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便膿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便膿血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大便帶膿血,或膿血便,或膿血淋漓不止。其病因多由外感熱邪、內傷久病、飲食不節等因素所致。外感熱邪,可導致腸道濕熱內蘊,津液受損,大便帶膿血;內傷久病,可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大便帶膿血;飲食不節,可導致腸道積熱,大便帶膿血。

便膿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帶膿血,或膿血便,或膿血淋漓不止;腹痛、腹脹、便秘或泄瀉;身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便膿血的治療,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為主。常用方藥有: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清熱燥濕湯等。

便膿血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1.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
  2. 飲食宜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源。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便膿血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豬苓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渴欲飲水者。」又云:「小便淋瀝,便膿血者(便,小便也)。」
  • 2.《松峰說疫》:「吳又可用檳芍湯,系治瘟疫之裡症而兼痢者。若有外症,仍當解表,必如喻嘉言分三次治法,始足以盡其變。至表裡俱病者,又當表裡分治,總宜活變,不可膠執。惟松花散治瘟毒熱痢,頗著奇效,未可以易而忽之。又按傷寒便膿血,有誤發淋家汗而然者,用豬苓湯;有病在少陰者,治以桃花湯。
  • 3.《方機》:「小便淋瀝。或便膿血(便者小便也)者。(滑石礬甘散或應鐘。)
  • 4.《傷寒瘟疫條辨》:「長沙著便膿血,無死證。世醫用溫熱之藥,罔或得痊,殊不知此證屬熱者十之九。古人云:見血無寒。又云:血得熱而妄行。溫熱之藥豈可輕投?如傷寒太陽病,誤發淋家汗因便膿血,宜豬苓湯。由小便淋瀝所致,利其小便自愈。(經曰: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膿血是也。

黃芩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痢疾,發熱腹痛,心下痞,裡急後重,便膿血者,加大黃。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中加大黃。」
  • 2.《傷寒摘錦》:「傷寒,發熱四五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此四條皆陽厥也。凡陽厥,熱不除,在表者,必發癰膿;在裡者,必便膿血者,以肝主血而風木易動也,其脈皆數,便膿血,黃芩湯。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痢疾,腹痛而嘔,心下痞硬,或便膿血者,及每因飲食湯藥下腹,即轆轆有聲而轉泄者,可選用以下三方(求真按:『此說是也,可信。以下三方者,指本方及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也』)。」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久痢,腹中熱痛,心中煩而不得眠,或便膿血者。治痘瘡內陷,而熱氣熾盛,咽燥口渴,心悸煩躁,清血者。」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治痢疾,大熱,腹滿而痛如錐刺,口舌乾燥或破裂,大便日數十百行,或便膿血者。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痢疾,身熱,腹中拘急,口乾唇燥,舌色殷紅,便膿血者。治血行不利,上衝心悸,小腹拘急,四肢麻痹,或痼冷者。」

桂枝湯

  • 1.《外台秘要》:「千金療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桂枝湯方。
  • 2.《婦人大全良方》:「《千金》療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
  • 3.《傷寒論類方》:「《傷寒論·不可下篇》云:誤下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清穀已止,疼痛未除,仍從表治,蓋凡病皆當先表后里,惟下利清穀,則以扶陽為急,而表症為緩也。表裡分治而序不亂,後人欲以一方治數症,必至兩誤。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4.《外臺秘要》:「千金療產後余寒下痢,便膿血赤白,日數十行,腹痛時時下血,桂枝湯方。

四物湯

  • 1.《証治準繩‧幼科》:「【便膿血】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失血)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煩躁)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 2.《痘疹心法》:「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十九)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小柴胡湯

  • 1.《幼科驚搐門》:「有痢未止而發搐者,因誤服辛熱止澀之劑,致積毒內鬱而熱甚,故發搐也。宜瀉青丸加黃芩、黃連,蜜丸,甘草湯下。其痢止後發搐者,作脾虛治,東垣調元湯加白芍主之。若搐後變痢,是因風邪傷脾入里,故便膿血也,先用小柴胡湯加大黃下之,後以加減龍薈丸調之。

烏梅丸

  • 1.《張卿子傷寒論》:「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

甘草湯

  • 1.《育嬰家秘》:「痢疾發搐者,其病在肝。先病未止,而又發搐者,此因誤服丁香、木香、豆蔻等辛熱止痢之劑太多,以致內有積熱則生風也。蓋肝為厥陰風木,在裡則便膿血,在外則為癰脹,肝乃屬火,反服辛熱助火之藥,安得不發搐也?宜用瀉青丸,加黃芩、黃連,蜜丸,甘草湯下。此瀉青、三黃丸二方合也。

