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綱目》~ 卷一百 (1)
卷一百 (1)
1. 論
難經,曰:人面獨耐寒者何也?蓋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故令面耐寒也。
又,曰:肝外證面青,善潔善怒;心外證面赤,口乾善笑;脾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肺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腎外證面黑,善恐欠。
東垣,曰:咽痛頜腫,脈洪大面赤者,羌活勝濕湯加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之。如耳鳴目黃,頰頜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面赤,脈洪大者,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其經血,加黃連、黃芩消其腫,以人參、黃耆益其元氣而瀉其火邪。面赤為邪氣怫鬱在經,宜表不宜下。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者,有時而火上行,獨燎其面。《針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巴戟丸治肺病面白不悅,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精、脫神。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麵皮里痛者,用何首烏為末,薑汁調敷以帛蓋定,炙熱鞋底熨之。或曰:痄腮因風熱犯胃,須分表裡,如外因風熱腫痛,在表,寒熱者,升麻胃風湯;在裡,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如表裡俱解,腫痛又不消,欲作膿也,托裡消毒散,治同大頭腫。膏粱厚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者,用升麻、黃連、連翹、齒牙、白芷等分,水煎服。連耳上太陽部分腫,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腫,屬怒火,加柴胡、山梔、牡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腫,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頭面齒牙俱腫,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內傷生冷,涼藥不能消積,食少體倦者,補中益氣湯。內傷氣血俱虛,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傷七情有寒熱者,八味逍遙散。傷色欲,連頤及耳後腫者,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
白話文:
《難經》說:人臉為什麼獨能耐寒呢?因為人的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有陰脈都到達頸胸處然後回流,而只有陽脈都上達頭部,所以使臉部耐寒。
又說:肝臟外邪導致面部青色,喜歡清潔、容易發怒;心臟外邪導致面部紅色,口乾、喜歡笑;脾臟外邪導致面部黃色,容易打嗝、喜歡思考、愛吃;肺臟外邪導致面部白色,容易打噴嚏,悲傷、愁悶、不快樂,想哭;腎臟外邪導致面部黑色,容易恐懼、打哈欠。
東垣說:咽喉疼痛、頜骨腫大、脈搏洪大、面部發紅,可以用羌活勝濕湯加入黃芩、桔梗、甘草各半錢治療。如果耳鳴、目黃、頰部和頜骨腫大、頸肩、手臂外側和後邊疼痛、面部發紅、脈搏洪大,就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通暢經絡血氣,加入黃連、黃芩消腫,用人參、黃芪益氣補元,並瀉去火邪。面部發紅是因為邪氣鬱結在經脈,適合從表而治,不適合從下而治。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胃病就會氣短、精神萎靡,而且容易發熱,有時火氣上行,只燒灼面部。《針經》說:面部發熱,是足陽明經的病症。巴戟丸治療肺病導致面色蒼白不悅,這屬於氣虛、血虛、津液虛、體液虛、精氣虛、精神虛。脈搏緊緊的是寒證,或者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或者面色不好,都是寒證,用羌活、防風、甘草、藁本四味藥瀉足太陽經,少加附子以通暢脈絡。面色不好,悲傷恐懼,再加上桂枝、附子。面部皮膚裡痛,用何首烏研成粉末,用薑汁調和敷在患處,用布包裹固定,用熱鞋底熨燙。有人說:腮腺炎是因為風熱侵犯胃部,需要區分表裡。如果外因風熱腫痛,屬表證,有寒熱症狀,可以用升麻胃風湯;如果屬裡證,大便和小便不暢,可以用四順清涼飲。如果表裡證都已經解除,腫痛卻不消退,快要化膿了,可以用消毒散內托,治療方法與大頭腫相同。膏粱厚味,胃經積熱,腮腺腫痛,或者發寒發熱,可以用升麻、黃連、連翹、齒牙、白芷等量,水煎服。如果腫痛連耳上太陽經部分,屬風熱,加羌活、防風;如果連耳下少陽經部分腫痛,屬怒火,加柴胡、山梔、牡丹皮;如果連耳後少陰經部分腫痛,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頭面部和牙齒都腫痛,內熱口乾,用犀角升麻湯。牙齒、嘴唇、口腔都腫痛,出血,用清胃散加石膏。內傷生冷,涼藥不能消積,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用補中益氣湯。內傷氣血雙虛,用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傷七情有寒熱症狀,用八味逍遙散。傷色欲,連下巴和耳後都腫痛,用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不能誤用風藥來克伐。
