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跋
跋
1. 跋
醫為九流之一,自神農赭鞭,岐伯素問而後,厥用甚偉。周官醫師上定二人,疾醫治內,瘍醫治外,厥後越人、仲景,史不絕書。醫雖小道乎,而能通天地之變,類萬物之情,知死生之說,非是則業不精而效亦不著。善哉!範希文之言曰: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相能燮理陰陽,醫能調和營衛,博施濟眾,民不夭札,其功用均也。
鎮江蔣君承其家學,醫名噪於時。嘗著《醫略》八十一卷,卷帙繁多,先梓六淫門十三卷。首列形證,次列醫方,終以己意辨難折衷之。卷後附古方及關格考人、迎辨,剖晰毫芒,詳明精確,不泥於古,亦不戾於古,於諸證轇轕疑似處皆瞭然數計,如洞垣一方人。夫古之醫者,皆刀錐針砭撟引毒熨之,非徒恃湯液也。
故藥瞑眩而效亦易徵。今則專藉草木之滋,以爭呼吸之際,而又不能於九竅九藏之脈,兩之參之,以抵其變與動定,詡詡然以為盧扁復生。得君是書熟讀而深思,其亦可以戢虛憍之氣而進乎道矣。
道光癸卯吳江愚弟殷壽彭跋
白話文:
醫學是古代學術的一環,自從神農氏用赭鞭嘗百草,以及黃帝內經的出現之後,醫學的應用變得非常重要。在周朝,醫師被定位為上等職位,其中疾醫負責內科,瘍醫負責外科。此後,像扁鵲、張仲景等名醫,在歷史上不斷被記載。雖然醫學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能理解自然界的變化,掌握萬物的特性,洞悉生死的道理。如果做不到這些,那麼醫術就不會精湛,效果也不會顯著。范仲淹曾經說過:「如果不當個好宰相,那就要當個好醫生」。因為宰相能夠調和陰陽,醫生能夠調和體內的營養與防禦系統,都能廣泛施恩於眾人,讓人民不因疾病而早逝,他們的功能是一樣的。
來自鎮江的蔣先生,繼承了家族的醫學知識,當時醫術名聲遠播。他曾經寫了一本共81卷的《醫略》,因為內容繁多,他先出版了其中13卷關於六淫的部份。他首先列出了病症的特徵,接著介紹了治療的方劑,最後以自己的見解來解釋和評估。在每卷的最後,他附上了古方以及對關節、脈絡的考察,解析得非常細緻,詳細而精確,既不拘泥於古人的理論,也不違背古人的智慧。對於各種複雜且相似的病症,他都能清楚地判斷,就像看透了牆壁另一側的人一樣。古代的醫生,除了使用藥物,也會用刀、針、灸等方法來治病,並非只依賴藥物。
因此,古時候的療效往往比較容易看到。然而現在,醫生們主要依靠植物製成的藥物,在病人生命垂危時進行救治,卻又無法深入研究身體各部位和臟器的脈絡,以瞭解病情的變化和穩定性,就自認為像扁鵲和華佗一樣的名醫再世。如果能熟讀蔣先生這本書,深入思考,就可以消除傲慢的心態,進一步理解醫學的真諦。
這是道光年間,吳江的愚弟殷壽彭所寫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