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滋腎水」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滋腎水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腎陰虛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視物模糊、失眠多夢、遺精早泄等。

腎陰虛是指腎臟陰液不足的病理狀態,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視物模糊、失眠多夢、遺精早泄等症狀。

滋腎水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腰膝酸軟:患者常感覺腰部和膝蓋酸軟無力,下蹲和站起困難。
  • 頭暈耳鳴:患者常感到頭暈目眩,耳鳴耳聾。
  • 視物模糊:患者常感到視物模糊,看不清遠處的物體。
  • 失眠多夢:患者常常難以入睡,或者睡眠不深,容易做夢。
  • 遺精早泄:患者常常出現遺精或早泄的現象。

滋腎水的中醫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滋陰補腎:常用中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
  • 養血潤燥:常用中藥有麥冬、天冬、百合、沙參等。
  • 活血化瘀:常用中藥有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

滋腎水是中醫治療腎陰虛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滋腎水的治療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盲目服用中藥。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理中湯

  • 1.《醫學心悟》:「挾痰者,加半夏、生薑。既消之後,宜用理中湯健脾實胃,或以金匱丸溫暖命門,或以六味加牛膝、車前,滋腎水,清餘熱,庶收全功。
  • 2.《景岳全書》:「一、口舌生瘡,固多由上焦之熱,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勞倦過度,脈虛而中氣不足者,又非寒涼可治,故雖久用清涼終不見效。此當察其所由,或補心脾,或滋腎水,或以理中湯,或以蜜附子之類反而治之,方可全愈。此寒熱之當辨也。

四物湯

  • 1.《濟世全書》:「下消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與繅絲湯為上策。
  • 2.《眼科闡微》:「治法急宜收斂為妙。大約腎經之水,弱不能配火,邪火侵犯腎水,是以見五色花也。先吃杞實粥,次用四物湯養肝血,再用地黃湯滋腎水。不點。

白虎湯

  • 1.《傷寒尋源》:「諸書皆謂白虎主治陽明經熱。此三陽合病。而何以獨責陽明。因謂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三陽合邪。故統於陽明主治。愚按方中之用石膏知母。取降肺金清肅之氣。而滋腎水生化之源。水出高源胃土藉資灌溉。兼以甘草粳米。載之逗遛上焦。以生津而化燥則煩熱自蠲。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導赤散

  • 1.《証治準繩‧幼科》:「〔薛〕諸疳口瘡,因乳哺失節,或母食膏粱積熱,或乳母七情鬱火所致。其證,口舌齒齦如生瘡狀,若發熱作渴飲冷,額間色赤,左寸脈洪數者,此屬心經,先用導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黃丸滋腎水。若寒熱作渴,左頰青赤,左關脈弦洪者,屬肝經,先用柴胡梔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黃丸生肝血。

六味地黃丸

  • 1.《保嬰撮要》:「楊鴻臚子年十二,左脅下患此,服流氣飲、十宣散之類,元氣益虛,年餘不斂,左尺脈數而無力,左關脈弦而短,此肝經之症,因稟腎水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血燥火熾而然耳,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九味蘆薈丸以清肝火,而愈。
  • 2.《明醫雜著》:「愚按急驚乃風火之症,脾土受制,肝經實熱者,用瀉青丸徑伐其肝,或導赤散以瀉其子;肝經虛熱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補中益氣湯以養脾土:則風木自息,脾土自安矣。若因乳食不調,脾胃虧損,木來侮土,似慢驚而見抽搐、搖頭、札目、咬牙等症,宜用六君子加鉤藤鉤。
  • 3.《軒岐救正論》:「立齋曰愚按虛損之症。設若腎經陰精不足。陽無所化。虛火妄動。以致前症者。宜用六味地黃丸補之使陰旺則陽化若脾虛不能生腎。陰陽俱虛而致前症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培補元氣以滋腎水若陰陽絡傷血隨氣泛行。而患諸血症者。宜用四君加當歸純補脾氣。以攝血歸經。
  • 4.《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前症,胸脅脹悶,或小水不利,或時腹痛,此肝火氣病。先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而愈。
  • 5.《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後服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生肝血為善。
▼ 展開更多

小薊飲子

  • 1.《醫方論》:「清心與小腸之熱,滋腎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治淋而止痛。

六君子湯

  • 1.《明醫雜著》:「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 2.《不居集》:「薛氏曰:肺主皮毛,肺氣虛則腠理不密,風邪易入,治法當解表兼實肺氣。肺有火則腠理不閉,風邪外乘,治宜解表當清肺火,邪退即止。若數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痿矣。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虛漸腫,而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 3.《不居集》:「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
  • 4.《証治準繩‧雜病》:「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熱躁而咳,梔子湯。咳唾有血,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
  • 5.《醫辨》:「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躁而咳,梔子湯。咳唾有血,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