羅謙甫,曰,楊郎中之內五十一歲,身體肥盛,己酉春患頭目昏悶,面赤熱多,服清上藥不效,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內經》云:面熱者,足陽明病。《脈經》云: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膏粱積熱於胃,陽明經多血多氣,木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目,故面熱之病生矣。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錢、犀角一錢、薄荷三錢,行徹其本熱,次以升麻加黃連湯,去經絡中風熱上行,如此則標本之邪俱退矣。
白話文:
羅謙甫說,楊郎中今年五十一歲,身材肥胖。己酉年春天,他患了頭昏眼花、面部發紅發熱的症狀,服用清上藥物無效,於是來請我診治。診斷他的脈象洪大有力。《內經》中說:「面部發熱者,屬足陽明經病。」《脈經》中說:「陽明經氣盛有餘,則身體前部皆會發熱。」況且此人平時飲食過於豐盛,積熱於胃中,陽明經氣血充盛,就像樹木根部飽滿,就會導致風熱上行,所有陽氣都聚集於頭部,所以才會出現面部發熱的病症。
因此,先用調胃承氣湯七錢,再加入黃連三錢、犀角一錢、薄荷三錢,來徹底消除他體內的熱邪。之後再用升麻加黃連湯,來清除經絡中的風熱上行。這樣一來,病症的根源和表象都會消失。
2. 治面腫面痛方
升麻胃風湯,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中有風熱,故面獨腫。
升麻(二錢),白芷,當歸,葛根,蒼朮(各一錢),甘草(一錢半),柴胡,藁本,羌活,黃柏,草豆蔻(各三分),麻黃(不去節,五分),蔓荊子(二分)
白話文:
升麻胃風湯
功效: 治虛風證,表現為能吃、麻木、牙關緊閉、眼球震顫、胃中有風熱,因此面部腫脹。
藥材:
- 升麻 (二錢)
- 白芷 (一錢)
- 當歸 (一錢)
- 葛根 (一錢)
- 蒼朮 (一錢)
- 甘草 (一錢半)
- 柴胡 (三分)
- 藁本 (三分)
- 羌活 (三分)
- 黃柏 (三分)
- 草豆蔻 (三分)
- 麻黃 (不去節,五分)
- 蔓荊子 (二分)
注:
- 以上藥材份量為傳統中藥計量單位,現代使用時需換算為克。
上銼,加棗煎服。一方有白殭蠶三分。
升麻連翹湯,治面腫搭腮,因膏粱積熱者。
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連耳上加羌活,耳下加柴胡
加味羌活勝濕湯,治咽痛頰腫,脈洪大,面赤者。
羌活,獨活(各一錢),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黃芩,桔梗,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加紅棗煎煮服用。另外一種方子中還加入白僵蠶三份。
升麻連翹湯,用來治療面部腫脹並延伸至腮部,因過食肥甘厚味積熱所致的疾病。
藥材包括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各等分)。
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服用。若腫脹範圍延伸至耳朵上方,則加羌活;若腫脹延伸至耳朵下方,則加柴胡。
加味羌活勝濕湯,用來治療咽喉疼痛、面頰腫脹、脈搏洪大、面部發紅的疾病。
藥材包括羌活、獨活(各一錢)、防風、藁本、蔓荊子、川芎、黃芩、桔梗、甘草(各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丹溪方,治膈壅表熱,兩腮熱腫。
乾葛,桔梗,蘇葉(各一錢半),升麻,薄荷(各一錢),甘草(炙,七分)
上銼,加生薑一片,水煎服。
補胃湯,治胃虛脛寒不得臥,腹痛虛鳴,時寒時熱,唇乾面目浮腫,少氣口苦,身體無澤。
柏子仁(去油),防風,細辛,桂心,陳皮(各一錢),川芎,吳茱萸,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飯後服用。這是丹溪方,可以治療胸膈壅塞、外感熱邪,伴隨兩頰紅腫發熱的症狀。
乾葛、桔梗、蘇葉各一錢半,升麻、薄荷各一錢,甘草(炙,七分),再加上一片生薑,用水煎煮服用。
這是補胃湯,可以治療胃虛寒、腿腳冰冷難以入睡、腹痛空鳴、時冷時熱、嘴唇乾燥、面部浮腫、氣短口苦、身體無光澤的症狀。
柏子仁(去油)、防風、細辛、桂心、陳皮各一錢,川芎、吳茱萸、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乾薑散,治胃虛脛寒,面浮身枯,諸骨節皆痛。
乾薑(二兩),人參,甘草,細辛(各一兩半),麥門冬,桂心,當歸(各一兩七錢半),遠志(一兩),吳茱萸(五錢),蜀胡椒(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
白話文:
功效
治療胃虛寒、腿腳冰冷、面容浮腫、身體消瘦、骨節疼痛等症狀。
藥材
- 乾薑:二兩
- 人參:一兩半
- 甘草:一兩半
- 細辛:一兩半
- 麥門冬:一兩七錢半
- 桂心:一兩七錢半
- 當歸:一兩七錢半
- 遠志:一兩
- 吳茱萸:五錢
- 胡椒:七錢半
製作方法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二錢藥末,用溫酒調和後服用。