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一 (9)
卷一 (9)
1. 十棗湯(仲景)
十棗湯攻水結邪,縱橫上下證多乖。芫花戟遂肥元棗,審病投方事必諧。
十棗湯,芫花(炒黑),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棗(十枚),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強人服一錢,虛人五分。或棗肉為丸。病不除者再服。得快下利,糜粥自養。治太陽中風,表證已解,惟內蓄水邪,浩浩莫御,下利嘔逆,汗出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者。此必素有伏飲在內,因病而激發所致。
觀其表證已解,則知不因誤下,並非水熱互結而成胃實之比,故不用大黃、芒硝蕩熱軟堅,但以芫花、甘遂、大戟三味峻攻水邪之品而直下之。然水邪所結,脾氣必虛;故治水者,必先補脾,以土旺則自能勝水,脾健則始可運行,且甘緩制其峻下之性,此其用大棗之意歟!凡雜病水鼓證正不甚虛者,皆可用之。
白話文:
[十棗湯(仲景)]
十棗湯主要用於治療因水液在體內異常積聚所導致的各種症狀,這些症狀可能表現為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上至頭部,下至腳部,且症狀多種多樣。其組成成分包括炒黑的芫花、甘遂、大戟(這三種藥材份量相等),以及十顆大棗。首先,需將棗煮熟,然後去除殘渣,加入上述藥材的粉末。對於體質較壯的人,建議服用量為一錢,體質虛弱者則減半為五分。或者可以將棗肉製成丸藥服用。如果病症未見好轉,可以再次服用。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劇烈的腹瀉,此時應以稀粥調養身體。
此湯主要針對太陽中風後,表面的病症已經消失,但體內仍有大量水液異常積聚的情況。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出汗、心下部位感覺硬塊,以及肋骨下方疼痛等症狀。這些情況通常是因為體內原本就存在潛藏的水液問題,因疾病而被激發出來。
由於表面病症已消失,可知並非因錯誤治療導致,也非水熱互結形成胃實。因此,不需要使用大黃、芒硝等藥物來清除熱氣和軟化堅硬的積滯,而是利用芫花、甘遂、大戟三種藥材,對水液異常積聚進行強力的排除。然而,水液異常積聚通常伴隨著脾臟功能的虛弱。因此,在治療水液異常積聚時,必須先補充脾臟的功能,因為脾臟功能強壯,纔能有效控制水液,同時也有助於水液的正常運行。棗子的甘甜能夠緩和藥物的強烈作用,這正是使用大棗的原因所在。對於各類疾病中的水鼓症,只要患者的身體狀況不是非常虛弱,都可以使用此湯進行治療。
2. 三物備急丸(仲景)
三物備急丸最猛,大黃巴豆乾姜勇。食停腸胃脹難消,冷熱諸邪腹中痛。
三物備急丸,巴豆霜,大黃,乾薑,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滿痛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汪訒庵曰: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霜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之辛,以宣散之。然皆峻厲之物,非急證不可浪投。
白話文:
[三物備急丸(仲景)]
三物備急丸的藥效非常強烈,主要成分包括大黃、巴豆以及乾薑,這三種藥材的效力都十分強大。當食物滯留在腸胃內,導致腹部脹氣難以消除,或是因冷熱失調而引發的各種邪氣在腹部引起劇痛時,此藥丸便能發揮療效。
三物備急丸的配方是等量的大黃、巴豆霜和乾薑,以蜂蜜為基底製成如小豆般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二至三丸。此藥適用於食物滯留腸胃、冷熱調節失衡、腹部脹氣、呼吸困難、劇烈疼痛到快要窒息,以及惡性中暑、突然受到外來邪氣侵擾所導致的急症。
汪訒庵曾經指出:大黃具有苦寒特性,能用於清除體內熱毒;巴豆霜則有辛熱屬性,能用於清除體內寒毒;而乾薑的辛味能幫助宣洩散寒。然而這些藥材都是性質猛烈的藥物,若非遇到緊急病情,切勿隨意使用。
3. 更衣丸
更衣丸子藥三般,蘆薈硃砂古法傳。搗爛麥冬相配合,津枯便閉頓時寬。
更衣丸,真上好蘆薈(二兩),麥冬(一兩搗爛為丸,硃砂一兩為衣)。治燥火有餘,津枯便閉之證。蘆薈,木之脂也,味苦性寒,陽明、厥陰藥也,專能泄熱降火,潤燥通腸;而以麥冬之寒滑多脂者助之,其便有不立通者乎?用硃砂為衣者,鎮其浮游之火,而復其離內之陰耳。
白話文:
【更衣丸】
更衣丸的主要成分有三種,分別是蘆薈、硃砂,以及古法傳承的配比。其中,蘆薈被認為是最好的品質,用量為二兩,麥冬則為一兩,需先搗爛再製成丸狀。硃砂一兩則作為外層包衣。
此藥主要治療因燥火過盛導致體內津液乾涸,進而引起便祕的情況。蘆薈,源自植物的樹脂,味道苦澀且性質偏寒,對腸胃道及肝膽系統有特殊療效,具有清熱降火、潤腸通便的效果;加上麥冬這種性寒、滑順且富含油脂的成分輔助,便能迅速通暢大便。之所以使用硃砂作為外層包衣,目的是為了鎮定體內飄忽不定的火氣,同時恢復體內陰性的平衡。
4. 芍藥湯(潔古)
治痢須知芍藥湯,檳榔歸芍共三黃,木香肉桂和甘草,理氣行瘀無後殃。
