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蒼耳散

鼻淵蒼耳散能疏,白芷辛夷與薄荷。為末蔥茶湯送下,升清達竅病能休。

蒼耳散,白芷(一兩),薄荷,辛夷(各五錢),蒼耳子(炒二錢五分),為末,食前蔥茶湯調下二錢。治鼻淵證濁涕不止,時時下流。乃熱灼於腦,而液下滲為涕也。經有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以膽火最易上升,而其經又絡於腦也。然病雖悉由熱致,但清者即化而為濁,病在上焦,不得不用辛香上達之品,以解散之。

若徒以苦寒清降之品服之,不特濁不能化,即上熱亦不能遽除。故以白芷辛溫香燥、入陽明而疏邪勝濕者為君;陽明之脈,絡於腦而挾於鼻,白芷又治頭面之疾也。薄荷散風熱於上焦,辛夷宣濁邪於清竅。蒼耳之疏風散熱,能上通腦頂,外達皮膚,所以成其升散之力。引以蔥、茶調服,蔥可升清陽而上達,茶乃引熱勢以下行,其濁自降耳。

然此方總嫌其辛散之藥多,苦降之藥少,不如用藿香葉淨末,豬膽汁泛丸服之愈為妙也。

白話文:

【蒼耳散】

蒼耳散這方劑能疏通鼻腔,主要成分有白芷、辛夷和薄荷。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蔥和茶湯混合服用,可以提升身體的清氣,使病狀得以緩解。

具體配方為:白芷(約37.5克)、薄荷、辛夷(各約18.75克)、蒼耳子(炒過,約9.375克)。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飯前以蔥和茶湯混合服用約6.25克。主要治療鼻淵症狀,即鼻涕混濁且持續不斷,隨時可能滴下。這種情況是因為腦部受到熱力影響,導致分泌物下滲成為鼻涕。根據古籍記載:膽囊的熱力影響腦部,會導致鼻淵和額頭疼痛,這是因為膽火容易上升,且膽經絡在腦部附近。

然而,雖然病症大多由熱力引起,但清潔的分泌物會轉變為渾濁,病在上半身,因此必須使用辛香的藥材來提升並分解病源。

如果只使用苦寒的藥材來降低體內熱度,不僅無法清除渾濁的分泌物,甚至連上半身的熱度也不能立即消除。因此,我們選擇白芷作為主藥,它性質辛溫,有香燥作用,能進入陽明經絡,有助於祛邪濕。陽明經絡連接腦部,並緊鄰鼻子,白芷也能治療頭面部疾病。薄荷能從上焦散發風熱,辛夷則能在清竅中宣洩濁邪。蒼耳子能疏散風熱,上通腦頂,外達皮膚,有助於提升散發力量。以蔥和茶湯混合服用,蔥能提升清陽氣,茶則能引導熱量下行,自然能降低渾濁分泌物。

然而,此方藥材中辛散藥材較多,苦降藥材較少,不如使用藿香葉淨末,與豬膽汁混合製成丸劑服用更佳。

2. 攻裡之劑

里者,表之對也。攻者,攻下之使邪從里解也。夫人之病也,不在於表,即在於里。表有經絡、營衛之不同,里有臟腑、胸腹之或異。凡六淫之邪,初客於表者,既有解表方法,列之於前矣。倘表病不除,而傳於裡者,則尤當審其寒熱、虛實而施治之。寒者當溫,熱者當清,虛者當扶正以化邪,實者可宣導而攻下。

里之寒熱、虛實既明,還須察其兼證,或挾痰、挾食、挾血之類,皆得謂之裡證。不必拘拘乎表病傳裡,方為里也。此門皆以里之屬實而可攻下者錄之,其他里之屬虛寒、屬雜病者,散見各門。

白話文:

[攻裏的藥物]

