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

《刪補名醫方論》~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刪補名醫方論(二)

是方半夏、白朮能燥濕,茯苓、澤瀉滲之,二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黃連療濕熱,陳皮平胃氣,參、耆、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營,而協羌活、柴胡辛散之性,蓋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按】人參屬補,不知君於枳、樸中,即為補中瀉也。羌、防輩為散,不知佐於參、耆中,即為補中升也。近世之醫,一見羌、防輩,即曰:發散不可輕用。亦不審佐於何藥之中,皆因讀書未明,不知造化別有妙理耳。

升陽散火湯,治脾陰血虛,胃陽氣弱,春寒不去,及過食冷物,抑遏少陽清氣,鬱於

脾土之中,四肢發睏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於肌膚,捫之烙手,並宜服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參(以上各五錢),甘草(炙,三錢),柴胡(三錢),防風(二錢),甘草(生,二錢)

上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大溫服,無時,忌寒涼之物。

【集註】吳琨曰:經云:少火生氣。大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揚之則光,遏之則滅。今為春寒不去,遏郁陽氣,飲食冷物,填塞至陰,以致升生之氣幾於息矣。故用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葛根,皆辛溫風藥,以鼓動少陽生氣。清陽既出上竅,則濁陰自歸下竅,而食物傳化,自無抑遏之患。

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人參味甘,能補中州之氣。生甘草能瀉鬱火於脾,從而炙之,則健脾胃而和中矣。李杲聖於脾胃者,其治之也,必主於升陽。俗醫知降而不知升,是撲其少火也,安望其衛生耶!若氣不虛,本方除人參、獨活加蔥白,名火鬱湯,治同。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脾胃一虛,陽氣下陷,陰火乘之,時

值夏令,當從此治。

黃耆,蒼朮(泔浸,炒),甘草(炙),羌活(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半),黃連(酒炒,五錢),黃芩(炒),人參(七錢),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

每服五錢,薑、棗煎服。

【集註】汪昂曰:李杲云:脾胃一傷,陽氣日損,脾胃之清氣下陷,濁陰之火得以上乘,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也。惟以氣味薄之風藥,升發陽氣,佐以苦寒之品,瀉陰中火,則陰不病陽氣伸矣。是方參、耆、朮、草,以補脾胃也。佐羌活、升、柴,以助陽升;佐石膏、芩、連,以瀉陰火。

假令不能食而瘦,乃本病也。右關脈緩弱,乃本脈也。或本脈兼見弦脈,本證兼見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加風藥以瀉肝木。脈兼見洪大,證兼見肌熱、煩熱、面赤一二證,此心之脾胃病也,當加瀉心火之藥。脈兼見浮澀,證兼見短氣、氣上喘咳、痰盛、皮澀一二證,此肺之脾胃病也,當加瀉肺及補氣之藥。脈兼見沉細,證兼見善欠、善恐一二證,此腎之脾胃病也,當加瀉腎水及瀉陰火之藥。

白話文:

這個藥方使用半夏和白朮來乾燥濕氣,用茯苓和澤瀉來滲濕。羌活和獨活、防風和柴胡能夠提升清陽之氣。黃連用來治療濕熱,陳皮調和胃氣。人參、黃耆和甘草用來補益脾胃,白芍酸澀收斂,用來調和營氣,同時配合羌活、柴胡的辛散之性。古人使用辛散的藥物時,一定會搭配酸收的藥物,這是為了防止藥性過於峻烈,就像軍隊要有節制一樣。

【按】人參是補藥,但如果用在枳實和厚朴這種藥物中,就變成補中帶瀉的作用。羌活、防風等是發散的藥物,但如果搭配人參、黃耆使用,就變成補中帶升的作用。現在的醫生,一看到羌活、防風這類藥物,就說它們是發散的藥,不能輕易使用,也不去研究它們搭配在什麼藥物中,都是因為讀書不夠仔細,不了解大自然的奧妙道理。

升陽散火湯,可以治療因為脾陰血虛、胃陽氣弱,導致春寒遲遲不退,或是因為吃太多寒涼食物,抑制了少陽的清氣,使之鬱積在脾土之中,引起四肢困倦發熱、肌肉發熱、筋骨間發熱、體表發熱如同火燒,觸摸起來發燙的病症,都可以服用這個藥方。

這個藥方包含: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人參(以上各五錢),炙甘草(三錢),柴胡(三錢),防風(二錢),生甘草(二錢)。

把這些藥材切碎,像豆子般大小。每次取五錢,加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服用,忌食寒涼食物。

【集註】吳琨說:《黃帝內經》說:「少火生氣」,沒有這個火,萬物就不能生長,人沒有這個火,就不能生存。陽氣舒展則光明,被遏制就會熄滅。現在因為春寒遲遲不退,遏制了陽氣,加上吃了寒涼食物,阻塞了陰氣,導致升發的氣機幾乎停止。所以使用升麻、柴胡、羌活、獨活、葛根這些辛溫的風藥,來鼓動少陽的生氣。清陽之氣升發至上竅,濁陰之氣自然歸於下竅,食物的消化傳送自然沒有阻礙。

白芍藥味酸,可以瀉脾土中的肝木。人參味甘,可以補中焦的氣。生甘草可以瀉脾胃的鬱火,炙過之後,則能健脾和胃。李杲擅長治療脾胃疾病,他的治療方法一定是著重於升發陽氣。世俗的醫生只知道降火而不知道升陽,這就像撲滅少陽之火,又怎能期望能有健康的身體呢?如果不是氣虛,這個藥方可以去除人參和獨活,加入蔥白,叫做火鬱湯,治療效果相同。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可以治療因為飲食損傷胃部,勞累損傷脾臟,導致脾胃虛弱,陽氣下陷,陰火趁虛而起,在夏天更適合用這個藥方治療。

這個藥方包含:黃耆、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炙甘草、羌活(各一兩),升麻(八錢),柴胡(兩錢半),黃連(用酒炒過,五錢),黃芩(炒過)、人參(七錢),石膏(少量,在長夏時微量使用,過季則去掉)。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薑、棗一起煎服。

【集註】汪昂說:李杲認為,脾胃一旦受損,陽氣就會日益虧損,脾胃的清陽之氣下陷,濁陰之火趁勢上攻,這就像只有秋冬而沒有春夏一樣。所以要用氣味輕薄的風藥,升發陽氣,再搭配苦寒的藥物,瀉陰火,這樣陰邪就不會作祟,陽氣也能夠伸展。這個藥方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來補脾胃。用羌活、升麻、柴胡來輔助陽氣上升。用石膏、黃芩、黃連來瀉陰火。

如果出現不能進食而消瘦,這是這個病的主要表現。如果右關脈呈現緩弱的脈象,這是這個病的主要脈象。如果這個主要脈象同時出現弦脈,而且同時出現四肢脹滿、小便閉塞、淋漓不暢、小便困難、抽筋一兩種症狀,這就是肝臟影響到脾胃的疾病,應該加入疏肝的藥物。如果脈象同時出現洪大,而且同時出現肌肉發熱、煩熱、面色發紅一兩種症狀,這是心臟影響到脾胃的疾病,應該加入瀉心火的藥物。如果脈象同時出現浮澀,而且同時出現呼吸短促、氣喘咳嗽、痰多、皮膚乾燥一兩種症狀,這是肺臟影響到脾胃的疾病,應該加入瀉肺氣和補氣的藥物。如果脈象同時出現沉細,而且同時出現頻頻打哈欠、容易驚恐一兩種症狀,這是腎臟影響到脾胃的疾病,應該加入瀉腎水和瀉陰火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