止嗽散

  • 1.《醫學心悟》:「又以內傷論前症,若七情氣結,鬱火上衝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貝母、柴胡、黑山梔。若腎經陰虛,水衰不能制火,內熱,脈細數者,宜朝用地黃丸滋腎水,午用止嗽散,去荊芥,加知母、貝母以開火鬱,仍佐以葳蕤胡桃湯。若客邪混合,肺經變生虛熱者,更佐以團魚丸。

加味逍遙散

  • 1.《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前症,胸脅脹悶,或小水不利,或時腹痛,此肝火氣病。先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而愈。
  • 2.《癘瘍機要》:「眉間屬甲木而主風,風動血燥而眉毛脫落又若動也。經云:水生木。遂朝用地黃丸以滋腎水生肝血,夕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生肝血,月餘諸症漸愈。又佐以四君、芎、歸、牡丹皮,月餘,經水旬日而止。又兩月餘,經水五十餘日而至,乃夕用五味異功散加當歸服兩月,經水四十餘日而至。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患前症,胸脅脹悶,或小水利,或時腹痛。此肝火氣病,先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而愈。
  • 4.《保嬰撮要》:「一小兒囊癰出血,久不愈,左頰色青赤,此心肝二經風熱而血不歸經也,先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清肝熱、滋腎水而血止,用托裡散而瘡愈。

玉女煎

  • 1.《成方便讀》:「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腎水,麥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陰,下滋腎水,能治陽明獨勝之火。石膏甘寒質重,獨入陽明,清胃中有餘之熱。雖然理雖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熾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虛火一證,亦宜改用生地為是。在用方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可也。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瘍醫》:「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大抵肝膽部分結核,不問大小,其脈左關弦緊,左尺洪數者,乃腎水不能生肝木,以致肝火燥而筋攣,須用前藥以滋化源,是治其本也。《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癧。
  • 2.《萬病回春》:「劉大尹素有疾,兩臂頑麻、兩目流淚,服搜風化痰藥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攣。余曰:麻屬氣虛,誤服前藥,肝火熾盛,肝血乾涸,筋無所養,虛而攣耳。當補脾肺滋腎水則風自去、熱自退、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不三月而痊。(方見補益。)
  • 3.《不居集》:「經久不愈,或愈後復發,膿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瘻。《內經》曰: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祛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
  • 4.《景岳全書》:「若經久不愈,或愈後復發,膿水淋漓,肌肉羸瘦者,必純補之劑,庶可收斂,否則變成九瘻。《內經》曰:陷脈為瘻,留連肉腠,即此病也。外用豆豉餅、琥珀膏,以驅散寒邪,補接陽氣;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丸,以滋腎水,培肝木,健脾土,亦有可愈者。
  • 5.《景岳全書》:「若嗜欲過多,虧損真陰者,宜用六味丸,補腎經元氣,以生精血,仍用補中益氣湯,以培脾肺之生氣,而滋腎水。經云陰虛者,脾虛也,但多誤認為腎經火證,用黃柏知母之類,復傷脾肺,絕其化源,反致不起,惜哉。
▼ 展開更多

龍膽瀉肝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患前症,胸脅脹悶,或小水利,或時腹痛。此肝火氣病,先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而愈。
  • 2.《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前症,胸脅脹悶,或小水不利,或時腹痛,此肝火氣病。先用龍膽瀉肝湯,以清肝熱,又用加味逍遙散,以生肝血,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而愈。

清燥救肺湯

  • 1.《成方切用》:「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其他苦寒降火傷胃之藥,尤在所忌。蓋肺金自至於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爾。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如沃焦救焚,不厭其頻,庶克有濟爾。

益氣聰明湯

  • 1.《湯頭歌訣》:「(東垣)蔓荊,升葛參耆黃柏並。並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參、耆各五錢,蔓荊子、葛根各三錢,黃柏、白芍各二錢,升麻錢半,炙草一錢,每服四錢。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耳目不聰明。蔓荊、升、葛,升其清氣;參、耆、甘草,補其中氣,而以芍藥平肝木,黃柏滋腎水也。)