黃連解毒湯

  • 1.《痘疹心法》:「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十九)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八十九)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 2.《心印紺珠經》:「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此火乘濕之泄也,治法當以玄青丸下之,次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白芍藥治之,後以芍藥柏皮丸止之。大瘕泄者,裡急後重,頻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寒乘濕而變為熱泄也,治法當以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頓服之。此治五泄之法也。
  • 3.《醫方集宜》:「太陽與陽明合病,下利而嘔,宜用 葛根半夏湯;陽明病協熱而利,便膿血者,宜用 黃連解毒湯加 犀角 生地黃;少陰病下利清穀,脈微而厥,宜用 通脈四逆湯 或白通湯;少陰病下利膿血協寒,腹痛,脈沉微者,宜用 桃花湯;少陰協寒而利如鴨溏者,寒也,宜用 理中湯 或理中丸。
  • 4.《証治準繩‧幼科》:「【便膿血】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失血)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煩躁)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1.《張卿子傷寒論》:「下利者。脈當沉而遲。反浮數者。里有熱也。澀為無血。尺中自澀者。腸胃血散也。隨利下。必便膿血。清與圊通。脈經曰。清者廁也。

抵當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方見前)
  • 2.《傷寒論讀》:「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己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肌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
  • 3.《傷寒論類方》:「其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此指服湯後之變症,熱邪不因下而去。又動其血,則血與便合為一,而為便膿血之症,又當別有治法。

桃花湯

  • 1.《傷寒論讀》:「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數條相似認證處在便膿血
  • 2.《蘭臺軌範》:「_桃花湯_(《金匱》),下痢便膿血者,此湯主之。
  • 3.《赤水玄珠》:「仲景治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丹溪云:桃花湯為下血虛且寒者而用,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其血也。用糯米之甘,以引入腸胃。
  • 4.《外臺秘要》:「又療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而便膿血,桃花湯方
  • 5.《傷寒治例》:「_劫_,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裡寒也,宜用桃花湯,以固澀之。關腸洞泄,便溺遺失,用赤石禹餘糧湯。薛汝明《家傳》名朱雀湯。
▼ 展開更多

附子湯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痢疾,發熱腹痛,心下痞,裡急後重,便膿血者,加大黃。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中加大黃。」

排膿散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人便膿血已五年,來浪華從醫治,三年。一門人,雖與桂枝加朮附湯及七寶丸,無效。遂請先生診之。腹滿攣急,小腹硬,而底有硬物,重按之,則痛。乃與排膿散,受劑而去。未幾來謝曰:『宿疴盡除矣。』」

柏葉湯

  • 1.《本經疏證》:「「太陽病,衇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病金瘡,王不畱行散主之」、「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膠薑湯主之」,夫云「因不發汗」,則知苟發汗,必不動血。云「不止不解」,則知曾有以止之、解之而不應。

瀉青丸

  • 1.《育嬰家秘》:「痢疾發搐者,其病在肝。先病未止,而又發搐者,此因誤服丁香、木香、豆蔻等辛熱止痢之劑太多,以致內有積熱則生風也。蓋肝為厥陰風木,在裡則便膿血,在外則為癰脹,肝乃屬火,反服辛熱助火之藥,安得不發搐也?宜用瀉青丸,加黃芩、黃連,蜜丸,甘草湯下。此瀉青、三黃丸二方合也。

真人養臟湯

  • 1.《濟陽綱目》:「_真人養臟湯_,治大人小兒臟腑受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絞痛,或脫肛墜下,酒毒濕熱便血,並皆治之。

芍藥湯

  • 1.《考證病源》:「附治痢經驗方,痢疾初起便膿血,裡急後重者芍藥湯。白痢用溫六丸,赤痢用清六九,赤白相雜,裡急後重用立效散。痢疾初時失下反用固澀之藥以致邪熱內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桃仁承氣湯。痢疾發熱,腸胃中有風邪也,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陳倉米、薑、棗煎服。及治時行疫痢,噤口不食,加石蓮肉七枚。
  • 2.《醫略十三篇》:「《九峰醫案》曰:腸澼赤白,氣血俱傷,後重腹疼,溲赤脈數,暑滯俱重。河間云:溲而便膿血,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後重除,宜芍藥湯。
  • 3.《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婦人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而血氣不流四肢,卻入脾胃中而為血痢,用加減平胃散;溲便膿血,當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用芍藥湯;下痢赤白,臍腹痛,用真人養臟湯。
  • 4.《醫方選要》:「芍藥湯,下血調氣,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行血則便可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 5.《刪補名醫方論》:「_芍藥湯_,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後重窘痛。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