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便讀》~ 卷一 (7)
卷一 (7)
1. 川芎茶調散(局方)
川芎茶調散羌芷,荊防細薄草為使。須知食後服之宜,偏正頭風皆賴此。
川芎茶調散,薄荷(八錢),川芎,荊芥(各四錢),羌活,白芷,炙甘草(各二錢),防風(一錢半),細辛(一錢),共為末,每服三錢,食後茶調下。治風邪上攻,留而不去,則成頭風,或偏或正,作止無時,盛則憎寒壯熱,或肝風上乘,頭目暈眩等證。夫頭痛久而不愈,即為頭風。
頭風久必害眼者,以目為肝竅,風氣通於肝。若風熱相灼,則肝腎所聚之精華,漸致耗損,故目亦漸致失明。斯時如不先去風熱,徒與滋水柔肝,無益也。故以薄荷之辛香,能清利頭目,搜風散熱者,以之為君。川芎、荊芥皆能內行肝膽,外散風邪,其辛香走竄之性,用之治上,無往不宜,故以為臣。
羌、防散太陽之風,白芷散陽明之風,以病在於巔,惟風可到也,以之為佐。細辛宣邪達竅,甘草和藥緩中,茶性苦寒,能清上而降下,以之為使也。食後服者,欲其留戀於上,勿使速下耳。
白話文:
【川芎茶調散(局方)】
川芎茶調散包含了羌活、白芷、荊芥、防風、細辛、薄荷以及甘草。其中薄荷用了八錢,川芎與荊芥各四錢,羌活、白芷、炙甘草各二錢,防風則是一錢半,細辛一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飯後以茶沖服。此方主治因風邪上侵,滯留不去,形成的頭痛症狀,無論頭痛偏向一側或是全面發作,發作時間無規律,嚴重時甚至會感到寒冷或發熱,或者肝風上行導致的頭暈目眩等症狀。長期無法痊癒的頭痛,就稱爲頭風。
長期的頭風必然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因爲眼睛是肝臟的竅口,風邪通過肝臟影響眼睛。如果風熱相互煎熬,會導致肝腎所聚的精華逐漸消耗,因此視力也會逐漸減退。此時如果不先去除風熱,只給予滋補肝腎的藥物,效果不大。因此,使用具有辛香性質的薄荷作爲主藥,它能清利頭目,搜風散熱。川芎和荊芥都能內行於肝膽,外散風邪,它們的辛香性質,用於治療頭部疾病,非常合適,因此作爲輔藥。
羌活和防風能驅散太陽經的風邪,白芷能驅散陽明經的風邪,因爲病症位於頭頂,只有風邪可以到達,所以作爲佐藥。細辛可以宣通邪氣,打通竅道;甘草能和藥緩急,調和諸藥;茶葉性味苦寒,能清熱降火,所以作爲引藥。飯後服用,是爲了讓藥物在體內停留較長時間,不要迅速下行。
2. 達原飲(又可)
達原飲子樸檳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發,疏邪宣壅急先行。若然邪化三陽證,柴葛羌防加法靈。入里轉成胃腑實,硝黃承氣用皆能。
達原飲,檳榔(二錢),川樸(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吳氏以此方治瘟疫初起,邪伏膜原,尚未傳變之證。夫疫乃天地之癘氣,中之者必從口鼻而入,最易傳染,最易傳變,屬溫者居多,屬寒者間有,似與伏邪不同。伏邪者,乃四時之正邪,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類。
凡正邪皆可伏而後發,發則自內而至外,初起尚未化熱,每見胸痞噁心,舌白,口渴不欲引飲,脈數,溺黃等象。此時未見表裡形證,表裡之藥,均不可用,當與宣疏一法,化其伏邪,然後隨證治之。此方以檳榔、厚朴能消能磨、疏利宣散之品,以破其伏邪,使其速化;更以草果辛烈氣雄之物,直達伏邪盤結之處而搜逐之。
然邪既盛於裡,內必鬱而成熱,故以黃芩清上焦,芍藥清中焦,知母清下焦,且能預保津液於未傷之時。加甘草者,以濟前三味之猛,以緩後三味之寒也。合觀此方,以之治伏邪初起者甚宜,似覺治瘟疫為未當耳。
白話文:
【達原飲】這方藥包含了檳榔(二錢)、川樸(一錢)、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錢)、芍藥(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它主要是用來治療瘟疫初期,邪氣潛藏在膜原部位,尚未傳變到其他部位的情況。
瘟疫是天地之間的惡氣,一旦感染,通常是透過口鼻進入身體,極易傳染和轉變。這種情況多屬於溫熱性,偶爾也會有寒性的。這似乎和潛伏的邪氣有所不同。潛伏的邪氣,是指四季中的正常邪氣,例如冬天受到寒氣的侵害,到了春天就可能出現溫病。
無論是正常的邪氣還是潛伏的邪氣,都有可能先潛伏在身體裡,等到時候才發作。發作時,病狀會由內而外顯現,常見的是胸悶噁心、舌苔白色、口渴但不想喝水、脈搏頻率加快、尿色偏黃等症狀。在這種情況下,還未看到表裡具體的病徵,所以不能輕易使用表裡的藥物,應該使用疏導的方法,來驅除潛伏的邪氣,然後再根據病情進行治療。
