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李氏,曰:郁者,病結聚不散也。六郁,氣、血、痰、食、濕、熱。然氣鬱則生濕,濕積則生熱,熱鬱則成痰,痰鬱則血不行,血鬱則食不消,而成症痞。六者皆相因為病,以致當升降不得升降,當變化不得變化。故法以順氣為先,降火化痰消積,分多少治,與諸氣大同。凡病當先尋六郁與痰火,有則急治於此,無則依雜證治。郁本病久不解,因服藥雜亂而成,又有郁久而生病者,俱宜升提。如郁在中焦,以蒼朮、川芎開提其氣以升之。如食在氣上,提其氣則食亦自消。痰鬱,火邪在下,二便不利者,二陳湯加升麻、柴胡、川芎、防風以升發之。熱鬱,升陽散火湯。火鬱,火鬱湯主之。當看發在何經,加各經火藥。丹溪治病,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痰用二陳湯,時以六郁湯料參之,此雜病治法總要也。氣鬱,胸滿脅痛,脈沉澀,加木香、檳榔、烏藥、蒼朮、川芎,倍香附、砂仁;痰鬱,胸滿,動則喘急,起臥怠惰,寸脈沉滑,加南星、香附、瓜蔞仁、海石;血鬱,四肢無力,能食,小便淋,大便紅,脈沉芤澀,加桃仁、韭汁、牡丹皮;食鬱,噯酸惡食,黃疸,鼓脹痞塊,氣口緊盛,二陳湯加山楂、神麯、麥芽,傷冷食胃脘痛,加草蔻、乾薑;濕鬱,周身關節走痛,首如物蒙,足重亦然,遇陰寒便發,脈沉濡,加白朮,倍蒼朮;熱鬱,目蒙,口乾舌燥,小便淋濁,脈沉數,加黃連,倍山梔、連翹。六郁不言風寒者,風寒鬱則為熱故也。但諸郁挾風,加防風、苦參;挾寒,加吳茱萸、香附、紫蘇。先順後逆,雖不中邪,病從內生,令人飲食無味,神倦肌瘦,名曰脫營,內服交感丹,用香鹽散臨臥擦牙。有鬱結在脾,半年不食,或午後發熱,酉戌時退,或煩悶作渴,加嘔,或困臥如癡,向里坐,亦喜向暗處,婦人經水極少,男子小便點滴,皆憂思氣結,治宜溫膽湯或二陳湯加參、朮、紅花。痰火甚者,以痰藥吐之下之,後用越鞠丸調理。平人上納下化,水穀滋沛,身中陰氣自生。如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熱,熱熏胸中則內熱,宜養陰降火,三白湯加陳皮、蒼朮、川芎、山梔、香附、枳殼、甘草,煎熟入薑汁少許,熱服,以散其鬱,加當歸、黃柏、沙參或元參,以養其陰,痰加貝母,夏加麥門冬,冬加補骨脂。蓋當歸隨參補血,白芍隨二術除郁。因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中,多因血虛而得之,故用炒黑山梔解五臟結,益少陰血。若不早治,復恣酒色,勞瘵之由也,可不慎哉。

蔭按:葉氏曰:六郁為病,不可太拘。如木鬱達之,達者通暢之謂,或升發,或輕散,或宣越,皆達之之法,不可以吐為達也;火鬱發之,發者升散之謂,或汗解,或升舉,或從治,皆發之之法,不可以汗為發也;土鬱奪之,奪者攘取之謂,或攻下,或劫而衰之,皆奪之之法,不可以下為奪也;金鬱泄之,泄者露去之謂,或滲泄利小便,或疏通其氣,皆泄之之法,不可以利為泄也;水鬱折之,折者曲激之謂,或制御,或伐挫,或漸殺其勢,皆折之之法,不可以抑為折也。然須審其人之虛實,病之久近淺深,切不可混雜施治。

白話文:

