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略十三篇》~ 卷六 (2)
卷六 (2)
1. 燥證第六
二條明指燥病言矣。生氣通天論,謂秋傷於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燥病之要,一言而終,與病機二條道相吻合,只以誤傳傷燥為濕。
蔣寶素曰:燥證者,六淫金燥之證也,與火證之燥不同。火氣燥烈,爍陰耗液,百病之中皆有。各詳本門論治,不得入六淫燥門。金燥之證,在《內經》本無重病,在五運六氣,不過言勝復之氣耳。前賢誤認火證之燥,錯作金燥之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西方生燥,燥生金。
又天元紀大論曰: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又曰: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又氣交變大論曰:歲金太過,燥氣流行。又五常政大論曰:陽明司天,燥氣下臨。又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司天,其化以燥。此內經諸篇言金燥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乎火。又曰:火就燥。此《易》言火氣之燥烈也。
燥萬物之不燥,就萬物之已燥,火也。不待火而自燥,火不能就之燥,金也。(蘭亭注曰:以諸物試於燈下,諸物之燥,火皆就。惟金燥,火不就。若以金在上,火在下,是火爍,非火就。)金只自燥,不能燥物,火不止燥,能燥萬物。萬物皆可濕,金不可濕。此金燥與萬物之燥所以不同也。
火氣能燥,風亦能燥,寒亦能燥,皆非固有良能之金燥可比。試以萬物與金同入於水,金獨不濡。(香海注曰:玉石入水亦不濡者,金石同類也。故李時珍曰:石之精為金為玉,)同入於火,金獨不枯。乃見金燥良能之本體,豈可與火燥混同乎。前賢不知金燥本無重病,但見火之燥烈,百病之中皆有,故誤以火證之燥,錯入金燥之門。
蓋未考《內經》大易之旨。夫金在氣則天,蒼蒼悠悠,星漢光明而不變也。在質則金,堅強瑩潔,萬古而不磨滅也。在位則西,東作而西成也。在時則秋,春華而秋實也。在病不過毛髮蒼隕等疾,猶秋葉之搖落,而根干精華內蘊也。此金氣主成功,燥不為重病,故《內經》諸篇,皆以秋傷於濕為病,不言秋傷於燥者是也。
劉河間以渴為燥。(此火燥金,非金自燥。)又以血液內損為燥。(此乃火爍,陰消液耗,非金燥所致。)張子和以咽鼻乾焦、便溺結秘為燥病。(此火上炎下熾,非金燥。)朱丹溪列消渴便結於燥門。(香海注曰:此皆火燥,非金燥。或曰飲一溲二,大便陰結,豈非金燥乎。
曰:溲多內不燥,陰結是火虧,乃水冰地坼之寒燥。)王肯堂言能令金燥者火也。(余侄安伯曰:萬物之燥,皆待火。惟金燥不待火,以火灼金,熔化為水液,反無燥象。)喻嘉言以秋傷於燥,謂生氣通天論,秋傷於濕,乃誤傳傷燥與濕,且漫引諸氣膹郁諸痿喘嘔等病為燥證。(蘭亭注曰:《內經》不言秋傷於燥,而曰秋傷於濕,以五行五方五位言之。
白話文:
這兩段文字明確指出的是燥病。在《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提到,秋季如果感受了燥邪,會導致氣機上逆而咳嗽,嚴重時會出現痿軟無力甚至厥脫的症狀。總結來說,燥病的重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與《病機》篇所講的內容相符合,只是後人誤把感受燥邪說成了感受濕邪。
