服。
九味蘆薈丸,治肝脾疳熱,患瘰癧結硬,或三焦目生雲翳,耳內生瘡,或肢體消瘦,熱渴少食,或肚腹不調,牙齦蝕,頰腐爛,下部生瘡等症。(方見喉痹)
必效散,治瘰癧,元氣無虧者,宜用此方。若元氣怯弱者,宜先補而後服之,癧毒已下,便與滋補,庶無他患。若孕婦及虛勞氣鬱所致者,尤不可服。世以此方為良劑,故並注之。
南硼砂(二錢五分),輕粉(一錢),麝香(五分),巴豆(五粒,去皮心膜),白檳榔(一個),斑蝥(四十個去頭足翅,用糯米炒)
上為末,取雞子二個,去黃用清,調藥入殼內,以濕紙數重餬口甑,蒸熟取出,曝乾研末,每服五分,用炒生薑酒五更調服,如毒出,小便澀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出而不痛。
益氣養榮湯(方見鶴膝風)
梔子清肝散(方見脅癰)
補陰八珍湯(即八珍湯加黃柏、知母)
益脾清肝散(方見黃水瘡)
白話文:
[熱毒瘰癧]
熱毒瘰癧是手足少陽和足厥陰兩條經絡中的風熱病症,或是由肝疳和食物積滯導致。此病症會在頸部腋下,或是耳朵前後出現,像是串珠一樣的結節,需分辨其表裡虛實。
如果紅腫,這是肝經熱毒,可以服用人參敗毒散。如果疼痛且伴有寒熱,這是肝火內燃,應使用加味小柴胡湯。如果沒有疼痛但小便黃,這是肝血虛,建議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深藏在肉裡,皮膚顏色沒有改變,這是肝疳內燃,應服用九味蘆薈丸。
如果已經形成膿包但不破潰,或者潰爛了但不收口,這是脾氣虛弱,應該服用益氣養榮湯。對於這種紅腫疼痛,寒熱口渴的情況,屬於疾病能量過剩,但身體能量不足,治療應清肝火,生肝血。如果硬塊不潰爛,潰爛後不收口,這表示疾病能量和身體能量都虛弱,治療應補腎水,強健脾土。如果是由母親憤怒導致的肝火,應針對原因進行治療。
接下來是一些具體的病例和治療方法,包括不同年齡的兒童,他們的病情各有特點,比如有的伴有發熱、寒戰,有的則有小便黃、黃疸、眼睛問題等,治療方案包括補陰八珍湯、清肝益榮湯、參朮柴苓湯、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九味蘆薈丸等。
最後,文中提及了多種藥物,如四味肥兒丸、柴芍參苓飲、神功散、清肝益榮湯、加味小柴胡湯、九味蘆薈丸、必效散、益氣養榮湯、梔子清肝散、補陰八珍湯、益脾清肝散等,這些藥物的配方和使用方式在文中都有詳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