芍藥湯,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各五錢),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炙甘草(各二錢),肉桂(一錢半),每服五錢,痢不減加大黃。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邪滯交結者。夫痢之為病,固有寒熱之分,然熱者多而寒者少,總不離邪滯蘊結,以致腸胃之氣不宣,釀為膿血稠黏之屬。雖有赤、白之分,寒熱之別,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
故劉河間有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足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黃之盪滌邪滯,木香、檳榔之理氣,當歸、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濕熱而起,故用芩、連之苦寒,以燥濕清熱。用芍藥、甘草者,緩其急而和其脾,仿小建中之意,小小建其中氣耳。至若因病加減之法,則又在於臨時制宜也。
白話文:
【芍藥湯(潔古)】
這帖芍藥湯專門用來治療痢疾,包含檳榔、當歸、芍藥以及三種黃色藥材(黃芩、黃連、大黃)。再搭配上木香、肉桂與甘草,能幫助理順氣機、去瘀血,讓病患不再受痢疾困擾。
芍藥湯中的成分包括芍藥(一兩)、當歸尾、黃芩、黃連(各五錢)、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炙甘草(各二錢)及肉桂(一錢半)。每次服用五錢,如果痢疾症狀沒有改善,可以增加大黃的份量。這帖藥主要治療下痢伴有膿血、稠黏、腹痛且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情況,尤其是因為邪氣滯留導致的疾病。
痢疾這類疾病,雖然有寒性與熱性的分別,但通常熱性的較多見,寒性的較少。不論哪一種,都離不開邪氣滯留在身體裡,造成腸胃功能失調,進而形成膿血稠黏的症狀。即使有紅色(熱性)或白色(寒性)的差異,剛開始的治療原則都是相同的。
劉河間曾說過:「活血化瘀,膿血自然消失;調節氣機,便意頻繁的問題也會解決。」這兩句話足以作為治療痢疾的重要原則。這個方子使用大黃來清除邪氣和滯留物,木香和檳榔來調節氣機,當歸和肉桂來活血化瘀。由於大多數痢疾是由濕熱引起的,所以使用黃芩和黃連的苦寒特性,來消除濕氣、清熱解毒。使用芍藥和甘草,是為了緩和急躁的情緒並調和脾臟功能,有如小建中湯的精神,只是稍微強化中氣。至於根據病情調整藥物的原則,就必須視實際情況而定了。
5. 大黃附子湯(金匱)
大黃附子仲師方,脅下寒凝痛莫當。共合細辛三種藥,功專溫下妙非常。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附子、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後大黃得以行其積也。
白話文:
【大黃附子湯(金匱)】
這是由大黃、附子和細辛三種藥材組成的方劑,出自張仲景之手。主要用於治療因寒氣凝結在脅下導致的劇烈疼痛,這種情況往往伴隨發燒,脈象呈現弦緊。
這種病狀主要是由於體內陰寒凝聚,在身體某一部位形成聚集,即使出現發燒的情況,也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抑制。因此,若不採用溫熱的方法無法散去體內的寒氣,不使用下法也無法消除體內的積滯。所以,我們利用附子和細辛的辛熱性質,它們能夠快速流通全身,來搜尋並驅散寒氣,然後再讓大黃發揮作用,幫助清除體內的積滯。
6. 大柴胡湯(仲景)
大柴胡湯表裡行,少陽邪熱結陽明。生軍枳芍黃芩夏,薑棗和營衛亦平。
大柴胡湯,柴胡(八兩),半夏(半升),芍藥(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枳實(四枚),大黃(二兩酒浸),黃芩(三兩),治少陽傷寒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以此兩解之。汪訒庵曰:此少陽、陽明藥也。表證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證燥實,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
芍藥安脾斂陰,黃芩退熱解渴,半夏和胃止嘔,姜辛散而棗甘緩,以調營衛而行津液。此表裡皆治,下劑之緩者也。
白話文:
【大柴胡湯,內外兼治,能處理少陽經絡的邪熱及陽明經的結熱。
藥方成分包含:柴胡(約32克)、半夏(約8克)、芍藥(約12克)、生薑(約20克)、大棗(12顆去核)、枳實(4個)、大黃(約8克,需以酒浸泡)、黃芩(約12克)。適用於少陽經絡受寒,熱邪積聚在體內,伴隨寒熱交替的情況。這個湯藥可以同時處理表裡的問題。
汪訒庵表示:這是針對少陽經和陽明經的藥物。當表面症狀未完全消失,所以使用柴胡來解除表層的病痛;若體內症狀呈現燥熱實火,則使用大黃與枳實來攻擊體內病竈。
芍藥可安撫脾臟,收斂陰氣;黃芩能退燒解渴;半夏能調和胃部,止住嘔吐;薑辛味可散寒,棗甘則能緩和藥性,共同調節營衛,促進體內津液循環。這個湯藥是能同時治療表裡,屬溫和的排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