八珍湯

  • 1.《瘍醫大全》:「陳實功曰:脅癰多從鬱怒肝火而發。虛怯人多有之,肥胖內實者無此證。初起宜梔子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四妙湯加香附、青皮;膿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潰後八珍湯加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兼滋腎水。若虛勞而得者,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者,俱死。(《正宗》)
  • 2.《瘍科心得集》:「初起,宜梔子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四妙湯加青皮、香附;膿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潰後,宜八珍湯加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兼滋腎水。但氣虛胃弱之人,亦不可過與補陽之藥,恐內受熱劑,則虛熱愈盛,盛則透傷內膜,切宜慎之。又病因虛勞所得,如破流臭敗,膿水清稀,補托不應者,是死證也。
  • 3.《外科正宗》:「脅癰多從鬱怒肝火者發之,肥胖內實者鮮此症。初起宜梔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解鬱瀉火。已成者,托裡消毒散加青皮、香附;膿已成者即針之,勿傷內膜。已破後八珍湯加丹皮、山萸、澤瀉,兼滋腎水。又虛勞所得者,破流臭敗稀膿,補托不應者必死。
  • 4.《濟陰綱目》:「松江太守何恭人,性善怒,腹結一塊年餘,上齶蝕透,血氣虛極,時季冬,肝脈洪數,按之弦緊,或用伐肝木、清胃火之藥。余曰: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恐伐肝木,至春不能發生耳。用八珍湯以生氣血,用地黃丸以滋腎水(歷觀數案,皆以肝脾腎為主而愈者,在立齋則可,在他醫則不可)。
  • 5.《証治準繩‧女科》:「遂用補中益氣、《濟生》歸脾二湯,專主脾胃,年餘而愈。松江太守何恭人,性善怒,腹結一塊,年餘上齶蝕透,血氣虛極,時季冬肝脈洪數,按之弦緊。或用伐肝木、清胃火之藥。余曰: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恐伐肝木至春不能發生耳。用八珍湯以生氣血,用地黃丸以滋腎水,肝脈頓退。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山梔、益肝氣,清肝火,後用地黃丸滋腎水,生肝血,而愈。一小兒腿內股患此,色赤不愈,發熱,面色或赤或青。此稟腎陰不足,而木火熾盛。先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心,後用地黃丸以補肝腎而愈。一小兒肘間患此,作渴飲冷,右寸關脈數而無力。

人參益胃湯

  •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參、耆、甘草大補中氣,以強脾胃;蔓荊升清陽而通九竅,白芍入厥陰而和榮血(目得血而能視),黃柏除濕熱而滋腎水(腎水足則目明),使精氣足而清陽升,則臟腑和而障翳退矣(樓全善曰:治目不明,氣虛而未脫,可於參耆中微加連柏;若氣已脫,連柏等涼藥不可施矣)。

大補陰丸

  • 1.《成方便讀》:「大補陰丸,黃柏(二兩鹽水炒),知母(二兩鹽水炒),熟地(四兩),炙龜板(四兩),豬脊髓和蜜為丸,鹽湯送下。治腎水虧極,相火獨旺,而為夢遺、骨蒸、勞瘵等證。夫相火之有餘,皆由腎水之不足,故以熟地大滋腎水為君。然火有餘則少火化為壯火,壯火食氣。

托裡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肩患癰,痛甚腫至背,乃膀胱經部分,血瘀滯也,先用仙方活命飲,毒解痛止。又用加味小柴胡湯加連翹、山梔、金銀花,其勢漸退,乃用加味逍遙散加金銀花、黃耆,漫腫悉消,但中間不退,此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膿成而潰;又用托裡散、地黃丸,補氣血,滋腎水而痊。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囊癰出血,久不愈,左頰色青赤,此心肝二經風熱而血不歸經也,先用加味逍遙散、六味地黃丸,清肝熱、滋腎水而血止,用托裡散而瘡愈。

虎潛丸

  • 1.《不知醫必要》:「_虎潛丸_,涼兼補,治痿症,能降陰火滋腎水。

異功散

  • 1.《誠求集》:「(案2)潰瘍煩躁,驚搐撮空。用六味煎服以滋腎水平木,異功散以補脾肺,漸愈,又服八珍湯而痊。

全真一氣湯

  • 1.《時方歌括》:「陳修園曰。此馮氏錦囊得意之方。無症不用。俱云神效。其實大言欺人。修園不信也。方以熟地滋腎水之干。麥冬五味潤肺金之燥。人參白朮補中宮土氣。俾上能散津於肺。下能輸精於腎。附子性溫以補火。牛膝引火氣下行。不為食氣之壯火而為生氣之少火。從桂附地黃丸套來。

滋燥養榮湯

  • 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厥陰藥也。前證為血虛而水涸,當歸潤燥養血,為君。二地滋腎水而補肝,芍藥瀉肝火而益血,為臣。黃芩清肺熱,能養陰退陽。艽防散肝風,為風藥潤劑(風能生燥,艽、防味辛能潤,)又秦艽能養血榮筋,防風乃血藥之使(吐血、治崩,皆用為使;)甘草甘平瀉火,入潤劑則補陰血,為佐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