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十棗湯(仲景)

十棗湯攻水結邪,縱橫上下證多乖。芫花戟遂肥元棗,審病投方事必諧。

十棗湯,芫花(炒黑),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棗(十枚),先煮棗,去滓,內前藥末。強人服一錢,虛人五分。或棗肉為丸。病不除者再服。得快下利,糜粥自養。治太陽中風,表證已解,惟內蓄水邪,浩浩莫御,下利嘔逆,汗出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者。此必素有伏飲在內,因病而激發所致。

白話文:

十棗湯

十棗湯的功效是攻破水氣結聚的邪氣,無論是上半身還是下半身,症狀都很多樣且變化莫測。芫花像一把利劍,能驅散水氣,肥大的棗子則能滋補元氣。只要根據病症審慎地選用藥方,就能藥到病除。

方劑組成:

  • 十棗湯(包含甘草、大棗、茯苓、桂枝、芍藥、生姜、大黃):等份
  • 芫花(炒黑):等份
  • 甘遂:等份
  • 大戟:等份
  • 大棗:十枚

製法:

  1. 先將大棗煮熟,去渣留汁。
  2. 將芫花、甘遂、大戟研磨成粉末,加入棗汁中。

用法:

  • 強壯者每次服用一錢,虛弱者每次服用五分。
  • 也可以將藥末製成丸劑服用。
  • 如果病症沒有改善,可以再服用一次。
  • 服藥後會出現腹瀉,可食用稀粥調理身體。

主治:

  • 太陽中風,表證已經消退,但體內積聚了水氣邪氣,導致下利、嘔吐、汗出、心下痞硬、兩脅下疼痛等症狀。
  • 這些症狀通常是因體內長期積聚的伏飲,受到疾病的刺激而爆發所致。

注:

  • 十棗湯為峻下之劑,需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孕婦、體虛者慎用。

觀其表證已解,則知不因誤下,並非水熱互結而成胃實之比,故不用大黃、芒硝蕩熱軟堅,但以芫花、甘遂、大戟三味峻攻水邪之品而直下之。然水邪所結,脾氣必虛;故治水者,必先補脾,以土旺則自能勝水,脾健則始可運行,且甘緩制其峻下之性,此其用大棗之意歟!凡雜病水鼓證正不甚虛者,皆可用之。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表面症狀已經解除,可知並非因為誤用下瀉藥物,也非因水熱互結導致胃部實證,所以不用大黃、芒硝來蕩滌熱氣、軟化堅硬之物。

而是採用芫花、甘遂、大戟這三味峻猛攻伐水邪之藥直接瀉下。但水邪所導致的積聚,必然會導致脾氣虛弱。所以治療水邪,一定要先補脾,讓脾土旺盛,就能自行克制水邪,脾氣強健後才能運化水濕,而且甘緩之性也能制約峻下之藥的猛烈性,這就是使用大棗的用意!凡是各種雜病中出現水腫,且正氣不虛者,都可以使用此法。

2. 三物備急丸(仲景)

三物備急丸最猛,大黃巴豆乾姜勇。食停腸胃脹難消,冷熱諸邪腹中痛。

三物備急丸,巴豆霜,大黃,乾薑,等分,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丸。治食停腸胃,冷熱不調,腹脹氣急,滿痛欲死,及中惡、客忤、卒暴諸病。汪訒庵曰:大黃苦寒,以下熱結;巴霜辛熱,以下寒結;加乾薑之辛,以宣散之。然皆峻厲之物,非急證不可浪投。

白話文:

三物備急丸功效與用法:

三物備急丸是最有效的藥方,由巴豆、大黃和乾薑等份组成,製成蜜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兩到三丸。

主治食積停滯於腸胃、寒熱不調、腹脹氣急、疼痛難忍,甚至危及生命,以及中惡、客忤、突發疾病等症狀。

汪訒庵(一位醫學家)說:大黃性苦寒,能瀉去熱結;巴豆霜性辛熱,能瀉去寒結;再加上乾薑的辛辣之性,可以促進氣血流通,散寒除濕。然而,這三味藥都屬性猛烈,不可輕易使用,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能使用。

3. 更衣丸

更衣丸子藥三般,蘆薈硃砂古法傳。搗爛麥冬相配合,津枯便閉頓時寬。

更衣丸,真上好蘆薈(二兩),麥冬(一兩搗爛為丸,硃砂一兩為衣)。治燥火有餘,津枯便閉之證。蘆薈,木之脂也,味苦性寒,陽明、厥陰藥也,專能泄熱降火,潤燥通腸;而以麥冬之寒滑多脂者助之,其便有不立通者乎?用硃砂為衣者,鎮其浮游之火,而復其離內之陰耳。

