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刪補名醫方論(二)

補中益氣湯,治陰虛內熱,頭痛口渴,表熱自汗,不任風寒,脈洪大,心煩不安,四

肢困倦,懶於言語,無氣以動,動則氣高而喘。

黃耆,人參,云術,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集註】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風木內干中氣,用甘草、飴、棗,培土以御木;薑、桂、芍藥,平木而驅風,故名曰建中。寒水內凝於中氣,用參、朮、甘草,補土以制水,佐乾薑而生土以禦寒,故名曰理中。

至若勞倦形衰,氣少陰虛而生內熱者,表證頗同外感,惟李杲知其為勞倦傷脾,穀氣不勝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制補中益氣之法,謂風寒外傷其形,為有餘;脾胃內傷其氣,為不足。遵《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義,大忌苦寒之藥,選用甘溫之品升其陽,以達陽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護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

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甘,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陷,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培,此用藥有相須之妙。

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鬱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氣,去當歸、白朮,加蒼朮、木香便是調中,加麥冬、五味輩,便是清暑。此正是醫不執方,亦是醫必有方。

趙獻可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太陰,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惡苦,喜補而惡攻,喜溫而惡寒,喜通而惡滯,喜升而惡降,喜燥而惡濕,此方得之矣。

陸麗京曰:此為清陽下陷者言之,非為下虛而清陽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兩尺虛微者,或是腎中水竭,或是命門火衰,若再一升提,則如大木將搖而撥其本也。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

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不和。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白芍,半夏,黃連,澤瀉,陳皮

水煎服。

【集註】吳琨曰:脾土虛弱不能制濕,故體重節痛;不能運化精微,故口乾無味;中氣既弱,傳化失宜,故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也。灑淅惡寒,肺弱表虛也。面色不樂,陽氣不伸也。

白話文:

補中益氣湯,治療因為陰虛導致的內熱,症狀有頭痛口渴、身體表面發熱而自汗、無法忍受風寒、脈象洪大、心中煩躁不安、四肢困倦、懶得說話、沒有力氣活動,稍微一動就氣喘吁吁。

藥方組成:黃耆、人參、白朮、炙甘草、陳皮、當歸、升麻、柴胡。

使用方法:以上八味藥,加入生薑三片、大棗兩枚,用水煎煮後溫服。

註解:

柯琴說:張仲景有「建中」和「理中」兩種治法。「建中」是用來處理風邪侵擾中氣的情況,用甘草、飴糖、大棗來培補脾土以抵禦風邪,用生薑、桂枝、芍藥來平息風邪,因此叫做「建中」。「理中」是用來處理寒邪凝結於中氣的情況,用人參、白朮、甘草來補脾土以制約寒邪,輔以乾薑來溫陽生土以抵禦寒邪,因此叫做「理中」。

而對於勞累過度、身體虛弱、氣虛陰虧而產生內熱的人,他們的外在表現和外感風寒很相似,但李杲認為這是因為勞累過度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的能量無法制約體內的陽氣,陽氣下陷於陰分而發熱。因此,他制定了「補中益氣湯」這個方子。他認為風寒外傷是體內有餘,脾胃內傷是體內不足。他遵循《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原則,忌用苦寒藥物,選用甘溫的藥材來升發陽氣,使陽氣像春天一樣生長。通常脾胃一旦虛弱,肺氣也會先衰竭,所以用黃耆來保護皮膚和毛孔,防止自汗。

元氣不足,會導致懶言、氣喘,所以用人參來補元氣。炙甘草的甘味可以瀉心火以消除煩躁,又可以補脾胃以生氣。這三味藥是消除煩熱的良藥,再加上白朮來健脾,當歸來調和氣血。氣機紊亂於胸中,導致清濁相混,所以用陳皮來理順氣機,同時也能消除其他甘藥的壅滯。胃中的清氣下陷,所以用升麻和柴胡這類氣味輕薄的藥材,引導胃氣上升,恢復其正常位置,使其能夠上升發散,從而發揮生長的功用。補中益氣的藥物,如果有發表的藥材輔助,那麼中焦就會安定;益氣的藥物,如果有清氣的藥材輔助,那麼氣機就會更加強盛。這就是藥物之間相互協調的奧妙。

這個方子,可以用來補脾,使脾氣上升,也可以用來補心、肺,肺虛就益其氣,心虛就調和營衛。也可以用來補肝,肝氣鬱結就疏通它。只有腎虛的人不適合用,陰虛於下的人不宜升提,陽虛於下的人更不宜升提。總之,李杲治療脾胃的方子,都是以益氣為主。如果去掉當歸、白朮,加上蒼朮、木香,就是調和中焦的方子。如果加上麥冬、五味子等藥,就是清暑的方子。這體現了醫生不拘泥於固定的藥方,但也必須有自己的用藥原則。

趙獻可說:後天脾土的運作,必須依賴先天的元氣才能進行,這種氣因為勞累而下陷於太陰經,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所以用升麻、柴胡來輔佐人參、黃耆,這個方子因此成為補益後天中之先天的重要方劑。凡是脾胃虛弱的人,都喜歡甘味而厭惡苦味,喜歡補益而厭惡攻伐,喜歡溫熱而厭惡寒涼,喜歡通暢而厭惡阻滯,喜歡升提而厭惡下降,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這個方子正好符合這些要求。

陸麗京說:這個方子是針對清陽下陷的情況而設的,不是針對下虛而清陽無法上升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的兩尺脈虛弱無力,或者是由於腎中水液枯竭,或是命門火衰,如果再用升提的方法,就好像一棵大樹要倒了,還去拔它的根。

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身體倦怠嗜睡、四肢無力。時值秋季乾燥的季節,濕熱剛退,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乾舌燥、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繁、消化不良,同時還兼有肺部疾病,怕冷發抖、心情鬱悶、面色不好。

藥方組成: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白芍、半夏、黃連、澤瀉、陳皮。

使用方法:用水煎煮後服用。

註解:

吳琨說: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水濕,所以身體沉重關節疼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所以口乾無味;中焦氣虛,傳導和消化功能失常,所以大便不調、小便頻繁。怕冷發抖,是因為肺氣虛弱、表虛不固。面色不好,是因為陽氣不能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