“裏”是相對於“表”而言的。“攻”是指用藥物攻下,讓邪氣從體內排出。人患病時,不是在表就是在裏。表有經絡、營衛的不同,裏則有臟腑、胸腹的區別。凡是由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引起的疾病,最初在表的,已經有解表的方法,並已列在前面了。如果表病未除,邪氣傳入體內的,則更應詳細辨別其寒熱、虛實來進行治療。寒症應當溫熱,熱症應當清涼,虛弱的應當扶正以消邪,實症可以通過宣導和攻下來治療。

瞭解了裏的寒熱、虛實後,還需進一步觀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狀,如痰多、食滯、出血等,這些都可以稱作裏證。並非只有表病轉變為裏病,才能稱為裏證。這一類都是裏實症,適合使用攻下的治療方式。其他的裏虛寒或各種複雜病症,則分佈在其他各類別中。

3. 大承氣湯(仲景)

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大承氣湯樸實黃,芒硝化入用須詳。去硝乃是小承氣,調胃硝黃甘草嘗。

大承氣湯,大黃(四兩酒洗),芒硝(三合),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先煎樸、實,將熟,內大黃,煮二三沸,傾碗內,和芒硝服。得利則止。治陽明病熱邪入里,轉成胃實,不大便,發熱,譫語,自汗出,不惡寒,痞滿燥實,全見里證,以及雜病三焦大熱,脈來沉實有力者。夫六淫之入里也,無形之邪,必依有形之物,以為固結。

故胃者土也,萬物所歸,是以熱邪一入於胃,無所復傳,即挾胃中之滓穢,互相團結,而成可下之證。然此方須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方可用之。以大黃之走下焦血分,盪滌邪熱者為君;又恐其直下之性,除其下而遺其上,故必以酒洗之。但大黃雖能攻積推陳,不能軟堅潤燥,所有胃中堅結之燥屎,仍不能除,故必以芒硝鹹寒潤下之品,軟堅潤燥,乃克有成。枳實、厚朴苦降,破上、中二焦之氣,以承順之,為硝、黃之先導,而後痞滿燥結全消耳。

此之謂大承氣湯也。

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薑汁炒),枳實(二枚麩炒),治陽明病譫語潮熱,不大便,胃有實熱,痞滿而喘,邪盛於上、中二焦,無燥屎堅結者。故但以大黃蕩胃實,枳、樸泄痞滿,則上、中之邪,自可蠲除,無須芒硝之鹹寒,復傷其下焦之陰血耳。

調胃承氣湯,大黃(酒浸),芒硝(各一兩),炙甘草(五錢),治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秘,滿腹拒按,中、下焦燥實之證。故但以大黃除熱蕩實,芒硝潤下軟堅。加炙甘草者,緩其急而和其中;不用枳、樸者,恐傷上焦氣分。大黃用酒浸者,欲減其苦寒速下之性,而微下之,令胃和則愈耳。

白話文:

【大承氣湯(仲景)】

大承氣湯由大黃、芒硝、厚朴與枳實組成。先煎煮厚朴和枳實,快熟時再加入酒洗過的大黃,煮沸二三次後,倒入碗中,再加入芒硝攪勻服用。若出現排便現象則停止服用。主要治療陽明病,當熱邪深入人體,轉變為胃部實熱,導致便祕、發燒、胡言亂語、自汗、不畏寒、腹部脹滿且乾燥,這些全是內臟疾病的症狀,以及多種疾病導致的三焦大熱,脈搏深沉且有力的情況。

熱邪一旦進入胃部,就會與胃中的廢物糾纏在一起,形成可以通過瀉下療法治癒的情況。然而,此方只適用於上、中、下三焦均出現脹滿、乾燥且實熱的情況。大黃主導下焦的血分,能清除熱邪,是主要藥材;而芒硝則能軟化堅硬、潤滑乾燥,輔助大黃。枳實和厚朴則能調節上、中二焦的氣息,讓硝、黃更有效。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朴、和枳實組成,主要治療陽明病患者出現胡言亂語、潮熱、便祕、胃中有實熱、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熱邪主要集中在上、中二焦,並無堅硬且乾燥的排泄物。只需用大黃清除胃實,枳實和厚朴調理腹部脹滿,就能清除上、中二焦的熱邪,無需使用會傷害下焦陰血的芒硝。