蔣寶素認為,所謂的燥證,指的是六淫邪氣中的金燥之證,與火熱之證引起的燥不同。火熱之證引起的燥,往往是火氣過於燥烈,灼傷陰液,導致體液耗損,許多疾病中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些火熱之證引起的燥,應該在本門相關章節詳細討論,不應該歸入六淫燥邪的範疇。金燥之證,在《黃帝內經》中並不是嚴重的疾病,在五運六氣學說中,只是講述氣的勝復變化而已。前人誤把火熱之證引起的燥,當成了金燥之證。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西方生燥,燥生金。」
《素問·天元紀大論》中又說:「神在天為燥,在地為金。」還說:「陽明經主燥氣。」《素問·氣交變大論》中說:「歲金太過,燥氣流行。」《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說:「陽明司天,燥氣下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陽明司天,其化以燥。」這些都是《內經》中關於金燥的論述。《易經》中說:「使萬物乾燥的,沒有比火更強烈的了。」又說:「火趨向乾燥。」這是《易經》中描述火氣的燥烈。
使萬物本身不乾燥的變得乾燥,以及趨向已經乾燥的萬物,這是火的作用。不需要火的作用就能自己乾燥,以及火不能趨向的乾燥,這是金的作用。(蘭亭的註解說:用各種物品在燈下做試驗,各種物品都會被火烤乾,只有金屬不會,如果把金屬放在上面,火在下面,那是火在熔煉金屬,不是火在趨向金屬的乾燥。)金屬只是自身乾燥,不能使其他東西乾燥;火不僅能使自身乾燥,還能使萬物乾燥。萬物都可以被濕氣浸潤,但金屬不會。這就是金燥與萬物之燥的不同之處。
火氣能使乾燥,風邪也能使乾燥,寒邪也能使乾燥,但這些都不能與金本身具有的乾燥能力相比。如果把萬物和金屬同時放入水中,只有金屬不會被浸濕。(香海的註解說:玉石放入水中也不會被浸濕,因為玉石與金屬同屬一類,所以李時珍說:石頭的精華就是金和玉。)同時放入火中,只有金屬不會被燒枯。由此可見金燥的本質,怎能與火燥混淆呢?前人不知道金燥本身並不是重病,只看到火熱之證引起的燥烈,許多疾病中都有,所以誤把火證引起的燥,當成了金燥。
這是因為他們沒有仔細研究《內經》和《易經》的含義。金在天成氣,廣闊無垠,星光閃耀而恆久不變;金在地成質,堅硬光亮,萬古不朽;金在方位上對應西方,萬物在東方生長,在西方成熟;金在時令上對應秋季,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在疾病方面,金氣最多導致毛髮脫落等輕微的病症,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而根本和精華仍然蘊藏在體內。這說明金氣主要的功能是完成事物,燥並不是導致重病的原因。所以《內經》的許多篇章,都說秋季感受濕邪會致病,而不說秋季感受燥邪會致病,就是這個道理。
劉河間把口渴當成是燥。(這是火熱耗損陰液造成的燥,而不是金自身產生的燥。)又把血液內損也當成是燥。(這是因為火熱灼傷陰液,導致陰液虧耗,也不是金燥引起的。)張子和把咽喉鼻腔乾燥、大便小便乾澀阻塞也當成是燥病。(這是因為火熱之氣向上炎,向下熾盛,也不是金燥引起的。)朱丹溪把消渴和便秘歸入燥證。(香海的註解說:這些都是火熱之證引起的燥,而不是金燥。有人問:喝得多小便多,大便乾結,難道不是金燥嗎?回答說:小便多說明體內沒有燥熱,大便乾結是因為火熱導致陰液虧損,就像冬天水結成冰,地面出現裂縫一樣,是寒引起的乾燥。)王肯堂認為,能夠使金屬乾燥的是火。(我的侄子安伯說:萬物的乾燥都需要火,只有金屬的乾燥不需要火。用火燒灼金屬,金屬會熔化成液體,反而沒有乾燥的現象。)喻嘉言把秋季感受燥邪,認為《生氣通天論》所說的秋季感受濕邪是錯誤的,並且隨意引用氣機鬱滯、肢體痿軟、喘息、嘔吐等症狀都歸結為燥證。(蘭亭的註解說:《內經》不說秋季感受燥邪,而說秋季感受濕邪,這是根據五行、五方、五位來論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