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

《湯頭歌訣》~ 表裡之劑 (2)

回本書目錄

表裡之劑 (2)

1. 參蘇飲

(元戎)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乾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推。〔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薑製)、乾葛、茯苓各七錢半,陳皮、枳殼(麩炒)、桔梗、木香、甘草各二錢,每服二錢,加薑、棗煎。治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眩風瀉。外感重者,去棗加蔥白

白話文:

對於虛弱的人來說,內服陳皮、枳殼、前胡、半夏是很好的。乾葛、木香、甘草、桔梗,可用於治療內傷和外感。

方劑組成:

  • 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薑製)、乾葛、茯苓各 7.5 克
  • 陳皮、枳殼(麩炒)、桔梗、木香、甘草各 2 克

用法用量: 每次服 2 錢,加薑、棗煎服。

主治:

  • 外感內傷
  • 發熱頭痛
  • 嘔吐反胃
  • 咳嗽
  • 痰眩
  • 風瀉

加味:

  • 若外感症狀較重,則去掉棗子,加入蔥白。

蘇、葛、前胡解表,參、芩、甘草補中,陳皮、木香行氣破滯,半夏、枳、桔利膈祛痰。〕參前若去芎柴入,飲號芎蘇治不瘥。(去人參、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蘇飲,不服參者宜之。)香蘇飲(《局方》)僅陳皮草,感傷內外亦堪施。〔香附(炒)、紫蘇各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加薑、蔥煎。

白話文:

蘇葉、葛根、前胡有解表發汗的作用;參鬚、黃芩、甘草有補益中氣的功效;陳皮、木香能行氣疏滯;半夏、枳實、桔梗有助於化痰除濕。

如果人參和前胡去掉,加入川芎和柴胡,這種湯藥稱為「芎蘇飲」,適合不適合服用人參的人。

香蘇飲(出自《局方》)只用陳皮草,可以治療內外感邪。

【香蘇飲配伍】

  • 香附(炒)、紫蘇各 2 錢
  • 陳皮(去白色部分)1 錢
  • 甘草 7 分
  • 加入薑、蔥煎服

2. 茵陳丸

(《外臺》)用大黃硝,鱉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梔豉蜜丸服,汗吐下兼三法超。時氣毒癘及瘧痢,一丸兩服量病調。〔茵陳、芒硝、鱉甲(炙)、梔子各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各三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炒),豉五合,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或吐或利,不應再服。

白話文:

(《外臺祕要》)使用大黃、硝石、鱉甲、常山、巴豆等藥材。杏仁、梔子、豉(豆豉)、蜂蜜製成丸劑服用,達到發汗、嘔吐、瀉下的效果。對於時疫毒邪、瘧疾痢疾,一丸兩服就能根據病情調節。

【組成】茵陳、芒硝、鱉甲(炙)、梔子各二兩,大黃五兩,常山、杏仁(炒)各三兩,巴豆一兩(去心皮炒),豉五合,蜂蜜為丸,梧子大小。

【用法】每次服用一丸,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則不再服用。

一丸不應,以熱湯投之。梔子、淡豉,梔豉湯也,合常山可以湧吐,合杏仁可以解肌。大黃、芒硝,承氣湯也,可以蕩熱去實,合茵陳可以利濕退黃,加巴豆大熱以祛臟腑積寒,加鱉甲滋陰以退血分寒熱。此方備汗、吐、下三法,雖云劫劑,實是佳方。〕

白話文:

如果一丸沒有作用,就用熱湯送服。梔子、淡豉搭配成梔豉湯,再加入常山,可以幫助嘔吐;再加入杏仁,可以解除肌肉痠痛。大黃、芒硝搭配成承氣湯,可以清除熱氣,排出體內實物;再加入茵陳,可以利濕退黃;加入巴豆,利用其大熱性質驅散臟腑積寒;加入鱉甲,滋陰退散血分中的寒熱。這個方劑包含了發汗、嘔吐和瀉下的三種方法,雖然被稱為劫劑,但其實是很好的方劑。

3. 大羌活湯

即九味,己獨知連白朮暨。(即九味羌活湯防己知母獨活黃連、生地、川芎、知母各一兩,余藥各三錢,每服五錢。)散熱培陰表裡和,傷寒兩感瘥堪慰。(兩感傷寒,一曰太陽與少陰俱病,二曰陽明與太陰俱病,三曰少陽與厥陰俱病。陰陽表裡,同時俱病,欲汗則有里證,欲下則有表證。

白話文:

這九味藥方,(指羌活湯)再加上防己、知母、獨活、黃連、生地、川芎、知母各一兩,其餘藥材各三錢,每次服用五錢。

這個處方能祛除暑熱,滋養陰液,調理表裡平衡,對於兩感併發的傷寒十分有效。

兩感併發的傷寒有以下三種情況:1. 太陽證和少陰證同時發生;2. 陽明證和太陰證同時發生;3. 少陽證和厥陰證同時發生。

這三種情況都屬於陰陽表裡同時發病,既想發汗又有裡證,想瀉下又有表證,病情複雜難治。

經曰:其兩感於寒者,必死。仲景無治法,潔古為制此方,間有生者。羌、獨、蒼、防、細辛,以散寒發表;芩、連、防己、知母、芎、地,以清裡培陰;白朮、甘草,以固中和表裡。)

白話文:

《傷寒論》說:同時被寒邪和溫邪侵襲的,一定會死亡。張仲景沒有治療的方法,潔古(宋代的名醫)為此創制了這個方子,偶爾有人能因此活命。方中用羌活、獨活、蒼朮、防風、細辛來散寒解表;用黃芩、黃連、防己、知母、川芎、生地黃來清裡熱、滋補陰液;用白朮、甘草來健脾益氣、調和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