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燥證第六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燥甚則干。又岐伯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
又藏氣法時論,岐伯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又宣明五氣篇曰:腎惡燥。
又天元紀大論,鬼臾區曰: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又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
又五運行大論,岐伯曰:燥以干之。又曰: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又曰燥勝則地干。
又氣交變大論,岐伯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曰:歲木不及,燥乃大行。又曰: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潔,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令燥,其變肅殺,其災蒼隕。
又五常政大論,岐伯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
《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又曰:火就燥。
《左傳》曰:晦淫惑疾。
劉河間《原病式》曰:澀物濕則滑澤,干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濇,濇,澀也。或麻者,亦由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
又曰:枯,不榮生也。涸,無水液也。干,不滋潤也。勁,不柔和也。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也。
又曰:經所不取火化渴者,謂渴非特為熱。如病寒吐利,亡液過極,則亦燥而渴也。雖病風熱,而液尚未衰,則亦不渴,豈可止言渴為熱而不為寒也。夫燥渴之為病也,多兼於熱,故《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今言渴為燥,則亦備矣。
又曰:病燥過極則煩渴,反兼火化制之也。
又《宣明方》曰:燥乾者,金肺之本,肺藏氣,以血液內損,氣虛感風,則皴揭。風能勝濕,熱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經云:風熱火兼為陽,寒濕燥同為陰。又燥濕亦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燥陰盛於風熱火也。故風熱甚而寒濕同於燥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經云: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也。
張子和曰:燥於外則皮膚皴揭,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焦乾,燥於下則便溺結閉。夫燥之為病,是陽明之化也。
《丹溪心法》:消渴便結,列於燥門。(消渴便結,俱見本書,茲不贅。)
王肯堂曰: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燥之為病,皆屬燥金之化,然能令金燥者,火也。故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夫金為陰之主,為水之源,而受燥氣,寒水生化之源,竭絕於上,而不能灌溉周身,營養百骸,色干而無潤澤皮膚,滋生毫毛者,有自來矣。
喻嘉言曰:春傷於風,夏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傷於燥,冬傷於寒。覺六氣配四時之旨,與五運不相背戾,而千古之大疑始一抉也。然則秋燥可無論乎。夫秋不遽燥也。大熱之後,繼以涼生,涼生而熱解,漸至大涼而燥令乃行焉。又曰:病機之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痿喘嗽,皆屬於上。
白話文:
燥證第六
《素問》記載,黃帝說:燥氣過盛就會導致乾燥。岐伯說:西方產生燥氣,燥氣生金,金生辛味,辛味屬肺。
《藏氣法時論》中,岐伯說:腎臟主冬,足少陰經與太陽經負責治療,其日為壬癸日,腎臟怕乾燥,應急食辛辣食物來滋潤它。
《宣明五氣篇》也說:腎臟怕乾燥。
《天元紀大論》中,鬼臾區說:神在天上是燥氣,在地下是金氣。又說:陽明經以上部位,燥氣主導。
《五運行大論》中,岐伯說:燥氣使事物乾燥。又說:風寒在下方,燥熱在上方,濕氣在中間,火氣遊走其間。燥氣過盛則大地乾燥。
《氣交變大論》中,岐伯說:金氣過盛,燥氣流行。又說:木氣不足,燥氣就會大行。又說: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性是清潔,其變化是緊斂,其政令是剛勁,其氣候是乾燥,其變化是肅殺,其災害是草木枯萎。
《五常政大論》中,岐伯說:陽明經司天,燥氣下降。
《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又說:火依附於乾燥。
《左傳》說:晦暗淫亂導致疾病。
劉河間在《原病式》中說:澀滯的物質,濕則滑潤,乾則澀滯,燥濕是相反的。全身內外澀滯,都屬於燥金的變化,所以秋季脈象收斂,收斂就是澀滯的意思。或者麻木,也是由於澀滯,都是因為水液減少而乾燥澀滯。
又說:枯,是不生長;涸,是沒有水液;乾,是不滋潤;勁,是不柔和。春秋相反,燥濕不同,故此有別。
又說:經書裡不把因火化而引起的口渴稱為燥渴,意思是口渴不只是因為熱。像寒邪導致嘔吐泄瀉,津液大量喪失,也會乾燥口渴。即使是風熱病,但津液還未衰竭,也不會口渴,怎麼能只說口渴是熱邪造成的,而不是寒邪造成的呢?燥渴成病,大多兼有熱邪,所以《易經》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現在說口渴是燥邪引起的,也解釋得通了。
又說:燥邪過盛就會煩渴,反而會兼有火邪來制約它。
《宣明論方》說:乾燥是金肺的根本,肺臟藏氣,如果血液內損,氣虛感受風邪,就會皮膚乾燥粗糙。風能勝濕,熱能耗液,都能造成乾燥。所以經書說:風熱火同屬陽,寒濕燥同屬陰。又說燥濕也各有不同。雖然燥金屬秋陰,但其性質與寒濕不同,燥陰勝過風熱火。所以風熱嚴重時,寒濕也和燥邪一樣。然而,因中寒嘔吐泄瀉,津液喪失而導致乾燥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經書說:所有澀滯、枯竭、乾燥、堅硬、皮膚乾燥粗糙等,都屬於燥邪。
張子和說:燥邪在外則皮膚乾燥粗糙,燥邪在內則精血枯竭,燥邪在上則咽喉鼻腔乾燥,燥邪在下則大小便閉結。燥邪成病,是陽明經的變化。
《丹溪心法》把消渴和便秘列入燥證。(消渴和便秘,本書都有記載,這裡就不再贅述。)
王肯堂說:燥邪是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之氣。燥邪成病,都屬於燥金的變化,然而能使金乾燥的,是火。所以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厲害的了。金是陰之主,是水的源頭,而受到燥氣的影響,寒水的生化之源,在上面枯竭,不能灌溉全身,滋養百骸,皮膚乾燥失去光澤,滋生毛髮的能力減弱,是有原因的。
喻嘉言說:春天傷於風,夏天傷於暑,長夏傷於濕,秋天傷於燥,冬天傷於寒。體會了六氣配合四季的道理,與五運並無矛盾,千古以來的大疑問終於解決了。那麼,秋燥是可以理解的。秋天並不立即乾燥,大熱之後,接著是涼爽產生,涼爽產生而暑熱消退,漸漸轉為大涼,燥氣才開始流行。又說:病機的各種氣機鬱結,都屬於肺。各種痿證、喘咳,都屬於上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