白話文:

更衣丸的製作與功效

更衣丸是由三種藥材組成:蘆薈、麥冬和硃砂。

配方:

  • 蘆薈 二兩
  • 麥冬 一兩,搗爛成丸
  • 硃砂 一兩,作為丸衣

功效:

更衣丸主要用於治療燥熱過盛,津液枯竭,便秘不通的症狀。

原理:

蘆薈,屬於木本植物的樹脂,味苦性寒,屬於陽明、厥陰經藥物,具有清熱瀉火、潤燥通便的功效。而麥冬性寒滑,富含油脂,可以增強蘆薈的潤腸通便作用。

使用硃砂作為丸衣,可以鎮壓浮游的熱氣,使陰氣回歸內里。

**簡單來說,**更衣丸利用蘆薈的清熱泻火作用和麥冬的潤腸通便作用,加上硃砂的鎮心安神功效,達到治療燥熱便秘的效果。

4. 芍藥湯(潔古)

治痢須知芍藥湯,檳榔歸芍共三黃,木香肉桂和甘草,理氣行瘀無後殃。

芍藥湯,芍藥(一兩),歸尾,黃芩,黃連(各五錢),大黃(三錢),木香,檳榔,炙甘草(各二錢),肉桂(一錢半),每服五錢,痢不減加大黃。治下痢膿血稠黏,腹痛後重,邪滯交結者。夫痢之為病,固有寒熱之分,然熱者多而寒者少,總不離邪滯蘊結,以致腸胃之氣不宣,釀為膿血稠黏之屬。雖有赤、白之分,寒熱之別,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

白話文:

治療痢疾要用芍藥湯,芍藥湯由芍藥、歸尾、黃芩、黃連、大黃、木香、檳榔、炙甘草和肉桂組成,它可以理氣行瘀,避免留下後遺症。

故劉河間有云: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二語足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黃之盪滌邪滯,木香、檳榔之理氣,當歸、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濕熱而起,故用芩、連之苦寒,以燥濕清熱。用芍藥、甘草者,緩其急而和其脾,仿小建中之意,小小建其中氣耳。至若因病加減之法,則又在於臨時制宜也。

白話文:

因此劉河間曾說:「血液流通,膿便自然痊癒;調和氣血,痢疾後遺症自然消除。」這兩句話足以作為治療痢疾的重要法則。

此方使用大黃來蕩滌邪氣、清除積滯;木香、檳榔來理氣;當歸、肉桂來促進血液循環。痢疾多因濕熱引起,故使用黃芩、黃連的苦寒性來乾燥濕氣、清熱解毒。使用芍藥、甘草,則能緩解病情急迫,和緩脾胃功能,效仿小建中湯的用意,使氣血調和,如同小建中湯的功效。

至於因病症不同而加減藥物的做法,就需要臨機應變,因時制宜了。

5. 大黃附子湯(金匱)

大黃附子仲師方,脅下寒凝痛莫當。共合細辛三種藥,功專溫下妙非常。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治脅下偏痛,發熱,其脈弦緊。此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附子、細辛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後大黃得以行其積也。

白話文:

大黃、附子、細辛三味藥合用,治偏頭痛、發熱、脈弦緊,功效卓著。因為是陰寒凝結在脅下,造成疼痛,雖然發熱,也是陽氣被寒氣郁結所致,所以需要溫藥散寒,下藥去積,附子、細辛辛熱善於走竄,可以搜散寒氣,然後再用大黃來瀉去積聚的寒邪。

6. 大柴胡湯(仲景)

大柴胡湯表裡行,少陽邪熱結陽明。生軍枳芍黃芩夏,薑棗和營衛亦平。

大柴胡湯,柴胡(八兩),半夏(半升),芍藥(三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擘),枳實(四枚),大黃(二兩酒浸),黃芩(三兩),治少陽傷寒結熱在裡,復往來寒熱者。以此兩解之。汪訒庵曰:此少陽、陽明藥也。表證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證燥實,故用大黃、枳實以攻裡。

白話文:

大柴胡湯適用於表裡俱病,少陽邪熱停滯在陽明經脈的情況。藥方中柴胡、半夏、芍藥、生薑、大棗、枳實、大黃、黃芩,能解表和攻裡,使營衛平和。

芍藥安脾斂陰,黃芩退熱解渴,半夏和胃止嘔,姜辛散而棗甘緩,以調營衛而行津液。此表裡皆治,下劑之緩者也。

白話文:

芍藥可以安定脾臟、收斂陰液,黃芩能退燒解渴,半夏可以調和胃氣、止吐,姜的辛味加上棗的甘味,可以調和營衛、促進津液流通。這是一種既能治內病也能治外病、速度較慢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