這個藥方中,檳榔和厚朴具有消解和疏導的作用,可以破除潛伏的邪氣,讓它迅速消失;草果則以其強烈的辛香,直達邪氣聚集的地方,進行搜尋和驅逐。
然而,如果邪氣在體內過於旺盛,必定會在內部形成熱氣,因此使用黃芩來清熱上焦,芍藥來清熱中焦,知母來清熱下焦,並且能夠在津液未受損時保護津液。加入甘草,則是為了調和前三種藥物的猛烈,以及緩和後三種藥物的寒性。總體來看,這個藥方非常適合用於治療潛伏邪氣剛開始發作的情況,但是對於瘟疫的治療,似乎還有些不夠恰當。
3. 銀翹散(鞠通)
辛涼平劑銀翹散,甘桔牛蒡豆豉淡,芥穗薄荷竹葉蘆,時溫表熱殊堪贊。
銀翹散,銀花,連翹(各一兩),桔梗,薄荷(各六錢),甘草,淡豆豉(各五錢),牛蒡子(六錢),荊芥穗,竹葉(各四錢),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煎湯,香氣大出,即取服。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吳氏《溫病條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溫病,與瘟疫之瘟不同,而又與伏邪之溫病有別。
此但言四時之溫邪,病於表而客於肺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白話文:
【銀翹散(鞠通)】
這是一個性質溫和的辛涼藥方-銀翪散,其中包含了桔梗、牛蒡子、淡豆豉等成分,還有芥穗、薄荷、竹葉和蘆根,對於當時的溫熱病癥,確實有很好的療效。
銀翪散的主要成分包括銀花和連翪,每種各一兩,再配合六錢的桔梗和薄荷,以及五錢的甘草和淡豆豉,加上六錢的牛蒡子,還有四錢的荊芥穗和竹葉。所有藥材研磨成粉後,每次服用六錢,並用新鮮的葦根煎湯,待香氣濃厚時即可服用。
此方主要治療風溫、溫熱等四時溫邪疾病,病源於外,初期表現為身體發熱且口渴,但不會感到寒冷,病邪主要存在於表層皮膚。這是吳鞠通在他的《溫病條辨》中的首個處方,他所治療的溫病,和瘟疫的瘟病不同,也與潛伏在體內的溫病有所區別。
他主要描述的是四季間的溫邪,病在表面,影響肺部的情況,因此使用辛涼的藥物,輕鬆地解去上焦的病痛。銀花、連翪、薄荷、荊芥都具有辛涼的特性,能輕鬆地散去病邪,清潔上焦。淡豆豉能宣洩胸部,化解腐敗,牛蒡子能清理咽喉;竹葉和蘆根則能清除肺胃的熱毒,並向下排出,桔梗和甘草則能解除胸膈的結塊,向上行進。這是吳鞠通特別開創的治療外感溫邪的一個方向,確實是前人未曾發掘的領域。
4. 普濟消毒飲(東垣)
普濟消毒芩連草,藍根桔勃升柴好,元翹陳薄鼠黏蠶,瘟疫時行頭大保。
普濟消毒飲,酒芩,酒川連(各五錢),陳皮(去白),生甘草,元參(各二錢),連翹,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各一錢),殭蠶,升麻(各七分),柴胡,桔梗(各二錢),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壯熱,漸次頭目腫脹,喘促上氣,咽喉不利,口渴舌燥等證。
夫疫者乃天地癘氣所鍾,故染而病也,其狀相同,甚則一方皆染,有若役使之然。然疫病種種不同,總不離乖戾惡毒之氣,而解毒者必以清。即如此證之大頭溫,其邪之客於上焦者可知,故以酒炒芩、連之苦寒,降其上部之熱邪;又恐芩、連性降,病有所遺,再以升、柴舉之,不使其速下。
殭蠶、馬勃解毒而消腫;鼠、元、甘、桔,利膈以清咽;藍根解疫毒以清熱;橘紅宣肺滯而行痰;連翹、薄荷,皆能輕解上焦,消風散熱。合之為方,豈不名稱其實哉!
白話文:
【普濟消毒飲(東垣)】
普濟消毒飲的成分包括黃芩、黃連、陳皮、生甘草、玄參、連翺、板藍根、馬勃、鼠黏子、薄荷、僵蠶、升麻、柴胡和桔梗。這些藥材按特定比例配製,研磨成末後,可用熱水調和隨時服用,或加入蜂蜜製成丸藥含化。這藥方適用於治療大頭瘟,患者初期會感到寒冷並發高燒,隨後頭部及眼睛開始腫脹,呼吸困難,喉嚨疼痛且口乾舌燥。
疫情是天地間的特殊病氣所致,一旦被感染就會生病,症狀大體相似,嚴重時甚至整個地區的人們都會被感染,宛如受到指揮一般。然而,儘管各種疫情有不同的表現,但都脫離不了病氣的本質,因此解毒必須從清熱入手。如大頭瘟這種病情,可以知道邪氣影響了上焦,因此使用黃芩和黃連的苦寒特性,來清除上部的熱邪;同時,為了防止黃芩和黃連因性質下降導致療效不全,再加入升麻和柴胡提升效果,避免藥物過快下降。
僵蠶和馬勃具有解毒消腫的效果;鼠黏子、玄參、甘草和桔梗則有利於清理胸膈,清熱潤喉;板藍根可解除疫情毒素並清熱;陳皮能宣通肺部滯塞,幫助排痰;連翹和薄荷都能輕鬆地解除上焦的風熱,消散熱氣。綜合所有藥材,這方藥確實能名符其實地達到普濟消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