調胃承氣湯由大黃、芒硝和炙甘草組成,主要治療陽明病患者不畏寒反而怕熱,口渴且便祕,腹部滿且按壓會疼痛,中、下焦燥熱且實熱的情況。只需用大黃清熱,芒硝潤滑且軟化堅硬。加入炙甘草能緩解急躁且調和中焦;不使用枳實和厚朴,避免傷害上焦的氣息。大黃用酒浸泡,是為了減少其苦寒且快速瀉下的性質,使其能溫和地作用在胃部,使病情好轉。

4. 大陷胸湯(仲景)

大陷胸湯黃與硝,因加甘遂力為超。水邪熱陷相團結,病發於陽誤下高。

大陷胸湯,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為末),先煮大黃,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治太陽病表邪不解,而反下之,熱陷於裡。其人表有水飲停胸,以致水熱互結心下,滿而硬痛,手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成結胸胃實之證。以甘遂之行水,直達所結之處,而破其澼囊;大黃盪滌邪熱,芒硝咸潤軟堅。

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盡除,內有水熱互結者,不可用之。

白話文:

【大陷胸湯(仲景)】

大陷胸湯組成黃耆、芒硝,再加上甘遂,使得藥效更強。此方適用於體內水分與熱氣糾結在一起的情況,特別是因為在陽性病發作時錯誤地使用了下法導致病情加重。

具體配方如下:大黃二兩,芒硝一升,甘遂一錢研磨成末。首先煮大黃,然後去掉渣滓,再加入芒硝煮一到兩個沸騰,最後加入甘遂末。溫熱服用。

主要治療太陽病表層病邪未被清除,反而誤用下法,導致熱氣陷入體內的情況。患者可能胸腔有水分停留,造成體內水分和熱氣在心臟下方互相糾結,形成胸脹且硬痛,手無法觸碰,並且排便困難,口舌乾燥並感到口渴,這就是結胸胃實的症狀。

甘遂具有排水效果,能直接作用於糾結處,打破水熱結合的狀態;大黃則能清除體內的邪熱,芒硝則有鹹潤軟化堅硬物質的作用。

這三種藥材都是強烈下瀉的成分,除非表面病邪已完全清除,且體內有水熱互結的情況,否則不應使用。

5. 小陷胸湯(仲景)

小陷胸湯治結胸,熱痰互結在膻中。黃連半夏瓜蔞子,先哲名方妙義通。

小陷胸湯,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瓜蔞(一枚),治小結胸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痰熱互結之證。前方因水熱互結,而成胃實不大便,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故非大下不除,此則因痰熱互結,未成胃實。觀其脈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溫、散結豁痰,瓜蔞之甘寒潤燥滌垢,黃連之苦寒降火泄熱。此方以之治傷寒亦可,以之治雜病亦可。

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熱者,皆可兼而用之。

白話文:

【小陷胸湯(仲景)】

小陷胸湯主治結胸症狀,是由熱與痰相互結聚在心臟前區(膻中)所致。使用黃連、半夏和瓜蔞子這三種藥材組合,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其療效顯著。

小陷胸湯的配方包括:黃連(約30克)、半夏(約15克)、瓜蔞(一顆)。主要治療的是位於心臟下方的小範圍結胸,病人在該部位按壓會感到疼痛,且脈象呈現浮滑特徵,這是痰熱相結的表現。這種情況與由水熱相互結聚導致的胃實不通、大便祕結不同,後者需通過強烈的瀉下方法來解除。而小陷胸湯適用於痰熱相結,尚未形成胃實的情況。根據脈象浮滑,可以判斷病邪在上焦,因此,半夏的辛溫特性有助於散結豁痰,瓜蔞的甘寒能潤燥清潔,黃連的苦寒則能降火清熱。

此方對於治療感冒發燒同樣有效,也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即使表證未解,但內部有痰熱的情況下,也可兼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