李氏說:鬱證,是指疾病凝聚不散。六鬱是指氣、血、痰、食、濕、熱。然而氣鬱會導致生濕,濕積則生熱,熱鬱則化成痰,痰鬱則血行受阻,血鬱則食物消化不良,從而形成症狀如痞塊等。這六種鬱證彼此互相影響而致病,導致該升的升不起來,該降的降不下去,該變化的變化不了。所以治療方法首先要順氣,然後再降火、化痰、消積,根據病情輕重治療,與其他氣分病症的治療大體相同。凡是疾病,都應該先尋找六鬱和痰火,如果有,就要緊急治療;如果沒有,則根據其他症狀治療。鬱證本是久病不愈,因服用藥物雜亂而形成的,也有一些是鬱證久而生其他疾病,這些情況都應該採用升提的方法治療。如果鬱證在中焦,就用蒼朮、川芎來疏通提升氣機。如果食物停滯在氣機之上,提升氣機,食物自然也就會消化。痰鬱、火邪在下,二便不通暢的,用二陳湯加升麻、柴胡、川芎、防風來升發。熱鬱,用升陽散火湯。火鬱,用火鬱湯主治。要觀察鬱證是出現在哪一條經絡,再加入該經絡的藥物。丹溪治病,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痰濕用二陳湯,有時會用六鬱的藥物配合使用,這就是雜病治療的大概方法。氣鬱,表現為胸悶脅痛,脈象沉澀,加入木香、檳榔、烏藥、蒼朮、川芎,並加倍用量香附、砂仁;痰鬱,表現為胸悶,活動則氣喘加劇,起臥懶怠,寸脈沉滑,加入南星、香附、瓜蔞仁、海石;血鬱,表現為四肢無力,能吃東西,小便淋漓不暢,大便帶血,脈象沉而虛弱澀滯,加入桃仁、韭汁、牡丹皮;食鬱,表現為噯氣、反酸、惡心、厭食,黃疸,腹部脹滿有痞塊,氣口緊閉,用二陳湯加山楂、神麴、麥芽,如果因食冷物而胃脘疼痛,再加草蔻、乾薑;濕鬱,表現為全身關節遊走疼痛,感覺頭部像蒙著東西一樣,腳也沉重,遇陰寒則發作,脈象沉而濡弱,加入白朮,並加倍用量蒼朮;熱鬱,表現為眼睛模糊,口乾舌燥,小便淋漓不暢,脈象沉而數,加入黃連,並加倍用量山梔、連翹。六鬱不包括風寒,因為風寒鬱結就會化為熱。但如果諸鬱兼夾風邪,就加入防風、苦參;兼夾寒邪,就加入吳茱萸、香附、紫蘇。治療原則是先順後逆,即使不是外邪入侵,而是病從內生,也會導致人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身體消瘦,稱為脫營,內服交感丹,睡前用香鹽散擦牙。如果鬱結在脾,半年不吃東西,或者午後發熱,酉戌時(傍晚5-7點)退熱,或者煩悶口渴,並伴有嘔吐,或者昏睡如痴,喜歡蜷縮著坐,也喜歡待在黑暗的地方,女性月經量極少,男性小便點滴而下,這些都是憂思導致氣機鬱結,宜用溫膽湯或二陳湯加人參、白朮、紅花。痰火很厲害的,可以用痰藥吐出來,然後再用越鞠丸調理。正常人氣機升降正常,水穀精微充足,體內陰氣自然滋生。但如果是一些失意的人,有抱負但又力不從心,過度勞累,形氣衰弱,穀氣不盛,上焦不通暢,下脘不通,胃熱,熱氣熏蒸胸中,就會導致內熱,就應該養陰降火,用三白湯加陳皮、蒼朮、川芎、山梔、香附、枳殼、甘草,煎好後加入少許薑汁,熱服,以散鬱氣,再加入當歸、黃柏、沙參或元參,以滋養陰氣,痰多加貝母,夏天加麥門冬,冬天加補骨脂。因為當歸配合人參補血,白芍配合二朮除鬱。如果因為吃冷東西,鬱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多半是因為血虛引起的,所以要用炒黑山梔解五臟鬱結,益少陰之血。如果不早治,又縱情聲色,勞累傷身,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不可不謹慎。

蔭按:葉氏說:六鬱致病,不能太拘泥。比如木鬱,要疏通它,疏通就是讓它暢通的意思,可以升發,可以輕輕散開,可以宣通宣洩,這些都是疏通的方法,不能只用吐瀉的方法來疏通;火鬱,要發散它,發散就是讓它升散的意思,可以用汗法,可以用升舉的方法,可以用從治的方法,這些都是發散的方法,不能只用汗法來發散;土鬱,要奪取它,奪取就是排除它的意思,可以用攻下法,可以用劫法使它衰弱,這些都是奪取的方法,不能只用下法來奪取;金鬱,要泄散它,泄散就是讓它排出體外的意思,可以用滲濕利尿的方法,可以用疏通氣機的方法,這些都是泄散的方法,不能只用利尿的方法來泄散;水鬱,要折抑它,折抑就是曲線地制約它的意思,可以用控制的方法,可以用攻伐挫敗的方法,可以用逐漸減弱它的勢頭的方法,這些都是折抑的方法,不能只用抑制的方法來折抑。但是必須仔細辨別患者的虛實,疾病的久近淺深,絕對不能混雜使用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